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3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于丹《論語》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1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后感觸很深,也被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于是躍床而起,舞筆暢言。該書從天地人、心靈、處世之道等為我們解讀了孔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孔夫子。此時內心的彷徨與掙扎似乎恍然明亮了,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暢快瞬即間涌上了心頭。
感悟之一:幸福與貧富無關
《論語》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F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而這些追求幸福的人們往往認為,幸福的定義是足金足銀。一天a君這樣對我說,他為了獲得足夠的幸福,每日超負荷工作,眼睛視力日漸衰退,身體越來越差。聽后心里隱隱作痛,但不知道如何勸解?赐辍墩撜Z心得》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實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
孔子在一次和子貢談話中說:“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边@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他的內心還具有一種清亮的快樂。假若他是一個富貴而驕奢者,他仍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但當今社會上,有多少人能夠具有這樣的胸懷,金錢與物質的誘惑,使原本親密無間的朋友以及夫婦反目成仇,“禮”又從而談起。
感悟之二:寬容是給自己一片樂土
“仁者不憂”的含義是什么呢?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的胸懷無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將會遭遇很多不幸,失業(yè)、婚變、朋友落難、親人離去,假設受到傷害的是一名嬌嬌小姐,她可以痛不欲生,因此日漸消極。相反面對災難的是一個堅強而樂觀的人,她可能會化悲痛為力量,轉換一個角度去生活。因為悲與不悲的結果是一樣的,慘劇依然不能還原為喜劇。因此,遇事不順,要學會寬容自己,寬容別人,生活才會快樂起來。
有一次,朋友b君對我說,她是世界上最無奈的人,丈夫愛上了另一個女人,她在悲哀與痛苦中漸漸瘦去。我在勸解b君時說,一個人生活和兩個人生活其實沒什么區(qū)別,僅僅是一種方式而已,要勇敢地面對婚姻中突然擊起的巨浪,風浪過后你會發(fā)現一切都那么美好。
感悟之三:內心強大可填補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遠不會有開闊的心胸。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缺少了關愛,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雜院里,街坊鄰居有個風吹草動,大家伙兒都知道,人人伸出溫暖的雙手,F在住上了樓房,街坊鄰里的關系也逐漸淡泊,同處一樓的竟然從不打招呼。所以人們總會有時無時感到惶恐、擔心。因此,只有使自己的內心強大了,才能遇事從容淡定,同時也能填補其中的遺憾。
感悟之四:苦短人生欲規(guī)劃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鬃訉⒆约旱囊簧爬榱鶄階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笨鬃拥倪@個人生坐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每個人都是從曾經的意氣風發(fā)走到不惑之年時才逐漸表現得淡定從容,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能夠感悟四五十歲的境界,能夠把生活中的壓力變?yōu)橐环N生活的反張力,那么這個人的人生規(guī)劃才算成功。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2
《論語》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宋朝開國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對現代人說半部《論語》可以修身。于丹《論語》心得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子對人們說過的最簡單的道理。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總會遇到這樣和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論語》真的能解開我們現代人的心結嗎?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士,這么多學生,也是家家都有難心的事。那么他們又是怎樣看待人生呢?
孔夫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有兄弟,偏我沒有!他的同學子夏就勸他說: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那就要學會承認。但有些事情卻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yǎng)做到的,比如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虛有禮。
一個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要做一個有良好修養(yǎng)的人,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這就是《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去彌補這個遺憾。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現代人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
一種遺憾,在現在生活中你也可以放得很大很大,也可以放得很小很小,這就取決于你的心態(tài)和素養(yǎng)。就像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說,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樂觀主義則說這么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緣于心態(tài)不同。在今天這么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論語》給我們現代人的,永遠是最簡單、最普通、最生動的道理。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解讀,讓我們有機會了解《論語》,認識它的價值。所以我認為這本書值得一讀。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3
序言:《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古人對論語的推崇之極。其實論語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是我們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但是我們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嗎?這部曾被古人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還具有什么實際意義嗎?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認為,這部曾經統(tǒng)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于丹:大家別以為說,孔夫子的《論語》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我們覺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種高不可及的。這里面有多少奧秘嗎?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其實說白了,我認為論語再我們今天的觀點去看過去,它是一本非常樸素的,能夠相關于以人倫為起點,教給每一個人在現代生活中,獲得心靈快樂,能夠熟悉現代這種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就是這么一本語錄。其實論語很簡單,兩千五百年以前,論語是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片片斷斷,留下來的課堂筆記,他的學生把這些給編篡起來,后來就成了論語。所以在《漢書·藝文志》上有這么一段界定: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就是弟子們在提問,他回答的時候“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大家有問有答、有來有往。就是這種提問和回答之間,只言片語,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到后來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大家把這些言論集結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論語。所以今天看到的論語,我們會覺得沒有什么太深的邏輯性,在論語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故事、一個嚴謹的闡述,論語都是很簡短很簡短的一些言辭。
學生:老師您再多說幾句行不行。您總是那么三言兩語的,我們怎么作課堂筆記呀?
