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1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讀起這句,不禁想起了家鄉(xiāng)的朋友們,不禁使我有了深思:什么是朋友?
朋友是對你好的人。那“朋”是何解呢?《說文解字》中有,“‘朋’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兩串細貝串連在一起,本義是古代的一種貨幣單位,五貝為一朋。如《詩經(jīng)·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通‘賜’)我百朋’引申指朋友!
看,朋,是朋友,是君子,君子是真誠待人,這樣真誠待人的人如果是你的朋友,那他一定會做出對你好的事情來,一定是對你好的人,一定是你的朋友。
我就有一位這樣的朋友,當我獲得觀鳥比賽名次時,他第一個祝賀我,夸我,“你真是了不起!”當我懶惰不想運動時,他就拉著我到廣場上踢足球。他,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朋友,一個贊美我,又陪我玩耍的小男孩。
朋友是與你有相同愛好的人。有相同愛好的人在一起,才能有“不亦樂乎”之感。我的'同桌與我一樣,愛讀書,愛寫文字,他創(chuàng)作的童話小說獲得了全國一等獎,簡直讓我“垂涎欲滴”。在他的影響下,看,我開始創(chuàng)作“小論文”啦。
朋友是陪伴你的人。“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保ā顿浲魝悺 李白)每讀到這句詩,那與家鄉(xiāng)朋友分別時的場景便浮現(xiàn)眼前。我又要回北京上學了,朋友們紛紛來送我,有的送我家鄉(xiāng)小吃讓我?guī)е,有的送我手工禮物讓我擺在書桌上,有的送我擁抱告訴我“咱們寒假見”。
看,雖然我們有暫時分別,但我們的心連在一起,突然感到有朋友牽掛真的好幸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讀起這句,我便開始想念我家鄉(xiāng)的朋友了,你們好嗎?放心,我在北京一切都好。
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2
上幾個星期讀完了論語學而,我不僅感受到孔子及他的弟子們的學問深厚,更感受到許多人生中做人、處事的道理和方法。
在我讀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時,我體會到了孔子及他的弟子們道德修養(yǎng)很高,反思我自己就沒有像他們那樣了。我好像從來沒有反省自己的習慣,也不能檢討自己,所以沒能對自己有新的認識和見解,也不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什么是“為人謀而不忠乎”?我們每天晚上都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在今天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答應別人的事又是否去認真做了呢?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nèi)ド钏嫉腵。
什么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相信、信用。如何才能令他人相信你呢?認為你是一個講“信用”的人呢?主要在于你所答應朋友的事情能否做到,能否完成;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能答應,不能應承。所以一諾千金。如果答應別人的事情,就是赴湯蹈火也要完成。如果答允別人的不能完成,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與朋友真誠相待。
什么又是“傳不習乎”呢?就是當老師給你技能知識時,你是否只是聽、只是看、只是學,但是有沒有在實際生活中去練習、復習呢?我們在平時沒有練習和復習的觀念和習慣,所以學到知識很難牢牢地記住,記不住,遇到問題就很難解決了。這就是“傳而不習”的結(jié)果。我們學習的關(guān)鍵,必須不斷地練習與復習。所以“學”與“習”是一體的,不能分離的。而我們在生活學習中做到了嗎?
通過這一條論語的學習,告訴了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年幾次,一月幾次。要反省自己為別人出謀獻策,做事情,為了他人的利益,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令他人相信、信任你?對于別人傳授給你的知識技能,必須經(jīng)常練習、復習。只有做到這些,持之以恒,才能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3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鬃訉W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nèi)容上沒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各章各節(jié)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lǐng)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guān)于哲學、經(jīng)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孔子講究孝道,孝道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經(jīng)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弊釉唬骸敖裰⒄撸侵^能養(yǎng),至于皆能有養(yǎng)。不散,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xiàn)在的.孝順總說能夠奉養(yǎng)父母就可以了,這樣是很不夠的,如果對父母只能做到奉養(yǎng)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是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物質(zhì)生活的提高,人們漸漸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質(zhì)生活而忽視了對父母的情感,我認為對待父母和長輩我們應該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樣,如果我們讓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們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對父母真正的敬孝。
從治學的方面看,從一開始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講究的方法及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這些方法和態(tài)度沿用至今對我的啟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溫故而知新對于學習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細節(jié),每日不斷的復習舊的知識從而獲取新的知識,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可見學習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礎(chǔ)。
做人誠實誠信,它早已經(jīng)融入我們的民族血液中,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基礎(chǔ)。誠信是人的一張臉,他寫著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個故事,在日本餐飲界有一個行規(guī),盤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盤子記件付酬,有個打工的學生為了提高效率,少洗兩遍,在老板的檢查中發(fā)現(xiàn)了少洗兩遍,立即被辭退了,使得他在整個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見誠信不僅是個人的事情,它關(guān)系到整個社會的風氣,關(guān)系到國家的風氣。
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4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于論語,可能最現(xiàn)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qū)W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钡鹊,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不過在看過三字經(jīng)之后覺得,不管是《三字經(jīng)》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jīng)》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有沒有經(jīng)常復習了呢?”
