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无码AV在线,欧美日韩国产色,年轻人手机在线免费视频,伊人成人在线,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亚洲免费二区

《道德經》心得體會

時間:2024-04-10 12:43:23 賽賽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道德經》心得體會(通用28篇)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yǎng)人思考的習慣。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道德經》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德經》心得體會(通用28篇)

  《道德經》心得體會 1

  通讀了老子81章的《道德經》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處的智慧高度和對自然的領悟及對人類社會關系的宏觀視角。對事物發(fā)展的辯證和轉化能給出融入自然規(guī)律的基本解剖。特別難能可貴的能夠脫離“從眾定勢思維”習慣而獨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經》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感受。而在微觀上。

  下面對《道德經》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名。1章)

  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guī)律,道”可以泛指。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xiàn)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xiàn)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xiàn)象的命名。又用“非常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一種自然存在現(xiàn)象。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

  2、無為而無所不為”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無為。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這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驗和高度智慧。

  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不會游泳。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jù)經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xiàn)出了所看到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相互包容順序。而不是給出“神造”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這一章里。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1章)

  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戰(zhàn)略思想同出一轍。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5、道生一。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xiàn)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這一句話里。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較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xiàn)代物理學對應的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二生三的物理意義。二”就是動”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從此可以推出。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整體的宇宙,就是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生動、力這“二”個現(xiàn)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因果關系。

  老子認為,較后。道是宇宙存在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和道產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命名的一個主要內涵。與之對應的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運動軌道是由力產生的物理現(xiàn)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系。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生的現(xiàn)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可以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社會科學方面,然而。道德更多的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由于人類更注重于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怨”更高層次的德”以德報怨”關于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就不在這里進行更多的瞎扯。

  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shù)學物理關系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另外老子對于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較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較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道德經》哪個時期,總而言之。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簡明而客觀的經典著作。

  6、"天地不仁。

  不以任何參照系和任何道理來闡述“天地”不仁”這樣的思想是擺脫了人類局限思維和個人情感的10個字。這是一句較高自然觀的句子。

  您發(fā)現(xiàn)的一切客觀現(xiàn)象就被固化了這一參照系的正確上面,因此,較大的自然現(xiàn)象不應該有參照系。然而有參照系的事實是實證性的結果,換句話說實證的真理必需有參照系。1以什么為參照物將產生不同的視角效果,這是物理幾何學淺顯的道理。當您選擇參照物或參照系時。

  包括所有的數(shù)學、物理學、社會學范疇和方程式。因此,2人類對事物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某個參照系下的結論?茖W發(fā)展的道路上我可以看到人類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到對紅移的錯誤理解,都是參照系統(tǒng)不斷擴大的過程,因此,當人類以宇宙整體為參照系和建立了動力、力動學說時,必然產生宇宙中心的基本學說。

  數(shù)學上是被稱為悖論的問題。而我宇宙中心依據(jù)是根據(jù)力來源于宇宙中心的相對運動。當然,3至于我宇宙以外是否存在其它事件是人類不能企及的事件。更多的數(shù)學、物理證明在數(shù)學與物理的統(tǒng)一之哲學原理》一書上有更詳細的實證性邏輯推導。

  《道德經》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老子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較大的參照系而已,甚至可以認為老子是具有無參照系的思想。也就沒有偏見,這正是《道德經》較偉大之所在。無參照系,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lián)系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于專業(yè)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內涵。至于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論也正是。

  《道德經》心得體會 2

  寒假到了,學校要求教師都要讀一點書。讀什么書?學校要求讀教育理論。而且還發(fā)了幾本所謂“教育理論”。我翻了翻,沒什么意思。但書還是要讀的,其實,就是學校不要求,我也會在寒假期間讀點書,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讀什么書呢?我想到了讀《道德經》。去年的寒假,我重新學了一遍《論語》,寫了幾千字的心得體會,還寫了約2000字的文章,在我們教育系統(tǒng)的報紙上發(fā)表了。讀經典,豐富知識,增長才干,獲益匪淺,指導教學工作,成果顯著。所以,我的體會是,讀書一定要讀好書,讀經典書。人生有限,不可能“讀盡天下書”,但盡量讀一些名著,可以盡快地使自己成熟起來。

  《道德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如同《論語》一樣,是中國人的精神,是我們智慧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經》要比《論語》還有更高的境界。在《道德經》里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描繪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老子的智慧跨越了時空,在今天仍然閃爍著啟迪人們思想的光芒!

  《道德經》博大精深,涉獵了自然、社會、人的精神等各方面的內容,雖然短短5000余字,八十一章,但每一個字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不同地位的人讀了《道德經》以后都能受到教益,感悟人生的真諦。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讀《道德經》同樣有啟迪和教益。

  首先,《道德經》第一章就指出了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說: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了;可以說出來的名稱,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稱了。沒有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了名稱,那就成了萬物的本源了。所以,要常常進入虛無的境界,來觀察體會道的奧妙;還要常常來到現(xiàn)實中,來觀察和分析道的運行。虛無和現(xiàn)實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從道中生出來的,都是很玄妙的。玄妙阿玄妙,它是認識所有事物的門徑。老子的思想充滿了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我們做事情就必須依據(jù)這些規(guī)律。但是,這些規(guī)律不可能完全為我們所認識,因為事物都是在發(fā)展的,人們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索也是在不斷進行的。所以說,我們所認識的這些規(guī)律,有不正確的地方,不過我們還沒有認識到他的不正確而已,也有還沒有認識到的地方。對于研究問題來說,老子第一章主要說明,一是萬物都有規(guī)律,萬物都在按自身規(guī)律運行。二是萬物的規(guī)律是我們必須永遠進行研究的。三是研究事物的方法,就是從現(xiàn)實中走出來,去探索事物規(guī)律的本源,然后到現(xiàn)實中研究事物的發(fā)展是否按規(guī)律運行!兜赖陆洝5倪@個觀點也符合我們現(xiàn)在新課程的教育改革,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但是什么是素質教育?如何進行素質教育?盡管人們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人們的對于素質教育規(guī)律性的東西還沒有掌握。雖然全國各地有自己的模式,但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如“洋思模式”等,我想,素質教育的規(guī)律還是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探索出自己的.規(guī)律來。

  其次,《道德經》第二章指出了教育的哲學——“行不言教”。老子說:“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對朝氣蓬勃的中學生,很多教師都把說教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從知識傳播中課堂上的大量講述,到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說教,教師的職業(yè)變成了以語言為主的工作。而老子卻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學!安谎浴痹鯓尤ァ敖獭?我以為老子的不言的高深境界不是不說話,而是反對的空洞說教,拒絕廢話,或者說身教重于言教,啟發(fā)式教學。記得孔子見老子,老子讓孔子看看牙又看看舌頭,孔子說:“我明白了”,孔子的弟子不解其意,請教孔子,孔子說,老子的意思是,雖然我的牙很堅固,但快掉光了,舌頭雖然柔弱,但還在。這就是告訴我們,堅固和柔弱可以相互轉化啊。所以,老子把人看成是有思想的,通過啟發(fā),暗示等自己領悟知識。圣人培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更何況教師教育的是有思想、有個性的學生。教師雖然肩負著教育的職責,卻不該將學生占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種要求,每日以喋喋不休的狀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中間。