孔子:我本來就什么都不想說。
學生:老師,您要是什么都不說,我們記什么呀?
那么他老師怎么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實這就是一種教育。他老師跟他說:“你看,蒼天在上,噩古已然,它說話嗎?它不說話,不是照樣春夏秋冬四季照樣風調雨順嗎?大地上不是萬物生長嗎?你去看天說話。”所以其實論語的態(tài)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種樸素的、溫暖的,言傳身教的生活態(tài)度,去影響他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孔夫子這一生號稱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賢人。這些人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他們是把那種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但是不依賴那些連篇累牘、宏觀的那種大的言論。我們說論語他終極的傳遞,是傳遞了一種態(tài)度。其實在論語中,我們會發(fā)現,孔夫子他教育學生的時候,講世間道理的時候,從來沒有過聲色俱厲,他一定是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權的這種口氣,其實這樣一個態(tài)度不是代表他個人,而是反映了中國人的一種哲學觀。為什么我們說孔夫子是圣人,圣人的意義就是在這片土地上,他是那些最有行動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這樣一些人。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長脫胎出來的,而不是從空而降的,所以說起整個這種天地開辟造世的故事。我們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時候,中國最早的創(chuàng)世紀怎么來的呢,是由盤古開天辟地來得,但是這個開辟,不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說拿一把大斧子,啪,辟開,然后金光四射,出現一個什么樣的天地萬物,這不是中國人的敘事情感。中國人習慣的敘事象《三五歷紀》里面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的過程。
它說: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它說天地混沌如雞子,很大在那里安安靜靜,盤古生其中,一共呆了多久呢,萬八千歲,天地開辟,一萬八千年過去了,天地開了,但是它不是一個固體啪的裂開,而是兩股氣分開了。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就是陽氣上升變成了我們蔚藍的天空;濁氣下降變成了我們腳下的土地。
盤古在其中。是不是開天辟地就完了呢,其實,這種成長剛剛開始。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變,每天都在微妙的變化著,象一個新生的嬰兒一樣,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叫做“神于天,圣于地”。一個好的人格應該是有一種理想主義的天空,讓你可以有飛翔的翅膀,不妥協(xié)于世界上很多的規(guī)則與障礙;但另一方面,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要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那是夢想主義者而不是理想主義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那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其實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孔夫子這個圣人就像盤古一樣。
所以這個故事接著講,說后來天地還在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呢,日長一丈,他跟著天地一塊長,所以長到最后的時候,如此萬八千,又長了一萬八千年,最后是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認為叫天地人是三才,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大家也熟悉西方神話,你會發(fā)現他們往往是強調一種激情、感性、神秘這樣的一些印象;而中國呢是強調了一種莊嚴理性和一種溫柔敦厚之美,這就是孔夫子這個圣人的姿態(tài)。
應該說孔夫子在后世流傳的這個形象是學生們用自己的愛戴給他加上的東西,但是更多的是他一種傳導出來的內心有一種飽和的力量,這就是后來孟子夫子所說我善養(yǎng)我浩然之氣,就是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他才能夠如此的強大。
話外音:《論語》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于人的內心,天地人就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變的無比強大,即使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也常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yè)成功的基礎。這是不是論語的精華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fā)呢。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中國人,什么叫天人合一,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了天地給我們的力量,就是一個人在自然中的和諧,F在我們正在倡導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真正的和諧是什么,決不僅僅是一個小區(qū)鄰里之間的和諧,它一定有你跟生物之間,跟動物之間你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有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的共同成長這樣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所以孔夫子在論語里面流露出來的更多的東西是顏色上非常和緩,交給你日常的道理,但是他的內心非常的莊嚴,他的內心里面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那就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曾經,他的學生子貢問:老是,我們跟您學了這么多,就是為了以后能夠當大官,您說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治理國家呢?
