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秋思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秋思教學反思1
古詩在這個學期被選為我們學校的打磨課內(nèi)容,如何教古詩便成為我們教研活動的主題。一首古詩被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重復著,為的是找到教古詩的最佳方法。這次我選擇《秋思》這首詩,它排在三首表達思鄉(xiāng)情詩歌的中間。雖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jīng)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著詩人的感受,想著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內(nèi)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么?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
在這之前,我聽過三年級兩位老師教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她們的教學方法大同小異,亮點是能借助多媒體把學生帶進一個詩意的課堂。我個人也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在讀中彰顯詩性。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于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jīng)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理解詩的意思。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后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在眾多的借寫家書的詩中,張籍的這一首《秋思》獲得的評價最高。王安石說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彼Z言精煉,蘊含豐富的'內(nèi)容。題目有“思”,而整首詩中卻沒有一個“思”字,那這個“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備課后,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 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耙馊f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后,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么”“見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nèi)心的橋梁,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三、在遺憾中憧憬未來
課后的集體評課中,許多老師也認同我這樣處理所帶來的效果,值得一學,同時也指出我的不足之處是多媒體課件中少了把學生帶入意境的聲音,多了一些不必出現(xiàn)的秋景圖。今后在制作、運用多媒體課件時,我會向一些年輕老師學習,提高制作課件的能力。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秋思教學反思2
《天凈沙 秋思》教學反思 石琳 每周的星期三是我們語文組集體教研活動時間,本周我非常榮幸地接到了講一節(jié)公開課的通知。我準備嘗試我沒有講過的公開課的課型——詩歌,于是,征得了備課組全體成員的同意,《古代詩歌四首》被初步確定。
但是,四首詩一節(jié)課下來,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說剛剛開始上七年級的學生,自然不會讀詩的方法,無法融會貫通。于是,我們又商定,壓縮內(nèi)容,擇其要來講,于是乎大致確定為《天凈沙秋思》。力求讓學生能夠在此課上感受到學習古詩的樂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會貫通,感受到朗讀和體會是讀詩的要著。
一、課前研讀
于是我開始研究《天凈沙秋思》其文: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jié)構(gòu)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shù)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xiāng)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陽下,烏鴉歸巢,小橋邊,農(nóng)人回家;而荒涼古道上,瑟瑟秋風中,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xiāng)!全曲不著一“秋”,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不用一“思”,卻將游子濃重的鄉(xiāng)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笨墒且転閷W生傳達出這種“風流”談何容易?
于是我們又開始著眼于馬致遠其人。馬致遠(約1251-1324),字千里,號東籬,元代戲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凈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xiàn),在經(jīng)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chuàng)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
“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chuàng)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而小令《天凈沙·秋思》膾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跡,很顯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斷腸”之痛可以隨處看到。
二、初定學案
基于這種考慮,我決定無論是出示課題解題、還是回顧歸類思鄉(xiāng)詩;無論是吟讀詩歌,感知情境的初步感知,還是解讀詩歌,進入情境的深入賞析;無論是評讀詩歌,深化情境,還是最后走出詩境,回歸作者本人的文人情懷,我們都可以看到學生的積極的、踴躍的、全面的、深入的參與,在這節(jié)課上,我能夠感受到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能夠感受到學生聲情并茂的表達,能夠感受到學生抑或濃郁抑或恬淡的哀愁,能夠感受到他們對馬致遠其人抑或深刻抑或膚淺的理解,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也許,讀詩、詞、曲,也就大抵如此了??
