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鸛雀樓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調查,我了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fā)現(xiàn)學生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第一學段對古詩的教學要求:?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動態(tài)的圖與靜態(tài)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及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
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其次,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的自由讀、男女生讀、配樂朗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讀出對?長河落日?的感受、體悟詩人當時想?站得高望得遠?的情感。 ?致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的一個核心理念。因此,我通過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我參加朗誦
比賽得了第二名,老師鼓勵我要不斷努力,爭取更優(yōu)秀,她就用詩句
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幫助學生進一步懂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就要不斷努力的道理。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同時還豐富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2
本課的插圖直觀地呈現(xiàn)了前兩行詩的意境,也為后兩行詩意的理解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教學時,學生提出的不懂的問題主要是第一行和第四行的詩不懂。我是這樣利用課文插圖的
師:請同學們在圖中找一找“白日”?
生:在樓的對面,離山很近的地方。
師:盡是沒有、完的意思,你們想一想,那是什么時候的太陽?
生:是傍晚,晚上的太陽才要落山了,才要沒有了。
師:這是誰看到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王之渙。因為他在樓的第一層。
師:王之渙和他的孩子還看到了什么?
生:他們看到了黃河水
生:他們看到黃河水流入了大海。
生:我們在練習6學過,“百川東到!本褪沁@個意思。
師:你再仔細看一看插圖,想一想,他和孩子會做什么,說什么?
生:他們想看的遠一些,所以又開始登上了另一層樓。
師:你能看圖編個王之渙和他孩子登顴雀樓的'故事嗎?
生:……
思考:圖文并茂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畫圖,以適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需要。與理解課文相結合,這是課文插圖最明顯的特點,它可以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理解字、詞、句的意思。所以說它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課文插圖作用,尤其是在追求信息技術的今天,我們切不可為了追趕潮流,撿起芝麻卻丟掉了懷中的西瓜。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3
“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古詩的學習,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是讓他們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詩中的意思,去體驗詩中的情感,從而感受語言的美。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一課時,我借助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圖中的景色。接著再通過用簡筆畫的方法讓學生上臺畫出此時太陽的位置,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更進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盡”。在教學 “黃河入海流”時,我首先讓學生看文中的.圖,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收集到的有關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的資料,最后讓他們用一些詞來形容黃河。
通過觀察插圖,交流相關資料,展開想象,學生腦海中不知不覺就有了詞語,如有的學生會用“滔滔、滾滾、壯觀、有氣勢“等簡單的詞來形容黃河,在學生腦海里黃河的壯觀景象會越來越明晰,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在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這是這首古詩中要闡明的道理。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讓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我通過這樣的教學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腦海中“活“起來,從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其情感,再現(xiàn)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4
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時候,我采取了讀——聽——講——讀——背的方式,這種方式能讓群體學生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同時讓思維開闊、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使枯燥的古詩教學變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讀
先讓學生根據(jù)拼音自讀古詩,要求標記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詞。通過預讀,學生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并提出疑問,初步引出討論的話題。
二、聽
在課堂設計上,既可以讓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也可以當堂播放古典音樂,教師即興朗誦?傊,就是要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走進詩歌。在讓學生聽之前,應該對學生提出要求,要求學生認真聽字詞,聽停頓,聽節(jié)奏,聽語調。
三、講
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教師的講,即教師講個別字詞的意思,教師講詩歌的作者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一部分為學生的講,即引導學生談詩句意思,在談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講詩歌的意境,最后讓學生講學習這首古詩后的收獲。特別是通過指導學生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讓學生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講認識、講收獲。
