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无码AV在线,欧美日韩国产色,年轻人手机在线免费视频,伊人成人在线,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亚洲免费二区

《人生七年》觀后感

時間:2023-06-01 17:34:44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人生七年》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生七年》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七年》觀后感

《人生七年》觀后感1

  當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后一幕,一個長鏡頭慢慢地從老Tony身上離開,那個記載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廢的賭馬場的新模樣逐漸清晰,成為倫敦奧運會的主運動場的時候,時間的魅力聚焦在了這個小時家境貧寒、父母離異,現(xiàn)在生活美滿、子嗣繞膝的老頭身上。我體會到,這56年的時光映照在了這14個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準確的說,這并不僅僅是一部紀錄片,這是一個系列片。在1963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為BBC拍攝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紀錄片,他們挑選了來自倫敦的14個7歲的兒童,采用每7年跟蹤拍攝的方式,通過跟蹤他們的人生軌跡,來研究英國社會存在的社會階級凝固的問題。到2012年,這個電影系列走過了56個年頭,然而,導演達到目的了嗎?

  的確,好像是達到了。14個人之中,有4個人家境殷實,接受了私立學校的教育,他們的人生同樣留在了上流階層(除了其中有一個人自愿當了教師這一好像在英國不太賺錢的職業(yè))。10個中產(chǎn)階級以及窮人里面,只有一個人成功了,Nicholas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其他的9個人依然生活在底層或中產(chǎn)。然而他們都站在追求“幸!钡'大廳里,而且他們幸福的“天花板”一樣高。

  John小的時候想要參政,14歲的時候他曾經(jīng)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極了殘酷無情的獨裁。然而42歲時,John沒有成功參政,在成為一個律師之后,他喜歡上了園藝,腦袋半禿的他自己調侃說:“如果我20歲的時候說自己喜歡園藝,大家肯定以為我瘋了。”

  Neil大學輟學,21歲時他在倫敦建筑工地工作,28歲時他成為流浪漢,靠政府的經(jīng)濟金過活,在當時的采訪中,從他不停抖動的身體和渙散的眼神中可以明顯感到他的精神問題。然而后來,時間給了我們想不到的驚喜,56歲時,導演見到Neil,他已經(jīng)成為了當?shù)氐囊晃蛔h員,還應邀到澳大利亞發(fā)表演講。

  在21歲以后宣布離開這部紀錄片的Peter被當時的報紙抨擊為“撒切爾夫人時代英國的憤怒共產(chǎn)青年”,然而56歲時他回來了,而是以一個嶄新的身份。他成為了一個樂隊的成員,而且還獲得了音樂獎項,在音樂界獲得了肯定。

  你瞧,他們的生活也挺好的,就像一個走進迷宮的孩子,兜兜轉轉之后,總是能找到父母急切的擁抱。

  《人生七年》就是這樣一部片子,他平鋪直敘,毫無矯揉造作,真實是他唯一的追求。真實在那三個女孩兒越來越發(fā)福的身材上,真實在那越來越多的禿頂上,真實在每一句臺詞,每一個故事,每一處起承轉合,傷感又溫情。當我們看到他們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身材越來越走樣,頭發(fā)再也不像從前那么茂盛的時候,我們還會想起他們年輕時的模樣。他們也曾經(jīng)想改變生活,想成為演員或者政客,然而在時光面前,一切都變得圓滑。就像匠人手里的一把美工刀,把每一個人像玉一樣磨得通體圓潤,在時間這條湍急的河里,像一條靈活的魚兒一樣,不再跌跌撞撞。

  這只是一篇普通的觀后感,我希望,面對屏幕的你千萬不要奢求從這得到什么。常識和經(jīng)驗告訴我們,評價別人的人生不是一件很體面的事情。而且“從別人的人生里面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經(jīng)驗”這個觀點,筆者也持審慎的懷疑態(tài)度。畢竟對于文化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都不同的人來說,會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它貧乏單調,但充滿了生命力和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這一點很重要,在筆者看來,比旁觀這14個人的人生要更加重要。