  其三,《道德經》第十七章指出了管理方式——“無為”。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講政府不應該管的過多,盡量少管的政府才是好政府,他還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這個道理,推崇的是無為而治。這是管理的智慧,管在于不管,不管,不是亂套,各行其道,而是人們在一定的制度范圍內,人們自覺地遵守制度,充分發(fā)揮人的個性,發(fā)揮聰明才智,使人自由地發(fā)展。學生管理也是這樣,看到有些教師整天圍著學生轉,整天訓斥學生,但學生仍然管理不好,就是沒有找到管理學生的好辦法,管理學生的最高境界是,老師在不在班級都一個樣,感受不到老師來還是沒來,這樣的班級才是好班級啊。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過:“老子的《道德經》是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兜赖陆洝肥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微型百科全書,它的深沉的大智慧,永遠是我們汲取營養(yǎng)的源泉。

  《道德經》心得體會 3

  寒假之前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的前兩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學完后當時心靈很是觸動,于是利用寒假時間又繼續(xù)學了道德經的其它幾講,當然觸動還是挺多的。

  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客觀規(guī)律,需要我們有聯(lián)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guī)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欲,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達、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tài)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tài)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yǎng),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tài)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后,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tǒng)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么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心得體會 4

  《道德經》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fā)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fā)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此刻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xiàn)。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十分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好處。

  道家強調明白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務必要追求愚、笨、傻、呆,務必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明白終極的總道理就能夠了,你明白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能夠,其他的東西能不明白就不明白,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明白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馑际钦f,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shù)娜プ非蟠笫,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shù)臉嫿ㄒ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xiàn)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此刻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經》心得體會 5

  近期一直在讀《道德經》,把它作為自己的枕邊書,每天兩三章,反復讀反復學,經歷了一個從晦澀難懂到探知皮毛的過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他對自然萬物、人生、社會等各個方面進行觀察后所做的哲學思考。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內容博大精深、包容萬物。

  站在今天的價值立場回望《道德經》,大致可以從兩條脈絡探究,或者說主要回答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統(tǒng)治階級應該如何治國”,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另一個是“個人應該建立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才能夠獲得心靈的從容安寧,獲得智慧和幸福。

  兩條脈絡的思想原點,就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進而達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的境界。

  意思是說,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圣人從來都是以順應自然的心態(tài)處理世事,讓事物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生長,任其自由發(fā)展而不強加干涉,生養(yǎng)了萬物卻不占有,培育了萬物卻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萬物但不自居有功,從而達到了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體現(xiàn)了順應自然、順道而為的思想。

  沿著心中對“道”的疑惑,在原書中尋找到了多處對“道”本質地闡釋和解讀,雖不全面,但也可以窺得一二。

  道,究竟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1章)能用語言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它存在于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無”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萬物。它是宇宙天地萬物奧妙的總門,換句話說,道就是對天地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認識,即自然大道。

  世間萬物,都有自身運行的“道”,大到宇宙,小到微粒,無不如此。前段時間讀的一篇關于宇宙起源的學說,看到了如下一組有趣的`數(shù)據(jù):在宇宙起源萬億分之一秒的時候,每10億對夸克和反夸克湮滅,會留下一個正夸克作為幸存者,幸存率是十億分之一;到達百萬分之一秒的時候,正物質的質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到達一秒的時候,電子和反電子之間也在不停湮滅,最后剩下電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而這3個十億分之一,不能夠有絲毫偏差,否則,如今的宇宙或許就不會存在了。如此精確,就像事前設定好了一樣,這也是宇宙運行的“道”。

  還不止于此。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億分之一的幸存者,因為精子和卵子結合,最終,1億個精子中只有一個能夠最終進入卵子形成受精卵,在這場競爭中,每個人都打敗了99999999個精子。然而,每個人的身體、你周圍的每一個原子,每一個原子身上的每一個質子、中子、電子,都是正反物質湮滅中十億分之一的幸存者。

  這樣算來,每個人存在的概率幾乎為“零”,或者說你我存在純屬巧合!疤斓夭蝗剩匀f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5章)這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道”,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是客觀,一切都是順自然大道發(fā)展的結局,不會因一時一事的得失而發(fā)生改變。

  我們作為幸存者活在世上,應當感到萬分的幸運,應當感恩,應當知足,應當活在當下,應當順應自然大道作為,或許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力量。

  道,有何特征?“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見,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第14章)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且不明起始,不知未來,綿延不絕,不斷變化,不可名狀,所以終歸為虛無之態(tài),于是叫它“惚恍”。可見,“道”無法用感官感知,必須用心去體悟,才能在虛無縹緲和若隱若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道”,最終捉摸到“道”。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14章)遵循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實,探知遠古,這就是“道”所彰顯的規(guī)律。從古到今,聰明人和普通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區(qū)別究竟在哪?老子給出了答案,在于聰明人善于利用已經存在的“道”,順勢而為,抓住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辦事,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道,有何作用?“執(zhí)大象,天下往。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第35章)“道”的作用外化,使得縱心歸附,國泰民安,一派祥和,悅耳的音樂和誘人的美食,讓路人不禁駐足。然而,“道”本身平淡無味、無形無聲,卻又作用無窮。

  《資治通鑒》中,記載了李世民和他的叔父李神通之間的一段故事。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取帝位。封賞有功之臣,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作為肱骨之臣都受到重用。李世民大封天下,深得人心,卻引起了他的舊部,特別是叔父李神通的不滿。

  李神通說:“我在關西起兵,是最先擁戴高祖李淵的人,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筆,功勞卻在我之上,我感到難以心服。況且,我還是李世明的長輩!彼脑捰绊懞艽,由于他的資歷和地位,很多原來李世明秦王府的舊部都與之應和,怨氣連天。

  李世明得知后,心平氣和地對叔父說:“叔父雖然首先響應義旗舉兵,這也是自謀擺脫災禍。等到竇建德侵吞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次糾集余部,叔父丟兵棄甲,望風脫逃。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論功行賞,功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親,朕對您確實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濫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

  李神通聽后啞口無言,羞愧難當。大家紛紛表態(tài),“陛下如此大公無私,對至親的叔父和都沒一點私心,我們還憂慮什么呢?此后唯有為國家效力,效忠陛下了!

  李世民順道而行,大公無私,所以能悅服群臣,上下齊心,百姓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

  道,有何規(guī)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第2章)世間萬事萬物沒有絕對,只有相對。事物間總是相輔相成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惡,有生就有死,有樂就有悲,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面走到盡頭,就轉化為另一面。

  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曾在一次演講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非洲很多國家的農民吃不上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方國家大筆的糧食援助。為什么大批的援助卻成為農民受苦的禍根?