三、教后反思
講完這節(jié)課,我感到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內(nèi)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語文課應力求達到知識與情感的有機結(jié)合。在此同時,聽過好幾節(jié)語文課,有些教師只在于過多進行內(nèi)容分析,而忽視了作者的情感抒發(fā),“文以情而發(fā),”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因此在課堂上我僅僅抓住“秋思”的主題,讓學生圍繞詞語、句子進行品讀和賞析,品讀了一幅“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同時對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拓展延伸,像講到“昏鴉”時,我讓學生讀相關詩句“饑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臎龀仞^內(nèi),不似有人家!;桫f何處落,野渡少人行。黃葉聲在地,青山影入城!奶煜椤边@樣更能加深學生對“昏鴉”意象的理解。
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來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采用多種方式來使學生產(chǎn)生朦朧的美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聯(lián)想的能力,我采用“學生自己用話描繪詩歌”的方式既加深學生對詩的內(nèi)容的理解,又鞏固學生對詩句的記憶,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大腦活躍起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語言組織能力,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了。
在這節(jié)課上,我在今后教學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講的語言還是太多,不能夠做到簡煉,在教學有序的銜接時,不能夠做到很好地過渡,過于太強勢,課堂設計的教學問題還不能夠具有開放性,在講這首小令的情語時“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沒有做到深入下去,給人一種沒有沉下來的感覺,有的只是泛泛地講,沒有點到重要內(nèi)容上。
秋思教學反思3
優(yōu)秀經(jīng)典的詩歌猶如奔流不息的長江兩岸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猶如浩瀚無際的天空中一顆顆閃爍的星星;猶如波浪翻滾的大海中一朵朵潔白的浪花,我?guī)ьI學生們一路欣賞,一路仰視,一路采擷。以《天凈沙·秋思》為例,為了讓學生領略它的神韻,我決定獨辟蹊徑──
師: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品味全詩,然后仔細觀察課文中為它配的插圖,看一看這副插圖是否最好地體現(xiàn)了《秋思》的意境,老師非常希望同學們能給插圖作者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生自讀、討論)
生1:詩中說是瘦馬,可畫中的馬還比較健壯,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應該把馬畫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馬。
生2:我覺得人不一定非要騎在馬上,如果由人牽著馬走,豈不是更能表現(xiàn)出鞍馬勞頓的味道。因為連馬都累得走不動了,畫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師:很有創(chuàng)意。人騎馬還是人牽馬的問題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圖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馬的表情還可以更憂郁一些。
生4:插圖中的樹也有問題。圖中遠處的樹給人郁郁蔥蔥的感覺,近處的樹卻是光禿禿的。這樣的對比太強烈了,不符合詩中的意境。我認為老樹上如果有幾片搖搖欲墜的葉子更能體現(xiàn)出蒼涼之感。
生5:枯藤呢?插圖中根本沒有枯藤。如果能畫出枯藤與古樹的纏繞,植物的意象就鮮明了。
生6:遠處的夕陽可以畫得朦朧一些,還可以畫出半邊已經(jīng)下山的樣子,渲染出傍晚的氣氛。
生7:插圖中鳥兒們飛得很輕盈,哪里是昏鴉啊。我認為鳥兒可以畫得沉重一些,笨重一些,最好讓大部分鳥棲息在枯枝上,因為“秋思”的畫面應凝重。
生8:風呢?如何體現(xiàn)西風?圖中并沒有表現(xiàn)出來。
生9:可以在茅屋上畫些淡淡的炊煙,炊煙裊裊,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氣息更足,風的動感也表達出來了。
生10:畫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讓發(fā)絲微微飄起,西風不就出來了嗎?
生11:本是游子思鄉(xiāng)圖,作者卻用了一些筆墨去寫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不是矛盾了嗎?
生12:不矛盾。這叫反襯,以溫馨襯凄涼嘛!
生13:對,游子觸景生情,別人家是天倫之樂,自己卻是淪落天涯,羈旅漂泊,這種對比痛徹心懷!
生14:也只有這樣對比起來,斷腸人的形象才更豐盈!
師:對插圖還有什么建議嗎?
