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jié)方法。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1
最近央視熱映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我也趕著熱鬧把它看完了。
之前看了一些網(wǎng)友的評論,都是清一色的褒揚。確實,這部片子從題材到拍攝,再到后期的制作都是非常出色的。其實我覺得更難能可貴的是它給這個浮躁的影視電視圈子帶去了一種新的感受,他告訴觀眾原來這才是能夠打動人心的真正的樸素的好電視,這才是能給人以良好教化的好作品。
看到大家談論更多的是這部片子給人們帶來的味覺上的刺激和心頭上的鄉(xiāng)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也是一樣的:當看到那熟悉的家鄉(xiāng)菜時,必然會欣然點頭:“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不禁內(nèi)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來,讓周圍的人都圍過來和我感受同樣的發(fā)現(xiàn)和驚喜;當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區(qū)的美味時,心中對這種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覺地流出哈喇子,暗下決心,以后一定要到這個地方去感受這種原汁原味的精彩。這是應該的,一部以食物為基礎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欲那還有什么好說的。
所以我不在這上面多說了,倒是說一些聯(lián)想之外的想法。
七集看下來,其實感觸最深的并不是某個地區(qū)某道菜品,而是中國人民勤勞樸實的性格和堅韌樂觀的智慧!吧嗉馍系闹袊逼鋵嵤窍虢栾嬍尺@種人人都有感觸體會,人人都有的說的題目,來窺探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和處事態(tài)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紹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傳地方風味特色的噱頭,而是一種至純至樸的精神。想來這些制作者們不僅跑遍天南地北,還要面對各種復雜環(huán)境,甚至連過年的時候都留守拍攝記錄,支撐的動力早已不只是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種渴求探索發(fā)現(xiàn)中國民眾精神氣質(zhì)的熱切愿望。不禁肅然起敬。
中國的勞動人民是中國社會的基石,十三億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來養(yǎng)活。無論現(xiàn)今的工業(yè)科技如何進步,中國社會離不開土地,離不開農(nóng)民,離不開樸素的精神和愿望。小到個人來看,他的想法不過是努力勞作有個好收成,全家能夠團圓幸福;大到國家來看,正是這億萬個普通的愿望撐起了中國社會的脊梁。
其實每看完一集后,靜心回想一下內(nèi)容,總會羞愧難當!罢l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從小就會背誦,但是不經(jīng)歷田頭勞作的辛苦,怕是永遠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影片最起碼告訴了我們在今后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在你品嘗海參等海味的時候,要知道潛水員的工作之危險,在吃藕的時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魚的時候也要明白這可能是漁民苦苦等待數(shù)月的一次運氣的成果。
其實能夠有和自然接觸的生活經(jīng)歷是幸福的。小的時候,爸爸總是要我去農(nóng)村住段時間體驗生活,那個時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誤把電視,干凈的廁所和沒有蚊蟲的夜晚當成美麗的生活。幼小的年紀即被這些現(xiàn)代化的東西俘虜了,更可憐的是還誤把這種俘虜還當作一種享受。現(xiàn)在明白了爸爸當初的良苦用心,可是為時已晚。我沒有一個和自然接觸的童年,注定是一種不健全的人生。爸爸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從農(nóng)村長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齊腿深的泥土意味著什么。
我們這代人,最起碼像我這樣的人是無法挽回了,可是我們的下一代呢,他們連一個叫他們?nèi)マr(nóng)村體驗生活的爸爸都沒有啊。我們出生在高樓間,不知道鄰里的熱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協(xié)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著我們的大腦,自私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摧殘我們的心靈,我們還能有父輩那種背朝黃天面朝土的質(zhì)樸嗎,我們還可以有收獲的喜悅和感恩的心嗎。
想起了普利策克獎得主王澍提出的質(zhì)疑“再過二十年,我們還能叫我們自己中國人嗎,我們周圍的一切都不是中國的。”是啊,我們甚至拋棄了養(yǎng)育我們千年的土地,把自己圈養(yǎng)在一個個鋼筋混凝土的“殖民地”里。鋼鐵怪獸的牢籠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沒有勇氣去找尋我們自己本來的面貌。
一個懷揣夢想的我還在學生階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這個問題并嘗試去尋找答案。
全劇的結(jié)尾說的好:“無論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笨粗恳患Y(jié)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時,才真正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和智慧?嚯y是一種磨練,是上蒼的饋贈,而收獲更是一種喜悅,是自然的禮物。
最后一集的張貴春也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種答案。生活在高樓大廈中的我們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嗎。自然總是無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懷抱,她必然會敞開她的胸懷給你最溫暖的擁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寫過的一句話:“如果說土地是母親的話,那么中華民族就是集體戀母的民族,男性堅強的外殼里是一顆溫柔而善良的心。”我們的血脈里流淌著這樣性格,只要我們愿意去拾回,就會有屬于我們的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勵自己前行。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2