  原因在于,援助糧食要靠非洲當?shù)氐恼M行發(fā)放,不可能直接進入當?shù)厝说腻伬铩T谶@過程中,援助的糧食就被當?shù)毓賳T層層瓜分,中飽私囊。

  而后,他們轉手將糧食以極低的價格在市場上甩賣,套取現(xiàn)金。那些依靠辛勤勞作種植糧食、賣糧食為生的本地農民,如何競爭得過那些白來的糧食。本來還能活下去的農民,現(xiàn)在也活不下去了,淪為赤貧。

  說白了,這些援助無法穿越社會管道直接到達窮人那里,援助的善行卻最終導致激增無數(shù)的赤貧農民。你認為好的事,未見得真的好;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未見得真的有意義。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是如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第9章)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且此兩面可以相互轉化,物極必反。太滿了,必然會流溢而出;太鋒利了,必然會傷人自傷。老子告訴我們,保持分寸和平衡很重要,萬事都不可過頭過火。這樣的處事原則,無疑對今天的你我,都有著重要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這樣評價《道德經》,“老子一書,原著不過五千言,可以說,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法則!边@樣的典籍,是需要我們擺在床頭、放在身邊,用一生去品味體悟的經典。

  《道德經》心得體會 6

  老子《道德經》是灰色的,好的中華瑰寶,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我還記得小時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很出名,但是很出名!碑敃r不知道從哪里來的,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過了幾年,我又不能完全理解道家的這部杰作,但至少我有了一些感觸。

  《道德經》主張無為而治。幾千年來,從帝王將相到黎巴嫩人民,都從這本人類文化史上的智慧寶典中吸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立命的精髓。如今,社會科學蓬勃發(fā)展,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的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而物質財富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我覺得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找出我的人生原則,不要和世俗齊頭并進,靜心是安心的基礎。當人的心境達到一種空寂的狀態(tài)時,就會一直堅持傲慢自大的作風,在社會、生活、工作中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有所務實。

  人們常說,閱讀歷史并從中學習是明智的。老子在《道德經》第17章說:“道總是無為而無不為!崩献拥臒o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無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的本意是教人遵循道,不為所欲為,為所欲為。只要你不莽撞,你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也就是說,“不莽撞”是做某事的保證。什么是“有前途”?盡自己最大努力在社會上發(fā)揮好作用,做好本職工作,承擔起家庭義務就是“做點事”。沒錯,在人類欲望備受爭議的當今社會,如果他能全心全意的照顧好自己的工作,他的心態(tài)一定是一直處于一種禪定清心的狀態(tài),不進入禪定清心的狀態(tài)就無法克制自己躁動的'心。也就是說,神不走極端,但他的心不思考。所以,是全心全意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前提。

  《道德經》可謂凝練、珍貴、淡泊、發(fā)人深省,顯示了老子扎實的文筆和得心應手的文筆,以及他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是有說服力有說服力!再加上一些經典的例子,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邃,前一篇的呼應,主題的升華,把作者自己想表達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給人無限的印象和傷感,又有一種自然感,這其實是文章中最好的,也是古代漢語中最好的!

  《道德經》心得體會 7

  自從我局開展文化講堂學習了老子的《道德經》,自己受益匪淺。對《道德經》一書的理解還很膚淺,但是認真學習,能讓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會影響到各個方面,要不斷地揣摩,慢慢地體會。

  加減乘除上有蒼穹 世界上不存在絕對、今時好許是明日非。知識是加法 悟道是減法 凝結 沉淀 升華。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國家的根本利益。追根溯源 培其根而枝繁 落葉歸根。以身觀天下 一身一宇宙 觀點而知面。人世間獨善吾身 靈魂里循道而富足。只有知錯才有機會改正錯誤 所以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切記不要不懂裝懂 不知知病也 自知者明。倘若百姓過的幸福富足那么誰還愿意去冒險犯罪? 解決民生問題、社會就會自然和諧,有些東西不是靠宣傳洗腦就可以的,從根本出發(fā)才是關鍵。和氣生財以和為貴、弱者博憐、剛者遭嫌。得理讓三分、善惡自有報、因果也。該書不僅是道教的`寶典,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經世之作。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認識。揭示了事物的產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guī)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辈还軇e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氣!老子的眼光不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后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與別人交往時,總是以自己的原則判斷別人,然后決定是否與之交往,F(xiàn)在學了《道德經》,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作法,我開始以新的態(tài)度來交朋友,F(xiàn)在,我周圍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對人生的認識有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每個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會的產物,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和理解,必須經過一段漫長的人生經歷。所謂“慈”,就是要有一個博愛之心,愛自己這是第一,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無從談及愛社會、愛他人,反過來講,過分的愛自己,就是自私。在這里,老子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天大道,只是他沒用語言說明,愛,不但愛好人,也要愛壞人,世人都愛,這是“慈”的基本內涵。有了一顆無限愛心的人,接下來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認識世界上的種種事物。用一顆純正無邪的心去感悟世間的萬物,從諸事物的表現(xiàn)去發(fā)掘其根本的內涵,這就是“儉”的功夫!安桓覟樘煜孪取保⒉皇遣荒茴I先的認識事物,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總得有個先后,在認識上不能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那樣社會不會有發(fā)展,老子的教誨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認識事物,不能標新立異的只是一味的教條,只有參考了不同的認識論,將眾人的思想融會到自己的思維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條。

  《道德經》心得體會 8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fā)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fā)展,都離不開“道”。

  什么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后,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guī)律。

  春天小草發(fā)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動而規(guī)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guī)律不停地循環(huán)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guī)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為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經》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心得體會 9

  我們常聽到:跟隨自己的內心(Follow Your Heart),但如何做到呢?

  老子認為:對于各家各派之學說,眾人把它的價值看得高到不切實際的地步,而我則把它們看得如同垃圾一樣。對世事的發(fā)展變化,越是覺得明明白白無所不通,則越是不明不白一竅不通。因此他主張回歸到嬰兒一樣的純樸自然狀態(tài)。王陽明的四句教中說到:無善無惡心之體,也是講的類似于老子所說的`這種狀態(tài)。

  嬰兒是什么樣的呢?他怎么想,就怎么做。餓了,找媽媽。困了,就睡覺。可能有人覺得,我們身處社會之中,有很多限制,很難想什么就做什么。是的,的確有各種各樣限制,但我認為自己給自己的限制是最多的。

  其實,我們的心是沒有限制的,我們有選擇以什么心態(tài),來面對一件事情的自由。即使在納粹的集中營中,也可以像維克多·E·弗蘭克爾一樣活出意義來。即使身在監(jiān)獄,也可以像保羅·威德一樣囚徒健身。即使四肢不全,也可以想力克·胡哲一樣擁有不設限的人生。

  Follow Your Heart!

