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實用(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在教學質數和合數一課時,我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參與中產生求知欲望,調動學習積極性。首先讓學生獨立寫出1-20這20個數的因數,再根據因數多少進行分類,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生通過交流,知道可以分為幾種情況,并感悟到,自然數按照因數的個數可以分為質數、合數、0和1。這時教師出示一組數據,讓學生判斷,下面各數哪些數是質數?那些數是合數?最后再次討論,探究什么是質數?什么是合數?在教學中教師努力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fā),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fā)、互相激勵、共同發(fā)展。學生經歷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悅的情感體驗。 “請學號是質數的同學站起來;”“請學號是合數的同學站起來;”“誰一次也沒有站起來?為什么?” “誰的學號是最小的質數?”“誰的學號是最小的合數?” 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知道了數學無處不有,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一步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顿|數和合數》的概念教學,我覺得概念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讓學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質屬性上,即讓學生動用多種感官,對提供的實例進行觀察、比較,自己去發(fā)現,去揭示。這樣不僅著眼于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究,能夠主動地建構概念,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課中,我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敢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分類、討論、質疑、釋疑、歸納、驗證,經歷了知識的發(fā)現和探究過程。
1、學生參與面廣,學習興趣濃。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有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學中根據兒童好動的天性,學生在理解了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之后,我設計了一個游戲。利用學號這個資源,采用游戲的方式,來讓學生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目的在于把學生生活世界和數學世界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既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所在,又感覺到學號這個數,會包含著許多的數學知識。不僅如此,學生必須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完成游戲。以“操作”代替教師講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課堂氣氛愉快熱烈,學生學得輕松、學得牢固,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學生學會分類和歸納的思想。
課堂上學生是“主角”,教師只是一個“配角”,最大限度地把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充分激發(fā)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中,我呈現一組數據,要求學生自己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分完后先小組內交流。說說你是按什么來分的?分成了哪幾類?由于采用分的標準也必定不同,然后在讓學生說標準的過程中,感悟到質數和合數的各自特征,一點點的提煉歸納出質數和合數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觀察、分析、歸納和交流的數學能力,建立正確的分類思想。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交流討論、歸納概括,而教師只是在關鍵之處適當點拔,引導學生質疑、釋疑、歸納、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旋轉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現象。在教學中,我不僅僅是使學生感知和初步認識旋轉,并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還要使學生初步認識旋轉的實質,并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本節(jié)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
旋轉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現象。在教學中,我不僅僅是使學生感知和初步認識旋轉,并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還要使學生初步認識旋轉的實質,并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本節(jié)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從中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課始,出示了一些學生熟悉的摩天輪、鐘表、風車、旋轉木馬等物體運動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上的運動顯現,并根據學生的感知規(guī)律,讓學生經歷觀察對比的思維過程,再通過交流,對旋轉運動的特點的認識就更加深刻了。這是旋轉運動現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觀察、模仿做動作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較為深刻的表象,所以讓學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體旋轉的現象時,學生視角較為廣闊,但是在表述現象是還不是很清楚。
這節(jié)課上完之后,我感覺成功之處在于:
1、能駕馭教材,把握重難點,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能抓住要點講到點子上。
2、能根據新課程標準則要求,引導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和給以恰到好處的點撥。
3、.整個數學課堂留給學生較多的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
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使我意識到今后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感知,通過大量的情景設置來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積極的探究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并注意到布置學生的課后實踐,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思考興趣。
2、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3、引導學生不斷發(fā)現、提出、探索、設計、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因數和倍數”的知識,向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而《求公因數》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會說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公因數,會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并為后面學習分數的約分打好基礎。反思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問題。
1.這節(jié)課,我認為自己在執(zhí)教過程中的優(yōu)勢是在于對教材內容的重、難點有了清晰的認識,學生在講述自己的`方法和想法時,我能夠分清哪些是與本節(jié)課重難點內容相關的,哪些是可以淡化的。所以,在整個探究知識環(huán)節(jié),相對減少了無效的言語,突出了內容的重點。