孔子說:只要三條就足矣。第一,強大的軍隊;第二,足夠的糧食;第三,人民對國家的信仰這叫“子貢問政”,從政需要什么,一個國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穩(wěn)需要哪幾條呢,大家一般想還不得洋洋萬言啊,老師說的很簡單“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論語嚴淵篇)。說我告訴你就三條,第一叫國家機器,必須有強大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足夠的糧食,豐衣足食,第三條就是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他說有三條就夠了,挺簡單吧。這學生矯情,說三條不行,太多了,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條您說去什么,老是也不急,說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總得吃飯,但還得有信仰。子貢還不干,非得要再問,說: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這兩條您再給我去一個,老師非常認真的告訴他,曰,去食。我們寧可不要糧食了,然后老是說了一句結論,叫做“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他說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誰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沒有信仰以后的崩潰和渙散。其實,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讓大家都過上一種物質文明上的發(fā)達生活,他僅僅是一個標志,真正來自于內心的那種安定和對于一種政權的認可,這些都是來源于信仰。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前幾天呢,我在讀者文摘上看到一個說法,說評估二十一世紀我們各個國家生活好與不好,已經不簡簡單單是過去的一個標準,大家都知道是GDP。GDP我們國家增長一直都很快,年年都在提升,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叫GNH,是什么呢,就是GROSSNATIONAL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強,不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看每一個老百姓他內心的安寧與幸福感,他在這個社會中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認同嗎,他滿意嗎。而這個指數在中國很有意思,我們曾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時候參加過一次國際的調查,當時顯示我們國家的幸福指數是不太高的,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四點多,到了91年的時候再參加調查發(fā)現隨著整個物質文明的提升,當時也是進行了很多改革,這個幸福指數提高了,當時到了百分之七十三左右;但是等到了96年再參加調查的時候發(fā)現這個指數下跌到68%了,這是一個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也就是說,當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盛的時候,我們現代人有可能會遭遇更為復雜的心靈困惑。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4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不平。"有一首歌其中有這么一句歌詞,以前只不過哼哼而已。暑假在家,仔細閱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雖然不是大徹大悟,但是心靈也有所觸動。
《論語》曾經是我在念中師的時候閱讀過的一本書,它是一本記錄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當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得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卻曾想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程度較高的今天,竟然有一位女學者用自己的眼光,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來閱讀和理解,這的確是非常吸引人的一點。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但是,一度人們更愿意稱他為孔夫子,代表了迂腐和固執(zhí)?墒乾F在,于丹老師將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和現在這個繽紛的世界理解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把這樣一本難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結合現代的實例,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從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運用很多故事告訴了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我分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為人之道。