生15:除了細節(jié)的問題,我覺得插圖最大的問題是整體構(gòu)思上的毛病。我讀完這首詩,眼前浮現(xiàn)的是一副古道蒼蒼,秋風蕭瑟的圖畫,但是這副圖給我的感覺太擁擠了,甚至是太熱鬧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擠在一起的原因吧。我們可以把“小橋流水人家”安排得遠一點,讓古道的縱深感更強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獨,畫面的整個格調(diào)就改變了。
……
師:說得真好,通過這樣的修改,我感覺到大家對這首詩的理解相當深刻了。下課以后,愛好繪畫的同學還可以把我們的想法畫出來,然后和課文插圖比較一下,怎么樣?……
【反思】
一節(jié)課下來,我主動“退位”,學生踴躍“登基”,收到了曲徑通幽的效果。想起以前講這首詩時,惟恐學生不能體會其中之妙,羅羅嗦嗦,零零種種,不勝其煩,結(jié)果搞得意境全無,自己也疲憊不堪。這樣多好啊,教師“退位”,學生“登基”,還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但是這不等于說教師就可以完全放棄自己的責任,變成課堂上無所事事的人,教師依然是核心,而且是真正的核心。沒有這個核心,學生也將一事無成。但這個核心不再是拿著一本教參讓學生坐授筆錄的人,而是一個導游。他將學生──他的“游客”──引入勝境,自由觀賞,但當“游客們”對巍然高聳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識鳥獸草木之名時,他不會置身事外,而是適時出面做精彩解說,令人如沐春風。講解一篇文章就像引導游人做一次暢快的旅游一樣,使游人的知識得以豐富,精神得以陶冶,境界得以升華。另外,教師的講有時還要像仙人指路,在學生的思路出現(xiàn)滯澀凝絕時輕靈而高妙地一“點”,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這樣的講就是“點撥”,需要教師精心備課本,備學生,備語言。其實,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并不玄妙,不迷信,不偏激,老老實實地鉆研教材,靈感總會與你有個約會的。
秋思教學反思4
本學期我擔任初一(12)、(13)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近日上了《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特做反思如下:
一、課前反思
在課前,我仔細研究作為初一學生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放棄了上屆學生教學過程中花大量時間討論頸聯(lián)內(nèi)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讀中體會鄉(xiāng)愁。誠然,頸聯(lián)作為備受稱贊的名句,仔細研討無可厚非,但作為初一新生,要他們理解過于深刻的句子,似無必要,而應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事實證明,教學目標的這一改變,使得學生反響較上屆要好,學生都能從課堂中感受到濃濃的鄉(xiāng)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在備課時,我了解到初一學生應有一種對新鮮事物的強烈的`好奇,所以在講《天凈沙 秋思》時,特地將以前寫的另一首《天凈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學生都呈驚訝狀,課堂氣氛出現(xiàn)高潮,而這都在我的預料之內(nèi)。
二、課中反思
在講《天凈沙 秋思》時,本來按課前制定的教學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現(xiàn)的意象后,逐個分析體會鄉(xiāng)愁。但學生在列舉意象時漏了“瘦馬”,于是,我放棄了原先的教學設計,緊抓“瘦馬”不放,由馬瘦講到人瘦,由物質(zhì)講到感情,最后歸結(jié)為鄉(xiāng)愁,這樣只講了一個意象就把“曲”的主題講清了,學生聽起來也容易理解。
三、課后反思
課后,在陸老師、沈老師、葉老師的指點下,我總結(jié)了五個方面:
1、容上,“意象”這個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講“事物”即可。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也可不講,否則就脫離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仗這個律詩的要求要講清,這是講課時遺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問是表現(xiàn)了鄉(xiāng)愁,然后讓學生找出句子中表現(xiàn)出來的鄉(xiāng)愁,這是違背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做法,應通過朗讀分析,指導學生從句子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3、詞語上,對重點詞語,如“風正一帆懸”中的“一帆懸”解毒不夠,沒有沒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問上,集體回答較多,個別提問較少,沒有很好地顧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學。
5、板書設計上,字不夠端正,而且較亂。
總得來說,這堂課基本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問題,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厲的。
秋思教學反思5
很久沒有這樣興師動眾的做課了,真的,我毫不否認公開課多多少少是要有表演的成分的,不過,我還是很慶幸,也很珍惜這次講課的機會,因為,我已經(jīng)久違了這種感覺,久違了夸張一點講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味道,此時,我特想嘗試一下新課型的講法,因此,我準備嘗試我沒有講過的公開課的課型——詩歌,于是,征得了備課組全體成員的同意,《古代詩歌四首》被初步確定。
但是,四首詩一節(jié)課下來,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說剛剛開始上初一的小孩子,自然不會讀詩的方法,無法融會貫通。于是,我們又商定,壓縮內(nèi)容,擇其要來講,于是乎大致確定為《次北固山下》和《天凈沙秋思》。當然,幾經(jīng)斟酌,我們又決定只講一首曲《天凈沙秋思》,力求讓剛剛進入初一的學生能夠在此課上感受到學習古詩的樂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會貫通,感受到朗讀和體會是讀詩的要著。
于是我們開始研究《天凈沙秋思》其文: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jié)構(gòu)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shù)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xiāng)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陽下,烏鴉歸巢,小橋邊,農(nóng)人回家;而荒涼古道上,瑟瑟秋風中,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xiāng)!全曲不著一"秋",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不用一"思",卻將游子濃重的鄉(xiāng)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笨墒且転閷W生傳達出這種“風流”談何容易?
