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
星期三,我在長安實驗中學初一15班中上了一節(jié)《降水的變化與分布》的公開課。這是我在長安實驗中學的第一節(jié)也是最后一節(jié)課,心中的緊張感早已伴隨我兩個星期。對學生的未知,讓我緊張;不同的小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新奇;還有身在錄播室,那潛伏的攝像頭,讓我頓感壓力山大。所幸,一上講臺,我就搖身一變?yōu)榻處,在學生們的奇思妙想中,愉快度過課堂的40分鐘。
初一的學生們真的有很強的好奇心。在看到課本沒有的內容“霰”時,小眼睛都閃著光芒,專注著研究圖中在生活里不曾見過的白色顆粒。在談到“生活中你與降水的‘愛恨情仇’”時,許多學生都深有體會,踴躍發(fā)言。甲說“我對降水是愛,因為生活中吃的糧食需要雨水的滋潤”;乙說“我對降水是恨,因為有一次出門,天突然下冰雹,砸到我了”;丙說“我喜歡降水,因為如果昨天雨下得夠大的話,我就不用上課,可以在宿舍睡覺”……答案五花八門,出乎意料。這些都是學生們真真切切的生活經驗,他們在回憶中已深深體會到“降水與生活的息息相關”。從他們的言語中,我也能關注到學生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有許多想法,很聰明。比如課堂拓展“下雪了,怎么測量降水量”“制作簡易雨量器,測量當?shù)亟邓俊睍r,學生們都結合書本與生活實踐,提出很實用的方法,如“測量降雪量需測融雪后的雪水”,“用生活中的塑料瓶制作簡易雨量器”等。這一些都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而不是老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接受。人對于自己找到的答案,會有自然的.成就感,學生也是這樣。嘗過這種成就感,學生們自覺喜歡上發(fā)現(xiàn)的過程。老師也可以卸下“獨挑課堂大梁”的重任,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可以從中坐收漁翁之利。
愉快的一節(jié)課很快就過去,我滿足地回味學生們的積極表現(xiàn),也靜靜地回憶自己的表現(xiàn)。臺下學生,臺上教師,這就是說的我吧。只是這個教師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嘗試者,與學生一樣,有許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充滿好奇心;又與學生不同,有許多顧慮,許多不成熟。比如,課堂語言組織能力終歸不太嚴謹,關于課堂“留白”把握得較欠缺。課堂中,我一般會按照先前教學設計進行,一旦學生思維超出這一設計,我就有點失措。此時,我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用許多廢話,把學生兜回原來設計軌道上;或者一個問題,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我會設計許多小問題,引導學生,有時繞遠就有點跑題了。這一節(jié)課上,我感覺語言還不到“一語中的”;關注到的學生也不夠廣,課堂中自主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少,只是參與的范圍不夠廣;課前準備進行小組之間的計分競賽,最終并沒實現(xiàn);時間把握不好,導致拖堂……
就如肖老師所言:沒有完美的課堂。每一節(jié)課堂都是一場嘗試,有滿有缺。滿讓我感激,缺使我進步。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2
在前段時間的地理教學中,我深感許多教學環(huán)節(jié)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后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生的求異生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的信心,教師要明確學生是不習主體,教與學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協(xié)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么方向發(fā)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初一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游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規(guī)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fā)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于質疑敢于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風氣。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于對已有教材同現(xiàn)實生活問題聯(lián)系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傊,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第三,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huán)節(jié)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huán)節(jié)的關系,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應該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使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yōu)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chuàng)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chuàng)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fā)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xiàn)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后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對策:引導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了解題目要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后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于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3
《中東》這一章節(jié)我利用兩課時講完。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力求創(chuàng)設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情境,使學生做到“問我所思,說我所想”。通過地理教學,學生已經積累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地理經驗,加上中東地區(qū)又是當今世界一大熱點地區(qū),學生容易找到相關資料,依據資料自主學習。
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大幅度減少了知識點機械記憶的數(shù)量,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本節(jié)課強調從生活走向科學,把知識引入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構建學生多層次知識結構。如:利用所需知識為中東未來經濟發(fā)展出謀劃策等等。