《人生七年》觀后感2

  當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終一幕,一個長鏡頭漸漸地從老Tony身上離開,那個記載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廢的賭馬場的新模樣漸漸清楚,成為倫敦奧運會的主運動場的時候,時間的魅力聚焦在了這個小時家境貧寒、父母離異,現(xiàn)在生活美滿、子嗣繞膝的老頭身上。我體會到,這56年的時間映照在了這14個人的身上,是多么奇妙。精確的說,這并不僅僅是一部紀錄片,這是一個系列片。在1963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為BBC拍攝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紀錄片,他們選擇了來自倫敦的14個7歲的兒童,采納每7年跟蹤拍攝的方式,通過跟蹤他們的'人生軌跡,來探討英國社會存在的社會階級凝固的問題。到2023年,這個電影系列走過了56個年頭,然而,導演達到目的了嗎?的確,似乎是達到了。14個人之中,有4個人家境殷實,接受了私立學校的教化,他們的人生同樣留在了上流階層(除了其中有一個人自愿當了老師這一似乎在英國不太賺錢的職業(yè))。10個中產(chǎn)階級以及窮人里面,只有一個人勝利了,Nicholas成為了一名高校教授,其他的9個人依舊生活在底層或中產(chǎn)。然而他們都站在追求“華蜜”的大廳里,而且他們華蜜的“天花板”一樣高。 John小的時候想要參政,14歲的時候他曾經(jīng)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極了殘酷無情的獨裁。然而42歲時,John沒有勝利參政,在成為一個律師之后,他喜愛上了園藝,腦袋半禿的他自己調侃說:“假如我20歲的時候說自己喜愛園藝,大家確定以為我瘋了! Neil高校輟學,21歲時他在倫敦建筑工地工作,28歲時他成為流浪漢,靠政府的經(jīng)濟金過活,在當時的采訪中,從他不停抖動的身體和渙散的眼神中可以明顯感到他的精神問題。然而后來,時間給了我們想不到的驚喜,56歲時,導演見到Neil,他已經(jīng)成為了當?shù)氐囊晃蛔h員,還應邀到澳大利亞發(fā)表演講。

  在21歲以后宣布離開這部紀錄片的Peter被當時的報紙抨擊為“撒切爾夫人時代英國的生氣共產(chǎn)青年”,然而56歲時他回來了,而是以一個嶄新的身份。他成為了一個樂隊的成員,而且還獲得了音樂獎項,在音樂界獲得了確定。你瞧,他們的生活也挺好的,就像一個走進迷宮的孩子,兜兜轉轉之后,總是能找到父母急迫的擁抱。 《人生七年》就是這樣一部片子,他平鋪直敘,毫無矯揉造作,真實是他唯一的追求。真實在那三個女孩兒越來更加福的身材上,真實在那越來越多的禿頂上,真實在每一句臺詞,每一個故事,每一處起承轉合,傷感又溫情。當我們看到他們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身材越來越走樣,頭發(fā)再也不像從前那么茂密的時候,我們還會想起他們年輕時的模樣。他們也曾經(jīng)想變更生活,想成為演員或者政客,然而在時間面前,一切都變得圓滑。就像匠人手里的一把美工刀,把每一個人像玉一樣磨得通體圓潤,在時間這條湍急的河里,像一條敏捷的魚兒一樣,不再跌跌撞撞。這只是一篇一般的觀后感,我希望,面對屏幕的你千萬不要奢求從這得到什么。常識和閱歷告知我們,評價別人的人生不是一件很風光的事情。而且“從別人的人生里面得到有利于自己的閱歷”這個觀點,筆者也持審慎的懷疑看法。終歸對于文化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都不同的人來說,會有完全不同的思索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我們的人生才剛剛起先,它貧乏單調,但充溢了生命力和對未知事物的新奇心。這一點很重要,在筆者看來,比旁觀這14個人的人生要更加重要。

《人生七年》觀后感3

  《人生七年》,制片方選擇了14名7歲的孩子,以階層的視角每隔七年視察他們人生軌跡的改變。已經(jīng)看到了第3季,這群孩子已經(jīng)21歲,和現(xiàn)在的我年紀差不多。21歲的這群孩子中,有些人的目光已經(jīng)暗淡,有些孩子的目光則變得更加鋒利,目光之后則是與幻想的距離。第3季,最令人驚異的是,一個出身富有家庭的孩子意氣風發(fā)的對著鏡頭說:“我認為這個節(jié)目有意誤導了觀眾,節(jié)目只呈現(xiàn)了我現(xiàn)在勝利樣子,而沒有表現(xiàn)出我為取得這種結果所付出的努力!蔽矣X得也是,評價一個人僅看他的幻想有多遠大,那么對大多數(shù)人是不公允的,終歸不是每個人的起點都會是那么高,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視野能支撐幻想的遠大。評價一人一物,看他與幻想的距離,這不更合理嗎?假如非要認為蝶蛹破繭成碟的努力是卑微而不值一提的,那你只是一個思想混沌、情感粗糙的人。

