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蘆花蕩》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蘆花蕩教學反思范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fā)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蘆花蕩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蘆花蕩教學反思范文1
1、《蘆花蕩》,是一部反映抗戰(zhàn)題材的短篇小說。無論是對文本體裁還是文章題材,均對學生帶來審視的障礙。因此,在設計此方案時,我采用了“合理舍棄,重點突破”的原則,對作者、時代背景和小說的基本常識做了較為細致準備和分析、調動,以起到為小說鋪路,為以后(小說教學)奠基的作用。
2、在對文本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畫、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等常規(guī)問題上,以“以點帶面、提綱挈領、以線穿珠”的方式,讓學生分組、分片討論、交流,“把問題拋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概括能力和鑒賞能力。
3、特別注意了課堂教學與社會、文學和影視、音樂諸藝術的交融匯合,將影視、音樂引進課堂,既增強了課堂的美感,又陶冶了學生的音樂情操和愛國情操,讓學生開了“天目”。
4、為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題,讓同學們分成兩組在課前網上查閱關于作者、小說、抗戰(zhàn)影視及音樂作品,將其上傳至360云盤,實施資源共享,豐富課外知識和閱讀容量。
5、在第四、五環(huán)節(jié)注意了知識的拓展、開放和創(chuàng)新,讓學生見識“大語文教學的魅力。
蘆花蕩教學反思范文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可是,現在的學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堅持廣泛、大量的閱讀呢?追根溯源,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我們的閱讀教學,功利意味特別濃厚,老師是為考而教,學生是為分而讀。因此閱讀教學是讀書、感悟少,提問、分析多;學生自主發(fā)現少,教師講解求同多。學生在語文課上脫離了生動鮮活的語言材料,面對一篇篇美輪美奐的文章卻只是進行著枯燥的分析、答題、背答案,這樣是不可能激發(fā)起學生閱讀的欲望的。
品味語言,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我們只有重視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魅力,摸索語言的規(guī)律,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濃郁的語文味。下面結合我對《蘆花蕩》一文的教學,談談語文課中品味語言的幾種方法。
聯想法。語言本身具有聯想功能,而豐富的聯想又能豐滿語言形象。面對語言,學生能通過聯想,把語言所描繪的景物、事件與自己相關經驗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聯系起來。這樣就使語言與學生豐富的閱歷和以前所獲得的知識聯系起來。因而,在學生聯想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癟的語言,而是豐富多彩的意義世界。
《蘆花蕩》開頭描寫環(huán)境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句子:“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边@里的“鉆”實際就寫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惡劣環(huán)境里頑強生存的意志、斗爭的力量”。為了引導學生能準確把握這一點,我先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學過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這樣一個句子“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里寫小草為什么用了一個“鉆”字呢?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由寫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啟發(fā),進而展開了聯想:這里的“鉆”寫的不僅僅是葦子,而是寫的像葦子一樣頑強的白洋淀人民。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飄回來”中的“飄”字,“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中的“找”字等,都可運用聯想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感受文字創(chuàng)造的意境,進而體味語言的魅力。