從這章里面我知道,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yǎng),就必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yǎng)一定會逐步提高!盀槿酥\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么人都應該盡心經(jīng)力的去幫助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應該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有沒有經(jīng)常復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后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xù)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淺,一定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5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wù)本之意!按似伞皩W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并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為人之學,強調(diào)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后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若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并沒有超越古人,關(guān)于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與透徹,而我作為一個所謂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說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呢?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么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復人類社會的運轉(zhuǎn),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guān)的思考,那么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chǎn)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tài)無法改變,我們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
《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jīng)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現(xiàn)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蒙蔽我們內(nèi)心的塵埃雜質(zhì),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讀經(jīng)典,潔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凈。
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6
關(guān)于國學,當今社會上掀起的"國學熱"似乎正從一個側(cè)面昭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來參加此次國學講習班是抱著一個求學的目的,幼時聽母親念《論語》中的句子時只覺得拗口難懂,逐漸長大后發(fā)現(xiàn)幼時所聽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義又是那么豐富,《論語·學而篇》讀后感。但盡管如此對國學經(jīng)典的認知卻仍然處于一種懵懂的狀態(tài),講習班開班第一天,老師結(jié)合朱子的《讀論語孟子法》講讀經(jīng)之道,當時我情不自禁記了很多筆記,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來沒有老師講過如何去讀我們的國學經(jīng)典,先曉其文義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讀玩味,這些是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的東西,眼前開朗覺得這確實值得一試,于是便帶著我很淺的文字功底和剛聽來的方法開始了我讀《論語》的`道路。
自小學開始就會在課堂上學習《論語》,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認真研讀之后才發(fā)現(xiàn),雖然每句都是那么簡短,但是意義豐富,認真體會之后覺得以前根本就沒有讀過《論語》。程子曰:"讀書者當觀圣人所以作經(jīng)之意,與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圣人之意可見矣。"經(jīng)典之所以經(jīng)受時間考驗千古不衰,是因為其蘊含了先賢的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難以達到其境界,故需一絲不茍認真研讀,將這種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融入生活,晝誦夜讀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7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wù)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并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為人之學,強調(diào)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后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若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并沒有超越古人,關(guān)于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與透徹,而我作為一個所謂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說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么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復人類社會的運轉(zhuǎn),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guān)的思考,那么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chǎn)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tài)無法改變,我們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jīng)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現(xiàn)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蒙蔽我們內(nèi)心的塵埃雜質(zhì),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讀經(jīng)典,潔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凈。
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8
《學而篇》第二章中講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為仁之本。自古以來我們都在談孝道,都在倡導,但是當今卻有很多人沒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離了孝的要求,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記得我們在討論這一句話的時候,大家發(fā)言十分踴躍,同學們談到"當父母的要求不是我們想要做的的時候我們還應該遵從嗎?"、"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沒問過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嗎?"、"孝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師最后談的.話讓我深有感觸,大致意思如下:我們不應該去問我們?yōu)槭裁匆獙Ω改副M孝,因為這本來就是一種天性,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無論如何我們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東西,孝這種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來離不開父母的懷抱,這難道需要理由嗎?對父母的愛是沒有理由的,這一點可以舉一個愛情的例子,熱戀時期的兩個人恨不得隨時隨地待在一起,無時無刻心都在對方身上,這其實就是一種情感而已,沒有理由的。對父母的愛體現(xiàn)為孝,這是我們?nèi)诵灾凶钫孀罡镜臇|西,所以是"為仁之本".關(guān)于孝悌的問題,是每一個人都有切身體會的,我記得我在上大學之前內(nèi)心從沒有認識到要去愛父母,也很少覺得父母是愛我的,但是上大學離家后,也許是由于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我開始意識到這種愛,開始由心底而發(fā)去愛他們。老師說得很明白,孝這種東西是沒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個隱藏于我們?nèi)藘?nèi)心的一個本來的東西,就是人作為人本來具有的一種情感。
【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論語學而讀書筆記10-12
學論語心得體會07-12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01-15
學論語心得體會6篇10-15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4篇01-15
《論語·學而》讀后感(精選8篇)03-03
讀《論語·學而篇》有感02-04
《論語》教案02-11
《論語》的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