于是我們又開始著眼于馬致遠其人。馬致遠(約1251~1321至1324),字千里,號東籬,元代戲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凈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xiàn),在經(jīng)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chuàng)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chuàng)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而小令《天凈沙·秋思》膾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跡,很顯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斷腸”之痛可以隨處看到。
基于這種考慮,我們決定無論是出示課題解題、還是回顧歸類思鄉(xiāng)詩;無論是吟讀詩歌,感知情境的初步感知,還是解讀詩歌,進入情境的深入賞析;無論是評讀詩歌,深化情境,還是最后走出詩境,回歸作者本人的文人情懷,我們都可以看到學生的積極的、踴躍的、全面的、深入的參與,在這節(jié)課上,我能夠感受到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能夠感受到學生聲情并茂的表達,能夠感受到學生抑或濃郁抑或恬淡的哀愁,能夠感受到他們對馬致遠其人抑或深刻抑或膚淺的理解,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也許,讀詩、詞、曲,也就大抵如此了……
通過此課,我感受頗多,反思也很多:
1、團結(jié)出戰(zhàn)動力,團結(jié)出凝聚力:
這節(jié)課雖然只是四十五分鐘,看上去是我一個人和36名學生的展演,但,在我的背后有整個的教研組,有宋昀老師的悉心指導,有李英軍老師的耐心指點,有崔玉萍老師的鼎力相助,有王峰軍老師的中肯建議……所以盡管還沒有達到學校領導,特別是董校長這樣的語文專家的充分肯定,但是,我們也在講課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集體智慧的力量,集體力量的偉大!
2、充分理解了“課文無非是例子”的含義
講授詩歌要緊緊抓住朗讀這把金鑰匙,這節(jié)課上,我們就充分運用了這一點,于是,學生反復讀,而每一遍讀的要求又在循序漸進的提
高,做到了讀中學、讀中賞、讀中悟、讀中背,讀中拓,于是,各類詩歌體裁的學習方法,學生都會了。那么,這個例子的作用也就充分顯現(xiàn)出來了。
3、誦讀教學是我自身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向自信的我在講此課之前也有過很多猶豫,在同志們的鼓勵下,我堅持下來了,但是,不可否認由于自身駕馭能力有限,所以,本課雖有拓展,但是明顯感到容量較小、密度不大,相對于知識爆炸、信息爆炸、智慧爆炸的今天這個時代來講,我還顯得過分保守,也明顯暴露出我自身功底不夠深厚,學習不夠深入,知識不夠扎實等諸多缺點,于是,我在頭腦中有設計出一系列的讀書方案,當然包括讀屏,爭取能在短時間內(nèi)有所提高,盡量對各類課型有深入的把握和理解,不負眾望。
謝謝!
秋思教學反思6
本人一直比較喜歡古詩詞,所以對詩詞的教學也非常有熱情。
中國自古就有“春女怨,秋士悲”之說,這大概是因為女人如花,而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jié),但可惜的是春光短暫,很快地百花就會凋零,而女人也是如此,她們的美麗容顏也會隨歲月的流逝而一去不復返因此睹物傷懷,女人就難免傷春怨春而秋士悲說的是在西風漸緊秋天里,萬物開始凋零,隨之嚴冬就會來臨有遠大抱負的男人年近半百卻一事無成,而在世的日子卻所剩無幾了,就猶如草木逢霜一樣感時傷身,難免不臨秋而嘆因此,自古以來,那些抑郁不得志的文人們陸續(xù)寫出了一些悲秋的千古名篇而這篇《天凈沙。秋思》就是這些名篇中的'名篇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種以景襯情的寫作手法很值得我們借鑒因此,可就這篇小令來引導學生體會和模仿這種以景襯情的寫作手法。
關于古代詩歌的教學,一般采取的教學方式是熟讀成誦,提倡“詩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自然是學習詩歌的主要方式,但未免枯燥。我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嘗試了一種新的途徑,就是改寫詩歌,通過“繪一繪”的形式,把古詩改寫成一段話。學生要改寫,就必須先讀懂詩歌的含義,品味詩中的情感,這正是詩歌教學的重點。通過這種方式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拓展學生的寫作途徑,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可謂“一箭雙雕。
秋思教學反思7
《秋思》這篇課文,雖然只有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要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受著詩人的感受,想著詩人所想。所以,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于古人創(chuàng)造詩詞,無愧于詩詞有別于其它文體,無愧于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讀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于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jīng)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jié)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三十多次。讀描寫秋景的詩,讀思鄉(xiāng)詩——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后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想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它講究形象、色彩、韻律,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煉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后,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耙馊f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么””“見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