《論語》說的是人,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總體概括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yè)、安于本職,獻于社會。"君子"是孔子人學的理想人格,是"士子們"道德修養(yǎng)所努力的方向,它對社會大多數人而言,帶有懸格的性質。一個人,一個生活于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中的普通人,"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這是孔子"為人之道"的主要內涵。如前所述,孔子的仁愛是一種展開于具體的人際關系當中的差等之愛,而在傳統(tǒng)的人際關系當中,最重要的關系主要有夫婦、父子、長幼、朋友和君臣等五個方面。在今天我看來我們教師教育學生上要"耐心",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我們經常是這樣說,也這樣想。但事實上,我們許多時候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fā)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沖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yè)的時候,原諒他,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yè)的原因,幫助他下次完成作業(yè),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yè)的成功感;當孩子犯了錯誤,耐心一點,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ǘ⑻幨乐。
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交友還是工作,人們都想找到一個適中的生存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對他人負責任。于丹《論語》心得中,談到了一個職業(yè)化的工作態(tài)度,"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說每個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內事,也就是常說的本職工作,這也是所有人所需要推崇的?桌戏蜃诱f: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于丹老師認為,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于丹老師所給我們講述的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讓我們從簡單的事情當中明白一個不簡單的道理——心態(tài)決定一切!于是,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形式日益變化的今天,以怎樣的心態(tài)對待我們的工作,才能使自己感受到來自工作的快樂呢?當然是心態(tài)的和諧。"心平則氣和,氣和則神安",只有保持心態(tài)和諧,才能理性的處理期望所欲與利益所得的博弈關系,堅守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和社會義務,合理定位自己的價值觀,正確對待教育教學的各種困難,這時我們就能夠勇于接受挫折,樂于迎接挑戰(zhàn),客觀看待努力工作而獲得的至上榮譽。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心態(tài)和諧,擁有和諧的教育職業(yè)心態(tài),才能安心植根于默默的育人事業(yè)當中,不為世間的功利和浮躁所擾,從辛苦的教育工作中深深感悟,至情享受奉獻社會、奉獻教育的快樂,收獲更多的幸福和滿足。
。ㄈ、交友之道。
我想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過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幾個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你需要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你一把呢?于丹《論語》心得中,也說道了,對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條界限,朋友才能夠交往得久遠,有很多朋友間彼此傷害就是因為,沒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離。所以,于丹《論語》心得也告訴我們,在這樣一個物質會社,交怎樣的朋友,怎樣交朋友。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tài),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四)、理想之道。
人應該有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是最后的總結,所以我們現在只能說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我想,這正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和別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悶悶不樂,郁郁寡歡。這是沒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學會知足常樂。
我想,這不僅僅是《論語》里面的一種道德理想,它同樣適用于21世紀?鬃雍退牡茏觽兯硎艿哪欠N歡樂,同樣是我們今天快樂的源泉。這大概就是《論語》可以給我們今人最大的借鑒和經驗所得吧讀了這樣的一本書,仿佛給自己的心靈澆了一次水,沖走了一些煩瑣世俗的念頭想法,滋養(yǎng)了自我的內心世界,讓我更積極地去面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5
《于丹論語心得》中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缺憾和不如意,用不同的態(tài)度去看哪些事,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那就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將錯過星星了。”
遺憾,是可大可小的。如果把遺憾放大,你就將失去很多。書中講述了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經歷過一次意外。有一次,她和媽媽去看牙醫(yī),這應是很小的事情,她認為媽媽很快就可以跟她回家了?伤齻儾恢姥劳词强梢砸l(fā)心臟病的,結果女孩的媽媽死在了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她的心里伴隨她成長。在她牙痛時只能做到回避,回避,再回避。多年后,她成了著名的球星,過著富裕的生活,一天她牙病得受不了了,家人就勸她請牙醫(yī)到家里,“有所有的`親人陪著,你還害怕什么?”于是請了牙醫(yī)。正當牙醫(yī)在一旁整理手術器械,做手術準備時,意外發(fā)生了:牙醫(yī)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死去。
為什么有這種結果?因為在她心里有一層陰影、許多遺憾,而她的死正是起源于那一個念頭和多份遺憾。
遺憾會影響你什么?它會影響你的生活,你的快樂,你的生命!
