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jié)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回顧這節(jié)課的前前后后,我感覺整個課堂都是處在一種求知的氛圍之中。師生積極投入,學生的精彩發(fā)言一個勝過一個。課上完了,學生似乎還是興猶未盡。一直以來,我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而不是學生想學什么,怎樣的學。而這節(jié)課嘗試讓我改變了看法。上好一節(jié)課,教師要做的不再僅僅是交給學生更多知識,而是要給予學生恰當?shù)谋憩F(xiàn)、表演機會,讓學生更好地主動獲取知識,增強能力。這節(jié)課的教學能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課前充分準備,課堂平等對話。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在積極有效的學習情境中進行。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全體現(xiàn),教師的促進作用充分發(fā)揮,師生間不再是施受關系。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營造一種和諧的對話氛圍,不斷引領學生深入探究感悟,從而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實現(xiàn)有效語文綜合性學習。
不足之處就是,活動中一部分學生牢牢把握話語權(quán),少數(shù)學生參與極少,熱鬧中也有寂寞。在教學有限的'45分鐘內(nèi),那些性格外向、準備充分的學生參與機會較多,這也使得有些較為內(nèi)向、反應較慢或課前準備不充分的學生參與機會不多。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重視,既要備好教案,也要備好學情,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課前要布置并落實好學生的預習準備,課堂注意調(diào)節(jié),給那些有困難的學生相應機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只有讓盡可能多的學生都參與其中,才能實現(xiàn)更有效促進每個學生的發(fā)展。
可見,初中語文教學上真的需要教師能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努力踐行新課改的要求,進行有益的嘗試。試著給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領學生在合作中深入探究感悟,在質(zhì)疑中成長壯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敬畏自然》是一篇議論性散文,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敬畏自然、愛護自然。但我認為課文內(nèi)容學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但是議論性的文章如何層層展開,確是非要得到老師的講解不可,因此教學中要突出文體學習,要遵循文體特點設計教學過程。
根據(jù)對課文的理解,備課時就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層層推進的結(jié)構(gòu)上。本文是一篇較嚴謹?shù)淖h論性的散文,是要提出一個觀點的,觀點是什么,結(jié)論如何得出來,是需要讓學生明確的。推論性的文章平時學的比較少,議論性的文章的嚴密是需要認真學習的。如同數(shù)學中的論證,一步步的推導出最后的結(jié)果,嚴密而無懈可擊,文字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就讓學生通過本課《敬畏自然》的學習,體會議論性文字如何層層推進,最后得出結(jié)論的。
文章是從人類對自然的態(tài)度:征服自然談起,首先作者明確他的態(tài)度,在課文用“殊不知”這個詞語表明自己反對這種觀點的態(tài)度,以下課文從四個方面逐層推進的`,首先指出人類智慧在自然面前沒有什么可以驕傲的,這個方面的議論是通過以下內(nèi)容來完成的: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的空間在整個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點點;人類的認識是不斷進步的,但是對于后人來說,依然是幼稚得不很;人類對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為人類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間中可能存在著智慧等,如此說來,人類面對自然實在是沒有什么可以驕傲的。話說到這里,文章水到渠成的談到了自然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其次文章接下來進一步強調(diào)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最后談到大自然中到處都存在著生命,只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同而已,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四個方面步步推進,課文最后一段得出了要敬畏自然的結(jié)論,文章非常嚴密。
在課文的學習中,就是將層層推進的議論過程作為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耐心細致的引導學生明白議論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習非常投入。
議論性文章的學習一般說來比較枯燥,但是這節(jié)課的學習確是讓學生盡心投入到學習中,原因我以為是導入時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平時學習數(shù)學,熟悉數(shù)學的論證過程,一步步引導出最后的結(jié)論,如果用文字證明一個觀點,到底該如何進行呢?再有,在本文學習中,我一開始就讓學生注意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學習,第一段作者沒有開門見山或者用直接點題的方式引入,而是把人類對待自然的錯誤認識擺了出來:人類要征服自然;把要證明的觀點放在了最后:人類要敬畏自然,從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作者是如何論述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認真思考。并且板書了以上的主要內(nèi)容,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帶動學生的思考。
為了更好的學習本文,多讀是非常必要的,在讀中,學生感悟到文字的嚴密性,道理的深刻性,對敬畏自然也有了更多的認識。本文學習的不足就在于沒有讓學生有更多的朗讀時間,以至于有些問題學生的回答不是太令人滿意,看來多讀是學習語文的一大法寶。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再塑生命》描寫的是富有愛心的莎利文老師把聾啞的海倫凱勒塑造成一個令家長、社會和凱勒自己滿意的生命的故事,也展示了一個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讓人敬仰、令人稱贊。我在對這篇較長的文章進行教學設計時遵循“長文短教”的思想,采用了余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教學思路:講故事-----品人物------研主旨-----拓展延伸。
目標明確,思路清晰。
第一板塊:講故事,就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利用講故事的方法概述文中發(fā)生了幾件事,并指導概述要求: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這個環(huán)節(jié)著眼于在熟悉事件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同時也梳理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
第二板塊:品人物。《再塑生命》主要塑造了莎利文老師與海倫兩個人物形象,我讓學生采用跳讀、品讀、仿讀等方式,讓學生通過具體事例、語言等品位人物形象,培養(yǎng)了學生的選點欣賞的能力。讓學生再次深入課文中。