蘆花蕩教學反思范文3
一、文本解讀的生態(tài)活性
“文本解讀作為一種意義再創(chuàng)和開放性的動態(tài)建構活動,總要因歷史、時代、主觀局限性而需要不斷開拓和深化。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和解釋會隨時空推移、時代情景變化而發(fā)展。不可能永遠停滯在某一點上”①。
經典文本的敞開狀態(tài)(文本的召喚結構)決定了文本的意義詮釋受時代、社會變遷、人的審美心理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當文本已有的解讀不能適應當下的語境,或者舊有的權威說法飽受質疑,這時候就需要融合多角度的視域,推陳出新,重新尋找突破口。這就是文本解讀的生態(tài)活性。
《蕩》面臨的境遇便是如此。
對于這個經典文本,解讀者大多從作者“荷花淀派”的筆法出發(fā),認為作者塑造的這個“過于自信也過于自尊”的老交通員――老頭子的形象,表達出作者的理想主義精神,和對抗日戰(zhàn)爭必勝的革命樂觀情懷的抒發(fā)。但是近來針對這個文本的質疑聲漸起。有一些研究者直接指出作者孫犁缺乏戰(zhàn)爭經驗,憑想象粉飾太平、美化戰(zhàn)爭。有教師擔憂這樣的文章是對歷史不敬,會對學生造成誤導②。
這種質疑已經是涉及到《蘆花蕩》作為教學文本是否恰當了。該誰來回答這激烈的質疑呢?編者或許下次會考慮這個文本是否撤出教材,然而對于眼下的教學,他們是不會有所示意的;而作者呢,斯人已去,孫犁先生長眠地下,對于自己是否真是缺乏戰(zhàn)爭經驗以至于美化現實粉飾太平,他也無法辯解了。唯有語文教師們陷于必須通過文本解讀確定的尷尬中。
其實,這是文本解讀的生態(tài)活性所致。而這樣的時候正是《蘆花蕩》新的意義詮釋生成的時候。
二、生態(tài)解讀對于《蘆花蕩》的必要和適切
其實,針對《蘆花蕩》的所有質疑都集中在一點上,那就是作者所構造出來的“蘆花蕩”里的輕松浪漫的戰(zhàn)爭傳奇意義何在,有沒有現實依據。造成這種質疑的主要原因是至今為止,解讀者都是站在單一的“人”的立場思考,而忽略了人的對面環(huán)境的因素!疤J花蕩”這個題目已經在告訴我們,作者是從這樣一個特定的生態(tài)場出發(fā)進行的故事構思,那么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特質將成為主要考察對象。
讓我們借鑒生態(tài)批評的維度重新解讀文本。所謂生態(tài)批評,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關于“文學與環(huán)境的關系的研究”③。生態(tài)批評觀強調整體性,也就是“人類存在的環(huán)境性”,因為一切人類史都包含在自然史中,人的肉體生存與思想成長與外在的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的。
生態(tài)批評所強調的整體性和普遍關聯,是一切文本解讀應該共有的前提和基礎。運用生態(tài)批評的整體、關聯的思維解讀《蘆花蕩》,會發(fā)現這篇小說其實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詩意描述,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思想。下面從三個方面解讀,希望能幫助課堂教學重新找到與這個文本對話的切入點。
(一)“蘆花蕩”表現出自然對人的詩意庇護的生態(tài)美
首先,題目“蘆花蕩”就是故事展開講述的一個地域場。如果把這個題目改為“護送”,或者“老交通員傳奇”是無法傳達作者的深意的。這個題目界定了接下來的故事展開與這片水域息息相關,它的神秘美麗賦予這個故事無限的傳奇色彩。
在這場蘆花蕩內外的對峙中,我們讀出了自然義無反顧的和人類站在一起,對抗侵略者的暴行。我們也看到了有自然助陣的一方所獲得的強大能量。我們看到敵人的小火輪敵不過老交通員的輕舟一葉。他視敵人的槍林彈雨如入無人之境,那輕舟一葉詩意的演出了古歌中“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的情形。這是一片母性的水域,這是作者對自然予人的生存力量的浪漫禮贊。
。ǘ┪谋局腥宋锏木裆鷳B(tài)美
在白洋淀水鄉(xiāng),在美好的蘆花蕩世世代代棲居的人們,受賜于這片柔情而又智性的水域灌溉洗禮,表現出下面的精神生態(tài)之美。
1、人的生態(tài)本性之本真美
首先說兩個女孩子。她們的名字“大菱、二菱”就是水鄉(xiāng)孩子的標志。她們倆“眼望著天邊的北斗在家鄉(xiāng)的道路上行軍”,她們的生命隨著“初夏的小麥黃梢、中秋的高粱曬米”以及雁陣的南飛北來不斷拔節(jié)。她們信仰堅定,即使克服一切困難也要找到部隊;在彈火中二菱忍不住在船沿洗頭,這樣的舉動是多么的純真自然;被敵人發(fā)現后大菱毫不猶豫伏在妹妹身上掩護她而受傷,又讓人感嘆她們多么善良又不乏勇敢。