  記得有一次和一個,摯友,聊到關于高考的話題,我說:“怪不得你中學壓力那么大,終歸從小到大,你的家庭給你供應了最優(yōu)秀的社會資源,你沒有理由考的差!痹谕粋尺桿下,我們都有跳過1米5的實力,但是種種緣由,你比我的起點高了30公分,你的幻想可以是跳過1米8,我的'幻想只能是跳過1米5。假如我和你付出同樣的汗水,我恒久無法超越你。假如你和我付出同樣的汗水,你取得的成果也不配訕笑我,當你在訕笑別人的時候,你也會驚愕,原來有的人起點就是1米8。但是別人能跳動的尺干高度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依舊在那,那管他呢。我不在乎我最終能跳多高,我在乎的是我為能跳到多高所付出的努力,F(xiàn)代人總是太累,無非心孽太重。

  放大格局,《人生七年》里的孩子,雖然他們是那么努力,在21歲時的人生軌跡,也基本根據(jù)自己7歲時對自己的人生設想運行的,但是沒幾個人跳出自己生活的圈。7歲孩子對人生的設想?7歲的孩子對人生能懂啥呀?7歲的孩子的人生設想無非是他四周環(huán)境的思想意識在他腦海里的一種投射,所謂的設想不過是所處環(huán)境的社會意愿,孩子不過是實現(xiàn)這種社會意愿的工具,一個個孩子在21歲時看似躊躇滿志,其實他們中有誰跳出了那個圈,到年老時,真會覺得自己這輩子過得華蜜和值得嗎?不信,你可以接著看,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看《人生七年》的后面幾季。在社會規(guī)范面前,最大的無奈不是“金箍在頭,欲說還休”,而是“金箍在頭,你卻不知”。想說的是,能跳出自己生活的圈,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一種實力。

  思想多元時代,一家之言,不必奉為圭臬。生活是自己過的,真當生活過不下的時候自然會變更;路是自己走的,真當走不下的時候自然會拐彎,何必總是聽外人指手劃腳。生活面前,誰都不會是備胎。不獨立思索,人云亦云,只會讓我淪為生活的奴隸。假如有些事情,非要說意義,那么評價這種意義的標準是什么?假如有些意義,非要說標準,那么為什么非要用這種標準束縛自己?蠶蛹十七年的暗無天日,但是它自己覺得值,這還不夠嗎?我不怕暗無天日,但我怕看不到希望。我不怕到達不了目的地,但我怕看不到路上的風景,所以,你也不要多想。保持一份緘默的默契,這不很好嗎,為何非要為這種無聊的論調而論戰(zhàn),不累嗎?要信任,時間可以抹平一切,就不能有點耐性嗎?“愛少年時代,放縱而無害!薄路序v的歲月

《人生七年》觀后感4

  看書累了,我喜歡看看記錄片,那是另一種讀書。

  昨天看了紀錄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萬千。

  片子是英國格拉納電視臺拍攝的,選擇了來自英國不同地區(qū)、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歲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記錄他們的想法和生活。從7歲到56歲,跨越半個多世紀,記錄了他們的大半輩子。而這14個孩子的未來,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無一例外的過著優(yōu)渥的生活;三個中產(chǎn)家庭的男孩,僅有一位進入牛津大學,其余兩位仍舊中產(chǎn);而那幾個來自于底層社會的孩子,年老的他們無一不做著普通的底層勞動,甚至與失業(yè)相伴。

  這本來是一個揭示英國階級流動固化的紀錄片,然而放在如今的中國何嘗不適合?有人做過一個調查,清華北大的學生,其父母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的比例遠遠比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的要多。也就是說,他們之所以會在清華北大,很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家庭條件優(yōu)渥。

  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議的結論,有人會說: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錢的人才能上清華北大?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認為一個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資源是互補的。什么是資源?比如說中國政法大學的研究生考試,每年都會有本科生期末考試的原題出現(xiàn),而這些原題,本校的學生是要比外校的學生容易找到的多,這就是資源。

  再舉個例子,兩個同樣努力的孩子,他們的成績也許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師輔導班,一節(jié)課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錢補習。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許要幫家里干活、或許要去發(fā)傳單掙生活費……慢慢的、慢慢的,兩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這不是努力就可以彌補的。

  老祖宗有句話叫“寒門出貴子”,確實現(xiàn)實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遠一點說,有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點說,馬云總算一個吧?然而中國十三億人,宋濂馬云之流有幾個?為什么每出一個就會轟動一時、遠近聞名?因為這樣的人太少了呀,誰會巴巴地去報道哪個首富家的兒子開了什么公司(王思聰除外)?誰會去關注哪個二代出了什么成績?因為在人的潛意識里,這都是正常的,只有那些辛辛苦苦從泥潭里爬起來并且走上人生巔峰的人,才會安慰吾等凡人的脆弱心靈。你看,寒門出貴子,我們努力了還是可以成為鳳凰的`。