第三板塊:研究文章的主旨。這是對課文知識能力的深化,我讓學生理解“再塑生命”的含義;感悟作者對莎利文老師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分析再塑生命的成功因素。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還學會了對事物要全面認識。我及時評價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同時也強調(diào)在事物的變化中主觀因素的重要作用,讓學生獲得了創(chuàng)造性實踐,也認識到事物發(fā)展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這節(jié)課整個教學過程安排細膩,有激情導課,各個環(huán)節(jié)有總結(jié)有鋪墊。我一上課就先搞心理測試:讓學生進行心理想象,如果遇到這種不測我們會怎樣,讓學聲依據(jù)字面解題;有深入,層層遞進。理情節(jié),品人物,研主旨,循序漸進,課堂教學線索清晰;有結(jié)尾,升華主題讓學生在認識一些因拼搏奮斗而成功的殘疾人士。所以增個教學過程以老師的引導為輔,以學生的讀問思考為主。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讀、悟、品、聯(lián),突出了課堂上對課文的研究和創(chuàng)造的活動,使學生得到了大量的語文實踐機會,展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當然,這節(jié)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由于手時間限制,對文本精彩語言的賞析還不夠充分;
2、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限制,扼殺了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不同意見,當一個學生說作者的成長與他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時,我舉例力爭,找出好多反面例子強調(diào)主觀因素,這就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課堂上應該允許學生有自己的不同見解,對學生不同見解的反駁,往往會打消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開學已經(jīng)兩周了,但是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還不太好。一方面可能寒假太放松,還沒調(diào)整過來,一方面可能是教師沒能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課,定目標。我問學生:“你們覺得這一課要學什么?”學生七嘴八舌。一班提到外貌、精神、經(jīng)歷、成就、寫作手法、結(jié)構(gòu)、句子理解。二班提到長相、精神、事跡、句子賞析、寫作手法、結(jié)構(gòu),開始有點信口胡謅的味道。然后我一問他們是怎么得出這些目標的,引導學生得出:學習目標的確定依據(jù)有課前提示、文章內(nèi)容、課后練習、舊知。二補充一個:夸張修辭及作用。三確定本堂課目標。一班選的是外貌和夸張。二班開始選的.是長相和精神!
第二步:獨立自學,小組討論。學習之前問:“要完成這兩個學習目標,你們知道要怎么做嗎?”讓大家明白,要找到作者描寫的外貌部件,圈劃關鍵詞;劃記運用了夸張修辭的句子。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師點撥。交流兩個問題的看法。教師點撥,明確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由主到次的寫作順序。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優(yōu)點是:
1、采取自主學習的方式處理基礎性知識,學生對基礎文字的掌握較好;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流暢,思路清晰。
不足及改進方面:
1、由于學生對人類在征服自然過程中的負面影響認識不深,應讓學生課前多搜集有關自然美景及人類征服自然活動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師再結(jié)合課件增強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直觀感悟。如此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深層理解。
2、講解過程中,教師過分注重學生的領悟,促使文章分析的不透徹,學生的`主旨把握的不好。
3、教師自身文化底蘊不夠,對教材挖掘的不深。
所以,今后在教學過程中,我要繼續(xù)加強學習,多聽課,多讀書,不斷豐富自身的業(yè)務知識,以便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zhì)和能力。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今天教學《藤野先生》一文,擬打算:
一、學生課堂預習(約15分鐘,提出預習要求);
二、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現(xiàn)在的.小組合作交流沒有開展好);
三、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閱讀心得;
四、提問:你眼中的藤野先生是怎樣一個人,請結(jié)合事例說明。
五、文中還有些事例看似與藤野先生無關,這是閑筆嗎?
六、全文主題探析,結(jié)合語言分析。
七、學生質(zhì)疑;
八、檢測鞏固。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雷電頌》是郭沫若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斷,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靈獨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詩,文章通過對風雷電的呼喚表達了主人公對光明和渴望和對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事物都有著象征意義,這是本文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在教學這篇文章之前,我雖然仔細地備過課,但總覺得知識點繁多,也沒有把握能夠講好,似乎不管怎么備,心里也沒底。
第一課時我先讓學生介紹和課文關的文學常識,如戲劇的知識、作者情況和主人公屈原的相關信息(提前布置學生回去搜集),介紹完這些信息已經(jīng)過去了半節(jié)課的時間。接下來,我給學生范讀了課文,并盡量做到聲情并茂,其實在讀課文過程中我腦海里反復在想下一步怎樣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課文讀完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好象沒有馬上從課文意境中回過神來,于是停了片刻,沒想到片刻之后學生竟然鼓起掌來。這是事先沒有料到的,于是抓住這一契機,說道“謝謝大家的夸獎,但是讀的'好在哪里呢?”“語調(diào)、語氣處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經(jīng)大家這么一說,我問道“那你從我朗讀中聽出了什么感情?”學生舉手人數(shù)眾多,發(fā)言踴躍,有“一種強烈的憤怒”,有“對好的事物的追求”,通過互相補充,歸結(jié)為是對“光明的熱烈追求和向往!逼鋵嵾@就是這篇文章內(nèi)容方面的重點,緊接著我們根據(jù)這兩種感情將課文內(nèi)容分為兩個部分,并概括出了兩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
結(jié)束這節(jié)課之前,照例有一個質(zhì)疑問難的環(huán)節(jié),我“這節(jié)課同學們都表現(xiàn)得相當好,那么誰還有什么疑問嗎?”這時一個平時并不愛發(fā)言的,起來問道“老師,文中對光明的渴望表現(xiàn)在哪里?”雖然象征這個知識點沒有涉及,但從表面上來回答這個問題還是比較簡單的,所以有就回答說“因為文中反復在大聲地呼喚風雷電,而風雷電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后我總結(jié)說“這個同學提的問題很有價值,也是們下節(jié)課要解決的重點。”就這樣一節(jié)本來沒有多大把握的課,順理成章地完成了重點,并自然過渡到了下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