  《道德經》心得體會 10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呈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根源、萬物的產生、開展、變化、消滅的規(guī)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低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呈現(xiàn)。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推斷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推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1 “塞翁失馬,焉知非!彼,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依據(jù)“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講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根本態(tài)度,讓萬物自然生長開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心得體會 11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后44章為《德經》!兜赖陆洝返闹行氖恰暗馈薄K^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并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独献印穼⒁暯欠旁谟钪嬷,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討還沒有定論,《老子》之于研討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共同,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置國際關系、現(xiàn)代企業(yè)運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創(chuàng)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yōu)閷W、修身、處置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肉體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能夠作為《道德經》的讀后感,我想以我個人觀念修正幾點內容:

  1,我對上文“視角共同”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曾經擺脫了“視角約束”,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xiàn)代人很難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論《老子》的緣由就在于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

  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念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xiàn)有的宇宙觀,他以至對星際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示作用。

  能夠說它沒有時期性,它能夠隨時間無限延長。

  3,它能夠小到,分子生物學以至更微觀的科學范疇,由于人類還沒發(fā)現(xiàn)0.1飛米以下的物質構造是什么樣子。

  《道德經》心得體會 12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边@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只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為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

  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保乾F(xiàn)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后,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边@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钡拇_,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xiàn)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著,聽不著,聞不著,摸不著。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么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心得體會 13

  《道德經》講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些話,充分道明了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世間每個人都是萬物中的一員,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尊道貴德,合道順應,順其自然,就會心靈寧靜,生活順遂,平安幸福?墒牵虑閰s往往不是這樣的。由于蕓蕓眾生(非圣人)眼中的世界卻是由自己的心決定的,相由心生,導致一萬個普通人眼中就有一萬個不同的世界,幾乎都不是世界的真面目。

  人們自己的心為什么會不合道呢?這是因為人的原始生存本能與人性(生存危機、好逸惡勞、多吃多占、爭名逐利、貪心不足……等)使然,看不透《金剛經》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尷尬了,對世界的本質認知與非本質認知之間,不同的世界認知之間就必然會產生矛盾與摩擦,“道”就會對“不合道”的人或事進行“毒之、覆之”,于是各人心中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不良情緒與痛苦了。

  普通人如何減少內心的各種痛苦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認清這個世界的.本質。

  2、修正自己的心,使其慢慢地越來越合道,努力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做到“無我”。

  3、“無為而無不為”,心態(tài)上要“無為”,不執(zhí)著結果本身;行動上要“無不為”,積極做事。享受“無不為”的過程,不在意結果如何,包括對過程本身的享受。

  上述是自己的一點思考與拙見,歡迎有識之士給予斧正。

  《道德經》心得體會 14

  前幾日在松花江邊看到一位退休的老者,以水為墨,在人行的方磚上信筆由韁,從《道德經》的部分選章到《滕王閣序》,從行書到隸書,揮灑自如惹得行人頻頻駐足稱贊。想起小學二三年級時,我也是有過這樣的經歷,拎著小水桶,拿著大大的毛筆在樓下的方磚上依照老師的要求練字,大約有兩年的時間便放棄了,現(xiàn)在看到這位老者習字,不免對自己當時的決定有些遺憾,但更多的是想繼續(xù)提筆的手癢。于是,一直留在老者身邊觀其筆法和內容。

  筆下《道德經》的一段話,引起我的深思。繼而又重溫了這本書。

  《道德經》眾所周知,通篇雖只有五千余字,卻是字字珠璣,內容包羅萬象,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軍事哲學、人性修養(yǎng)等等。我無法將書中所有的道理一一感悟,就將我在老者筆下看到的這段話,拿來與大家分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意思是說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yǎng)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于人們所不愿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我認為,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 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卻不求回報。

  說水為道,水,大千世界最普通又最神奇的存在,它可以純凈的清澈透明,亦可污濁的混沌黝黑!吧仙迫羲苯洺B牭竭@個詞,來到我們統(tǒng)計調查隊,我常想,我們的工作性質,即為水,不出假數(shù)、符合趨勢可謂“清水”,而捏造、編造數(shù)據(jù)可謂“濁水”。作為我們統(tǒng)計人,“上善若水”,也定是那一水清泉,能夠滋養(yǎng)萬物。

  但是,孔子的一段話,讓我對“上善若水”有了更廣闊的理解。水,如是也。

  孔子說:水有五種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養(yǎng)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長,遵循自然規(guī)律,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向幾百丈山澗毫無畏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見多少,不用削刮(不會隱瞞正確的觀點,違心地趨附別人),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fā)源必自西,歸宿必處東,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凈,又好像善于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觀(觀察、體會、感悟、效仿)。

  如此有德、有義、有勇、守法度、正直、明察、立志、善于變化的水,又何懼它洗滌萬物后自身污濁不堪的外表呢。何況,普通和平常,才是世間最主流的方向。

  就像每一次看完《感動中國》,每一位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他們簡簡單單的生活,卻散發(fā)著無限光輝和正能量,他們的事跡是可敬的、他們的精神是高尚的,所謂“上善若水”定是如此,他們把中華民族樂于奉獻、助人為樂的光榮傳統(tǒng)簡單直接的傳承,感動在霎那間匯聚在一起,散發(fā)一股無限的力量,強烈的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沖擊著我的每一根神經,直到了感動淚水的落下,而后結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會使我們也要這樣簡單、無畏的生活,其實我們統(tǒng)計人追求的不也是這種簡單的執(zhí)著么。

  如果說“上善若水”是志士仁人崇尚的道德境界,那么“厚德載物”就是對品行的最好詮釋了!疤煨薪 ⒕右宰詮姴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美好的品德像水,而偉大的胸懷則像大地一樣,能夠承載和包容萬物。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一個“滋養(yǎng)”,一個“包容”。具體到我們個人的身上,如此美德賦予了我們柔中帶剛,堅不可摧的強大生命力。無論在哪里,無論做什么工作,只有把重品行放在生命中的重要位置,恪守道德底線不動搖,才會安身立命。這種“上善若水”的平和,“厚德載物”的敦實,讓我們的內心充實和沉穩(wěn),讓我們的道德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道德經》心得體會 15

  《道德經》原名《老子》,與《莊子》并立。 但是,關于老子和李二期,自古以來就頗有爭議。 回答你的問題。 后來,他對弟子說:“鳥兒,我知道它們會飛;魚,我知道它們會游泳;野獸,我知道它們會走路。能走的可以叫竹子,可以游泳的可以叫竹子! 龍,飛者謂之竹。至于龍不知,乘風云而上天。今日見老子,似龍也! 由此,我知道老子是多么的高深莫測和睿智。

  《道德經》分為第一部《道德經》和第二部《道德經》,共81回。 《道德經》有五千字。 這一方面探討了宇宙本體、萬物之源、自然規(guī)律等,并將其意義融入到自然、現(xiàn)實、社會、國家、民生等諸多方面。 ,軍隊的六個方向。 全書思想統(tǒng)一一致,用樸素的辯證思維建構了老子獨特的、跨越時空的理論思想體系。

  其中最著名的一章,也是我們熟悉的一章,就是《道德經》的開篇。 姓名。 無名,天地之始; 名為,萬物之母。 故總無其事,欲見其妙; 總有,你想看到它的美麗。 此二人同出異名,同名玄。 神秘莫測,萬千奇觀之門。 正如施德清所說:“這是老施學問的`全部,五千余言唯此一章!