詩人的“意萬重”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可能只會想到詩人思念家鄉(xiāng),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于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意萬重”我先出示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了解后,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么?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三、寫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diào)動起來的時候,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著內(nèi)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秋思教學反思8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闭坠旁,側(cè)重情景描寫,看似簡單,實則情在言外。每個環(huán)境、每個動作都透露出詩人的凄楚,惶恐與思念。
在教學這篇詩文時,首先,我介紹了張籍其人。然后讓學生讀詩文,初步感知它,獨立理解詩文。但是,很明顯,學生對于古詩文中的字義的積累相當?shù)膮T乏。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不能夠進行字義與意境的轉(zhuǎn)化。如:第一句“洛陽城里見秋風”學生將之理解為:在洛陽城里看見了秋風。學生根本沒有在意我在開始的時候給學生介紹的張籍的基本資料: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已經(jīng)遠離故鄉(xiāng),漂泊異鄉(xiāng),浪跡天涯。因此學生不能進行角色植入進入那時那景,更不能體會那時心情,無法感知“見秋風”下的孤單凄楚。由此可見,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加強對字義的講解,同時嚴格要求學生積累古詩文字義;其次,加強學生對資料感知、運用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會時,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驗。盡管大費口舌,卻收效甚微。忽略了學生年齡,生活經(jīng)驗。造成這次課堂教學的一大失誤,偏離了方向。正是因為學生的年齡,生活環(huán)境,使得學生無法感知詩人當時那種細微的情感體驗。
在之后,學生想象詩人家書內(nèi)容,學生更是頭腦發(fā)懵,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詩人千言萬語說不盡,千愁萬緒難落筆之后,詩人到底會寫些什么?在這里,必須得有學生的角色代入。而學生極少有類似的.情感體驗,學生想象的內(nèi)容也僅僅是干癟的空話。無新鮮之感。此處教學:
一、教師引導不到位,教學功底不夠,汗顏!
二、過高的估計學生的能力,應該記。阂嘈艑W生的能力,卻不能盲目的高估學生的能力。
在課后的練習中有一個練習:想象《秋思》中的畫面,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練習,可以彌補教學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體會。迫使學生角色代入,體驗詩人情感。教師應該重視到這個練習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詩詞時,我們應該要求學生體會而不是體驗詩人情感,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制造各種條件,充分引導學生盡可能的“體驗”到詩人情感。詩文教學,不是簡簡單單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務的。
秋思教學反思9
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教這首小令,我本著“短文長教”的原則,先讓學生在背熟原文的基礎上了解作者的情感,與選取的秋景中感受令中天涯羈旅漂泊人的孤寂與無奈,然后讓他們改寫成習作,重點訓練學生“融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為了達到這節(jié)課的訓練目的,我先跟學生一塊吃透教材本身。作品內(nèi)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卻為世人所知曉,不失為千古絕唱。本小令于短短二十八字中,刻劃出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在蕭瑟蒼涼的`秋景中,敘述出天涯羈旅漂泊人的孤寂身影,讀來,不禁令人悲情亦痛,潸然淚下……
仔細分析全文,可以把它分為兩幅:
第一幅畫是由作者精心選取的九個名詞、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的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再讀下去,眼前呈現(xiàn)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依稀裊起的炊煙的農(nóng)家小院。這一切,怎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xiāng)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呢。在這里,作者以樂景寫哀情,烘托出淪落他鄉(xiāng)的游子內(nèi)心那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抒寫了作者內(nèi)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情感: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xiāng)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厝Α⑷藘簹w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