2.本課激活了原有的知識基礎,努力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啟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感知——理解——構建,教師起了教學“支架”的作用,給予學生適時、適當、適量的幫助,使學生學會參與、學會發(fā)現、學會提高、學會應用,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滿足學習體驗需求。
3.這節(jié)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學了知識就要鞏固方法,應用知識。在練習過程中由于還是會擔心學生忘記找?guī)讉數的公因數的方法,時時讓他們在回答中重復說方法,耽誤了一定的練習時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節(jié)課中,我努力將找公因數的概念教學課,設計成為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流程,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提供數學學習的材料;引導者——引導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找到公因數,公因數;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討規(guī)律,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本學期,我擔任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我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一、教學中的成功之處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更離不開數學,比如:早上買早點要用數學、一天的油鹽醬醋等等要用數學、還有你家到學校有多遠?回家上幾樓?……都離不開數學。我經常對學生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強調:“你要想學好數學,語文不學好也不行,一道數學題不能讀懂它的條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語文也必須學好,凡是排在課表中的每門學科,大家都要力爭學好。”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該班多數學生的發(fā)展比較全面,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要學會做人。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購買涂料、地板磚、沙石料等涉及用錢方面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學數學,學數學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后,我有意識地讓學生收集火柴盒、實地調查運動場上的沙坑,還有粉刷教室等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火柴內、外盒材料的計算”、“要把沙坑填滿,需要購買多少河沙?”“粉刷教室我們應該買多少涂料?”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fā)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伴隨著新的課程的實施與推進,過去那種過分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的一些教學方法正被淘汰,隨之而來數學課程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我在《分數基本性質》的教學中,今年和去年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兩個問題:
怎樣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知識基礎出發(fā)進行教學。在教學的伊始,教師是邏輯地顯露與教學有關的舊知,朝著既定的方向牽引?還是充分相信學生,放開空間,讓學生調度各自已有經驗走向新知學習?第一次教學中,我一開始就復習了商不變性質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為新知的學習作了明確的暗示,定死了學習起點。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可以很容易沿著教師鋪設好的現成道路,毫不費力地從商不變性質中并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推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第二次教學我卻未作任何鋪墊,上課伊始便創(chuàng)設了一個唐僧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路上分餅的情境,從中引出問題,促使學生思考,為后續(xù)的自主學習打開了一道思維的閘門。由于我沒有“先入為主”的牽引,學生的學習起點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經驗基礎之上,他們才能按自己的經驗去建構知識,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就必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給學生多大的探索空間?
第一次教學中,由于我指向明確,學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發(fā)現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從表面上看也是學生獨立觀察分析得到的,但實質上整個發(fā)現過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盡力為學生除去學習道路上的絆腳石,向著既定的目標走去,這無異于“替蝶破繭”,免去了挫折,封殺了學生的靈性。誠然,這樣的教學快捷、高效、省時,教學一帆風順,但留給學生的自主空間又有多大?學生的思路如出一轍,不敢越雷池一步,哪來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二次教學中,本人沒有苦心突顯玄機,牽引學生就范。而是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活動:寫出一組大小相等的分數,并想辦法證明;這樣的處理,創(chuàng)造了適合學生的教育,給了學生極大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己的空間里推敲、試誤、生疑、驗證,從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發(fā)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已是水到渠成。在整個過程中,我始終激勵著學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麗的數學恢復為火熱的思考”,學生是鮮活的個體,他們與生俱來的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潛能在學習上展現出創(chuàng)造的活力,在教師的引導下,連續(xù)不斷地生成了新的發(fā)現、新的經驗、新的感受,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都得到了發(fā)展。
小學數學第十冊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數的整除;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統(tǒng)計初步知識,以及兩個實踐活動,三個數學天地。在教學后,我安排了單元檢測,成績最好的是《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其次是《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高分人數較多,不及格的較少,考后師生都很高興?墒窃诘谝、二、五單元的測試中,令人不滿意的是中差生對各單元重點知識沒掌握,難點知識又突破不了。例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與體積計算混淆不清,該求表面積的,有的學生在求體積!稊档恼返母拍钐啵|數與互質數分不清、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掌握不牢固,有時會做,有時又在用合數去除了。《統(tǒng)計初步知識》這一單元中,主要是平均數的問題沒有真正理解,學生表面看似會做,都知道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可就是聯(lián)系到具體問題不能具體分析。以上這些問題在同行中經常進行討論交流,對適應現代教學要求有所幫助,但是有爭議的問題較多,這就迫使我要不斷地學習、創(chuàng)新,盡力發(fā)揮余熱,為教育事業(yè)添磚加瓦、培養(yǎng)合格人才。
二、有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在數學教學中,無論我怎么啟發(fā)和引導,絕大多數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始終沒有很大的提高呢?