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不經(jīng)意間的一個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前提必須是要充分地備好課,將教材的內(nèi)容裝到腦子里,只有這樣才會在思維的火花閃現(xiàn)時及時抓住并有機地融會貫通。教師我的學生學生說的的說的說的我我我我的的的有學習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還記得兩年前教牛漢《我的第一本書》上課時的尷尬,當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并且我認為是很簡單的問題——“我的第一本書”的內(nèi)涵。由于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學生也沒有真正的走進課本,因此回答此問題時很是不著邊際,我就在氣憤和無奈的情況下強行進行填鴨式的教育,學生勉強地記下了筆記,但是否真的弄懂,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他們的眼神和表情深深刺傷了我,我自然也就知道答案了。
兩年后,我再次講授這篇課文時,我還記憶猶新那份“傷痛”,所以之前備課時,我就冥思苦想,怎樣讓這篇自讀課文既能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又能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使學生受益。突然靈機一動,先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于是就從我小時侯的第一本書說起吧。
70年代的時候,盛行一種“畫書”,雖然書很便宜,一毛多錢一本,就這樣便宜的情況下,家庭條件并不富裕的我仍然買不起,也就只能花一分錢去租這些書來看。我看的第一本小畫書叫《鐵道游擊隊》,為了對得起那一分錢,我足足看了三遍。雖說是當時盛行,可是也沒有特別精彩的內(nèi)容可選,不是《紅日》,就是《地道站》,要么就是《紅巖》?赐瑢W們的眼神,似乎很茫然,但同時也表現(xiàn)出同情的目光,課堂上的我就暗自慶幸,因為學生的反應說明這個導入已經(jīng)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為了使學生能很好地了解《我的第一本書》的故事情節(jié),我想,如果采取傳統(tǒng)的復述方式可能就會比較單調(diào),而且也很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所以為了使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我就想試試限時學習和競賽的形式吧,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給學生2分30秒的時間快速閱讀全篇和課下注解,然后合上書本,我開始提問。比如:文中的“我”是誰?學生回答牛漢,這就了解了文章作者,我順便談及我們之前學的一篇文章《華南虎》,也就勾起了學生的回憶。再如“我”的第一本書有什么特別之處?學生回答那是一本經(jīng)過“修修補補”后“完完整整”的書,通過“修修補補”就引出了父親,而這半截書的由來就引出了喬元貞。另外,“我”的期中排名如何?這就引出了我的另外兩個同學,于是順勢就導出這三個人物的命運。等等類似的問題,就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故事情節(jié)。同時我的巧妙過度,又為下文的講解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了解了最簡單的情節(jié)之后,就需要開始對文章做深層次的探討,而這既是文章重點,更是文章的難點。如果我再像兩年前那樣強行“填鴨”,可能仍然會重演兩年前的尷尬,所以我就想,還是借學生的口來說答案,這樣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些,于是我就設計了小組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在討論之前,為了不使學生偏離討論的方向,我就先給學生一個討論前的指導。比如:在“我”上學的過程中,其中書本中有“狗”“小狗”“大狗”這樣的詞語,然而“我”和狗之間達到空前的默契,給我上學帶來了無限的.樂趣,所以“我”的第一本書中就包含著上學的樂趣。在這樣的分析指導之下,學生開始討論。于是,他們談到了關心“我”學業(yè)且慈愛的父親,說到了上學時的好友喬元貞,還有當年生活的艱難和辛酸。不經(jīng)意間,“我的第一本書”的內(nèi)涵——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愛和上學的樂趣就全都概括了,而這一切都是在學生的討論中產(chǎn)生的。所以我立刻想到兩年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今天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最后我覺得文中還有一處矛盾的地方,那就是當初父親說喬元貞比“我”有出息,可是多年后“我”成為了一個大學者,而喬元貞卻一輩子挎著小籃子賣一些小東西。是父親的眼光出現(xiàn)了問題,還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于是學生開始產(chǎn)生辯論,在各抒己見中自然就導出了一個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知識改變命運”。到此,我就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也讓學生們明白,知識在現(xiàn)代社會中它的價值和決定性的作用。
說完這些,再回過頭來看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竟然全在輕松的課堂中解決了。兩年前的課堂和今天的課堂的對比,似乎是殊途同歸,但學生的感受和課堂效果卻完全不同。這也讓我思索,必須不斷地反省自己,并實施改變,才能真正讓自己提高。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通篇幾乎全是托爾斯泰的肖像描寫,“運筆在方寸之間,卻洋洋灑灑,數(shù)百千言”,精雕細刻,尺水興波,展現(xiàn)了托爾斯泰外貌特征,更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同時也展示了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天賦和高超的語言駕馭天才。
毫無疑問,《列夫·托爾斯泰》是學生學習肖像描寫的一篇不可多得的范本,但是,由于本文在描寫時大肆鋪排,縱橫捭闔,給學生(包括筆者自己)閱讀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難,讓人覺得本文既像“眉毛胡子一把抓”,又似有許多重復贅述之句,一些比喻句、夸張句叫人難以分清本喻虛實。
如何讓學生能快捷而又深入地學習此文,如何讓學生名副其實地“跟隨作者,凝視托爾斯泰的眼睛,并由此進入他那深邃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采用“抓住主線,化繁為簡”的教學方法,較為輕松地實現(xiàn)了上述目標。
學生活動1:瀏覽全文,分別“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內(nèi)容,盡可能引用文中原句。
如:
、 一副多毛的臉龐;
、 一張?zhí)镆按宸虻哪樋祝?/p>
⑶ 一點光彩也沒有的面容;
⑷ 一張在俄羅斯隨處可見的臉;
、 一個矮小敦實的人;
、 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 一對有一百只眼珠的眼睛;
、 一副集中全部天賦的眼睛;
⑼ 一個缺少屬于自己那一份幸福的人。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用“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主要內(nèi)容,能較為快捷地理清作者的描寫思路,同時可以準確地把握前5段主要是描寫托爾斯泰外貌特征,后4段則突出重點,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但是各段側(cè)重點不同,分別表現(xiàn)了托爾斯泰眼神的犀利、豐富、威力以及不幸的人生。