本節(jié)課為充分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中我通過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主線完成了本節(jié)學習的主要任務,由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中東學習主線,學生親自通過圖片、地圖的動畫效果,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定向自學、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展示點評、自主學習方式輕松的掌握了中東的重難點內容,充分體驗到多媒體運用到地理教學中的'優(yōu)勢,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更大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地理課的興趣。當然,也存在一些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學生讀圖、繪圖能力培養(yǎng)訓練沒有落實到位等不足之處。
通過反思,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力求更好。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4
本課是初一地理《天氣與氣候》的開篇第一課。這部分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選擇從實際出發(fā),將生活中身邊的現(xiàn)象帶入課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 練習時即將生活融入課堂
本節(jié)課,我以11月9日的初雪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說出雪后的種種變化和與平時生活的一些不同;在引導學生對當天的天氣情況進行描述,從而引出天氣的概念。
將天氣帶入課堂,讓學生感受到現(xiàn)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利的`地理,對終身發(fā)展有利的地理。
2、 明確教學目標,體現(xiàn)教學實效性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室的啟發(fā)引導下,師生交談討論,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體驗來理解地理知識,從而完成本節(jié)課的預定教學目標。
3、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yōu)化課堂教學
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圖片、視頻和背景音樂的運用,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也能更加直觀地把教學中的抽象概念直觀化、具體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結經驗是為了學會教學,通過以上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增強自身業(yè)務技能,適應教學中時刻變化的新情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5
七年級下冊是進行區(qū)域地理學習,以區(qū)域為主線進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學習。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設計本節(jié)課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實現(xiàn)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反思整節(jié)課,收獲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依據課程標準
本節(jié)課重視學生讀圖記圖能力的培養(yǎng),從圖中得到有關亞洲的位置、范圍、面積。而且能夠從地形圖上掌握亞洲的重要地形區(qū),由教師引導、分析出亞洲的地勢特點以及對河流分布的影響,逐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綜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的能力。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尊重學生
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差異,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如有關亞洲的世界之最,學生完全可以通過閱讀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識說出來。采用競賽方式,看誰知道的多,說的多,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學會表述和傾聽,在合作中求得共同發(fā)展。
三、創(chuàng)造和諧氛圍,適當運用鼓勵性評價
為了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動機。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系列活動,不失時機的給學生表現(xiàn)機會并給以肯定和鼓勵,使學生獲得自信與成功的體驗。
但是也有不足之處:
一、在分組引入競賽機制操作中,應引導本組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而不能只顧本組一兩名主動性強的同學參加,使課堂上的學習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學,真正實現(xiàn)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獲、有興趣、有動力。
二、在組織學生自主分析問題時,感覺到有點易放難收。給了學生一個探究性的問題,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極強,氣氛也很熱烈,不能很適時地做出總結、點撥。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6
本節(jié)課的教學基本達到的目標,通過讀圖,學生能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圍,分析總結該地區(qū)的地形特點、氣候分布特征,培養(yǎng)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在收集、運用資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和傳統(tǒng),通過對非洲黑人的了解,進行種族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繁榮的教育。利用各方面的資料經過小組討論、分析,理解本區(qū)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及面臨的人口、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通過對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體表現(xiàn)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經過課前學生搜集資料,以及課堂中的的共同討論、探討、共享,學生能較好的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與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了有目的查找資料及綜合分析能力。通過這次教學,我感覺到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fā)揮了,既調動了積極性,又掌握了知識。