第二、對五年級數學的教學,我可以說是老手了,不管你怎么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數的整除》這一單元教學效果總是不令人特別滿意。誰有好的建議,請多多賜教,本人會非常感激的。
第三、“分數的意義”課本中定義不全面,通過改進教學后,學生還是不能分析“1千克的八分之五和5千克的八分之一”為什么相等?還有分數應用題的解答也混淆不清,如“食堂7天燒2噸煤,平均每天燒多少噸?平均每天燒2噸的幾分之幾?”第二問的解法對很多學生來說沒有把握,是胡亂猜測的。同樣也不能很準確地解答“5米布做8條短褲,平均每條用布多少米?每條短褲用去1米布的幾分之幾?每條短褲用去5米的幾分之幾?”的后面兩問。
第四、結合課程改革,“統(tǒng)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數據和客觀世界中的隨機現象,它通過對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fā)生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作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本冊教材第五單元《統(tǒng)計初步知識》的編排不夠完善,設計不夠合理,習題與知識目標不同步。在教學中,我們就要靈活處理教材,編制適用的調查習題。
第五、課程標準提到:“實踐與綜合應用”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lián)系的、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fā)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課本中的《實踐活動二》對山區(qū)的學生不太適用,敬請有關編輯作出相應調整。學生的“實踐與綜合應用”能力還比較差,今后要加強培養(yǎng)。
第六、本人經常通過中央電教館和湖北省教育網臺查找相關資料,并能有效地利用網絡方面的資源,但是自身修改和制作課件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個別差生的輔導,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獲的!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本節(jié)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后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在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中有這樣幾個特點:
1.用天平創(chuàng)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背景出現都是已知數組成的等式,雖然可以通過計算體會相等,但枯躁乏味,學生不會感興趣。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1)在分類比較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讓學生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交流,討論思考發(fā)現式子的不同,分類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類,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類,再把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種情況。盡管分的過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方程的特征,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 2)要體會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昂形粗獢档牡仁健泵枋隽朔匠痰耐獠刻卣鳎⒉皇潜举|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數量關系,它由已知數和未知數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系是現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系。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天平的相等關系(如左盤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盤中是250克砝碼,天平平衡,解釋方程的具體含義),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體會方程用數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系,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3在“看”“說”和“寫”中體會式子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后,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說明這些式子為什么是“方程”,為什么“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系,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法。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數學專業(yè)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專業(yè)思想方法即解決數學具體問題時所采用的方式、途徑、手段,它是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行為。因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運算、演算例題等一些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
在這節(jié)課中,我設計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么關系?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后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方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初步接觸了一點代數知識之后進行教學的,重點是“方程的意義”。設計的意圖是想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后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因此本課設計了活動探索、自主分類、抽象概括、靈活運用4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建立起方程的'概念,明確方程與等式的關系。
根據兒童思維發(fā)展的遞進性,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一是通過學生觀察,抽象出相應的數學式子,建立起“平衡—相等、不平衡—不相等”的概念;二是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得到有效發(fā)展;三是引導學生對“等式”觀察,將等式分為“含有未知數”和“不含未知數”兩類,然后抽象出方程的概念。最后通過判斷與獨立創(chuàng)作方程兩個學生活動,進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義,明確方程與等式的關系。教學實施中的不足之處:教師在教學中用語不夠準確精練,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指導欠缺,對學生的發(fā)言教師傾聽程度不夠,未能很好把握課堂教學中生成的課堂教學資源。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小學生在理解概念時,往往難度較大。我就出示投影片,利用練習啟發(fā)學生:從剛才找4的6的倍數,你發(fā)現了什么?學生小組進行討論: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意義,然后匯報。教師出示圖表示,引導學生觀察:兩個數的公倍數有什么特點?有沒有最大的.公倍數?讓學生明確:因為每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都是無限的,所以兩個數的公倍數的個數也是無限的。因此,兩個數沒有最大的公倍數。
理解求最小公倍數的算理時,主要也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使學生學會用一般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通過研究最小公倍數計算方法的算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引導學生利用列舉法探索新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的思維方法。