學生活動2:按提示勾畫句子,并說說課文前后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 概括托爾斯泰外貌特征句子;
、 表現(xiàn)外貌與眼睛之間關系的句子。
如:失調(diào)、崎嶇、平庸、甚至粗鄙的臉;他的面相完全沒有特征,完全屬于普通的俄羅斯人,同樣一張俄國普通大眾的臉;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頭發(fā),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勾畫,能進一步認識到托爾斯泰外表平庸甚至丑陋的特點,同時也進一步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寫托爾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僅是對托爾斯泰肖像真實的刻畫,同時也揭示了他是俄國人民大眾的一員;寫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實際上是反襯了他眼睛的無比精美”──這正是作者欲揚先抑手法的藝術(shù)效果。
學生活動3:仔細觀察教材中“晚年的列父·托爾斯泰”素描畫像,認真閱讀課文介紹托爾斯泰眼睛的句子,嘗試旁批出托爾斯泰的“內(nèi)心世界”,并在同桌之間互相交流。
旁批如:
托對任何人都要進行入木三分的審視。(第六段)
托對人友善、慈祥,但不滿于現(xiàn)實和所處的時代。(第七段)
托能對所處時代作出準確、深入、全面的判斷,并能進行有廣度、有深度的批判;能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第八段)
托十分孤獨,缺少幸福。(第九段)
設計意圖:以自主閱讀“凝視眼睛”,以自寫旁批“走進內(nèi)心”。自主閱讀,最能凝神靜氣,發(fā)揮想象,呈現(xiàn)形象;自寫旁批,最能個性閱讀,學會提煉,準確措辭。
學生活動4:文中有許多精妙的比喻和精彩的夸張,寫出托爾斯泰與眾不同的外貌特征和非同尋常的目光眼神,請找出幾處讀一讀,想一想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之間聯(lián)系點在哪里,夸張句是如何進行有意的夸大和縮小,它們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同桌之間互相做交流。
設計意圖:體會文句精妙,深化課文理解,豐富語言積累,突出學以致用。
本文教學,筆者主要抓住兩條主線,一條是內(nèi)容主線,由表及里,由其眼入其心;一條是學法主線,概括──勾畫──旁批──欣賞,由淺入深,步步深入。教學流程清晰,教學環(huán)節(jié)簡明,文章雖然篇幅較長,語句較為繁雜,但是學生學習起來有條不紊,均有所得。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今天的語文課,我與學生共同預習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上課,復習了作者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之后,我由學生初一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課。先請學生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然后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踴躍發(fā)言,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jīng)》這件事,最后寫作者對她的懷念。講到這里,我沒有像往日那樣進入課文,而是話題一轉(zhuǎn):同學們,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學生興奮而活躍起來,紛紛舉手發(fā)言,這個說我討厭她告狀,那個說討厭她那么多的規(guī)矩等學生說的差不多的時候,我說:大家看看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已46歲了,他卻和同學們的感觸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作者是以一個兒童的眼光與心理來寫這篇文章的。講到這里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從“我”討厭阿長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經(jīng)》說成《三哼經(jīng)》可推測出阿長有什么樣的`學識與地位?學生稍一醞釀,很快回答出:她沒有讀過什么書,地位比較低下等。緊接著我又發(fā)一問: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jīng)》這本書的?學生又一次興奮起來,有的說她一個店一個店地去看,去問;有的說她為了買這本書走街串巷,穿破了三雙草鞋等。我又問學生:假如你是阿長,當你抱著《山海經(jīng)》給“我”送來時,你的心里是怎樣想的?有的學生說:我會想,我把哥兒想要的書買來了,他一定高興極了;有的說:我會想,哥兒再也不用為看不上《山海經(jīng)》發(fā)愁了一節(jié)課就在學生們這種熱烈而積極的參與氣氛中結(jié)束了,別說學生,就連我都感到一種興奮和輕松。
這節(jié)課并不是根據(jù)我的預設教案來上的,而是根據(jù)當時的學情臨時確定的,我認為這節(jié)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jié)課中,教師點撥、總結(jié)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由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fā)生合理而自然的聯(lián)系。從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到給我買《山海經(jīng)》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jīng)》說成《三哼經(jīng)》可推測出阿長什么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jīng)》的?買到書之后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現(xiàn)。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jīng)》的?她買到書后心理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jié)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正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表現(xiàn),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舉止的原因,她如何給我買到了書,把想象的空間交給了學生,也展示了阿長熱情,關心孩子,淳樸的性格。對阿長心理的揣摩使學生又一次進入情景中,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及情感。
這節(jié)課留給我的印象是比較深的,它將給我今后的教學以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在云南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每逢集會或節(jié)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fā)了沈從文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贊賞。開展本課的學習用了兩上課時的時間,通過教學,完成了即定的教學目標,歌會的三種形式: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和山寨傳歌。作者對這種民歌的思想感情,文章中的幾種描寫形式等。教學內(nèi)容雖然完成了,但感覺還有一些意猶未盡,但一直沒有找到,從周四完成教學任務到周日,都在想這個問題,最后才真正感覺到有一個問題是沒有解決的,那就是文章的寫作方法。同學們在學習時雖然對課文的寫作方法也講到了,但總感覺可能同學們不一定能真正地理解其中的.道。那就是作者在寫作本文時第一部分所采用的以人襯景、第二部分所采用的以景襯人的寫法。雖然并不是什么大問題,可同學們不理解,在今后的寫作中就用不上去,這個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了。今天在準備課后的作文寫作時,考慮如何才能將此不足彌補上去,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開始的表現(xiàn)也讓我感覺到吃驚了。本文是篇散文,在前一段時間的學習過程中,大家對此問題都是不回答,不知道大家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當問到大家對本文的總體感覺時,同伴能回答出本文的體裁,對于這類體裁的文章如何學習,怎樣去理解類似的文章。在學習過程中,同學能盡快地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的結(jié)構(gòu)。這對于理解課文找到了關鍵點。在后面的分析與學習中,對于景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都能順利地進行。在對于能在兩個課時的時間里完成任務取到了積極的作用。