  但對我來說,我最喜歡的是第9章:保持它并獲得它,不如它。 如果你試圖去磨它,它就不能長久保存。 滿屋金玉,無物可守。 有錢有傲,怪自己。 功遂退,天道。 在這一章中,老子將做人之道延展為自然之道,告誡世人不要事事執(zhí)拗,要知事成后退。 追求名利是人的本性,但如果過于追求名利,事情就會反其道而行之。 這就是“物極必反”的自然規(guī)律。 人也是自然界的萬物之一,自然受“物極必反”的自然法則支配。 人若如杯載水,追名逐利,任其堂堂金玉滿堂,則其財不保。 他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因此,我懂得了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講究一個度,不要過分追求私欲。

  《道德經》心得體會 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經典作品——《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兜赖陆洝废褚皇柟猓讶f事萬物的奧秘和為人處事的規(guī)律照得明明白白,讓我心中豁然開朗。

  《道德經》告訴我,要尊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并注意之間的轉化,并難得可貴地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對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過好自己的生活。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边@句話告訴我們:過分私愛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費,太多收藏必然會有厚重的損失。以前,我從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夠名牌,用的筆不夠漂亮,嫌媽媽不夠優(yōu)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讀了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雖比不上一些同學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著到農村,農村的孩子們總是圍著我看不夠。而我用的筆從不妨礙我做作業(yè),考出好成績。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勞動所得讓我豐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撈魚,還能根據(jù)我的意愿,出錢讓我學鋼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見,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該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開始知道滿足了,突然發(fā)現(xiàn),我原來可以生活得這么快樂。

  “輕則失根,燥則失君”告訴我,辦事不能輕率浮躁,否則就無法辦成事情。就如去年我準備參加鋼琴考級,剛剛開始,我還沒有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仔細彈清楚,我就急著用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去彈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彈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團,亂成了一鍋粥。當我看到這一章《道德經》后,發(fā)現(xiàn)我彈琴過于草率,我原來的`意圖是希望自己能快些達到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為輕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亂了。我靜下心來,重新謹慎地把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樣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終于,我通過了考級。我從心里感謝《道德經》,它教會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規(guī)律,踏踏實實努力,才能達到目的。

  “無為而無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均是《道德經》告訴我的道理,讓我漸漸明白了我該怎樣對待我的人生,該怎樣對待我身邊的事物。

  《道德經》心得體會 17

  每次讀《道德經》,我都會感受到最原始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讓我抵抗孤獨,孤獨,接受自己的缺陷,在絕望的時候給我信心和支持。

  漫漫長夜,漫漫長路,時間真是白駒過隙,一眨步進入職場一年。

  在過去的一年里,為了彌補他們思維方式的不足,他們花了7萬多元學習金融和商業(yè)課程、情緒管理課程和企業(yè)家學徒課程;在過去的一年里,他們在休息時間賣各種水果和堅果;作為項目合作伙伴,他們現(xiàn)在正試圖成為老板,鍛煉他們做項目的能力。歸根結底,我希望我能用勤奮和時間來改變我的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也需要毅力、耐心和智慧。站在23歲的節(jié)口,我很高興我有很多時間和機會來彌補過去系統(tǒng)的漏洞。時間、地點、人和,一切都會如期到來。

  每次讀《道德經》,都會讓我洗清腦海中的概念,讓我思考強與弱、好與壞之間像水一樣靈活的變化;《經》說:所以,堅強的死者,弱者的生者,是軍強的,木強的,強的,弱的'。古人說:塞翁失馬,怎知非福。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他教我專注于讓自己快速成長。他教我看到剛畢業(yè)的我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如果我能腳踏實地地布局,努力工作,時間最終會回報我很多。

  每次讀《道德經》,都會讓我思考無為而治的境界。直到今天,我才意識到無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順應天道,結合天、道、法、人的整個系統(tǒng)來完成。他教我站在時間和空間的兩個維度上思考我的生活,而不是我自己的情緒。比如剛畢業(yè)的自己是職場新手,23歲的時候不太可能有所作為。所以,努力學習業(yè)務流程,努力學習,強化自己才是王道,而不是證明自己有多厲害。我從事的企業(yè)是一家經營相對成熟的500強國有企業(yè)。在選擇員工時,他通常選擇985/211名大學生。因此,他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方面略遜于其他同事。他在這個平臺上并不出眾,甚至不起眼,這也是對我強烈的天性和驕傲的一種磨練。

  《道德經》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滋養(yǎng)了我的心靈。有時候奮斗累了,累了,看這本經書也會讓我擺脫生活和工作上的煩惱。《道德經》讓我感受到了最真實的力量,他讓我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挺好的。

  《道德經》心得體會 18

  《道德經》第八章中“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幾句話感受頗深。以前只知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但其實不然:水,不爭,無形,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幫我們洗去污物,甚至甘于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地方,它以雌柔克剛強,上善乃大善,此“善”與之前理解的“人心向善”又有了區(qū)別。它像水一樣有包容性、滲透性,而這一點剛好與茶相通。茶是可以喝的唐詩宋詞,是觀音凈瓶里的甘露,是聊齋志異里的小翠,是任由你想象的一杯“水”,所以茶也是具有包容性的。

  茶道,其實就是飲茶過程中從生理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升華過程,是茶人自我修養(yǎng)、處世之道、審美意趣的表達,它是“道”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林治先生在《中國茶道》一書中說:“儒學是中國茶道的文化筋骨,道學是中國茶道的靈魂,佛學為中國茶道增添了神韻!崩献幼匀欢坏乃枷胍矂偤煤筒璧膶傩韵嗨疲璧纳L環(huán)境除了空氣、水、溫度等大自然的元素外,無需加其他東西,也因為“無”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茶,而這些茶也只需要無色無味的水就能沖泡出風味不一的茶湯,這正是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成就的,詮釋“道法自然”的哲思。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崩献诱f解決困難,要從易處著手,成就大事要從細小處開始。而現(xiàn)在的'人欲望太多,走得太快,被欲望和物質蒙蔽了雙眼,F(xiàn)在人的眼睛都蒙上了灰,只有小孩子的眼睛清澈、見底。而飲茶、習茶則可以讓我們在這個越來越快的時代放慢腳步,燒水煮茶,細細品味,靜下心思考。三千多年前,沒有手機、沒有網(wǎng)絡,也沒有那么多欲望,所以那時的古人才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和發(fā)現(xiàn),才有了甲骨文的產生,為我們悠久的文明萌發(fā)了種子,塑造了品格。

  “夫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薄敖K阅転榘俟韧跽撸陨葡轮,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崩献拥倪@些思想告訴我們甘居下、不自滿,要退讓謙卑;而茶的姿態(tài)也告訴我們,浮沉乃世間常態(tài),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自然而然,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相融于茶文化,賦予了中國茶文化空靈、虛靜的意境,讓每一杯茶的甘芳浸潤心田,讓每一位茶人與道一體,達到無為、無爭、無憂的至高境界。

  《道德經》心得體會 19

  《老子道德經》44章中講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德與亡孰病?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5章中又講到“禍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兩段話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體比起來哪個更重要?身體和物質比起來那個更珍貴?得與失比起來哪個才算有害?樣樣都要,必然導致大廢,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長久。

  于丹在解讀儒道的理論中講了這樣一句話”什麼樣的學習是最好的學習?就是能改變自己的學習”我們平時經常說要培養(yǎng)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但真正的做起來并不是很容易。我的經驗就是多學習,學習就像一面鏡子,通過學習來認識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學會掌控自己。

  在這個市場經濟繁榮,科技飛速發(fā)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些差距有來自社會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個人要想在這種惑力極強的社會中快樂,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間,在你的事業(yè)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麼?其實老子講的道理并不深奧,而且很實際,就看你怎樣去認識!爸悴蝗,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會貪婪,他不會要那些自己根本夠不著的東西。

