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樹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予樹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給予樹教學反思1
這份教案歷經了數次的修改,才最終定稿。在不斷的否定、肯定中我從懵懂逐趨成熟,并且在幾位名師的指導下,思路越發(fā)清晰。
原本我在設計對于給予樹的'理解時,只讓學生說說這又是一棵怎樣的樹,后來在我?guī)煾档闹笇,進行了這樣的修改。
我覺得這樣一改確實是神來一筆。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把意思說清楚,表達完整。
在我上課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的不足:如在關注學生這一方面我很欠缺,太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關注學生說了什么,對于學生的回答也沒有進行很好地評價與反饋。
這份教案以一條主線串聯(lián)起來,即以媽媽前后的態(tài)度變化這條線貫穿始終,但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及時地進行輸理,因而使本次課有點散亂。
在處理句一時,問題問地太散,沒有用一條線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缺乏連貫性與條理性。
可能不足還有很多,不過我還是很開心,因為通過這一次課,我學到了很多,包括一些以前可能沒有注意起來的問題被及時地發(fā)現,這為我的前進掃去了障礙。
相信在名師們的指導與幫助下我會很快地成長起來!
給予樹教學反思2
《給予樹》一文向我們講述著又一個關于愛的感人故事。文中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一個八歲小女孩,她善良,體貼,同情,富有愛心。當她看到一棵“給予樹”上掛著一個陌生小女孩的心愿時,便毫不猶豫地拿出媽媽給予的20美元,用了其中的大部分錢,為小女孩買了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而留給自己的僅僅只有50美分,用了19.5美元給予了小女孩,實現了她的愿望,擁有了一個夢寐已久的洋娃娃。當這一切告知了自己的媽媽時,金吉婭顯得很難過,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媽媽,媽媽好不容易才攢了一百美元,而自己竟然沒有買一份像樣的禮物給她。而事實上,媽媽并沒有責怪自己的女兒,相反為女兒的善良與仁愛感到自豪,女兒在圣誕節(jié)送給自己的不僅僅是棒棒糖,更多更重要的是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
我喜歡這樣的課文,喜歡這樣的故事,每字每句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輝。這樣偉大的愛該怎樣讓我們年幼的三年級孩子領悟和體會呢?我嘗試著這樣的思路開始教學:抓住“給予”一詞,在初步感知意思的基礎上,讓孩子通過認真朗讀全文,找出課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種“給予”。文章的焦點最后都聚集在金吉婭的身上,圍繞課文的重點段落:“后來,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圣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闭归_研究。僅僅抓住“援助”一詞,讓孩子們體會怎樣的幫助是援助?怎樣的人需要援助?通過學習援助,然后讓他們想象,小女孩當時的生活處境是怎樣的?又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張寫有小女孩的信,讓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信是這樣寫的:圣誕老人啊,您在哪里呀?又到圣誕節(jié)了,我還是什么也沒有。六歲的我沒有見過爸爸媽媽,更沒有得到過圣誕禮物。我多希望擁有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媽媽,不要讓她像我;一樣成為孤兒。在課堂上,每一個孩子似乎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從他們的回答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錢的可憐、貧窮、孤獨的小女孩,在充分體會人物生活背景的基礎上,再展開情感朗讀,我發(fā)現效果極好,孩子們早已和小女孩融為一體了,仿佛他們就是那個可憐的陌生小女孩。
我抓住這個機會組織孩子們說說假如你是那個小女孩,你有什么感謝的話要對金吉婭說。最令我感動的是,班上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樣說道:“謝謝你在我貧窮的時候幫助了我,我會好好愛護洋娃娃,好人有好報!边@其實也是他內心的獨白。
回顧自己今天的課堂,我感覺學習的氛圍似乎有些沉重,這也許和文章的內容有關,在感動中研究,在研究中感動,也許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基調吧!的確,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能完全走進人物內心深處,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通過感情朗讀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這有些難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孩子們今天還是做到了有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了自己的味道。
課已經結束,但留給自己思考的東西卻很多,如果下次還要上這篇文章,我決定換個角度,換條線索,也許會有新的啟發(fā)和收獲。
給予樹教學反思3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扎實,并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如下特點:
一、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以媽媽的心情作為主線,一步一步帶著孩子們走進金吉婭這個小女孩的內心,深入體會孩子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yǎng)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扎扎實實,注重讀說思結合。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并把關聯(lián)詞的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金吉婭的矛盾心理,并用“如果……就……”來說句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并通過對比哥哥姐姐的“興高采烈”教會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后的金吉婭的內心。在寫的方面,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什么。指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如有同學說:"親愛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樣感謝你!我也要像你一樣去幫助別人!"
