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
新學期的第一次匯報課結束了。
我們本次執(zhí)教的課文為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浪之歌》一文。這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散文詩《組歌》的其中一首。是敏感的詩人以象征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聲的美文。
或許有礙于自己平時的閱讀傾向,或許受到“期待視野”的負遷移作用,我在初讀文章之后竟茫然不知其所云。于是又連讀三遍,之后似乎對作者通過海浪與海岸這對情人形象所要傳達的情感才有所領悟。這樣的閱讀經(jīng)驗,使我對教授此文有些惴惴不安起來。
于是,在做教學設計時,我謹記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盡量順著他們的感性思維一點一滴引導,逐步向上攀升進入對文本思想內(nèi)涵的理解。首先,在導入部分,用孩子們生長在沿海城市的生活經(jīng)驗,喚起他們對大海那些熟悉的記憶。接著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浪是以海岸的情人形象出現(xiàn),讓學生明白文中的浪所唱的首先是她與海岸的一首熾熱的情歌;然后深入文本,作鑒賞品讀,進一步領會浪還是一個“人間世界的守護者”的形象,而她所唱之歌的深層含義則上升到一首寬廣博愛的贊歌。從而總結出作者通過這篇散文詩所要表達的對世間萬物所懷的博大的愛。這樣由淺入深的學習探究過程,大概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通過前后兩次的授課實踐,預先設置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xiàn),但其中仍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首先,問題還在于課堂不夠形象、生動。導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要學生調(diào)動最大的生活經(jīng)驗,進入與海浪、海岸的溝通,但由于我沒有給學生以視覺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聲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遠離學生的課堂學習。而在問題設計上,教師的語言尤欠生動,過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其次,對文本主題的探究還不夠全面。第一次授課時,我在引導學生挖掘這首散文詩的第二個層面的主題時,對作者紀伯倫做過相關的簡介,但沒能結合他的身世和經(jīng)歷,從詩人與祖國的情感方面來探究。雖然這點在第二次授課期間得到了補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層面主題與第二層面主題之間。但從課堂的總體架構來看,這部分內(nèi)容的加入破壞了課堂設計的整體性,有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感覺。而這個愛國主題又不得不說,因此左右為難,最后只能將愛國主題放在最后——由詩人出生地環(huán)境與文中的海的環(huán)境做一聯(lián)系,再用創(chuàng)作背景的相關說明做一個巧妙的過渡并出示詩人流亡海外,為祖國的獨立而奔走呼告的經(jīng)歷,那么讓學生理解文中所表現(xiàn)的那份對國土的思戀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中,還要學會對課文相關資料與課文內(nèi)容的結合與轉(zhuǎn)化運用。而有時一個巧妙的過渡就能讓左右為難的事變成兩全齊美。這也是師傅經(jīng)常向我強調(diào)的。
最后,就是朗讀問題?偹苤,語文學科的朗讀非常重要,更何況是這樣優(yōu)美的散文詩。雖然知道教師的朗讀能夠帶動學生的品讀,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但是,在我們自己做學生時,默讀、速讀已經(jīng)成為習慣,對于高聲朗讀確乎十分陌生。然而我還是相信“勤能補拙”這句話,反復的'練習定能夠提高我們現(xiàn)有的朗讀水平。
以上是我通過本次匯報課所得的反思和感悟。但是,對于《浪之歌》這樣的散文詩,從作為一名中國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其手頭上的文本本身的優(yōu)劣,我認為還是有待商榷的。倒不是對紀伯倫這樣偉大的詩人及其作品有所非議。然而,再優(yōu)秀的外國文學作品要被介紹到中國,必需先被翻譯成中文,而漢語的語義和語境畢竟不同于英語、法語等拉丁語系,部分帶有文化背景和民族審美意識的東西是無法被完整地翻譯的,就像中國的《紅樓夢》,再好的英美譯本也無法傳達其深藏于文本字里行間的東方民族文化的精髓。更何況譯者本身又有自己的思想傾向,在他們翻譯的過程中就已經(jīng)給文本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因此總不如讀原著來的更加原汁原味些。而我們課本中的《浪之歌》,在部分語句翻譯的遣詞用句方面有一些值得改進之處。因為,有些語感強的學生就在朗讀這篇散文詩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覺得譯者用詞不夠恰當。
當然,凡事不能處處求完美。就像我們的課堂一樣,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2
開學已經(jīng)兩周了,但是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還不太好。一方面可能寒假太放松,還沒調(diào)整過來,一方面可能是教師沒能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課,定目標。我問學生:“你們覺得這一課要學什么?”學生七嘴八舌。一班提到外貌、精神、經(jīng)歷、成就、寫作手法、結構、句子理解。二班提到長相、精神、事跡、句子賞析、寫作手法、結構,開始有點信口胡謅的味道。然后我一問他們是怎么得出這些目標的,引導學生得出:學習目標的確定依據(jù)有課前提示、文章內(nèi)容、課后練習、舊知。二補充一個:夸張修辭及作用。三確定本堂課目標。一班選的是外貌和夸張。二班開始選的是長相和精神!