四、讀
這一次的讀可以以分組競賽的形式進行,一來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到讀的活動中來,二來能激發(fā)學生的讀詩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比賽讀的時候,要對各組讀的`情況作比較,評判字詞讀得是否準確、節(jié)奏停頓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達。最后一句“更上一層樓”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頓,“樓”字則將音拖長。
五、背
古詩的學習,不光要求我們會讀、理解,也要求我們能背誦,特別是對于一些經典古詩文,更是如此。背誦是更高層次的朗讀,背誦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對詩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于小學生的記憶力極強,通過前面的朗讀訓練,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即能把這首詩背誦下來。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5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所以,我根據(jù)學生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以生為本,主動學習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動態(tài)的圖與靜態(tài)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根據(jù)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zhí)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這節(jié)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jié)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來組織教學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xiàn)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于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shù)脑u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獲,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鉆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6
一直以來,我就覺得講授古詩是很枯燥的,短短的幾句詩要深入的挖掘、拓展開來,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實在是太難了。平時也很少聽到古詩這樣的公開課,只知道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更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完《登鸛雀樓》這一課后,我覺得學前教學應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兒童自主快樂學習。
優(yōu)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jié)拍。只有按其韻律節(jié)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xiàn)意境,體驗情趣。但對于剛學習古詩的學前兒童并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借助范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感情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嗎?那你想到前面給小朋友朗讀嗎?這時幼兒們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在讀通古詩的基礎上,帶領幼兒學習校正讀音,在我進行逐行分析詩意時,引導幼兒與我配合,交流討論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引導幼兒觀看黑板上的圖畫。有大多數(shù)幼兒可以說出大概意思,還有的幼兒可以用完整話說出準確的詩意,課堂氣氛活躍,連平時不愛聽講的`小朋友也參與到交流當中了。通過課堂律動使幼兒放松心情,這時我會及時注意維持課堂秩序。請幼兒到講臺有感情的背誦古詩,給予表揚并獎勵粘貼。
總之,這堂課從讀到理解,理解到背誦,各個環(huán)節(jié)緊緊相扣,我從朗讀古詩,理解詩意,到有感情的背誦古詩,很好的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以引導幼兒的興趣為主要目標,在中間加上律動可以讓幼兒以輕松活潑的心情度過這節(jié)古詩課,可以讓幼兒的心從上課到喜歡上課再到愛上古詩課。我認為還有不足是課題應該用正規(guī)楷體書寫,在黑板上能夠出示全詩就更好了。還有對于我這樣的青年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修養(yǎng)。路還很長,我們應該在走的過程中有所收獲,不斷成長。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7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上課伊始,我以簡筆畫的形式再現(xiàn)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山、人、黃河”,并啟發(fā)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圖畫導入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發(fā)展了思維,使學生了解作者,了解詩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學生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課前經過了解得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背誦這首古詩,難點在于有節(jié)奏有韻味地背誦,基于此,朗讀古詩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如下兩步:
1、小老師領讀。讓會背詩的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給優(yōu)生表現(xiàn)的機會,讓快生吃飽,慢生吃好。
2、師生背詩競賽。
新課標提倡:“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币荒昙壭W生對古詩的朗讀節(jié)奏從未接觸,需要教師的教。而如果教師機械地范讀,不利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不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本課除背誦古詩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認識生字。在識字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以下幾步:
3、定位聯(lián)想,認識生字