  就像練太極拳,大多人初衷都是為了健康身體而進入,但到后來為什麼差距會很大呢?。這就是看練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達到健康,就要踏踏實實的按照拳理去練,只要你用心,你就會達到你的目地,因為你要的很實際。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顯露,可能你的心就靜不下來了。表面的東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沒有靜下心去練,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層的功夫。所以你要的東西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一樣,你一定要問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樣,平平靜靜的。因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滿足我的要求。但有一點,我不風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論是家庭,還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會盡心盡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于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個心態(tài)的體現(xiàn),知足的人能靜,不浮躁,所以他會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富”這個富不是一般人眼里的富。我記的在和一個朋友聊家事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家庭生活是給自己過的,而不是給別人看的”所以這個“富”實際的意義就是自己的一種感受,而不是一種對外的炫耀。人要學會為自己活著,我說這話不是說自私,而是說人不要為別人怎樣看待你而活著,否則會活的很累。

  人們都知道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個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那麼會事了!叭藶樨斔溃B為食亡”在當今社會體現(xiàn)的更是淋漓盡致。人要的東西太多了,到后來連自己是誰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后來一定會受到懲罰。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點評,我要想再上加兩句。博友講“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銀子?纯次医疸y都有了,所以我不是應該知足,而是必須知足。

  《道德經》心得體會 20

  感悟《道德經》已有些時間了,自己的感悟,一段時間過后總有所不同,在這個過程里,有看到不同人的感悟,當然也有與不同的人進行探討溝通,講實在,這是一段充溢的時間,很有感受,每一個人對于《道德經》的感悟都是不一樣的,正如西方有位哲學家說過的一樣:“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句話的意思是事物總是不斷改變,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完全相同,事實上“改變”才是事物的共同特點,所以我們也應這樣理解:每一個人對于《道德經》的感悟是不會完全相同。

  明白這樣后,假如看到一些人總是號稱天下第一或者什么的,那你亦要認可:林子這么大,什么樣的鳥沒有呢?當然你也不要認為自己的才是對的,這樣的狀況就象佛家的一個故事講的那樣:幾個瞎子去摸大象,有人說大象象一條木柱,有人說大象象一把扇子,還有人說大象象一把尖錐。

  對一頭大象的形容,幾個瞎子的看法都不同,這樣的`狀況就象是我們對《道德經》的感悟一樣,現(xiàn)在想來,我自己也是這樣的瞎子,所以這么多年對于《道德經》的探討與感悟,沒有什么可以自我稱耀的,除了一點,那就是我,自己戰(zhàn)勝了自己的某些觀念與做法,始終以來,還是有所進步的。

  《道德經》心得體會 21

  我和在游覽化女泉的時候,看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我想這本書應該對我很有幫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給我買了下來,我翻開一讀才知道,《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煉的哲理詩。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無論對于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對于政治的統(tǒng)一于穩(wěn)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能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猶如汪洋大海,內容包羅萬象,它不僅包含著宏奧的哲理,而且蘊含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tǒng)科學等多方面的根本素材。這本書主要講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終還是歸結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我有時候讀起來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復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教誨人們要更加善良,與人、與物為善,讓人類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諧相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上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那么無不治。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進入QQ,只為緣而來,為朋友而來,為美好的心情而來,又何必去計較那些雞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綱上線,輕松事要嚴肅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道德經》心得體會 22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寫一篇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的關于《道德經》的讀后感范文800字,歡送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可以讓我抵擋住寂寞,孤獨,也可以讓我接納自身的缺陷,也讓我在無望的時候給我信心和支持。

  長夜漫漫,路亦漫漫,時間真是白駒過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職場。

  一年里,為了彌補自己思維方式的'短板,剛畢業(yè)就花了7萬多的錢去財商課,情緒管理課程,企業(yè)家學徒課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時間賣過各類水果和堅果;做過工程合伙人,如今也正在嘗試自己做老板,鍛煉自己做工程的才能。所有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奮和時間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歲的節(jié)口,我很慶幸,自己有很多的時間和時機可以彌補過去系統(tǒng)的破綻。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道德經》心得體會 23

  這兩周持續(xù)收聽《道德經》帶給我最大的變化是,心態(tài)變得越來越平和,對于當下、未來的焦慮得以一定的化解。未曾想,這樣一個小小的美妙的緣分,帶給了我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光。我的所見所聞所感,一次又一次的觸動靈魂的深處,激發(fā)我內心深處探尋生命的本真的愿望。

  從羅博士那富有人格魅力的講解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計回報”,當時腦海中立刻蹦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我深刻體會到了只有不計回報的付出愛心,內心才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我們都知道,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父母生、養(yǎng)育我們,并未要求有任何回報,只是盼望我們能夠安康、快樂成長。我們會以同樣的愛去回報他們,這種付出是快樂的,我們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可,會在學習、工作上努力,希望他們引以為豪。在生活方面經常照顧,給予他們物質方面回報,希望父母能過得更好些,這是遵循了道的規(guī)律,大家生活都很快樂。

  同時,我們應該保持一顆感恩之心。我能夠走過人生的很多艱險,化解掉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正是因為一直保持著一顆感恩之心。雖然因為自尊心太強和嘴巴比較笨拙,我表達的比較少,但因為我能懷著感恩之心站到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讓我能夠最終跳脫出面臨的困境,將負能量化解殆盡,讓善與愛的正能量不斷傳遞。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原來美也可以用來形容心情愉悅快樂舒服的狀態(tài)的意思,惡也不單指丑、壞的意思,還有厭惡的意思。前面兩句我有了深刻的理解,一個美好的社會應是一個遵循自然的社會,人為地去標榜美好的東西,則全社會都認為是美好地,都一邊倒地去瘋狂追逐那個東西,發(fā)出的都是一個聲音,沒有反對,沒有質疑,則這個社會就是病態(tài)的、邪惡的。我們都認為用塑料方便,都想大房子、豪車、高富帥,結果這個社會就危險了,環(huán)境破壞了,人心浮燥了,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繼而出現(xiàn)了高失業(yè)率和用工荒的怪現(xiàn)象,就沒人能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事,F(xiàn)在流行的美容術明星臉有時我就有認不清人的感覺,要是全社會都是一張臉該是多可怕,可能也就不覺得美了……所以老子說高明的管理者是不會過多的干預他所管理的群體,圣人也不會亂說話亂做事,而是用大道自然的行動是感染影響周圍的人,有了名氣、地位、成就也不是自居、倚仗、被它所限制,正因為沒被這些外在的東西限制、牽絆,所以總是能灑脫沉著。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做一個無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始終堅信:“越努力越幸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長地久”、“上善假設水”,很早之前就對《道德經》中這些句子耳熟能詳,但是一直對這些話“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對《道德經》總是望而卻步,只在不同的場合讀過一丁點片段,只能算是驚鴻一瞥,管中窺豹,難以談得上有什么深刻體會。上《政治學》時,楚老師為我們列的13本必讀書目中,中國的經典讀物有三本:《論語》、《孟子》《道德經》,這些文章是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治國教材,不得不認真拜讀!懊鞯氯松鷮Ш椒桨浮眴雍,我們與人生導師張學長達成共識---集體閱讀《道德經》,并將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實踐結合起來進展思考。