影響部分同學學習的因素還是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不到位。有部分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像在小學那樣等教師歸納總結(jié)寫在黑板上后才會知道記什么,不會聽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所暗示的反復、強調(diào)等語氣,也不會從同學們發(fā)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
在今后的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是部分同學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問題,讓同學們在課堂上養(yǎng)成思考、反思、合作、傾聽的良好習慣,這樣便于同學們能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其次在本課的教學中,重在考慮作者的寫作構(gòu)思上,引導同學們對于文章的整體的課文的構(gòu)思。激發(fā)大家寫作的興趣。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新學期的第一次匯報課結(jié)束了。
我們本次執(zhí)教的課文為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浪之歌》一文。這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散文詩《組歌》的其中一首。是敏感的詩人以象征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聲的美文。
或許有礙于自己平時的閱讀傾向,或許受到“期待視野”的負遷移作用,我在初讀文章之后竟茫然不知其所云。于是又連讀三遍,之后似乎對作者通過海浪與海岸這對情人形象所要傳達的情感才有所領悟。這樣的閱讀經(jīng)驗,使我對教授此文有些惴惴不安起來。
于是,在做教學設計時,我謹記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盡量順著他們的感性思維一點一滴引導,逐步向上攀升進入對文本思想內(nèi)涵的理解。首先,在導入部分,用孩子們生長在沿海城市的生活經(jīng)驗,喚起他們對大海那些熟悉的記憶。接著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浪是以海岸的情人形象出現(xiàn),讓學生明白文中的浪所唱的首先是她與海岸的一首熾熱的情歌;然后深入文本,作鑒賞品讀,進一步領會浪還是一個“人間世界的守護者”的形象,而她所唱之歌的深層含義則上升到一首寬廣博愛的贊歌。從而總結(jié)出作者通過這篇散文詩所要表達的對世間萬物所懷的博大的愛。這樣由淺入深的學習探究過程,大概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通過前后兩次的授課實踐,預先設置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xiàn),但其中仍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首先,問題還在于課堂不夠形象、生動。導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要學生調(diào)動最大的生活經(jīng)驗,進入與海浪、海岸的溝通,但由于我沒有給學生以視覺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聲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遠離學生的課堂學習。而在問題設計上,教師的語言尤欠生動,過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其次,對文本主題的探究還不夠全面。第一次授課時,我在引導學生挖掘這首散文詩的第二個層面的主題時,對作者紀伯倫做過相關的簡介,但沒能結(jié)合他的身世和經(jīng)歷,從詩人與祖國的情感方面來探究。雖然這點在第二次授課期間得到了補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層面主題與第二層面主題之間。但從課堂的總體架構(gòu)來看,這部分內(nèi)容的加入破壞了課堂設計的整體性,有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感覺。而這個愛國主題又不得不說,因此左右為難,最后只能將愛國主題放在最后——由詩人出生地環(huán)境與文中的海的環(huán)境做一聯(lián)系,再用創(chuàng)作背景的相關說明做一個巧妙的過渡并出示詩人流亡海外,為祖國的獨立而奔走呼告的經(jīng)歷,那么讓學生理解文中所表現(xiàn)的那份對國土的思戀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中,還要學會對課文相關資料與課文內(nèi)容的結(jié)合與轉(zhuǎn)化運用。而有時一個巧妙的過渡就能讓左右為難的事變成兩全齊美。這也是師傅經(jīng)常向我強調(diào)的。
最后,就是朗讀問題?偹苤,語文學科的朗讀非常重要,更何況是這樣優(yōu)美的散文詩。雖然知道教師的朗讀能夠帶動學生的品讀,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但是,在我們自己做學生時,默讀、速讀已經(jīng)成為習慣,對于高聲朗讀確乎十分陌生。然而我還是相信“勤能補拙”這句話,反復的練習定能夠提高我們現(xiàn)有的'朗讀水平。
以上是我通過本次匯報課所得的反思和感悟。但是,對于《浪之歌》這樣的散文詩,從作為一名中國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其手頭上的文本本身的優(yōu)劣,我認為還是有待商榷的。倒不是對紀伯倫這樣偉大的詩人及其作品有所非議。然而,再優(yōu)秀的外國文學作品要被介紹到中國,必需先被翻譯成中文,而漢語的語義和語境畢竟不同于英語、法語等拉丁語系,部分帶有文化背景和民族審美意識的東西是無法被完整地翻譯的,就像中國的《紅樓夢》,再好的英美譯本也無法傳達其深藏于文本字里行間的東方民族文化的精髓。更何況譯者本身又有自己的思想傾向,在他們翻譯的過程中就已經(jīng)給文本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因此總不如讀原著來的更加原汁原味些。而我們課本中的《浪之歌》,在部分語句翻譯的遣詞用句方面有一些值得改進之處。因為,有些語感強的學生就在朗讀這篇散文詩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覺得譯者用詞不夠恰當。
當然,凡事不能處處求完美。就像我們的課堂一樣,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本周學習旅鼠之謎時,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交流含“鼠“字的成語,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出示的旅鼠和北極的圖片,讓學生對旅鼠有個直觀的了解,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也吸引了學生好奇的目光,讓學生饒有興趣地研讀課文。