首先,學生閉上眼睛,在優(yōu)美的'古箏曲中,跟老師一起回想:紅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課文中哪個位置,長什么樣子?然后睜開眼睛,對照板書檢驗自己腦中浮現(xiàn)的是否正確。定位聯(lián)想識字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記憶的時間,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4、學生合作,學習新詞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
(1)男生領女生讀,女生領男生讀。
(2)讀給同桌聽,文中還有哪些字認識也告訴同桌。
(3)開火車游戲給生字組詞。
5、識字游戲:登鸛雀樓
黑板上的簡筆畫“鸛雀樓”上每層都貼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帶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
6、登高望遠,想象說話
當全班同學都登上鸛雀樓之后,安排一個想象說話練習: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思維。
一個好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所以小結時,教師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這些大詩人寫出了這么多好詩,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我想如果你會背的詩多了,你也會寫詩了,說不定將來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以后有機會,我們還要經常舉行背詩比賽。看誰能成為背詩大王、小詩人!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8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從圖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么?并告之從哪里讀懂得。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后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獲。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后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么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登鸛雀樓》
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于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后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復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復讀,逐一“猜”著。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著,然后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游戲,還是照老規(guī)矩,六個小組進行比賽,看哪個組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總共也只有33個孩子,所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不是難題。最后,又讓同桌進行了過關,每個孩子都完整地將詩意說一遍。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xù)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lián)系起來。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后引導孩子們將后兩句與學習等聯(lián)系起來,有什么啟發(fā)?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后為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9
《登鸛雀樓》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本詩通過描寫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太陽西沉、黃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隨文學習生字詞,初步理解詩句的內容,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設計此微課前,首先對低段學生進行了學情分析:大部分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也擁有一定的識字與學習的能力,有的學生甚至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卻不怎么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了第一學段對古詩的教學要求: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微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讓動態(tài)的圖與靜態(tài)的文結合起來,盡量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識字寫字,讀詩品詩。
一、情景創(chuàng)設來鋪路
在微課伊始的自我介紹里,我化身為花果3班的萌小猴“毛毛”,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接著從共同的愛好——旅游直入主題,輕松愉快地利用配圖講解走進了“鸛雀樓”和“王之渙”。同時,還很自然地激發(fā)了小朋友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又為后面在“金箍棒”的幫助下讀出詩的節(jié)奏,在指導寫字時利用“火眼金睛”來讀帖做了鋪墊。最重要的是,含沙射影、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明白:學習是有法寶滴!
二、識字無痕有方法
關于課文要認和要寫的生字,我有效地將“隨文”與“集中”結合起來,不露痕跡地滲透了各種方法。如:“樓”“層”是根據(jù)插圖直觀記憶和理解;“盡”“窮”是根據(jù)猜字謎的形式來趣味識字;“依”“欲”是通過造字特點來認字釋義。至于要寫的生字,我則通過組成不同的詞語(含一成語),在增加語用的同時創(chuàng)造多次與生字見面讀帖的機會;然后再請小朋友們伸出小手,跟著生字的動態(tài)演示,按筆順規(guī)則書空;最后抓住“盡”與“層”兩個代表性的生字做重點,引導讀帖的方法,一看寬窄,二看筆畫。微課雖短,但是識字寫字的教學可謂扎實有效!
三、層層遞進讀中悟
一讀:認識了鸛雀樓和王之渙后,很自然地引申到古詩《登鸛雀樓》,根據(jù)拼音和“金箍棒”,有節(jié)奏地讀準古詩。二讀:隨文識字,借圖解詩后,拓展比較杜甫《登樓》和李商隱《樂游原》中的名句,體會詩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此時,去掉拼音,根據(jù)節(jié)奏線,讀出詩人激昂的情感。三讀:欣賞“古詩新唱”和“為詩作畫”后,出示電子課本,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此可謂源于內心的“誦”也。如此層層遞進,讀中領悟,既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又激發(fā)了學習的動力,滲透了學習的方法。結尾的“祝小朋友們學習更上一層樓”將古詩的寓意這個難點輕而易舉地引申到現(xiàn)實生活中,給人滿滿的正能量!