古人說“悲落葉于勁秋”,在深秋的風中,馬致遠將各種景物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達情,構(gòu)成了一幅和諧的秋郊日暮羈旅圖,讓今天的我們讀來依然唏噓不已。
也許是初一的孩子涉世未深,學生的當堂改寫的小習作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令中那種天涯羈旅漂泊人的孤寂與無奈,但在習作的路上,他們畢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今后教學的道路上,我會繼續(xù)引導他們體會這種寫作方法。
秋思教學反思10
正思:
1、課前注重到學生中去了解學情。每一堂課在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的同時,我都要提前、深入“基層”去了解學情。問問他們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這堂課也是一樣。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在于可以及時再次修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已經(jīng)弄懂了的就不說,節(jié)約教學時間;需要說的重點講,集中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學生的學情是我教學生長的土壤。
2、課中遵循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根據(jù)學情來定教,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設計。在整體感知時,我先問孩子“你們讀懂了些什么?”,在他們的發(fā)言中很多問題就已經(jīng)自行解決了。然后我又問“那你們還有沒有什么不懂的呢?”,繼而通過梳理小結(jié)學生提出的問題來開始我接下來的教學思路與方向。
3、從整體入手,圍繞詩題解讀文本。在學生解釋詩題后,我在“思”字下做一標記,問:“圍繞這個字你有什么想問的?”,通過學生的一一回答,我們梳理出三大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思什么?為何思?如何思?這既是問題也是古詩的脈絡,捋清了“教與學”的思路。
4、體現(xiàn)高年段古詩教學特點,注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圍繞“思什么?”這個問題讓學生去默讀古詩再次思考“意萬重”的豐富內(nèi)涵。并在小組交流討論。通過反饋學生說出了很多動人的場景和內(nèi)容。有對年邁母親的'擔憂與思念,有對弟妹的詢問,有對家鄉(xiāng)一草一木詢問,有對親人的節(jié)日問候,還有對家人說的寬慰的話語……
5、注重“走個來回”,從語言文字中來再到語言文字中去。不僅學習、積累、感悟詩句,更積累學習詩人的寫作及表達方法。本詩曾被王安石評價為:“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迸c岑參的《逢入京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不斷品讀感悟的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逐步感受到詩的動人之處就在于抓住一個看似平常的動作“又開封”,將自己那“意萬重”,“說不盡”的心理烘托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時我通過一個簡單的對比讀之后,進行小結(jié)帶領學生體會那種“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鄙駚碇P,是對其獨到寫作方法的一種體會與學習。
反思:
1、讀中指導欠缺,詩句誦讀在感悟這一層面沒有到位。誦讀的韻味沒能淋漓盡致體現(xiàn)出來。
2、對學生的生成沒有及時利用,趁熱打鐵,引導感悟中讀,讀中再感悟。在學生一個個起來反饋自己所感受,想象“意萬重”的內(nèi)容時,我沒有及時讓他們一一讀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緒時的心情。試想當孩子站起來說出自己獨特感受后,相機馬上讓他們讀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斷與作者的內(nèi)心對話嗎,不就是一次次讓我們聆聽張籍的萬重思緒嗎?這樣個性化的想與個性化的讀就結(jié)合起來了,起到了一個深刻理解與升華的作用。
3、學生的情感體會仍然不夠深,從讀中可以感覺得到。這也說明與文本的對話還有點“浮”,也許還只是在與文字對話,還沒有真正做到與作者的內(nèi)心去對話。進入到他的精神世界里。老師的引導與示范作用不明顯。
4、板書設計及演示存在問題。一個是書寫功底還不夠,沒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現(xiàn)出來。另外一個就是板書安排有些凌亂和隨意。這也是一個老師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從容的反映。
5、在面對“啟而不發(fā)”的局面時,仍然不夠嫻熟、老練。語言過快,過碎。需要沉積下去繼續(xù)打磨。
在進行本次古詩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同事、領導的幫助與指導。你們的展示,你們的建議,你們語重心長又一語中的的評價都讓我受益匪淺。在這里請允許我感謝在我前面執(zhí)教的五位優(yōu)秀老師的啟迪。我們雖然上的課型不一樣,但是卻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借鑒的地方。還要感謝我們五年級語文組的同伴們,在你我那一次次,一句句隨意但真誠的交流中,給了我不少的靈感。更要感謝萬校長、宗主任、錢主任、朱校長您們對我的幫助、指導。您的不吝賜教讓我能夠站得更高,無論是看文本,還是看自己都能夠有更新更深入的理解與反思,謝謝!