上完此課,我總覺得學生雖然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并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并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在朗讀方面,老師可以更多一點指導或者示范,讓孩子們通過朗讀來體會金吉婭的善良,讓課堂成為一個書聲瑯瑯的課堂。這樣,在后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么會這樣做,并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給予樹教學反思4
張老師教學《給予樹》第二課時是圍繞著愛心的展開語文教學,沒有脫離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教師對學生讀書的指導,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變換詞句進行比較,進入角色進行體驗,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表達……教師獨具匠心的引領,讓學生在真正學習語文,同時又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在《給予樹》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能緊緊抓住主線。抓重點詞,如“仁愛、體貼、興高采烈、沉默不語、如愿以償!弊ブ攸c句,如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句話,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誦讀、感悟、理解文本,去感受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這同情體貼之意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yǎng)之中,成為學生的精神基礎,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能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滲透于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中。如,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和學生思考“她明明做了好事,為什么還要難過?”探究人物背后的內心。故意省去“什么都沒有”,讓學生體會可能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就是通過這樣的語言而反映出來的。最后指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說一說,寫一寫感激金吉婭的話。把讀、說、寫訓練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而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朗讀不是簡單的把文字轉換成聲音,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而這種情來自于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抓住三個表達心情的詞語“興高采烈、沉默不語、生氣”,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的不同。在第四自然段時,抓住金吉婭當時的內心感受,通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下,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讓孩子們讀出感情。
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在“聽、說、讀、寫”的活動中學習語文,沒有毫無意義的空談。聽別人朗讀,聽別人的感受,然后讓學生去評價;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交流,讓學生在“聽說”實踐中鍛煉聽說能力。一堂課學生討論熱烈,氣氛濃厚。在默讀,朗讀中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心靈世界,同時教師引導學生讀出具體詞語的“畫外之音、言外之意”,學生無形中學會斟詞酌句,有利于今后的閱讀和寫作。安排了簡單的寫的練習,作業(yè)是那個陌生的小女孩會對金吉婭說:“__________”給學生訓練,老師的板書很有特色,在黑板上畫了棵大樹,通過寫上善良、仁愛、同情、體貼等詞語表現了女孩是個怎樣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中,在老師、同學的富有情味的語言中,度過了美好的一節(jié)課,學生是有很大收獲的,內心是充滿快樂的,我是聽課者也感受到快樂的。
給予樹教學反思5
給予是快樂的,在語文課堂上,孩子們深深體會到了金吉婭帶給我們的一切!小女孩給予大家的,不僅僅是棒棒糖,還給予大家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將這個故事繼續(xù),讓這份感動延續(xù),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學設計時,我以文中出現的援助中心作為故事繼續(xù)的載體,利用語文課堂中積累的情感進行教學。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讓我體會到了幸福,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自覺的活動。在這次整合課堂上,我因勢利導,讓孩子完成課后小練筆----替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寫話練習,我故意沒做任何要求,反而讓我收獲到更多感動。
一、自由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留白的作業(yè),孩子們一直認為是最有趣的作業(yè)。他們有制作可愛的小卡片的`,有制作心愿卡,有寫成漂亮的信裝在信封里的。形態(tài)各異的作業(yè)更承載著孩子小小的美好感情。孩子們興趣盎然,沒覺得這是作業(yè),更沒覺得這是負擔。
二、簡單的語言,直抒學生內心的情感
讀陌生小女孩的心愿,這是一個很感人的環(huán)節(jié),在語文課堂上,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當回頭再寫感謝的話,孩子們的心被再次碰撞,他們的心與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鳴,就這樣碰觸了他們的內心。利用情感教學,就必須有一個情感的觸發(fā)點,而情景遷移正是一條好途徑。
在這次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沒有告訴孩子們什么是“給予”,什么是“關愛”,但孩子們濃濃的愛心都在溫情的感謝信、心愿卡上流淌。德育教育最高的形式,應是“潤物細無聲”,這也許就是一種無聲滋潤吧!
【給予樹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給予樹》教學反思04-05
給予樹教學反思02-07
給予樹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05
給予樹教學反思(15篇)03-09
給予樹語文教學反思05-23
給予樹教學反思15篇03-05
《給予樹》教學反思15篇04-06
三年級《給予樹》教學反思01-16
《給予是快樂的》 教學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