總之,短短十分鐘不到的微課,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最關鍵的是:一步一個臺階!一階一個高度!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0
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情感型的課文比重相當大。所以,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情,定好“情調”,以情育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古詩教學也是如此。
在教學《登鸛雀樓》一詩時,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師可以對字詞略加指導,便可引導學生入景動情,領略詩人登臨此樓時的所見所感!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黃河在落日余輝的映照下波濤滾滾、洶涌澎湃地奔騰向前,氣勢宏偉雄奇。由靜景、動景、遠景、近景構成了一幅瑰麗的山河圖,怎么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黃河奔去的遠方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詩人的聯(lián)想,這里寫的是詩人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滿足于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遠。一個懷有豪情壯志,高瞻遠矚的詩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前兩句是后兩句的基礎,后兩句是前兩句的升華。前面寫景,后面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詩人所描繪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給學生再現(xiàn)了祖國山河的美麗景色,而且激勵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這樣的教學,學生通過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看到了課文描寫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時又通過所感受的形象,體會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1
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時候,我采取了讀——聽——講——讀——背的方式,這種方式能讓群體學生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同時讓思維開闊、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使枯燥的古詩教學變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讀 先讓學生根據(jù)拼音自讀古詩,要求標記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詞。通過預讀,學生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并提出疑問,初步引出討論的話題。
二、聽 在課堂設計上,既可以讓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也可以當堂播放古典音樂,教師即興朗誦?傊,就是要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走進詩歌。在讓學生聽之前,應該對學生提出要求,要求學生認真聽字詞,聽停頓,聽節(jié)奏,聽語調。
三、講 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教師的.講,即教師講個別字詞的意思,教師講詩歌的作者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一部分為學生的講,即引導學生談詩句意思,在談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講詩歌的意境,最后讓學生講學習這首古詩后的收獲。特別是通過指導學生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讓學生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講認識、講收獲。
四、讀 這一次的讀可以以分組競賽的形式進行,一來
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到讀的活動中來,二來能激發(fā)學生的讀詩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比賽讀的時候,要對各組讀的情況作比較,評判字詞讀得是否準確、節(jié)奏停頓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達。最后一句“更上一層樓”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頓,“樓”字則將音拖長。
五、背 古詩的學習,不光要求我們會讀、理解,也要求我們能背誦,特別是對于一些經典古詩文,更是如此。背誦是更高層次的朗讀,背誦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對詩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于小學生的記憶力極強,通過前面的朗讀訓練,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即能把這首詩背誦下來。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2
《登鸛雀樓》這首詩簡短,淺顯。孩子們已經熟讀成誦了,但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古詩,對詩意并不了解。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理解詩意,習得能力上。通過兩步,落實了教學重點。教學中,我分三個層次進行:“弄清字意”、“讀懂句意”、“明白詩意”,逐步深入。 “弄清字意”是理解詩意的`基礎,也是古詩學習的難點。
教學中,我采取了這樣的方法:用現(xiàn)在的字義組詞,然后朗讀感悟,比較選擇正確的解釋,進而讀懂句意。在明白詩意方面,我充分利用教學掛圖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觀察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通過精美的圖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讓學生讀文時,文中有畫,畫中有文,這樣感悟內化,理解詩意便水到渠成了。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3