近日,中央一套播放了一個異;鸨募o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片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大流口水之際我也有著自己的感嘆:
一、電視上的很多美食我們沒吃過。
第一集至第七集集集都有令人饞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們吃過的寥寥。而且我們發(fā)現(xiàn),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費功夫的。在速食泛濫的今天,在流水線充斥的現(xiàn)在,在添加劑無所不能的當下,在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貴的饋贈,哪里才有浸透著汗水和辛苦的美食?因此,這一切,只能在電視里,不能在肚子里。是電視喚起了我們對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我們的田野。
鋼筋和水泥里長不出來美食,忙碌和焦灼品嘗不了美味,但是我們都已經(jīng)為了生活住進了城市。被鋼筋和水泥鎖定后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心里卻一直存在著一片長滿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們心里的凈土。為了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師傅讓人拉了三卡車土,把自己的樓頂開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長滿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鳥語花香,晚上有鄰居聚餐,樓頂上滿是開心和快樂。
三、轉(zhuǎn)化的.靈感。
我是陜西人,看了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較熟悉。那個陜北賣黃饃饃的人我似曾相識。他說,老天爺會把錢給勤快人,不會給懶人的。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這部紀錄片的靈魂。豆子經(jīng)過加工可以轉(zhuǎn)化為豆腐,大米經(jīng)過發(fā)酵可以釀成美酒,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真理:辛勤和汗水可以轉(zhuǎn)化為美好和幸福。
中國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幸福就是如此的簡單,這么容易令人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3
這部紀錄片分為七集:腳步,時節(jié),心傳,家常,相逢,秘境,三餐。集集演繹世事變遷悲歡離合,層層刻畫百姓生活酸甜苦辣!赌_步》是中國人對自然的依賴與敬畏;《時節(jié)》是中國人汗水中的苦辣酸甜;《心傳》描寫了中國即將消失的美味;《家!费堇[家中的甜酸苦辣;《相逢》刻畫食物與人的每次攜手;《秘境》講述社會生活深處的美食;《三餐》敘述了中國一粥一飯。每集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寫滿了陳曉卿導演對食物,人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天衣無縫的刻畫出了中國巨變時社會的現(xiàn)狀。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師徒的心訣,食客的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chuàng)造,代代傳承。沿襲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飲食,已內(nèi)化為中國人特有的基因。在四季分明的中國,不同的時節(jié),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美食。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人類活動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離合,也在調(diào)動著人類的聚散,西方人稱作“命運”,中國人叫它“緣分”。秘境,帶我們發(fā)現(xiàn)和尋找與眾不同的人和食物。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一日三餐,這普通的一切對于中國人來說蘊藏著人生的五味雜陳與酸甜苦辣。一段話總結(jié)這部紀錄片,無非就是如此。人和食物,往大往小說,都是平凡與日常;人和社會,往淺往深說,都是聚散與悲歡。將“食物”給深化和物質(zhì)化,在平淡無味的今天,這種紀錄片可以為社會染上一層色彩。人們追求的,或許只有生活中的“味道”,往深說,人們卻是在不由自主的尋找著為心靈所寄托的“意境”。
人一輩子,要么平凡,要么偉大。但他們都會遵循食物的法則,每天三次拿起手中的筷子,去犒勞犒勞今天努力的自己,也試著回想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家鄉(xiāng),甚至童年。這其中雖然有著你體會不到的情感,但你卻為之觸動,為之落淚。這,就是食物;這,就是人生。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4
中國的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數(shù)不勝數(shù)。中國的飲食文化與烹調(diào)技藝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結(jié)晶。中餐的菜肴名稱也別具特色,富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給人以美好的回味。讀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后,讓我對中國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時讓我產(chǎn)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嘗全國美食的愿望。
回想我也曾經(jīng)也去旅行過,比如北京、青島、南京、揚州、無錫等。但是我只是吃過肥而不膩的北京烤鴨,品種齊全的青島海鮮,香鮮味美的南京鹽水鴨,原汁原味的揚州炒飯。有好多旅游地點的美食我還沒有品嘗到,比如說《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揚州的鑒真素鴨、文思豆腐、清燉獅子頭、揚州大包子。我還都沒一一品嘗過。忽然覺得有點遺憾,覺得應該去嘗嘗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歡吃美食,也喜歡旅行,因為我喜歡那種氛圍,喜歡新的環(huán)境,喜歡歷史的痕跡,喜歡品嘗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煙雨的江南,撐著一只油紙傘,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墻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間,那定是另一種心情。或許還會坐上一葉小舟,走水路欣賞那江南的朦朧之美;蛟S還能坐在小樓上一邊欣賞著朦朧的江南煙雨一邊品嘗著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燒賣、鮮肉湯包等。那該是多么的愜意呢!