及時鞏固練習,有層次,有趣味。
學生做全堂總結: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怎樣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你還學到了哪些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學會歸納總結。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點陣中的規(guī)律>>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82到83頁嘗試與猜測部分的教學內容。從五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看,本課屬于一個獨立的教學內容,但從整個小學教學內容看,本課是在四年級下冊探索數圖形、擺圖形所需小棒數量的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數與形的規(guī)律,為今后學習五年級下冊的探索物體堆放中的規(guī)律、六年級上冊的探索數與形的規(guī)律、看圖找關系打下基礎。
本課教學體現了如下特點:
1.從問題出發(fā),引導探究。問題是探索的基礎。上課伊始,我就提出了兩個問題:⑴每個點陣可以看成什么圖形?⑵每個點陣有什么規(guī)律?怎樣用算式表示出來?讓學生在獨立觀察的基礎上小組討論,尋找規(guī)律。
2、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發(fā)現規(guī)律,如在探究正方形點陣的規(guī)律過程中,學生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尋找到其中的點陣規(guī)律,雖然,在“1×1,2×2,3×3,4×4,……n×n”的方法與“1,1+3,……,1+3+5+7+……+(2n-1)”的方法思考方式不同,但對學生而言,都是他們自主探索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肯定不同學生的探索成果,體現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學理念。
3、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數形結合”和轉化的思想,例如,學生在找規(guī)律的過程中把點陣中點子的數量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聯(lián)系起來,這種聯(lián)想,對于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這種思想,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的幫助。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一、教材說明:《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42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物體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三、學生特點:
體積與容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只學習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體積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飛躍,其實在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物體占據空間的事例,只不過不會用體積這一數學語言來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到空間,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理解物體的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fā)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理念:
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對于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空間觀念是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再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把知識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然后再通過實物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操作與表達等活動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發(fā)展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教具: 多媒體課件、杯子、米、木塊、西瓜、梨、油瓶、茶葉罐等。
學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組12個小正方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物體占空間
1、師: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電腦動畫再去聽一遍好不好?(師出示電腦畫面學生欣賞。)
師:這只烏鴉動動腦,想了個什么辦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師:為什么石頭丟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師隨著學生的回答小結:原來石頭要占一定的空間。
2、師出示裝滿米的杯子。
師:下面請看老師這個杯子,在這個杯子里老師裝了滿滿一杯
米,現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進一塊木塊,你想想,剛才倒出的米還能裝得下嗎?為什么?
師:我把木塊取出,換一包紙巾進去,結果又會怎樣?
3、認識任何物體都要占空間
師:好,閉上眼睛,想象這個杯子在不斷變大、變大,變得臉盆一樣大了,變得小游泳池一樣大了,最后變得像我們上課的教室一樣大了,睜開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間?
師:水要占空間,人要占空間,米要占空間,木塊要占空間,還有同學們說的物體都要占空間,這說明了什么呢?
師小結:只要是物體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間。(板書:占空間)
(二)認識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
1、師手舉西瓜、梨問:我手上的西瓜、梨誰占的空間大?誰占的`空間?
師:物體不僅要占空間,而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
生齊聲讀體積概念。
2、師:剛才的西瓜和梨,我們可以說西瓜的體積比梨的體積大或梨的體積比西瓜的體積小,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你能像我這樣說給小組同學聽嗎?說一說。
同學交流。
3、師:有些物體的體積大小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而有的物體的體積我們用肉眼一時難以分辨,像這兩個土豆(師手舉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說誰的體積大?
師:到底哪個土豆體積大,你們能商量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來嗎。
小組商量。
小組匯報:(可能會想出以下兩個辦法)辦法一、用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裝上一樣多的水,然后把兩個土豆放入兩杯水中,看哪個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個土豆的體積就大。
辦法二、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滿水,然后分別把兩個土豆放入水中,看誰漏出的水多。
4、學生領取活動材料進行實踐活動。
各組匯報實踐結果。
師:你們組中哪個杯子中的土豆大?你們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三)認識容積的意義。
1、師:還記得同學們在舉例中說到冰箱、柜子,像這兩種物體打開里面是空的,可以裝東西,容納別的物體,我們稱它們?yōu)槿萜鳌#ò鍟喝萜鳎┠氵見過什么容器?
2、師:(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問:你們看,它們可以裝什么?如果我往里裝水的話,誰會裝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證明你的猜測?