但是對個別需要幫助的學生,應適當降低難度,指導他們在地圖上獲取資料,通過資料,使學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地形與氣候類型,并讓他們展開討論和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隨時鼓勵,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對高材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培養(yǎng)其高級思維能力,能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現(xiàn)狀的原因、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體現(xiàn)綜合分析能力。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7
本節(jié)課內容學問難度較大,趣味性差,理論性強,需要記憶和理解分析的比擬多,學好這一節(jié)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根底,而且還要求學生具有綜合分析問題的力量、識記力量和運用力量。但我校學生合作意識差,惰性強,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上參加意識較弱。因此,為了到達良好的教學效果,我仔細設計問題,調控教學過程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順當?shù)赝炅吮竟?jié)教學。詳細反思如下:
首先,勝利點主要表現(xiàn)在:
1.多媒體利用效率高:課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圖片和地圖,比方世界氣溫分布圖、世界降水量分布圖、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各種氣候類型的氣候直方圖及多種景觀圖片等等,這大大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各種氣候類型對學生來說,是比擬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圖片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感性熟悉,通過圖片上植被的特點,學生能感受到該氣候的氣溫柔降水的狀況,加深對氣候類型的熟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學問的學習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嚴密。利用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閱歷,既有利于學生對學問的理解,又表達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充分感受地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加學生的'興趣。例如:利用大家熟識的當天的天氣預報回憶天氣特點及描述方式,然后利用比照方法引出氣候這一概念。氣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及組成要素,就是利用學生對家鄉(xiāng)靈石的氣候描述突破的。
3.注意三維目標的落實:通過學生自主讀書、讀圖,了解世界氣候類型名稱、分布;通過分析氣候直方圖,學會描述氣候特點的方法,突出重點。通過比照地中海氣候特點和家鄉(xiāng)氣候特點,了解山西省氣候特點優(yōu)勢,培育喜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缺乏之處表現(xiàn)在:
1、備學生不夠細致。由于想固然地認為學生對讀圖方法把握的很好,因此在分析氣候類型分布時,指導的少一些,結果在查找亞歐大陸西部、中部、東部的氣候類型時有些亂,分不清大陸西部、大陸東部。
2、時間安排有些前松后緊。為了表達學生主體地位,我在學生讀圖了解世界氣候類型及分布時花費時間稍多,稍有些啰嗦,比方學生讀圖時就應當提示填表格,結果有些窩工,導致后面利用氣候直方圖描述氣候特點這局部教學時間有些緊。本應由學生分析氣候特點的,結果集體答復,不能對個別學生進展檢測。尤其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的閱讀,給學生思索的時間少。
3.總結性的內容仍需給學生氣會。為了順當?shù)赝瓿山虒W任務,經常消失預期的答案就抓緊總結出結果,比方,氣候的特征、世界氣候簡單多樣,氣候特點“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等等,學習的主動權沒有完全還給學生,對本節(jié)教學留下了圓滿。
4.反應練習涵蓋的學問面不全。本節(jié)學生除了了解世界氣候類型及分布,還要會用氣候直方圖描述氣候特征,而在設計練習時忽視了運用氣候直方圖推斷氣候類型,沒法檢測學生把握的程度。
以后再上這節(jié)課時,我會摒棄自己的缺乏,發(fā)揚優(yōu)點,爭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是一種動態(tài)的活動,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因人因時因地而已,我要不斷的在理論學習根底上調整自己的教學,使自己成為學生寵愛、家長滿足、領導放心的教師。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8
教學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的教要圍繞著學生的學展開,不能是教師主宰課堂,老師講,學生被動聽,那樣,學生對學習是沒有興趣可言的,學習的效果也是低效能的。在教學中,我自覺的貫徹了我校的“自主學習,分層達標”的課題精神,讓學生先在教師指導下讀書、看圖,圈點勾畫,找出書中的疑難,然后才是教師的講授,體現(xiàn)“先學后教”,讓學生更有準備、有針對性的去聽課。
在講課中做到語言精練,問題設計巧妙,大膽讓學生展示,不怕課堂出錯誤,出了錯誤老師讓其他學生糾正或適時的引導,正好是課堂教學的生成點,將錯誤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選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對教材進行大膽整合,講書中的框題重新設計,增加了“巴西的概況”及“巴西人口、城市的分布規(guī)律”,將書中“熱帶經濟作物王國”和“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整合為“巴西的經濟”來講授,及時補充一些新的內容,比如森林的.重要作用,金磚五國的知識,這些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恰當聯(lián)系以往知識,如講“熱帶經濟作物王國”的時候,問學生過去我們學的哪些地區(qū)是熱帶經濟作物的王國,一些學生想到了“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這樣處理有利于學生形成整體的地理認識,講“巴西人口、城市分布規(guī)律”的時候,讓學生聯(lián)系前面講的澳大利亞的人口、城市的分布規(guī)律,這樣處理,讓學生學會了知識的遷移,培養(yǎng)了學生的融會貫通能力。
整潔課我感覺比較緊湊,學生活動較為充分,學生展示較好,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9
我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在分析亞洲自然環(huán)境特征時,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及河流等方面入手,例如:我引導學生從亞洲的緯度位置(0度—北緯80度)結合以前學習的五帶知識。學生很快知道亞洲是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的大洲,這一結論是分析亞洲復雜氣候的基礎.學生真正地發(fā)現(xiàn)了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及河流幾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體會到了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特征。很自然地在以后的地理學習中,會由一個地區(qū)所處的地理位置推測當?shù)氐臍夂蛱攸c,由地形特征認識當?shù)睾恿鞯牧飨。從而形成知識體系,綜合分析能力不斷提高。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地圖引導學生讀圖、歸納得出結論,效果明顯。例如分析亞洲河流的流向時,我首先讓學生讀圖,從圖中找出亞洲主要河流,在圖中描出,并說出河流注入的海洋,并進行歸類,歸納出亞洲河流的流向是從中間向四周流。學生自然就得出了“亞洲河流發(fā)源于中部,成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的'結論,效果比較好。