中國由于歷史悠久,不僅擁有煙雨的江南風景,還擁有獨特的美食,我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中提到了重慶的麻辣火鍋,我也是個愛吃火鍋的人,我喜歡火鍋的味道,也喜歡吃起來酣暢淋漓的感覺。書中提到在重慶每家火鍋店都有自己炒制底料的秘方,可見重慶的火鍋味道多種多樣。重慶的火鍋不僅味道多種多樣,而且菜品也是多種多樣,傳統(tǒng)的毛肚火鍋以牛的毛肚為主。正宗的毛肚火鍋的菜品用的幾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蓮白、蒜苗、蔥節(jié)、豌豆尖等素菜。真想有機會去重慶品嘗這等美食,會不會讓人流連忘返呢?
從美味的火鍋之都出來,是不是想來點清淡的食物呢!我想要是我還真想來點清淡的,例如美味的鮮筍。我去過黃山,那里有賣一種筍干的,食用前要在清水中泡上兩三天,再用高壓鍋蒸。蒸好后即可用來食用,比如做成筍干紅燒肉、老鴨筍干湯之類的。這種筍干的味道雖不如剛挖的鮮嫩,但口感也是極佳的。如果有幸去黃山旅行一定要帶回來幾包才好。
吃過了南方的火鍋、筍干后是不是應該來點南方的主食呢!南方的燒麥口味不錯,是大眾喜愛的食品之一。燒賣包皮透亮,味咸椒香。糯米陷松軟而不熟爛,粒粒可數(shù)。吃了南方的燒麥我才體會到,我在北方吃到的有多么不正宗,北方的燒麥餡是像小籠包餡一樣,不似真正的燒麥里面是糯米,F(xiàn)在真想再品嘗一次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燒麥。
南方的美食數(shù)不勝數(shù),北方的美食也不少。”狈诫m沒有煙雨朦朧之感,但是有粗獷豪放之氣。給我另一種感覺,如果在白雪皚皚的冬天,屋外寒風刺骨,在屋內(nèi)暖洋洋的吃著東北的酸菜燉白肉,那真是爽啊!酸菜燉白肉是以酸菜和豬五花肉為主要食材的東北菜,口味酸辣,營養(yǎng)價值豐富,具有補腎養(yǎng)血、滋陰潤燥之效。我家冬天也會做酸菜白肉吃,我家雖不是在東北,但是我感覺酸菜的腌制方法與東北人家的差不多,《舌尖上的.中國》也說了這個酸菜的做法,讓我更加堅信了這點。我家在做酸菜燉白肉時還會放入血腸,血腸是現(xiàn)殺豬時,用大盆裝些鹽水接血,然后在開水鍋內(nèi)稍煮凝結(jié)成血塊,再將血塊搗碎后灌腸,扎緊捆實即成。血腸味道濃香,油而不膩。血腸與酸菜和白肉放一起那味道別提多棒了,每次吃的時候都比較喜歡吃血腸,味道很是不錯,這菜也是很下飯。
說了這么多的美食,我還沒介紹我家鄉(xiāng)的美食呢!我的家鄉(xiāng)美食是驢肉火燒。驢肉火燒就是把熟驢肉夾到火燒里食用,火燒口感酥脆,驢肉肥而不膩,回味醇厚。驢肉火燒加羊雜湯一起食用味道再好不過,羊雜湯雖然不是我們家鄉(xiāng)的特色美食,但是我認為做得也是極好的。真希望我家鄉(xiāng)的美食也能上《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古時不是有句話叫“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嘛!可想而知驢肉的美味,再配上我們那酥脆的火燒真是讓人吃不夠啊!