  我說“寒門難再出貴子”,還因為一個人的家境決定了這個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沒有見過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一定見過,可是現(xiàn)在不一樣了。或許你還在美術課上學習斷臂維納斯的美,人家已經(jīng)站在盧浮宮自己領悟了。而片中,三個精英家庭的小孩說他們讀《金融時報》、《觀察家報》和《泰晤士報》,他們對自己的未來甚至已經(jīng)有了隱隱地規(guī)劃——做律師、上劍橋的三一學院。但是出生貧寒的小孩呢?他們遠遠沒有如此眼界,他們只希望“見到爸爸”、“做個賽馬騎手”。當然,理想沒有貴賤,誰說想見爸爸不是孩子最純真的愿望呢,只是階級的遠見性由此已經(jīng)可見一斑了。

  老一輩有一個說法:一個人的手骨肉勻稱、細皮嫩肉,那么他是一個有福之人。以前覺得封建迷信,現(xiàn)在卻覺得大有道理。為何呢?細皮嫩肉說明什么?說明這個人很少干活或者不干活,那么他的家境一定不錯,一個家境不錯的人,只要不出大問題,將來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

  站得高你才能看得遠,終究寒門難再出貴子。

《人生七年》觀后感5

  《人生七年》,制片方挑選了14名7歲的孩子,以階層的視角每隔七年觀察他們人生軌跡的變化。已經(jīng)看到了第3季,這群孩子已經(jīng)21歲,和現(xiàn)在的我年紀差不多。21歲的這群孩子中,有些人的目光已經(jīng)暗淡,有些孩子的目光則變得更加銳利,目光之后則是與夢想的距離。

  第3季,最令人驚訝的是,一個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意氣風發(fā)的對著鏡頭說:“我認為這個節(jié)目有意誤導了觀眾,節(jié)目只展現(xiàn)了我現(xiàn)在成功樣子,而沒有表現(xiàn)出我為取得這種結果所付出的努力。” 我覺得也是,評價一個人僅看他的夢想有多遠大,那么對大多數(shù)人是不公平的,畢竟不是每個人的起點都會是那么高,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視野能支撐夢想的遠大。評價一人一物,看他與夢想的距離,這不更合理嗎?如果非要認為蝶蛹破繭成碟的努力是卑微而不值一提的,那你只是一個思想混沌、情感粗糙的人。

  記得有一次和一個,朋友,聊到關于高考的話題,我說:“怪不得你高中壓力那么大,畢竟從小到大,你的家庭給你提供了最優(yōu)秀的社會資源,你沒有理由考的差!痹谕粋尺桿下,我們都有跳過1米5的能力,但是種種原因,你比我的起點高了30公分,你的夢想可以是跳過1米8,我的夢想只能是跳過1米5。如果我和你付出同樣的汗水,我永遠無法超越你。如果你和我付出同樣的`汗水,你取得的成績也不配嘲笑我,當你在嘲笑別人的時候,你也會驚愕,原來有的人起點就是1米8。但是別人能跳躍的尺干高度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依然在那,那管他呢。我不在乎我最終能跳多高,我在乎的是我為能跳到多高所付出的努力,F(xiàn)代人總是太累,無非心孽太重。

  放大格局,《人生七年》里的孩子,雖然他們是那么努力,在21歲時的人生軌跡,也基本按照自己7歲時對自己的人生設想運行的,但是沒幾個人跳出自己生活的圈。7歲孩子對人生的設想?7歲的孩子對人生能懂啥呀?7歲的孩子的人生設想無非是他周圍環(huán)境的思想意識在他腦海里的一種投射,所謂的設想不過是所處環(huán)境的社會意愿,孩子不過是實現(xiàn)這種社會意愿的工具,一個個孩子在21歲時看似躊躇滿志,其實他們中有誰跳出了那個圈,到年老時,真會覺得自己這輩子過得幸福和值得嗎?不信,你可以接著看,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看《人生七年》的后面幾季。在社會規(guī)范面前,最大的無奈不是“金箍在頭,欲說還休”,而是“金箍在頭,你卻不知”。想說的是,能跳出自己生活的圈,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一種能力。