第二步:獨立自學,小組討論。學習之前問:“要完成這兩個學習目標,你們知道要怎么做嗎?”讓大家明白,要找到作者描寫的外貌部件,圈劃關鍵詞;劃記運用了夸張修辭的`句子。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師點撥。交流兩個問題的看法。教師點撥,明確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由主到次的寫作順序。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3
《五柳先生傳》是八年級語文的一篇文言文,在教這篇課文之前,我對采用什么樣的教法進行了一番琢磨,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有成效呢?秉承我縣開展的“高效課堂”的宗旨,結合我所教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對以往的教學流程進行了一些修改,經(jīng)過教學實踐后,我覺得對學生掌握所學能有不小的幫助。
在上課的時候,我首先用三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情境導入、簡介作者并了解傳記,接著我就用課前設計的一個問題(你們是否想了解一綠趙鞅氏碌奈辶壬呢?他是否也是一個另類的人?)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中的相關注釋去疏通文意,并引導學生分組交流互助,并準備小組交流質(zhì)疑。
緊接著,我就在黑板上設計一些文中注釋里沒有解釋的詞,讓學生在疏通文意的行進中通過推敲其文意來解答,不一會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上臺來解答,這是我在設計這一教學流程所沒能想到的,經(jīng)過師生評議得知學生對這些詞語的解釋絕大部分都比較正確。這能使學生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感受到了參與的快樂,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再接著是讓學生質(zhì)疑還不會翻譯的詞句,讓學生互助解答,教師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并采用師生共評共議的'方式進行,學生從研討中懂得了疏通文意之法,這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調(diào)動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熱情與興趣。
疏通文意之后,學生朗讀的效果就比之前所教的學生好得多,我在聽學生讀后進行些點撥,學生可以說是一點便通。接著我又播放相關的朗讀視頻,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節(jié)奏,注意體會其中的感情,很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更上了一個臺階。
這第一節(jié)課一下來,我就覺得很輕松,學生也覺得學文言文并沒有那么難。再后來的第二節(jié)課中,文中所有研討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里就能把全文背誦下來了。
通過這次教學,我感到自己在教學文言文這一塊變得輕松了,這都是比較好地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互學所產(chǎn)生的效果。當然這其中也有不足之處,也許對個別學習程度差的學生的關注度就不夠,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的彌補協(xié)調(diào)才行。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4
古詩詞教學人物,個人認為宜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和賞析文章兩種途徑來完成,教師不宜講授得過細,應該傳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導;谶@樣的想法,在課堂組織教學時,便依照讀—品—析—背的流程與學生共同賞析詩詞。學生在課堂上也能積極發(fā)揮主體性,參與討論,其中時有精彩賞析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5
本單元課文有散文,也有小說,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
學習本單元要求熟讀這些課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感受課文所表現(xiàn)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所追憶的保姆,雖是一個粗人,然而質(zhì)樸、善良、熱心。魯迅深情地抒寫了對這位勞動婦女誠摯的懷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畫父親的“背影”,著力表現(xiàn)父親的愛。在禍不單行、陰云籠罩、哀愁焦慮的日子,父愛顯得異乎尋常地感人。文章中的敘述和描寫都恰到好處,樸素的語言表達了真摯的感情。
李森祥的《臺階》以農(nóng)民的兒子作為故事敘述者,敘述父親為蓋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現(xiàn)農(nóng)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tài)和他們?yōu)楦淖儸F(xiàn)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雙重感情色彩。
楊絳的《老王》寫自已與車夫的交往,寫車夫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余秋雨的《信客》寫了兩代信客的命運,著重刻畫一個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贊美他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善良寬容,說明無私奉獻的人總是能贏得敬重和愛戴的。
學習本單元還要求從中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體會人物描寫的作用,揣摩語言的特點,從而提高描寫能力。如楊絳在《老王》中,為表現(xiàn)老王生命衰竭的狀況,寫道“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