遺憾會帶來什么?會帶來很多痛苦,很多悲傷。
長時間被困于遺憾的人,會對一個人的生命有所損害的。
要做到不遺憾,就要用美好的心靈去面對現實!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6
昨天一個老師說到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我在偶然的機會看了幾十頁,至今也沒看完,不過于丹在《百家講壇》講的論語,我倒是在網上看了一遍。于丹講了論語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普通人覺得她說的好,說出了他們想說卻說不出的話,想理清卻理不清的人生思路。但一些大學教授聯(lián)合把于丹講的論語狠狠批判一通,說她根本不懂論語。一百人讀論語就有一百種感悟,既然于丹說的是論語“心”得,也可以說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她的理解能對一些人產生作用就不錯了。別用學術的眼光苛求,說的太深奧了老百姓也不懂啊。以我看,于丹的論語心得還是有它的積極意義。
對個人,于丹強調要追求內心的坦然與淡定,要化解生命的遺憾,不要爭名奪利,要認識自己的內心,把握好自己,關注自己的成長,追求幸福。在如今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人們很需要這樣的心靈的指導,有些人痛苦,有些人彷徨,卻無法化解,如果于丹的那一句話打開了一個人的心結,讓迷茫的心靈看到光明,讓痛苦得到減輕,那也算行善積德了。
對國家,于丹講的論語流露著“和諧”的思想。她把論語分了七個部分,無論是說交友、理想、還是談君子、處世,看似從個人出發(fā),實際上更是一種社會道德、公約的重塑。這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一脈相通的。于丹的語言非常精妙,很動人,舉止很優(yōu)雅,用這樣的美女教授來感化國人,效果自然更好。有人說中國人是最可怕的',因為中國人沒有信仰,于丹讓人們追求內心完善,心靈的寧靜,身心具修,對于沒有信仰的中國再合適不過了。
對國學,于丹可謂貢獻大大,論語掀起了國學熱,《四書》、《五經》等經典論著又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線,連《三字經》也占了國學的光。國學似乎不再曲高和寡,竟成了人人可談的大眾時尚。
古人說半部論語可以治(知)天下,于丹說半部論語可以修身。我的道行淺之又淺,對于《論語》我不敢評論,只是《論語》中的那句點撥了我,于丹的那句心得提醒了我,就感到幸運并心存感激了。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7
說起《論語》,心中不禁然就會響起這樣的聲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幾句簡潔的話語卻告訴了我們很多很多。
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里,在快節(jié)奏的生存環(huán)境里,太多燈紅酒綠,聲光電色的華彩刺傷了我們的眼睛,漸漸地我們心靈的眼睛被塵埃所掩蓋,那種簡潔淡然的心態(tài)漸趨遠離我們,而讀于丹的《論語》卻讓我們又逐漸找回心靈最初的情懷,那種簡單樸素的美。
于丹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都是樸素的。她在書中寫到“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贝_實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的繁華最終都離不開剝去華麗外衣謝幕的一天,而最令人難忘的卻是那種在一切華麗的涂飾褪去后剩下的來自天生的`、簡樸的原色之美。
我想《論語》之所以跨越了文字、時間和生命的界限仍被大家傳誦、研讀,正是因為她身上所散發(fā)出的簡潔和質樸。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鮮活靈動,時間的塵埃無法淹沒她,無情的時光無法褪去她的色彩,在塵世中迷路的我們當看到她的身影時都忍不住靠近她,聆聽它的教誨;欣賞她,感受她心靈的平靜和淡然,并從她身上汲取我們所缺少的、匱乏的、遺失的,從而獲得的人生的提升和心靈的釋放,贏得幸福和快樂的人生。
于丹還說到,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卻與內心相連。她寫道:“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人會越來越不滿,因為你總會看到周圍還有乍富的階層,總會有一些人讓你感到心理的不平衡,這是因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笔前,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是如此,幸福是一種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理解,簡樸并非窮困,并非禁欲,簡樸的美來自最樸實無華的本質。
感謝于丹給了我心靈的指引,讓我擁有一點智慧去領悟孔子平易近人的語言,去感受那種簡樸的外表下透出的美麗和真正豐盈的生命。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8
閱讀,不一定使我們變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加智慧;不一定改變我們的長相,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的品位和氣質;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不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但一定可以使我們更接近人生的夢想。
后勤分會讀書活動現場
湖南省結防所工會組織的“我讀書給你聽”活動,從4月23日至6月30日,以分工會為單位,組織職工共讀一本書,共同創(chuàng)作一本有聲書,為世界讀書日打CALL。
今天的《我讀書給你聽》是來自后勤分會的《于丹<論語>心得》
《論語》創(chuàng)作于戰(zhàn)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儒家經典之一,其厚重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一直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于丹<論語>心得》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古典文化,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yǎng)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以獨特的個性視角解讀《論語》。
讀《于丹<論語>心得》,能幫助我們解讀當今社會面臨的心靈困惑,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9
國學講堂帶領大家重溫儒家經典《論語》,讓我們再次感受到至圣先師孔子巨大的人格魅力,再次領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韻風采,再次認識到經典作品對人生的指導意義。
作為流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收集整理,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的扛鼎之作。其內容精華很多,意蘊深長,但也有封建思想的糟粕,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以及wg時期受到批判。今天我們再來重新審視這部經典,應該采取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態(tài)度來看,采取拿來主義的做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論語》的絕度部分內容光彩奪目,具有穿透時空的力量和永恒的指導意義,這是我們應該持有的.基本態(tài)度。
作為教師,孔子是我們的人生楷模。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是靈動的,是多元和發(fā)展的,他能夠做到以人為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還能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把書本知識的學習和社會、人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過好自己有意義的人生。其次,孔子的教育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在當時教育技術手段落后、人口稀少的情況下,這一成果是不可想象的。第三,孔子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道統(tǒng)觀念,他的思想后來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說孔子具有正能量和時代感。第四,孔子不僅是一個合格的教書匠,更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家,他知行合一,深度思考,匯集整理了當時的經典和著作,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鬃拥倪@些思想、成就和做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景仰的。
作為經典,《論語》是我們思想的寶庫!墩撜Z》中很多的名言警句,對后世子孫起到很大的教誨和指導意義。比如關于治學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關于交友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包括孔子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對待鬼神的態(tài)度,對待義利的態(tài)度等等,都是今天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特別在這個多元的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搖擺,心態(tài)浮躁功利,讀《論語》無疑是人生的一副清醒劑和壓艙石。