老師根據學生說的方法動手試一試。
3、師揭示容積一詞并讓學生說說通過演示活動,你怎么理解容積的意義。
師小結并板書容積的意義。
4、例舉:油瓶所能容納的油的體積就是油瓶的容積。學生試舉例。
5、辨析:出示裝有半杯水的杯子,這時杯中所裝水的體積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四)揭題看書。
(五)談談體積與容積的區(qū)別。
(六)練習。
1、書中試一試。
2、用12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搭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請你們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發(fā)揮想象,用這12個正方體搭出美麗的形狀。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師:請各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搭出了什么?
師:你們真不錯,搭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你們所搭物體的體積大小怎樣?為什么?
師;形狀不一樣,體積一樣。這說明了什么?
小結:體積的大小和它的形狀無關。
3、書中練一練1、2、3。
(七)總結。
八、教學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設置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學生認知的構建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我認為多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知。在導入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學生一年級學過的《烏鴉喝水》故事引入,美麗的動畫緊緊吸引著學生的眼球,熟悉的情節(jié)在耳邊響起,石子投進水后水面的變化清晰可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并且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空間一詞回答為什么水面會升高。而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膚淺地認為物體要占液體的空間,還不能體會到任何物體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間。于是老師緊接著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米、木塊、紙巾,杯子。讓學生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一系列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感悟物體并不是在水中才會占空間。最精彩之處還是老師讓學生想象杯子不斷變大,變得教室一樣大時有哪些物體占據空間。使學生們關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體都占據了一定的空間,突破了任何物體都要占空間這一難點。
(二)突出探究活動,親歷做數學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中,十分強調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設置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兩個物體讓學生辨別哪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再出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物體讓學生比較,引起學生思考:這該怎么辦?而教師課始簡短的動畫導入為學生自學探究做了鋪墊,課堂上學生想出了兩個可行的辦法.有了辦法,接下來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主動地進入探究階段。實踐的方法是學生說出的,實踐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自始至終老師都只是承擔組織者的作用。是學生在做數學中明白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并學會比較兩個相差不大的物體大小的方法。
(三)激發(fā)情感體驗,學而有興、學而不累
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在練習中,當老師讓學生用12個正方體搭建不同物體時,學生非常興奮,創(chuàng)造欲望極強。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參觀時,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滿足、驕傲的表情。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fā),通過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得出體積大小與形狀的變化無關。這一原理的獲得學生是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四)在教學中也有一點不足之處,當學生想出用兩種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時,教師只給學生提供了第一種方法的實驗材料,讓學生集中用第一種方法進行操作。沒有照顧到想到第二種方法的同學實驗需求。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效果分析:
本節(jié)課的練習設計主要以化簡比為主,主要考察學生對化簡比的方法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通過第一道練習發(fā)現多數學生已經掌握化簡比的方法,只是還不能熟練的選擇簡便的方法,第二道判斷題是想提醒學生做題時要仔細,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第三道在鞏固化簡比的基礎上,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第四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通過學生的做題情況,總的來說本節(jié)課的知識掌握還是不錯的。
觀評記錄:
王霞老師:今天聽了楊老師執(zhí)教的《比的基本性質》一課。楊老師圍繞活動主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想,注重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教學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效果良好。
1、課堂教學中都體現了轉化的思想,上課伊始對分數基本性質、除法商不變性質的復習,在教學中,這些由舊知的.復習到新知的引入與理解,充分體現了數學中的類推思想和轉化思想,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2、教學中做到了分散難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在課堂教學中,抓住了理解比的基本性質,讓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并在教學中,有效建立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性質與比的基本性質的關系,分散了教學的難點,抓住重點,突破了難點,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建議:是否可以把化簡比和求比值進行對比。
課后反思:
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從把握新舊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開始,從分析它們的相似之處入手,通過讓學生聯(lián)想、猜測、觀察、類比、對比、類推、驗證等方法探討“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規(guī)律。由于在推導比的基本性質時要用到比與除法、分數的聯(lián)系,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等知識,因此教學新課時對這些知識做了一些復習,引導學生回憶并運用這兩條性質,為下一步的猜想和類推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事實也證明,成功的鋪墊有利于新課的開展。學生通過比與除法、分數的聯(lián)系,通過類比,很快地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這樣一來節(jié)省了很多的時間,二來也讓學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識。
整節(jié)課無處不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無時不滲透著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不論是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的語言描述,還是對化簡比的方法的總結,都留下了學生成功的腳印。同時采用講練結合、說議感悟、對比總結、質疑探索、概括歸納的方法,掌握知識、應用知識、深化知識,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學生學的輕松,教師教的愉快!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這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一次系統(tǒng)接觸代數知識。這一單元學生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初中代數知識的學習。因此,我將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今天十分緊張的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了全部教學內容,但從作業(yè)反饋來看卻差強人意。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省略乘號寫出各式子問題較大。如b×1應該簡寫成b,而學生卻常常會寫成1b,沒想到1乘任何數還得原數;x×x應該簡寫成x2,可學生卻往往習慣于只省略乘號寫成xx;(a+b)×2應該簡寫為2(a+b),而學生卻常常會寫成(a+b)2,忘記將數字放在字母的前面。