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時,我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并采用了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的多種評價方式,幾個問題都由集體智慧來歸納總結(jié)了。自定義動畫生動地再現(xiàn)了旅鼠繁殖能力強的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課文給我們的啟示,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切入點來思考問題。
收集的其他動物的圖片,讓學生了解了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奇異現(xiàn)象,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為讀寫結(jié)合提供了素材。從學生的作業(yè)反饋情況來看,百分之九十的同學能成功地運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來介紹科學知識”的寫作手法來寫其他動物的奇異現(xiàn)象。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部分學生發(fā)言不積極,口頭表述不清晰;解讀課文的思維不夠開闊。如果讓學生以“我是旅鼠”的身份來自我介紹,課堂氣氛會更活躍一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趣味性,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敢說、多說,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更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說"屏"》是一篇自讀課文,是園林藝術(shù)專家陳從周教授為現(xiàn)代中國的建筑師、家具師們寫的,希望他們“能有超越前人的創(chuàng)作”,故特別強調(diào)屏風的文化價值,這在文末一節(jié)就有明白的交代。教科書編者在課文前所作的“閱讀提示”也有準確的`引導,重點放在屏風“總是能牽動我們幽微的情思”,這“情思”二字確實十分緊要。作者和編者都在告訴我們,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說明文,它有強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內(nèi)涵,談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與美感上做文章”,這正是本文的藝術(shù)個性所在。所以本文的重點不是“知識”而是“詩意”。
因此在指導學生時,我主要抓住以下三點:
一、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
二、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三、感受作者對屏的深厚情感。
一開始為了讓學生對屏風特征的把握,我特別創(chuàng)設了情境。因為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我就提供一些圖片,讓學生有直觀印象,然后再來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就比較容易了。在課文的學習時,給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朗讀和思考的時間多一些。重要的是,我要設計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注重引導。讓課文的學習更加的簡單化,條理化,深刻化。在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時,課前我讓學生查閱并搜集有關屏風的圖片和詩詞,在賞析完文中的詩文后,當堂誦讀、點評。目的是讓學生再次認識并感受屏風之美、詩文之美。而本文作者的情感的感受可以讓學生通過具體語境去體會。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敘述、描寫與說明的區(qū)別,能夠鑒別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閱讀說明文,能抓住說明要點,了解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語言表達得清楚明白。
1、要在比較中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征。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zhì)、功能,或闡明事理。同學們可以將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原有的感性經(jīng)驗的基礎上,力求在體會中進行比較。例如:在學習本單元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可以在初讀課文后,回憶前面學過的記敘文和抒情意味比較濃的課文,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說明文和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沒有貫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不注重細致入微的描寫、刻畫等。在學完課文后,再總結(jié)說明文的文體特征。
2、要把握說明文的各方面要求在各篇課文的顯現(xiàn)。
《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館》都是比較典范的介紹事物的說明文。在學習課文時,要各有側(cè)重。如學習《中國石拱橋》時,重點體會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注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學習《蘇州園林》時,可以一方面重溫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要求,一方面學習說明方法;學習《故宮博物院》時,則側(cè)重體會說明順序。這樣根據(jù)各篇課文的特色有側(cè)重地學,能夠使學習任務化整為零,便于把握知識。
。1)說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說明事物時東拉西扯,不圍繞事物的特征進行,那么被說明的事物就會顯得面目不清,說明的目的也就沒有達到。《中國石拱橋》一文邏輯順序很清晰,先談石拱橋的一般特點,再概括介紹石拱橋的總體情況,接著以趙州橋、盧溝橋為具體實例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曾取得的輝煌成就。文章在介紹趙州橋、盧溝橋時,處處強調(diào)了石拱橋“不僅形式優(yōu)美,而且結(jié)構(gòu)堅固”的特點,使讀者產(chǎn)生鮮明的印象。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這在《蘇州園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體現(xiàn)。文章首先指出蘇州園林的共同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此后就分別從各個方面對蘇州園林的這個共同點作具體解說。
2)說明順序
與記敘文有記敘順序類似,說明文也有說明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都采用的是邏輯順序,它們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點,接著或是以具體實例或是分別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豆蕦m博物院》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沿著游覽參觀路線,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有主次地介紹故宮的。
。3)說明方法