秋思教學反思11
我感到一堂課除了夯實教學重點,緊緊抓住教學情感外,更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學設計。這是個逐漸成熟的教學功夫,教師一定要有教學敏感性,當看到課本的每一篇文章時,要很快地找到切入點。這節(jié)課我就以“秋思”為切入點,由一首詩來引出“秋思”的詩題。另外,在聽課時,我還發(fā)現(xiàn)了九年級的一位老師在講文言文時,從文題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點,由文題的兩個字來統(tǒng)領全文,使整個教學設計緊湊而有序。
秋思教學反思12
《天凈沙秋思》是多么的精練,古人宋玉曾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個字,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前四句沒提到過一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卻沒有一個字不在抒發(fā)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羅列,就把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今天我與學生一起學習了《天凈沙秋思》,課后我經(jīng)過反思,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這節(jié)課上,我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渲染這種濃烈的悲苦之情。我采用圖文結(jié)合的講解方法來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詩人流浪他鄉(xiāng),心中孤寂悲傷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小橋流水人家”穿插在這種悲涼的曲調(diào)當中,將樂景與哀景融為一體,更反襯出他的思鄉(xiāng)愁緒。但是,我想這曲小令除了讓學生理解詩句,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更應該讓學生學會這首小令的寫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二,講完這節(jié)課,我感到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內(nèi)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語文課應力求達到知識與情感的有機結(jié)合。在此同時,聽過好幾節(jié)語文課,有些教師只在于過多進行內(nèi)容分析,而忽視了作者的情感抒發(fā),“文以情而發(fā),”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因此在課堂上我僅僅抓住“秋思”的主題,讓學生圍繞詞語、句子進行品讀和賞析,品讀了一幅“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同時對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拓展延伸,像講到“昏鴉”時,我讓學生讀相關詩句“饑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臎龀仞^內(nèi),不似有人家。元稹;桫f何處落,野渡少人行。黃葉聲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昏鴉”意象的理解。
第三,我感到一堂課除了夯實教學重點,緊緊抓住教學情感外,更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學設計。這是個逐漸成熟的教學功夫,教師一定要有教學敏感性,當看到課本的每一篇文章時,要很快地找到切入點。這節(jié)課我就以“秋思”為切入點。另外,在聽課時,我還發(fā)現(xiàn)了九年級的一位老師在講文言文時,從文題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點,而由文題的兩個字來統(tǒng)領全文,使整個教學設計緊湊而有序。
第四,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來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采用多種方式來使學生產(chǎn)生朦朧的美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聯(lián)想的能力,我采用“學生自己用話描繪詩歌”的方式既加深學生對詩的內(nèi)容的理解,又鞏固學生對詩句的記憶,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大腦活躍起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語言組織能力,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了。
第五,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nèi)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nèi)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
我認為要讓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通過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guī)律,要注意意象的特點品質(zhì)和詩人情感之間的微妙關系。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進行再創(chuàng)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xù)的.狀態(tài)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tài)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態(tài)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鑒賞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升華。
詩歌鑒賞的教學,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yǎng)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yǎng)。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于應試專家和老師們精心炮制詩歌鑒賞的解題技巧,學生并沒有進行真正的鑒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為詩歌鑒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guī)律,從術(shù)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zhuǎn)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yǎng),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最后,在這節(jié)課上,我在今后教學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講的語言還是太多,不能夠做到簡煉,在教學有序的銜接時,不能夠做到很好地過渡,過于太強勢,課堂設計的教學問題還不能夠具有開放性,學生不敢舉手大膽發(fā)表言論,還需要在以后的課堂上多引導學生大膽主動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講這首小令的情語時“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沒有做到深入下去,給人一種沒有沉下來的感覺,有的只是泛泛地講,沒有點到重要內(nèi)容上。還有沒有課外拓展知識,還需多拓展課外知識,加強師生互動,讓學生回歸現(xiàn)實生活,用心感悟課文知識。