西師版教材在編寫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題來劃分各個單元,旨在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的引導他們走進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冊第五單元的文化主題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課文,從簡單的生活現(xiàn)象入手,寫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對生活的不同感悟。而這種感悟本身又是極樸素的。因其樸素,才得以永存!兜躯X雀樓》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篇。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shù)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偉。放眼宇宙之無限,寄哲理之深沉。后兩句語出自然,千古傳頌,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標、爭取更好成績的激勵語。也成為許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中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了長期合作學習的訓練以后,已經具有了一些自學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對于學習古詩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放手讓他們自由交流可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
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yǎng)。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古詩教學似乎都在走著一個相同的模式,不論是以自學為主還是以講授為主,都走的是自讀自悟交流討論質疑解惑這樣一個路子。把學習的重點過多地放在了古詩本身上面,忽略了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學習能力和對古詩的宏觀感受,基于此我決定從一個新的視角出發(fā),上一節(jié)不一樣的古詩教學。在本屆可我力求體現(xiàn)兩點,那就是在古詩教學中較好的體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及體現(xiàn)學習古詩時的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眼中有畫心中有情。
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1
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2
預習《登鸛雀樓》,試著理解詩意,查閱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制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課件的使用在幫助學生把握誦讀語氣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所以我們覺得古詩的教學也不能只停留在古詩本身,還應從語文的工具性方面進行滲透。所以在本課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首先讓學生們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談一談古詩的特點。由于現(xiàn)今我們的早期教育很注重古詩的背誦,所以從學前到現(xiàn)在很多學生其實已經接觸過了大量古詩,從而對古詩在形式上的特點有了模糊的認識,只是沒有有意識的整理過。所以問題一提出,學生們很快就歸納出以下幾點:1每句字數(shù)相同。2
每首有的四句有的八句。3
每句有的五個字有的七個字。甚至還有一名學生答出:古詩字數(shù)很少,但是表達的'意思卻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學生對古詩語言精練的特點也已經有了初步的體會。由此可見,學生們對古詩是有了一定的認識的。只是這種認識尚停留在表象上。接著,我請學生們背誦幾首古詩,也要求是描寫祖國美景的古詩。學生背了《鹿柴》、《早發(fā)白帝城》和《望廬山瀑布》。這一小環(huán)節(jié)既完成了本課拓展古詩的要求,又檢查了學生日常積累情況。然后我總結道: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名篇,又一次讓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實一首好詩不但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帶給人一定的思考。本課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fā)現(xiàn)并理解它們。這里既向學生滲透了古詩的又一個特點(文理結合,情景交融),又明確提示學生本文就有哲理需要我們體會。既自然導入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又提示了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雖然只有簡短的三五分鐘,但我們覺得已經初步體現(xiàn)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中低年級學習古詩,重點就是誦讀。讀也是學生們在預習時作的最得心應手的工作。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先給學生一個展示預習情況的機會,指明讀一讀古詩。這樣既滿足了學生渴望展示的需要,也達到了指導學生讀正確通順的目的。這首詩中讀題目就需要我們進行一下提示:鸛雀樓是一座樓的名字,所以要連起來讀。應該讀成:登/鸛雀樓,而不是:登鸛/雀樓。
讀正確了,就要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了。以往的教學中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講授、討論、質疑,而忽略了學生自身具有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這節(jié)課我們就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思路來設計了下面的環(huán)節(jié)。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墒窃趯嶋H學習中,學生往往由于不知道學些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學,而使得學習活動盲目和無序。如果這種盲目和無序的學習狀態(tài)反復出現(xiàn)的話,必然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越來越淡漠。所以在這次合作學習開始之前,我們依然照例先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我先請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的過程,想一想: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學習哪些方面的內容呢?學生們根據(jù)以前的學習經驗,歸納出以下幾點:了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和默寫。我將以上這五點板書在黑板的一側,以便學生在下面的自主合作中參照。同時及時鼓勵這些歸納學習方法的同學是學習上的有心人,鼓勵大家都向他們學習。這樣就幫助學生解決了學什么的問題。接著向學生提出合作時的要求:今天我們就圍繞著幾個方面,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fā)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并選出一名中心發(fā)言人。最后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獲。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在告訴學生們在合作時應該怎樣做。學什么和怎樣學的問題解決了,學生的目標也明確了,在接下來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這時,一切合作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了。