  這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因為《道德經》內容艱深晦澀,語言精練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閱讀過程中經常感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道德經》流傳千年,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處境,到現(xiàn)在,在國學熱的大潮中,對《道德經》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謂千奇百怪,多種多樣。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書市上買的,和《論語》、《孟子》三本十元,買來之后,認真的看了兩遍《論語》,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經》。目前看到第十九章,還不到四分之一,都好似似乎沒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簡單說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蹦玫亩嗔搜b不下,差不多夠了就行了;揣的東西太多凸起來,不可能長久,大家都會發(fā)現(xiàn)。滿堂的金銀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貴但卻驕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禍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這才是天道。啟示我們對待物質享受時要適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進退自如。這使我想起了我國政界的“59歲現(xiàn)象”,有一些有作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榮耀隱退之際,經不起物質誘惑,抵擋不知內心不良思想的蠱惑,廉潔一生,糊涂一時。誠然,這與我國官員的考核的鼓勵體系有關,我國的官員體制中,有大量與職級職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隨著官員退休帶走。在法治建立不健全,人們思想價值體系的年代,會渾水摸魚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嚴格遵守規(guī)則辦事的人則很難有所作為,在這種獎劣懲優(yōu)的體制中,官員大多自身難保。需要有時機,同時也需要有動機,前者是制度環(huán)境,人人面對的制度約束一樣,權力不同的時機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潔身自好,沒有的動機,那就不會侵蝕到你,這就是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總有一些道德高尚、為民請命的清官和青天。從這個意義上講,老祖宗已經為我們指明了道路,物質追求適可而止,進退自如才是王道。

  《道德經》心得體會 24

  時間總是在忙碌中悄悄溜走,轉眼一個月過去了,這個月過得很充實,因為除了正常工作之外,還讀了一本很有意義的書—《道德經》彩色圖解。在此感謝院里能有這樣讓大家讀書的機會!

  道德經原著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博大精深,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值得我們所有人去讀。原著讀起來深奧難懂,這次讀的有圖解的感覺很好。本書共八十一章,分為道經和德經兩篇。道乃萬物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世間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德就是道發(fā)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

  本書涵蓋面甚廣,無論修身養(yǎng)性,還是寫詩作文、為人處世,甚至治國理政,都能令人受益匪淺,如沐春風。以前很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都是人們受老子思想的影響,比如致虛極,守靜篤、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物極必反、功成不居、寵辱不驚、戒驕戒躁、自知之明、福禍相依、以柔克剛、哀兵必勝、無中生有、大器晚成、以德報怨、滿招損謙受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仁者愛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上善若水、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等,很多樸素的辯證思想影響了后世無數(shù)人。真不愧是道家鼻祖,難怪世間一直流傳著他的傳說。

  當我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被書中內容所吸引,沉醉其中無法自拔,看到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時,整個人的思想仿佛瞬間再次得到升華,那種感覺只能用“玄之又玄”來形容。書中雖然說的是自然法則,教人修身治國,但竟然讓我看到了氣功的影子,就像萬物遵循道一樣,人身體內同樣存有一種“氣”,我們如果能按照周而復始的氣的自然走向來運轉身體,甚至能引導氣的走向,那么我們就會趕到身心舒暢,反之則氣血不順,經脈受阻,身體不適,借用中醫(yī)思想就是不通則痛,痛則不通。“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道就像一只肚內空虛的.容器,無形無象,只能依賴意識去感知,但它發(fā)生作用時卻永無止境,讓我想到了武俠片中的人修煉內功時要用意識來引導氣進入丹田,儲存起來,然后再由丹田順著經脈以拳掌或其他方式發(fā)出體外,產生神秘的效果!拜d營魄抱一,專氣致柔,天門開闔”,意思是靈魂與肉體融為一體,當然也能用意識去分開(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分離),那種靈魂思想凌駕于肉身之上的感覺很玄妙,我曾經有過類似的感受,當時整個人仿佛看透萬物,仿佛身體透明一般,后來我想到個詞去形容——頓悟。聚集精氣,達到柔和,像初生嬰兒一樣,瘋狂吸納自然之氣,口鼻自然的開閉,呼吸吐納,綿綿細靜的雌守,讓我想到了武當山的道士們,清晨在山上寧靜處呼吸吐納,就是傳說中的采氣,吸收自然之精華。書中還有一些類似練氣的地方,甚至長生之道。感覺思想有點跑偏了,這只是從書中感悟之外的感悟,我們本身還是以老子的自然法則和處事方略為主。

  道德經不愧是“萬經之王”的奇書,用學校里分科來說能分為哲學、商學、政治、軍事等諸多學科,可用于為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寶典,包絡萬物,涵括百家,博大精深,玄奧無極,值得我們每個人用一生去解讀。道德經影響世人兩千多年了,相信還會一直影響下去,為后世提供玄妙的智慧。

  《道德經》心得體會 25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也就是李耳所作。它是道教思想的源泉,也是世界上除圣經以外翻譯最多的經典。經過一年的學習,我對道教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缺乏個人欲望和滿足以下是我的感受。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正如書中所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也就是說,人們彼此之間沒有交集,只有附近的雞狗之聲才能聽到。老子希望國家按照小農經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不需要社會交流,避免人們自己的'私欲和一切可能導致國家破裂的負面情緒。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單靠無為似乎是不現(xiàn)實的。但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并不是一種幸福。隨著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shù),而生活平淡,沒有起起落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惡,故幾于道。善良的人像水一樣滋潤萬物,不與萬物相爭,在人們討厭的地方,但更接近道。品德高尚的人做事有利于大家而不與之抗爭,處于卑微的地位,但他的做法值得人們尊敬。我們出生在這樣一個快節(jié)奏的世界里,有時我們可能需要保護自己,不得不做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情。但我想說的是,幫助別人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并非不可能。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但回報是無限的。

  你把自己當成世界,如果你能把世界寄托在一起:愛以天下,如果你能把世界寄托在一起這句話意味著把自己當成世界,那么世界就可以寄托給他:把世界當成自己的生命去珍惜,那么世界就可以委托給他。中國仍處于發(fā)展中國家,復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處于國家的頂端。我們需要不懈努力,為國家利益做出貢獻。少年強則國強就是這么說的。

  《道德經》是中國第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它通過生活和治理政策向我們解釋了我們應該保持自己和長期的真理。我們出生在一個從面對面交流到全面數(shù)字技術互動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需要堅持道德經典中的真理,發(fā)揚中國文化傳統(tǒng),始終保持中國特色,甚至引領世界。

  《道德經》心得體會 26

  就從我女兒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說起吧。在錄取通知書里的大信封里,同時裝著學校留的作業(yè):要求學生閱讀經典、品味經典,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列了幾個備選書目。不用看那些書的名字,我就知道,兜兜轉轉之后,女兒一定會選《道德經》。

  果然,前天女兒在我家的微信群里留言:“果斷選擇《道德經》,從我姥爺?shù)奈恼吕锝梃b點就夠了。”后面是一連串調皮的表情。我回復她:“不帶這樣把抄襲美化成借鑒的!闭{侃歸調侃,隔天女兒還是說:“和姥爺一起吃飯去,再聽他講講。”

  我當然明白,這種“聽講”會深化她對《道德經》的理解,會成為她讀后感的一部分。應該說,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有意無意的“聽講”已經讓她的血脈中流淌著一種文化傳承。也許她自己都不明確如何選擇時,這種傳承已經在無形之中替她做出了選擇。

  還是在我女兒四五歲時吧,我牽著她的小手散步時,常常游戲一樣教她背《道德經》,大概背了20多章,她不想再學,我也就沒有再教下去。一切都順其自然吧!