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列數(shù)字、引用等。同學們不必死記這些說明方法的定義,只要細致體會每個類別中的一兩個典型例子,就能心領神會了。例如:①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②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端(jīng)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舉例子)③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列數(shù)字)④唐朝的張嘉貞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引用)
3、要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shù)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zhì)、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說明的實用性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于說明的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樸實,或幽默風趣,總之不拘一格。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摒棄舊傳統(tǒng)“串講”教學模式。設計“課前積累——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自由式閱讀——合作式解讀——探究式拓展”五大環(huán)節(jié)。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的自感、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先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再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說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細閱讀課文,從2—9
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說明的特征和說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否會完成,我心里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jié)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為之一振。再指導學生為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說明整體、局部、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說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課堂結(jié)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課文的結(jié)尾是否畫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繼續(xù)寫下去會寫什么?”;想象并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于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美五彩繽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cè)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nèi)ラ_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說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于培養(yǎng)。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成功之處在于:在文本探究中,不斷質(zhì)疑為什么采用這種說明順序,怎樣采用這種順序。學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須根據(jù)說對象來確定最合適的說明順序。在空間順序說明時注意確定立足點和準確的方位詞。在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后,進行說話訓練,學生比較容易學會。
在確定探究方向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充分走進文本之后,思維活躍,主動質(zhì)疑,老師整合問題,確定有價值的探究問題。
不足之處:文章5—8節(jié)是課文重點,沒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體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學生對為什么把太和殿作為重點介紹,由于課前學生資料查閱不夠,閱讀文本不夠深入,討論之后依然沒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學生在說話訓中立足點過渡不自然,沒有準確使用方位詞。
《故宮博物院》是按照參觀順序,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shù)慕榻B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贊頌,歌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chuàng)造了。
教學本文,應引導學生理清說明順序,重點研討太和殿相應段落,體會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shù)膶懽魈厣。了解以空間為序的文章必須確定立足點和準確使用方位語言,培養(yǎng)學生按空間順序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能力,體會說明文中用詞的準確性,理解作者的贊美之情。
一、 導入
故宮,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shù)的瑰寶,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看圖片,更能讓學生直觀的體會到故宮博物院的宏偉壯麗,建筑精美,有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自由讀課文,要求
。1) 在文中畫出故宮博物院特征的句子。
(2) 根據(jù)課文說明順序填寫故宮示意圖。
。3) 思考課文按什么順序介紹的故宮博物院。
。ㄔO計意圖:有目的地閱讀能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所以提出閱讀要求。
說明文首先要明確說明對象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征?偫ü蕦m的特征的語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tǒng)一、風格獨特。下文對故宮建筑群的介紹就是圍繞這幾個特點來寫的。
畫出故宮示意圖,便于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通過直觀再現(xiàn)課文所介紹的故宮的主體布局,幫助學生去繁就簡地把握課文內(nèi)容,并初步認識到課文采用的說明順序。
2你有什么疑問?
老師整合探究問題
(1) 本文為什么運用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2) 本文為什么運用這種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3) 本文是怎樣運用這種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ㄔO計意圖:為最大限度調(diào)動學生學習熱情,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主動質(zhì)疑。老師整合學生的問題,給學生確定探究方向。學生會有濃厚的興趣探究問題。
三、 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小組討論
。1) 本文為什么運用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友情提醒:A如果用邏輯順序、時間順序怎么寫?