  思想多元時代,一家之言,不必奉為圭臬。生活是自己過的,真當生活過不下的時候自然會改變;路是自己走的,真當走不下的時候自然會拐彎,何必總是聽外人指手劃腳。生活面前,誰都不會是備胎。不獨立思考,人云亦云,只會讓我淪為生活的奴隸。如果有些事情,非要說意義,那么評價這種意義的標準是什么?如果有些意義,非要說標準,那么為什么非要用這種標準束縛自己?蠶蛹十七年的暗無天日,但是它自己覺得值,這還不夠嗎?我不怕暗無天日,但我怕看不到希望。我不怕到達不了目的地,但我怕看不到路上的風景,所以,你也不要多想。保持一份沉默的默契,這不很好嗎,為何非要為這種無聊的論調而論戰(zhàn),不累嗎?要相信,時間可以抹平一切,就不能有點耐心嗎?

  “愛少年時代,放肆而無害!薄路序v的歲月

《人生七年》觀后感6

  看書累了,我喜愛看看記錄片,那是另一種讀書。昨天看了紀錄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萬千。片子是英國格拉納電視臺拍攝的,選擇了來自英國不同地區(qū)、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歲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記錄他們的想法和生活。從7歲到56歲,跨越半個多世紀,記錄了他們的大半輩子。而這14個孩子的將來,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無一例外的過著優(yōu)渥的生活;三個中產(chǎn)家庭的男孩,僅有一位進入牛津高校,其余兩位照舊中產(chǎn);而那幾個來自于底層社會的孩子,年老的他們無一不做著一般的底層勞動,甚至與失業(yè)相伴。

  這原來是一個揭示英國階級流淌固化的紀錄片,然而放在如今的中國何嘗不適合?有人做過一個調查,清華北大的學生,其父母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的比例遠遠比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的要多。也就是說,他們之所以會在清華北大,很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家庭條件優(yōu)渥。

  這是一個很簡單引起爭議的結論,有人會說: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錢的人才能上清華北大?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認為一個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資源是互補的。什么是資源?比如說中國政法高校的探討生考試,每年都會有本科生期末考試的原題出現(xiàn),而這些原題,本校的學生是要比外校的學生簡單找到的多,這就是資源。

  再舉個例子,兩個同樣努力的孩子,他們的成果或許差不多。到了暑假,出名師輔導班,一節(jié)課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錢補習。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許要幫家里干活、或許要去發(fā)傳單掙生活費……漸漸的、漸漸的,兩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這不是努力就可以彌補的。老祖宗有句話叫“寒門出貴子”,的確現(xiàn)實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遠一點說,出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點說,馬云終于一個吧?然而中國十三億人,宋濂馬云之流有幾個?為什么每出一個就會轟動一時、遠近著名?因為這樣的人太少了呀,誰會巴巴地去報道哪個首富家的兒子開了什么公司(王思聰除外)?誰會去關注哪個二代出了什么成果?因為在人的潛意識里,這都是正常的,只有那些辛辛苦苦從泥潭里爬起來并且走上人生巔峰的人,才會勸慰吾等凡人的脆弱心靈。你看,寒門出貴子,我們努力了還是可以成為鳳凰的`。我說“寒門難再出貴子”,還因為一個人的家境確定了這個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沒有見過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肯定見過,可是現(xiàn)在不一樣了;蛟S你還在美術課上學習斷臂維納斯的美,人家已經(jīng)站在盧浮宮自己領悟了。而片中,三個精英家庭的小孩說他們讀《金融時報》、《視察家報》和《泰晤士報》,他們對自己的將來甚至已經(jīng)有了隱隱地規(guī)劃——做律師、上劍橋的三一學院。但是誕生貧寒的小孩呢?他們遠遠沒有如此眼界,他們只希望“見到爸爸”、“做個賽馬騎手”。當然,志向沒有貴賤,誰說想見爸爸不是孩子最純真的愿望呢,只是階級的遠見性由此已經(jīng)可見一斑了。

  老一輩有一個說法:一個人的手骨肉勻整、細皮嫩肉,那么他是一個有福之人。以前覺得封建迷信,現(xiàn)在卻覺得大有道理。為何呢?細皮嫩肉說明什么?說明這個人很少干活或者不干活,那么他的家境肯定不錯,一個家境不錯的人,只要不出大問題,將來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站得高你才能看得遠,終究寒門難再出貴子。

【《人生七年》觀后感】相關文章:

《人生七年》觀后感(通用12篇)11-10

《飛馳人生》觀后感08-08

《美麗人生》觀后感05-23

飛馳人生觀后感11-04

美麗人生的觀后感11-17

《人生大事》的觀后感11-17

人生大事的觀后感11-16

人生大事觀后感11-02

《美麗人生》的觀后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