合作學習的基本原則中指出:教師要對合作技巧給與指導,并對過程進行時間安排設計。同時還要指導和調控整個學習過程。如果說前面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是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的指導的話,那么現(xiàn)在在合作中教師的參與就是對學生在合作中具體操作的指導。我們分組的原則是異質分組,使學生們在性別、智力、能力和性格上具有互補性,每一個人在合作中都能各盡其能。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所以在合作中也會在不同的方面出現(xiàn)不和諧的現(xiàn)象。教師就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調解和指導。(放錄像)剛才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進行了十分鐘?梢钥闯,每組的討論交流氛圍都很濃厚。學生們都很投入。在這里教師的巡視起到了以下兩個作用:首先,了解各組合作學習情況。其次,對合作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時調控。
中低年級孩子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望,他們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獲。在合作中主動的表現(xiàn)也是在為匯報時做準備。所以給學生提供能充分展示的平臺特別重要。同時語文教學中,合作后的展示匯報是學生綜合語文素養(yǎng)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導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fā)現(xiàn)合作中語文基礎知識學習上的漏洞,思想觀念上的偏離,學習方法上的缺陷等等各個方面,及時進行補救。在匯報的時候,我們先選一個小組給大家介紹了作者王之渙。由于課前搜集了資料,合作時又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該組代表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作者,并舉出了他的其他兩首作品《涼州詞》和《送別》。接著又有一個小組主動要求為大家解釋古詩的意思。他們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詩的意思解釋了一下。他是這樣說的:太陽漸漸落下去了,黃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到千里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層樓。他說完以后,同組另一個人立即站起來補充道:依是緊貼著的意思,所以太陽是緊貼著高山落下去的。這樣一補充畫面就更加明朗了。我把這個字的意思寫在了黑板上,并表揚了他。接著同組另一個同學又起來補充道:我補充一下,黃河是滾滾流入大海的。因為我從電視上看到黃河非常大,水流得也特別快特別急,所以應該是滾滾流入大海。這是一個很會聯(lián)系生活經驗的孩子,分析的條條是道。滾滾一詞地加入,立即讓畫面顯得氣勢宏大起來了。我立即表揚了他及這一個小組?隙怂麄兓ハ嘌a充的合作意識及會學習的優(yōu)點。提示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幫助我們理解文章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們理解得更加準確。這是另一組一名學生要求繼續(xù)補充。他說:我覺得千里目不是指千里那么遠,就是很遠的意思。我給予了肯定。又有一名學生補充說:我覺得后兩句話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這也是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聽了他的補充,我立即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夸他是個會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每個人都應該像他一樣養(yǎng)成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在這里學生們通過小組間相互補充和其他組的相互補充,自己就完成了整體感知詩意的目標。我接著說:我們已經大體了解了詩的意思,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然后我請一名平時朗讀的比較好的同學給大家朗讀古詩,其他人邊聽邊想象。讀完后請學生們自由發(fā)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說:我好像看到了一個圓圓的太陽,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說:我好像看到了遠處雄偉的高山,被夕陽一照,特別美。還有的說:我好像聽到了黃河流入大海時發(fā)出了特別大的聲音。也有的同學說:我覺得這幅畫很壯觀。我問:誰能帶著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我們請了兩名學生試讀。第一人讀完后,一名男生評價說:我覺得第二句讀得不夠好,沒有讀出黃河的氣勢,讀這句聲音要特別洪亮。他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于是我們就請他讀第二遍,讀完后另一名學生評價說,第一句語氣要讀得平穩(wěn)一些。因為太陽是慢慢落下去的。我說:大家談得都很好,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幅壯觀的畫面。這時我為學生們用課件展示了這幅配有古韻風格音樂的畫面,描繪道: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著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著腳下波濤洶涌的河水,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播放這個畫面的同時,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學生朗誦這兩句詩文)。這時,由于有畫面和音樂的襯托,加上教師的綜合描述,學生的體驗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讀出了黃河的宏大氣勢。最后我們全班齊讀這兩句詩文,學生的感情到達了高潮。我又描繪道:詩人看著眼前這波瀾壯闊雄偉壯麗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又緩緩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示意了三名學生朗誦后兩句。學生們把語氣等拿捏得很準確。我說:現(xiàn)在就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站在鸛雀樓上,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完整的朗誦一遍這首古詩。這里我請了五名學生展示朗誦,根據(jù)每人朗讀詩的不同特點進行了評價。最后我們齊讀了一遍全詩,學生的情緒又一次達到了高潮。
接著我請學生試著背誦這首古詩,第一名舉手的同學背完后,我請他介紹一下她是怎么這么快就背下來的,他說:我媽告訴我,理解著背就能很快的背下來。我肯定了他的方法,告訴學生們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就可以幫我們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是一個好方法。第二名學生背完后說:老師我覺得多讀幾遍也能讓我們很快把古詩背下來。我引導說:我們古人有一句話說熟讀成誦,意思就是說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背下來了。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多讀幾遍。下面就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背誦這首古詩。用了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大多數(shù)學生就已經把古詩背得很熟練了。我們這節(jié)課就在學生們瑯瑯的讀書聲中結束了。