  前段時間和她閑聊,她說有不少同學在整容,有的'甚至去了韓國,她感慨:“我能理解他們愛美的心理,也能接受化妝,畢竟卸妝后還是原來的自己。就是不明白,為什么非要去整容呢?想找回原來的自己,再也找不到了!蔽耶敃r有些激動,因為我看到,一顆小小的種子,已經在她心里發(fā)了芽!

  去除外飾,恢復本質,也就是返樸歸真啊。女兒還真沒有辜負她名字中的“樸”字。也許她不知道,她的幾句話,觸及了人類的大命題。幾千年前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里有一塊石碑,上面就寫著“認識你自己”。但從古至今,又有多少人可以撥開層層迷障,真正地認識自己呢?

  《道德經》是老爸最喜歡讀的一本書,也是他說的最多的一本書,他的書架上,有各種版本的《道德經》,一排又一排。他常說,一部經典勝過萬卷雜書。讀了這部書,沒有什么煩惱放不下,沒有什么心結打不開。

  他是以讀道講道傳道為樂的。不僅僅是說、是講,道法自然的思想之于老爸,已變成一種人生存在,變成了一些生活細節(jié),變成了生活本身。他把自己活成了“老頑童”,心靈處于一種自由舒展的狀態(tài)。

  老爸退休后,為傳播傳統(tǒng)文化,做網(wǎng)站,辦論壇,創(chuàng)立微信平臺,一直樂滋滋地做著道學普及工作,F(xiàn)在,他又用明白、樸實又生動的話去譯注、理解他心中的經典,想讓更多的人能接受《道德經》,讀懂《道德經》。我覺得,寫《〈道德經〉傳家版》是他退休后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而所有這些,用他的話說都是在玩,退休后,給自己找個玩的地方。

  老爸玩得開心,我也為他開心。畢竟,這個玩的地方可以安放他的精神世界。《道德經》中有一句“不失其所者久”,老爸對這個“所”的解釋是“靈魂安放之所”。他對這個字獨到的理解,讓我深深地意識到,他是一個幸福的人,《道德經》就是他寄放靈魂的所在。

  其實,在我心里,也曾有疑問:這部書,值得老爸這么讀嗎?在一番求索和對照式的閱讀之后,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在讀過《西方哲學簡史》之后,我曾隨手寫下這樣的文字: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培根、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休謨、康德、黑格爾……一個又一個閃光的名字背后,站著一個又一個的思想英雄。我只是匆匆地追隨著他們的腳步,傾聽一顆又一顆高尚的心靈對人類永恒問題進行著無盡的思索和追問。

  很奇怪,合上書,除了有艱澀閱讀之后的輕松感,還出現(xiàn)了一種幻覺。仿佛看到老子獨坐在一座高山的頂峰,雙目微闔。他靜靜地看著兩千多年里思想戰(zhàn)場上一輪又一輪彌漫的硝煙,像靜靜地俯瞰著山間的云煙漫卷。

  老子讓我們找到自己的精神血統(tǒng),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今年父親節(jié)的前一天,我?guī)е畠阂黄鹑ダ献訉W社。在那里,每周六下午老爸都與同道中人一起分享《〈道德經〉傳家版》。我想,我們幾代人一起學習《道德經》,就是對“傳家版”一種現(xiàn)實的、真切的詮釋吧!

  《道德經》心得體會 27

  這個寒假有幸讀了《道德經》,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德經》雖然短短幾千字,但是其內涵卻甚為豐富,我深感自己這一次只是粗略之讀,讀懂的只是這本書的鳳毛麟角、冰山一角!但我已經深深被這本書所吸引,在未來的日子里,相信我還會多次重復拜讀!

  雖然我只對其中的道理有一點點膚淺的認識!但還是值得說一說的:

  第一,老子之道——使人之心明靜,這是我感悟最深的!每天跟著大家的誦讀速度讀兩章,讀完之后,內心都會感到一種明靜!明是一種豁達,一種通透;靜是一份來自內心的安靜!明靜這兩個字是我想到的對每日靜心讀兩章《道德經》之后的心情最好的表述!

  “致虛寧靜”“少于寡歡”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良藥,讓我們正確看待得失,凈化人的心靈。“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第二,為人師者,應如水般包容、仁義!平時,我經常聽別人說得最多是“上善若水”,但是它的真正意思,相信很多人仍然是含糊不清的。以前也經常聽到: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還聽說追求達到“上善若水”的境界?我心中的雖隨大流般的贊同,但內心深處還有疑問:水有什么可以學的?

  讀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善人如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水是不爭,它用自己去凈化世間的污物,那是一種崇高的精神。我們世人為人處事應該像水一樣有滲透性、包容性,學習水的寬容,一視同仁。

  水所過之處接納所有,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見解、做事方法,都有屬于自己的個性,當自己的某些東西與周圍人發(fā)生沖突時,要適當退讓,自己的棱角與周圍人的棱角有無結合之處、碰撞之處?是否可以把自己的棱角變平進而消除矛盾?

  學習水的清凈:無論所過之環(huán)境加注了多少影響,一路蕩滌污垢,化歸本色。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有一些人或多或少地影響自己,這里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習慣做法要學習,不好的習慣做法要向對方指出,大家攜手共同進步。

  學習水的柔軟:能適應周圍的一切環(huán)境,水看似有形卻無形,把水放在容器里,容器是什么形狀水就是什么形狀。當今世界,適者生存,要變的.像水一樣,讓自己能夠快速進入各種容器,適應周圍的各種環(huán)境,努力調整自己,以最快最好的狀態(tài)進入新環(huán)境。

  學習水的流動,要有謙虛精神,如果固步不前,只能成為一潭死水,做到凡事戒驕戒躁,不斷向周圍人虛心請教,有水一樣的弘揚精神,才能使自己逐步進步。

  第三,為人師心中需有愛,“愛學生”不僅是教師的職責,也是一往貫之的教育思想。在這里,我們可以學到對待學生要以慈愛之心,同時也要保持自己內心的質樸,教給學生積極的正能量的道理,幫助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讀完之后,可以知道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這一說法也應該變成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性,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不但如此,我們也要遵循孩子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不要給孩子施加很多負擔,讓孩子自由發(fā)展。

  黑格爾曾經在讀完《道德經》后曾感慨到:世界哲學的故鄉(xiāng)在中國!可見《道德經》里實在有大智慧。而我也只是在自己的經歷上,加以在即淺薄的理解,才能勉強理解其中冰山一角!未來的路上我將繼續(xù)反復研讀《道德經》。

  《道德經》心得體會 28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地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地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助長。不順應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shù),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xiàn)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yōu)榱吮W」ぷ鞫ぷ,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偉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fā)現(xiàn)"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究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道德經心得體會11-15

道德經心得體會03-20

《道德經》心得體會04-28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04-26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11-22

讀道德經的心得體會01-22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03-26

閱讀道德經心得體會12-14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03-23

《道德經》心得體會優(yōu)秀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