在教學亞洲氣候特征及影響因素時,教材安排學生學習的一個具體大洲的氣候特征,所以本人在設計時特別注重對影響氣候的因素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便于今后學生在接觸其他地區(qū)氣候特征時能獨立分析。由于設計意圖明確,所以教學效果較好,學生也能接受。在分析亞洲氣候時,對亞洲氣候類型圖及相關地區(qū)的氣溫和降水量柱狀圖的正確分析、把握是很關鍵的。由氣候類型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顏色的種類及不同顏色面積的大小,從而得到了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及大陸性氣候分布廣,進一步讓學生觀察圖并強調亞洲東部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由孟買和雅庫茨克的溫度的明顯差異引導學生結合上已掌握的知識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緯度因素)學生分析出這個因素后,立即追問,哈爾濱和烏蘭巴托緯度相當,為什么降水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觀察圖并分析得到結論(海陸因素)這樣學生從分析圖到得到結論的過程,真正體驗到了圖對地理問題分析解決的重要性,并逐步地學會了讀圖。
存在的不足:
。1)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差,不配合老師完成交給的任務。
。2)還不能正確掌握讀圖的方法。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0
幾年來的教學,有得有失,感觸頗多,但始終不斷地在反思著,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進步。以下是針對自己近年來的地理課堂教學的三點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下冊課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師很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案例。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xiàn)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師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chuàng)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fā)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三:轉換傳統(tǒng)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方向發(fā)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huán)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1
一、課前準備:兩極地區(qū)位于地球的南北兩端,都是冰雪覆蓋的寒冷世界,自然條件特殊,對學生而言遙遠而陌生,感覺神秘而好奇。因此,在課前請學生查找相關內容(極地地區(qū)的位置、范圍、氣候、資源及我國極地科學考察站等),為本節(jié)課作鋪墊。課堂上主要采用讀圖分析和探究性討論的教學形式。
二、教學過程中的片段: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地圖判斷(根據極點和緯度變化,主要是南北極圈判斷)所示圖是屬于南極地區(qū)圖還是北極地區(qū)圖。兩級地區(qū)的緯度位置、范圍、周圍海洋和陸地等內容在書上已敘述,學生都能順利掌握。
南北極地區(qū)判斷方向是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問題,因為它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還要結合曾經學過的地球和地圖知識來認識,可以說這是一個比較綜合地體現(xiàn)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的內容。
。1)通過識別經緯線和經緯度得出結論:北冰洋和南極洲是世界上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和大洲(該知識點已在七年級上冊中學過,在此欲鞏固)。
。2)結合曾學過的知識及通過地球儀直觀演示,標出南北極地區(qū)地球自轉的方向(南極上空是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北極上空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3)根據南北極上空地球自轉方向,明確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為向東,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斷某一點的東西南北。這樣,學生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來學習如何判斷方向,就容易掌握了。
。4)了解極地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特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兩極地區(qū)氣候寒冷的主要原因(從緯度位置,海拔高度、冰雪對陽光的反射作用等方面分析南極地區(qū)氣候寒冷的成因)。
。5)我國在兩極地區(qū)建立的.科學考察站的地理位置、相對方位及東西半球的位置等內容的學習,也需要學生通過讀圖來完成。特別是幾個科考站的相對位置,在東西半球的位置等,需要較強的讀圖能力(極地地區(qū)方向的判別和根據經緯度確定東西半球的位置)才能正確判斷。
三、本節(jié)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從課題研究的目的出發(fā),將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識和地圖知識系統(tǒng)地通過南北極圖來加以綜合,并結合特殊的南北極地圖重新認識經度和緯度,以及如何判斷極點地區(qū)的地圖和地球自轉的方向,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在地圖上識別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四、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有些地方設計的還不夠細致,如在方向的判斷上,在地圖上還存在一個距離遠近的問題,要讓學生注意一定要選擇距離最近的兩點來判斷。總的來說,整堂課有些“趕”,學生討論還是在老師設置的框內,思維得不到發(fā)揮和擴展,與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還有些差距。讀圖能力弱的學生在判斷極地地區(qū)方向上還存一定的困難,還有待提高。
五、改進的方向:
。1)認真研讀課標和教材,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充分利用地球儀、地理教學掛圖等教具,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3)制作多媒體課件,通過大量圖片和動畫演示,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生動地掌握極地的基本知識及讀圖的技巧。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2