。ńY(jié)論的結(jié)果:如果運用邏輯順序,寫故宮的特點則有主有次,選感興趣的方面來詳寫,對故宮沒有清晰全面的認識。如果運用時間順序?qū),則寫明清、解放后故宮的修建和維修,也不能全面認識)
友情提醒:B如果用邏輯、時間、
空間順序,哪個好? 練筆《我們的學!罚⒁獠捎们‘?shù)恼f明順序,注意重點突出。
把握新教材編寫的特點進行三結(jié)合教學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
1、結(jié)合訓練重點: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須在老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下來。以第一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為例,本課訓練重點是①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②讀書摘要。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如何“生動”的說明事物。開頭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優(yōu)美的詞語及擬人筆法,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如同展現(xiàn)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第二段則用擬人手法,如布谷鳥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更有特色,說得更加生動。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知道頭三段說明的順序是什么。顯而易見,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來說明,第二段舉的三個例子是以“耕,種,割,插”的農(nóng)事活動先后為序,第三段則是物候的知識的起源和發(fā)展,是從古代到近代。可見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講究條理性。而“讀書摘要,”實質(zhì)上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內(nèi)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由于學生初學編寫讀書摘要,要求不要過高,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練習”的一,二小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波浪線,然后這此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就不會覺得“讀書摘要”茫無頭緒了,也逐漸培養(yǎng)成習慣。
2 、結(jié)合預習提示:如果把課文內(nèi)容比作一把鎖,那么“預習提示”便是這把鎖的鑰匙!邦A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預習提示”的文字學生幾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系著學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領會“提示些什么!崩纭洞笞匀坏恼Z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我讓學生默讀并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么,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采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啟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句中的“說明了”又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義”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平時的反復訓練后,我的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 、結(jié)合課后練習:“課后練習”如何處理,是教學的一個技巧,卻往往被忽視。我在教學中,首先打破先講課文后處理練習的陳規(guī),將課后練習分散于教學過程的各環(huán)節(jié)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于課前,結(jié)合在預習中,或納入布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對于科普文章,我不想在寫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時間,因為這樣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識的文章,學生較為感興趣,但如果老師過多的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因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閱讀本文,你了解了什么知識?問題較淺而且范圍很廣,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問題的同學爭先恐后,熱情高漲,在這個過程中,結(jié)合他們在生物課上學的關于細胞學的知識,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在拓展延伸的部分里我還設計院一個辯論題:正方——克隆技術(shù)能為人類造福,反方——克隆技術(shù)不能為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為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外所了解的事例、數(shù)據(jù)、故事等作為論據(jù),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男女雙方你不讓我,我不服你,爭得面紅耳赤,場面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課文的一個難點: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不用老師做過多的分析,
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輕松。
雖然是按照課文內(nèi)容把預計的知識點都貫穿完畢,但總感覺有少許的不踏實——挖掘得不夠深入,之后通過查找資料,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資源,就是要走出文本,類化遷移,讀以致用。這種“致用”,不只是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視角去思考克隆技術(shù)的革新發(fā)展和興利除弊,還要立足語文,從寫作學、閱讀學的視角去吸取克隆技術(shù)的精神營養(yǎng)。這是語文課區(qū)別于生物課的分水嶺,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遠的界碑。生物“克隆”作為一種科學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鑒到文章、文學的寫作和閱讀中的。魯迅寫小說,對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創(chuàng)造,“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說來》)把互相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東西,重新組織在一起,雜交成新的機體,新的生命,這難道不類似于無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嗎?這就是典型的“寫作克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戀花》一詞本是寫離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登高望遠的宏偉志向;柳永《鳳棲梧》一詞本是寫癡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忠貞不渝的奮斗毅力;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本是寫失戀后的落寞,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豁然開朗的成功喜悅。如此斷章置換,重新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
意,熔鑄了讀者獨創(chuàng)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學的三境界,而且開發(fā)出一切事業(yè)從追求、奮斗到勝利的三境界。這是典型的“閱讀克隆”。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學習魯迅、王國維的榜樣,運用“雜交創(chuàng)新”的科學創(chuàng)造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大膽進行“寫作克隆”和“閱讀克隆”的實驗,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學到家了,“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就算學到手了。
一篇文章能有這么深層次的挖掘,便能把克隆技術(shù)與我們語文學習聯(lián)系在一起,學生們會發(fā)現(xiàn),克隆是那么的神奇,語文原來也是那么充滿趣味,各個領域之間的知識通過認真吸取、理解,就可融會貫通,應用自如了
《生物入侵者》教學反思
根據(jù)新課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視基礎教學方針,結(jié)合本課特點,我為本課制定了幾個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了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積累詞語。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在教學時,由學生根據(jù)事例給“生物入侵者”定義入手,學生初讀課文積累詞語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體分析文章內(nèi)容時,注意體現(xiàn)教師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入掌握說明文章的寫作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最后聯(lián)系實際,請學生出謀劃策提出可行性對策,在此環(huán)節(jié),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并通過此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提高環(huán)保意識。
授課后,我認為此堂課基本實現(xiàn)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參與面較廣,調(diào)動了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輕松、民主、主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學習課文內(nèi)容時,讓學生把三、四自然段連讀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會更好;由于時間較緊張,一些環(huán)節(jié)處理不夠到位;分析說明順序時,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特別是關于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出謀劃策”,在課堂上時間緊張,我想充分利用好時間,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落日的幻覺》教學反思
1、這是一篇事理性的說明文,我將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教學,課文為我們講述落日這個普通的現(xiàn)象所孕含的科學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學上知識,于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顯得很吃力,在面對“折射”,“色散”等光學知識時,學生顯得無從下手,于是學生會把重點放在光學知識上,但是語文課不是常識課,科普文不單單要講科學知識也要講語言的形式。
從文本來說,本文介紹的是常見的落日背后藏著的知識,接近生活。語言形象、生動、典雅,既不乏詩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學知識。特別是它提出的層層問題,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文本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光學知識以及個別術(shù)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jié)合常識重點突破。多說一些鼓勵的話語,并創(chuàng)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因為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紹了夕陽給人的幻覺,以及幻覺形成的原因,語言通俗,學生可以通過默讀,得知大概,再通過互相學習理清思路。字詞教學可融入其中,在泛讀或領讀時完成,不必專門做講解。這一過程靠學生的自己領悟和交流學習!缎抡n標》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夠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因此抓住要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上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背后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問題。語文不是科學常識課,上語文課要搞好:知識,表達方式,語言形式三者之間的關系。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3-20
八年級語文《背影》教學反思03-29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9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2-04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7-17
八年級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4-18
八年級語文優(yōu)秀教學反思04-20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5-28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07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