在一個建設學習強國的時代,在一個強力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的時代,重溫經典文化既能加深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讓我們從中汲取心靈的養(yǎng)分,也能找到民族的根基和自信,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同時,在東西方文化的對比中,在現代科技與人文思想的映照中,照亮自己的人生和前行的道路。讀美文,誦經典,含英咀華,消化吸收,浸潤我們的心靈和思想,人生多了一分厚重的文化底蘊,胸襟多了一種敞亮豁達,眼光多了一種敏銳深邃,實在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讓我們從《論語》開始,走進經典,親近母語,照亮人生!叭粲性姇卦谛,歲月從不敗美人”,閱讀,讓我們永葆一顆年輕的心。(程果)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10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對于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溫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每讀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凹核挥,勿施于人!睘槿瞬粌H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于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yè)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愛學生就要本著平等的心態(tài)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么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天接觸各種性格鮮明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過分的苛責或訓斥,只會讓學生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它遠不及寬恕的力量那么恒久偉大。學會了寬恕,我們才能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寬恕別人才能讓我們享受心靈的安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少一些抱怨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評和訓斥,多一些贊揚和鼓勵;少一些歧視和誤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fā)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秘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墩撜Z》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于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們能否抵抗各種物質的誘惑、安貧樂道,嚴峻地考驗著我們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臉上那豁然開朗的表情,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金榜題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并甘愿為此終生努力。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于丹教授所說“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說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于丹教授說,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遠活在陰影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huán)境中,煩惱、苦悶和壓力每天都伴隨著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tài)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我教兩個畢業(yè)班的英語課,課時多,要求高,班里學生基礎差,每天備課批作業(yè)頭昏眼花,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yè)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結束成績出來后,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老師對學生良莠不齊而抱怨,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郁郁不樂。總之,考試成績出來后,老師們內心苦悶又無處訴說。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tài),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不要埋怨學生懶惰,不要抱怨領導不近人情。而是應以積極地心態(tài)去思考,總結經驗與不足,知道我還能做些什么,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說明我們的教學并非完全失敗。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找尋更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說,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tài)度。也正如人們常說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也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它已植根于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圣人—孔子!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11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保ā墩撜Z-憲問》)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嚴。以怨報怨,以德報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對一切,這就是以直報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我們今天都在說皮面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子游說:“是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保ā墩撜Z-里仁》)如果沒事總跟在國君旁邊,雖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不遠了;有事沒事總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逗镭i的哲學》也說明了這個道理。那怎樣與朋友相處?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保ā墩撜Z-顏回》)“花未全開月未圓”,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鬃犹岢安辉谄湮,不謀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謀其政”:1、原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逋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碧幚硎虑,沒有遠近、親疏,一切按道義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論語-泰伯》)(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做事情要考慮后果。其次要注重禮節(jié)。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保ā墩撜Z-憲問》)好好修練自己,保持嚴
肅恭敬的態(tài)度,再想法讓別人安樂,并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連堯、舜都發(fā)愁沒做好,難道還不夠君子么。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書中是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
感智慧的`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與人為善、修身養(yǎng)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么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比耸紫纫軌蛘_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12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于丹論語心得。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好喜歡!每天倚在床頭,欣賞幾頁,或者放上一段百家講壇于丹論語心得,讓心靈得到凈化,讓品性得到升華.遠離塵世的喧囂,傾聽靈魂深處的呼聲.美哉!樂哉!