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們充分發(fā)揮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學習中。從課上我們也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都很強,只是在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當中忽略了學生自身具有的學習能力,教師一味的牽引,反倒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的發(fā)揮。這次嘗試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們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4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詩人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而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而這首詩,我們班學生早在每天的晨誦時間就已經讀過、背過,因此我決定在簡單地輔導學生讀出這首詩的韻味,教學完本課的生字外,就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詩意上。
那么怎樣讓學生理解詩意呢?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單獨學習一首古詩,還是第一次,以前都是“文包詩”的課文,學生可以從文中的句子找到詩句的理解。這首詩是先理解字詞的意思,再連成句子呢?這樣的教學學生能接受嗎?于是,我準備以“畫”入手,與學生邊聊邊理解詩意。
我和學生共同板畫這首詩,思考詩中出現(xiàn)的景物,討論該畫在什么地方?最后一致得出:一輪夕陽依著遠處連綿起伏的群山往下沉。樓前下方的黃河水奔騰咆哮、滾滾而來,又奔騰而去,流向大海。我的板畫,幫助學生理解了詩意,后來我請學生自己說說詩的意思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說了。通過精美的圖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讓學生讀文時,文中有畫,畫中有文,這樣感悟內化,理解詩意便水到渠成了。
詩的第三、四兩句揭示了“站得高望得遠”的人生哲理,我請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說:“我們平時站在平地,只能看到近處的景物,而如果站得高,我們不僅能看到大片的田野,還能看到遠處一排一排的樓房!边有一位學生說:“上次爸爸媽媽帶我去東方明珠,我看到下面的人都像小螞蟻,汽車像小盒子,向遠處看去,看到了許多的高樓大廈,看到了黃浦江水流向遠方!苯又,我又引導學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詩還成為了千古名句呢,我們還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有一個學生說:“我在老師的評語中,看到過‘更上一層樓’這句詩呢!”我告訴他們,你們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就要更加努力。這樣一拓展,學生就更能理解詩意了。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5
《登鸛雀樓》教學片段
師:老師開始朗讀了,請各位小評委注意聽!
生(鼓掌):給老師打一百分!
師:謝謝同學們!大家為什么給老師打滿分?
生:因為老師讀得很好!
師:好在哪兒?
生:老師的聲音很響亮。
生:老師有的地方讀得快,有的地方讀得慢,“白日”連起來,“依山盡”讀得很慢,“黃河”這兒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個字都讀得很重!坝F千里目”聲音最高,“更上一層樓”這一句讀得一個字比一個字高,就象在上樓梯一樣。
師:聽得多仔細!沒想到老師的秘密都讓你們發(fā)現(xiàn)了!
師:現(xiàn)在我們跟著詩人來看看“白日依山盡”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出示師收集的課件資料。
畫面一:多美的景象呀!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嗎?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么?那么這行詩句,該讀得快些還是讀得慢些?哪位小朋友愿意來試試?(個別讀,小組讀)
師:除了看到夕陽下山的美景,詩人還看到了什么景象?(黃河)
黃河水進入大海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請看——
畫面二:(敘述:奔騰咆哮的黃河水、滾滾南來,一直匯入浩瀚無涯的大海。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嗝磯延^的場面!你們能用朗讀來表現(xiàn)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
師:這就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所見到的景色。(板書:看)。美麗的夕陽,連綿起伏的群山,壯麗的黃河!讓我們把上下兩行詩句連起來好好地讀讀。(師生齊讀)
師:小朋友,詩人還想再看到遠一點的'壯觀景色,他怎么做呢?對,上樓,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更上一層樓。那么書上哪幾行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呢?一起找出來。(齊讀三、四句)。
師:小朋友,這兩行詩句就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板書——想:)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誰知道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書:登高望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這是一句催人上進的句子。那么該怎么讀才能讀出它的積極向上的精神來?(生讀,師評)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一課時,我先指導學生觀察版畫,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來我借助課外資料的演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使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演示,讓學生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進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盡”。在教學“黃河入海流”時,我讓學生通過媒體觀看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通過借助課外資料充實課內知識,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進而感受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這首古詩中要闡明的道理。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01-12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5篇06-12
《登鸛雀樓》:說課稿06-19
大班語言登鸛雀樓教案02-09
《登泰山記》教學教案優(yōu)秀02-10
教學反思體育教學反思03-16
《讓》教學反思12-12
教學的反思01-07
精選教學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