秋思教學反思13
講完這節(jié)課,我感到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nèi)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拔囊郧槎l(fā),”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因此在課堂上我僅僅抓住“秋思”的主題,讓學生圍繞詞語、句子進行品讀和賞析,品讀了一幅“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同時對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拓展延伸,像講到“昏鴉”時,我讓學生讀相關詩句“饑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臎龀仞^內(nèi),不似有人家! ;桫f何處落,野渡少人行。黃葉聲在地,青山影入城!奶煜椤边@樣更能加深學生對“昏鴉”意象的理解。
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來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采用多種方式來使學生產(chǎn)生朦朧的美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聯(lián)想的能力,我采用“學生自己用話描繪詩歌”的方式既加深學生對詩的內(nèi)容的`理解,又鞏固學生對詩句的記憶,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大腦活躍起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語言組織能力,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了。
在這節(jié)課上,我講的語言還是太多,不能夠做到簡煉,在教學有序的銜接時,不能夠做到很好地過渡,過于太強勢,課堂設計的教學問題還不能夠具有開放性,在講這首小令的情語時“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沒有做到深入下去,給人一種沒有沉下來的感覺,有的只是泛泛地講,沒有點到重要內(nèi)容上。
秋思教學反思14
《秋思》是一首表達對家鄉(xiāng)親人深切思念的古詩,它是唐代詩人張籍所作。這首是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段——寄一封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動作細節(jié),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xiāng)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時可見一斑。
在教這首詩時,我不是按老方法地把意思講給孩子們,而是先把學習要求出示出來,讓孩子明白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然后在引導孩子們一步步走進詩中,走進作者的心中。在讓孩子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時,我說:“從哪些詞中能體會到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呢?”有的孩子說:“意萬重!庇械暮⒆诱f:“說不盡。”這時于浩洋說:“我從‘見’字中體會到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蔽医又鴨枺骸澳敲丛娙丝吹搅耸裁?”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說;“看見了金色的田野!薄翱匆娏舜T果累累的果園。”……此時我見我班的一名平時不愛發(fā)言的蘇明陽同學,手舉起來,又放下去。我知道他肯定有話要說,只是心里害怕,不敢說。我心中一亮,抓住他又舉手的機會,馬上指名讓他來回答。他吞吞吐吐地說:“作者不使用眼看得,他是用心看的,他看到了自己的家人,看到了自己家鄉(xiāng)的秋天!彼幕卮鹱屛掖蟪砸惑@,是啊,多么深切的'體會啊,作者的那種思鄉(xiāng)之情,不是秋風、秋景所能包含的,而是作者用心才能感悟到的。可以說,一個多年在外的游子,任何一種事物都能引起他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在課快要結(jié)束時,我對孩子們說:“蘇明陽同學是住在我們學校附近的午托部里,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與家人團聚一次,因此他才能感受到作者那想家的心情。同學們,讓我們用心去感受身邊的一切吧,只有這樣,我們的感情才會更加豐富,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有意義。”
從此以后,學生們在課堂上更加用心,更會思考問題了。蘇明陽同學呢,他也變得愛說了,上課時,也愛舉手發(fā)言了,當然,學習也在一步步提高?吹剿倪M步,我心里除了高興之外,還在想:每一個孩子都很聰明,只是他們的性格不同,老師要善于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去發(fā)現(xiàn)他們,鼓勵他們,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秋思教學反思15
本節(jié)課在談話導入時,結(jié)合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及以前學過的古詩,大膽的說出古詩《秋思》的大意,通過回憶對比,激發(fā)學習興趣。接著進行了作者簡介,為什么要做這一環(huán)節(jié)呢?可以讓學生先了解作者的祖籍在江蘇,現(xiàn)在客居洛陽。洛陽在河南西部,黃河南岸,可凸顯作者家鄉(xiāng)遙遠,歸途渺渺,有家難返的處境。對學生理解作者思鄉(xiāng)之情大有幫助。為了完成教學目標一,進行了字音、字形的識記。
會讀古詩,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所以我將稍作停頓以及需要重讀的地方告訴給學生,防止文意割裂。這對后面進行的詩意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理解詩的`大意時,我大膽的讓學生自學,自己給予適當?shù)奶崾九c引導。由于前面朗讀時做足了功課,所以理解詩句意思時顯得并不困難。課堂總結(jié)時,教師講述結(jié)合舒緩音樂,讓學生想象詩中畫面,為完成能力拓展(根據(jù)詩意,寫一則小故事)夯實了基礎。提升了學生課外探究的能力,從學生反饋的作業(yè)信息上看,效果不錯。所以,語文課別小看新授之前的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作者簡介等等),只要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不妨多下些功夫,并不一定要把重點放在大量的文章分析上。
【秋思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秋思》教學反思02-05
秋思教學反思03-16
秋思教學反思15篇04-03
《秋思》教學反思15篇04-03
《秋思》教學反思23篇04-03
《秋思》教學反思(通用22篇)05-26
秋思的說課稿03-25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06-24
天凈沙秋思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