2、作業(yè)格式錯誤。部分學生求圖形周長和面積時列式結果均正確,但卻不喜歡將已知數據代入計算公式求值的`格式。看來,這中間還需要一段適應調整的過程。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
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
2、學生能不能發(fā)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
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后,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么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 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于是一通都通!霸囈辉嚒弊匀粵]問題。計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所以在這里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后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jié)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信息,提出第一個問題后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后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yè)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周一上例3。
課后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算法則,發(fā)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松松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于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后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盡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鐘,多關注后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鉆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后期教學內容的聯(lián)系,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了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本節(jié)課教學時我主要運用操作實驗法、引探發(fā)現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方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操作實驗、觀察、猜想、發(fā)現推導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全過程,從而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fā)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要注意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教學中,我先通過切開一個長3厘米、寬3厘米、高1厘米的長方體和棱長為2厘米的正方體,看看它們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于是我給了學生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放手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并把長、寬、高的數據填入表格中,啟發(fā)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系這一內容,比較抽象,教材中用6個小正方體讓學生擺,只能擺3種,不利于學生找出規(guī)律。我大膽地讓學生用12個小正方體擺,學生擺到了8種,并記錄整理數據,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更有利于學生悟出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系,這樣做可能有人認為費時,但我認為這樣做值得,因為這樣做能讓他們在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的過程中更好地發(fā)展認知水平,提高了學習能力。最后,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fā)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后,繼續(xù)啟發(fā)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lián)系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這種實際操作,培養(yǎng)了學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數學的吸引力。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把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可以讓學生看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學生學起來也親切、自然。因而我創(chuàng)設了“粉刷墻壁”的生活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對于粉刷墻壁,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使課堂生活化。接著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要粉刷教室的墻壁,需要調查哪些數據呢?”走進課堂,使他們覺得我們所學習的內容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接下來的學習,我把重點放在實施方案的策劃和實際測量上。因為在很多課堂的小組合作上,老師隨便拋下一句:下面請同學合作學習,然后教室里便似炸開了鍋,這樣的.轟轟烈烈場面表面現象,到底有沒有效果我們可想而知。因此,在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時,我努力做到準備充分,關注細節(jié),讓小組合作學習有序,有效。為了做到合作學習過程中“責任到人”,我讓每個成員都享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一項特殊的職責,力求使每個學生體驗到個人的價值,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先引起孩子們調查有關數據的興趣,再讓孩子們觀察、討論商量測量的方法,最后才動手進行實際測量,這樣孩子們在操作時才會做到心中有數,這樣的操作活動才會有序有效。
由于教室這個環(huán)境比較特殊,但是我盡量遵循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讓孩子們用數學眼光去觀察、思考、分析,靈活運用知識。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兒童是主動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作出理解,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的。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去經歷學習過程,用他們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數學知識。因此,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給學生留下了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操作時間,讓孩子們作學習的主人。
學生的智慧是無可估量的。只要我們教師給足孩子們一個寬大的施展舞臺,孩子們表現出來的會讓我們驚喜無窮。例如:測量教室的長、寬時,孩子們不光用卷尺量,還想出了量一塊壁磚的長,然后數一共有多少塊墻磚,最后再計算出教室的長和寬。在測量教室的高度時,由于卷尺太軟,不太好使用,也不夠高,于是孩子們充分開動腦筋,有些小組用硬的米尺分段量,有些小組找來棍子量,然后在量棍子的有多長,就得出了教室有多高等等。整節(jié)課孩子們都在一種民主、友好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課堂人際多邊互動的學習活動,高高興興地感悟著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6-2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選)06-26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4-18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6-17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7-08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04-05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05-18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6-20
【熱】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6-20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薦】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