我想有時間不如讓我們抽出時間去旅行一下,去品嘗下天下的美食,或者停下手里的工作去做一頓美味的佳肴犒勞自己一下,這樣不是很好么。希望《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能出第二冊,讓我們更加了解天下的美食。我也希望以后再去旅行時能品嘗到《舌尖上的中國》一書中提到的美食!渡嗉馍系闹袊芬粫袆游业牟粌H僅是食物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記憶的味道!讓我們一起去旅行,一起去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吧!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5
“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的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特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人、食物和大自然,走的是有多么緊密。一直伴隨在我們身邊的那些平常無奇的事情,跟著我們的腳步,一直在前進,探索。寄托在我們心靈之上的,可能只是一種味覺的感知,但卻被社會激發(fā)出各種的表現(xiàn)形式,融到每一個人的血液之中,直至永恒。開播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給紀錄片創(chuàng)下了一次光輝的成就,是自《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之后最受網(wǎng)民關注的紀錄片。獲得如此關注量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部紀錄片“抓住”了社會,引起了人們的反響,給人以寄托,給人以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對中國特色文化與傳統(tǒng)的渴望。四年過去了,第三季即將開播之際,回味一下讓內(nèi)心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第二季,或許四年的變遷,會讓自己品到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一種味道,一抹鄉(xiāng)情。故土,遠方的'眷戀和思念的情愫。這部紀錄片中集中介紹了各種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國各地不同食物不同風格,代表著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性格甚至是風骨。中國人愛這樣的美食,其實就是愛自己的文化,愛自己的血脈,愛自己的土地。無論是米面還是豆制品,雖然南北風格迥異,差異巨大,但是卻連貫著一樣的傳統(tǒng),一樣的根。無論是農(nóng)民,漁民,牧民還是山民,都是一樣原始,淳樸,勤勞,智慧,不怕繁瑣,靜心細致打磨。每一次收獲中都飽含著日積月累的經(jīng)驗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蘊含著魅力無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樣成品中都承載著單純質(zhì)樸的滿足和喜悅,還有那讓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勞作和無怨付出!懊褚允碁樘臁保嬍骋渤蔀橐坏廓毺氐奈幕L景。美食文化是人們幾千年來養(yǎng)成的飲食習慣,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樣容易消失,只要這一地區(qū)還有人,那么這一地區(qū)的美食文化就不會消失。
“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這是我在題記上寫的一段話。這段話是出自于第一集《腳步》中的旁白,我覺得這句話最能代表這部紀錄片。這句話讓人想到的不僅是對于傳統(tǒng)美食和中國特色文化的發(fā)揚與傳承,更會讓人對社會中“味道”和“意境”進行探究、感慨“鄉(xiāng)愁”,逐漸懂得食物背后的秘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6
這幾天,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憑借著高清的攝影技術(shù),令人眼花繚亂,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對熱愛美食的中國人的描寫,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為一個小小的美食愛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國”我不禁一陣感慨呀。在這里,我就和大家談談我的心得。
食物,對中國人來說,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說:“民以食為天!倍朗,更是廣大中國人民所追求的,中國人對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熱愛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無數(shù)的美食隨著地域,時間,空間的變化也不斷變化和改進。中國人所創(chuàng)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數(shù)的。無論是湘菜,川菜,粵菜,閩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長,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稱,有的則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覺備受好評。每個人對食物的愛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歡的咸的,有的喜歡辣的,有的喜歡甜的,有的喜歡苦的,更有甚者喜歡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每個人都對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個湖南人,就只吃得慣湘菜那香辣,濃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島,北海那一帶吃味道較為清單的海鮮,就很吃不慣。我認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錯的,浙菜就不太對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學就有很多喜歡浙菜和粵菜的。
食物,真可說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就連性格都可以隨著食物變化,像川湘一帶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樣火熱,開朗。食物,已經(jīng)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國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嘗中國的飲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不可磨滅的記憶。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觀舌尖上的中國心得04-17
觀舌尖上中國的有感08-02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11-11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5-22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6-04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3-19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7篇06-02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精選34篇)02-14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