儒學漸熱,孔子學院開到了很多個西方國家,可見儒學的魅力!《論語》,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了中國20xx多年,如今社會早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500多年前的經典語錄,今天還能啟發(fā)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我把這本書這段視頻推薦給朋友們共享!
于丹緊扣現代人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yǎng)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fā)來解讀《論語》,心得體會《于丹論語心得》。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
易中天: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
──《于丹論語心得》序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張黃色的長沙發(fā)上,旁邊是紅衫的央視主持人柴靜。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們的對面,準備提一些刁鉆古怪的問題。
這是20xx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點是“百家講壇”的演播室,話題則圍繞著于丹的“論語心得”展開。服裝未經設計,訪談也很自由。但我看著這一對桃紅李白,總不知孔老夫子見了會作何感想,便不懷好意地問:你們美女也喜歡孔子嗎?在你們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樣的?
誰知于丹并不上當,應聲答道: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好聰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回應:那我今天就有點兒像孔子了。我這一身灰,等于沒有色彩。不過,灰色也有灰色的好處,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們的鮮紅和潔白。
觀眾大笑。
訪談在笑聲中結束,我卻有點兒意猶未盡。事實上,我要問的問題是:孔子是不是眾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么,他應該是什么樣的?
答案其實就在剛才的笑談中:一個大家都需要的孔子應該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對于“色彩”和“溫度”的定義,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無非就是灰色;疑纳矢胁粡,可以視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適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謂“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無非是說,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需要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
實際上,真正偉大的思想決不會只適用于一時一地或一人。它們總是具有普遍的意義,也應該具有普遍的意義。人們喜歡譏諷地說,生命之樹常青,而理論往往是灰色的。他們不知道,理論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沒有普適性;而沒有普適性,也就沒有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希望孔子是灰色的;蛘哒f,我們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沒有人會喜歡只有灰色的世界;疑仓挥性诤推渌蚀钆鋾r,才能顯示它的普適性,顯示它的高貴和純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鏈接多彩的世界。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姹紫嫣紅,千姿百態(tài),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疑嵘肺唬嗖时WC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鏈接是廣泛的,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沒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學者的孔子,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歷史的孔子,更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孔子。但我知道,這是我們的孔子,大眾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
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 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13
于丹:《論語》心得
百家講壇系列主題閱讀
于丹:《論語》心得
編輯:山間溪流作者簡介于丹,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系系主任。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影視學概論”、”電視理論思潮”等課程,參加”北京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科基礎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國影視美學叢書”等大型理論工程的編著工作。曾獲得1996年度北京市優(yōu)秀教學獎、20xx年度中國寶鋼教育基金優(yōu)秀教師獎、20xx年度北京師范大學勵耘獎、北京師范大學十佳優(yōu)秀教師獎等多項獎勵。出版《形象品牌競爭力》等專著多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現代傳播》等重要學術刊物發(fā)表專業(yè)論文十余萬字。
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為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現任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臺首席策劃顧問。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20xx年”十一”黃金假日在央視百家講壇連續(xù)七天解讀《論語》心得,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06-12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1-17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07-24
丹論語心得體會09-03
于丹論語心得02-11
于丹《論語》心得02-17
于丹論語閱讀心得02-20
于丹講座論語心得03-18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5篇01-12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0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