再說“老頭子”。他的存在是必須以蘆花蕩為背景的,一個來自蘆花蕩、穿梭于蘆花蕩,與蘆花蕩相依生存、幾乎化為一體的老交通員。他神通廣大,揚言“一切全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并且用實際行動一次次讓敵人的'圍剿和陰謀落空。他那一雙“特別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才能見到,所以可以說,老頭子是蘆花蕩的精魂化身。
他愛憎分明。他在文中反復說的一個詞是“不怕”,而且是在炮火紛飛的封鎖線上,對兩個女孩子“柔聲”說的。但是,當敵人打傷了大菱,他“狠狠地說”出第二天將要施行的報復。對孩子愛之深、對敵人恨之切,是他的真性情流露。
2、蘆花蕩賦予人的生態(tài)智慧美
生態(tài)智慧,就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生存智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在抗戰(zhàn)中,地道戰(zhàn)、游擊戰(zhàn),都是生態(tài)智慧的體現。
在文中,老頭子與敵人周旋、設計智斗、痛擊鬼子的一系列傳奇般的故事都是憑藉著水鄉(xiāng)的地域、不費一槍一彈完成的。他在蘆花蕩里自如的穿梭,單槍匹馬挑戰(zhàn)敵人的圍堵,讓敵人水泄不通的圍困形同虛設,不攻自破。而僅僅一次因為自己的疏忽造成的女孩子受傷,他發(fā)誓血債血償,讓敵人付出了十數倍的代價,而且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與其說這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傳奇,不如說是大自然導演的一出好戲。
3、人們安守家園的生存底氣和生命根性
《蘆花蕩》中的敵我對峙終將以敵人的敗退告終,還是以葦蕩部隊的撤走結束,其實都不重要。因為故事中若干細節(jié),比如二菱洗頭,比如老頭子負氣復仇等等細節(jié),淡化消解了戰(zhàn)爭的嚴肅主題,傳達出的是在彈火紛飛的年代白洋淀人安守故土的生存底氣和生命根性。還是引用環(huán)境史和新歷史主義理論的觀點:“土地的特性,有力的決定了生活在它上面的人的特性”④。
。ㄈ短J花蕩》表達了作者關于人類詩意棲居的生態(tài)理想美
海德格爾是關于人類詩意棲居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的明確表述者。所謂詩意棲居,就是人類能夠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充足的生活條件,并且能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⑤。
具體到《蘆花蕩》中,可以說蘊含著這樣一種詩意棲居的生態(tài)理想,那就是:自然,讓戰(zhàn)爭走開!
首先,“蘆花蕩”作為自然環(huán)境,是“反戰(zhàn)爭”的。它成為御敵的天然屏障,人們憑借著蘆花蕩的庇護巧妙的與敵人周旋,能夠在殘酷的圍剿下歌聲陣陣,魚米充足,這是人在自然中“詩意棲居”的第一點。理解這一點,就不難理解這個戰(zhàn)爭故事為什么如此具有傳奇性。
其次,白洋淀水鄉(xiāng)浩大溫柔的胸懷養(yǎng)育出的白洋淀人、蘆花蕩人,像“老頭子”,自尊自信,淳樸本真,善良勇敢,愛憎分明。在強敵入侵時,他們可以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守護家園,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這與我國古代就有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態(tài)哲學思想一脈相通。這是人在自然中“詩意棲居”的第二點。
今天,與作者創(chuàng)作時候相去大半個世紀了,從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可以理解為作者或許是在不自覺的表達他的生態(tài)理想。但是我們從這種角度解讀《蘆花蕩》,特別是在今天全球環(huán)境危機、生態(tài)危機的語境下,對于我們追求和平世界、建設精神家園,又有了新的意義。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人與自然相依存的關系,如何理解自然對于人的意義,如何從物質生命到精神生命都去追尋這種詩意棲居的生態(tài)理想,是這個文本讀后久久回蕩的余響。
【蘆花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蘆花蕩》教學反思03-24
蘆花蕩教案02-23
《蘆花蕩》教案07-31
《蘆花蕩》教案優(yōu)秀07-16
《蘆花蕩》教案優(yōu)秀【精選】08-02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03-29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02-08
《蘆花蕩》讀后感03-25
蘆花蕩讀后感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