本周是期中考試前一周,老師們都在忙著復習迎考,還要準備整理導學案、作業(yè),同步、以及單元檢測等常規(guī)材料的檢查,實在感到工作很忙碌,有時感到手中的作業(yè)有些繁瑣,面對這么多的作業(yè),以及多個班級的工作量,真是感到數(shù)量充實而質量不夠。在有限的時間處理好這些工作,確實有些困難。要求學生完成,可還是少部分同學做的不完整,落二撇三。對于積極的同學來說。做的不錯。本來要求小組長相互批閱,相互提問,相互指導。能幫助同學們互相提高,可是大多數(shù)同學還是拿不出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很少有同學發(fā)現(xiàn)了問題主動去請教學習好的同學。總是利用課上時間去學習,課下大多數(shù)同學都沒有再去拿出點時間去鞏固。而是讓其他學科擠占的無法顧及。
總之,時間緊,任務重,工作量多,把每一件事情都處理的井然有序,的確不算容易,再加上學生不按照要求去做,實在感到心有余卻力不足。讓每位學生都聽從安排的確也做不到?吹綄W生手中的作業(yè),每科每位老師都去擠壓,學生們也感到厭煩卻又無奈。完不成又挨老師的批評,這樣只好應付完作業(yè)算完。每位老師都印發(fā)了大量的作業(yè)、學案、再加上同步、配套等,學生們的工作實在是需要很多的耐心。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出統(tǒng)一的要求,學校檢查時也作出統(tǒng)一的要求,即看數(shù)量、質量,又看批閱情況,學生改動情況,可是學生是否都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師又都切合實際的做了相關的要求,是否真正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呢,值得反。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3
在本節(jié)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種地圖,在大腦中首先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順序思路,機智的調動學生,使整堂課在活躍、有序的氛圍中進行,基本實現(xiàn)了預期的設計意圖。
1、利用地圖充分展示并引導學業(yè)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的讀圖技能得到充分的訓練,教學目標得到落實。
2、關注學生的學習,構建互動的教學平臺。本節(jié)課經過教師的引導和交流,通過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了師生間的互動和生生間的互動,從而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
3、注重了學習區(qū)域地理方法的指導。本節(jié)知識是學生學習區(qū)域地理的開端,因此,在與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習區(qū)域地理方法的指導,在分析亞洲自然環(huán)境特征時,指導學生從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氣候等方面加以分析,并強調這是學習區(qū)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同學們今后遇到陌生的區(qū)域,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和分析。
4、在學習方法的延伸和拓展上沒有及時的反饋、運用和鞏固,如在學習亞洲自然環(huán)境中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河流后,“,可以把教材第9頁的北美洲洲圖,讓學生依據區(qū)域地理的方法來分析北美洲洲的地理位置,從而使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得到深化和鞏固。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4
今天上的是初一級的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整堂課課堂紀律很好,基本沒有搗蛋的同學,這節(jié)課的最大問題是老師本人。這節(jié)課的難度中上,在缺乏教學工具的情況下,更難讓學生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各板塊的運動。所以給教師下了難題。
本節(jié)課我的設計思路是以“滄海桑田”的傳說引入本節(jié)課,引導學生一起探討是否存在海陸變遷,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接著通過圖2。10、2。11、2。12,探討海陸變遷的現(xiàn)象,及海陸變遷的原因。
接著引出大陸漂移假說,介紹魏格納的故事,及通過圖2。16、2。17共同探討大陸漂移的證據,得出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理論。
。▽τ诒局R點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學生讀圖的.過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導)
通過提問“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引出板塊運動。板塊運動理論分為三個方面:1、六大板塊;2、各大板塊的運動;3、板塊內部穩(wěn)定,邊緣活動活躍。
總體上,本節(jié)課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效果。改進的要點:增加幽默感,提高課堂氣氛;語言組織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對知識的全面把握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5
本課時的教學是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學習需要而設計的,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彼此貢獻見解,求得互惠與善意的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式學習,學有所獲,實現(xiàn)了“互惠學習”。而在這一節(jié)里,教師的職能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傳統(tǒng)的課堂,居高臨下轉化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的'職責由傳遞知識轉向越來越多的激勵學生思考。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的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整合教學內容,挖掘教材素材,設計適合學生“學”的導學案,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充分調動、發(fā)揮自身主體性的探究學習方式。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了解、影響、激勵、鼓舞,形成一個通過溝通,可以共享知識的學習共同體。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0-26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04-29
地理的教學反思04-03
地理教學反思02-07
地理教學反思05-25
(優(yōu))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07-05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02-19
七年級《地理》優(yōu)秀教學反思06-17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5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