學習本單元要求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就是初步感受語言風格。語言特點是由作品的題材、描寫的對象決定的。要著重讓學生明白,用什么語言要看寫什么人、什么事。要總結五篇課文語言的共同特點,讓學生領會,使用語言要在樸素自然的基礎上,融進典雅的書面語,這是提高語言能力的正道。
學習本單元還要求學習作者寫人的方法,可以選擇一個感人瞬間表現(xiàn)人物,與可以選擇多件事寫人。運用這些手法表現(xiàn)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大膽發(fā)現(xiàn),大膽表達,相信會讓我們筆下的人物更具個性。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6
《再塑生命》這篇課文寫莎莉文老師對我啟示世間真理,給我深沉的愛,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今天下午上這節(jié)課時,由于備課時間倉促,情急之下,我臨時上網(wǎng)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簡介,課文中需要學生理解的幾個重點問題,就匆匆忙忙地踏著鈴聲走進教室。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基本上按照作者簡介、整體感知、探究問題、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進行,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上課情緒低落,對于提出的問題毫無興趣可言,一節(jié)課下來幾乎是在聽我的“獨角戲”,搞得自己身心疲憊,更不要提什么學生的創(chuàng)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抡?jié)課猶如一潭死水?
上網(wǎng)瀏覽了幾篇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讀著別人精心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同時,我開始反思今天這節(jié)課的失敗之處:對教材不熟悉,缺少教師的情感投入,缺少寬松、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又怎能激發(fā)學生用心去學習,去感悟,從而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堅韌頑強的精神所感動?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7
《十五從軍征》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zhàn)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zhàn)多年回到家鄉(xiāng),看到家中一片凄涼的情景。反映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戰(zhàn)爭的控訴及對和平的向往。參考教師教學用書,本首詩我預設用一課時完成如下教學目標:
1、看注釋和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邊讀邊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我發(fā)現(xiàn)自己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學生課前的預習,資料查閱做的較好
2、學生能夠切實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主要表現(xiàn)在:
、俪踝x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
、诶斫庠~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后嘗試著自己解決,最后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
、蹫閷W生創(chuàng)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如:讓學生想象老人征戰(zhàn)幾十年的戎馬生涯,體會服役時間久。讓學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個村子的凄涼。讓學生想象老人一邊做飯,一邊會想些什么,體會老人此時絕望的心情。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等等。這樣的機會就為學生插上了思維的翅膀。
3、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理解了詩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能達到此預設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讀是我教學本首詩貫穿始終的方法,使學生很自然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次我的朗讀訓練設計有梯度:初讀,正確、流利;再讀,理解詞義;又讀,明白詩意;反復讀,體會情感。最后是運用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法:①教師范讀。②重讀重點字詞。③邊讀邊想象畫面。④根據(jù)內(nèi)容變化語氣、語速、語調(diào)。⑤最主要的是教師充滿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氛圍中。
教學中所顯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與學生沒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據(jù)班上孩子的特點我不斷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課件,但仍然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思維習慣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課堂預設效果不佳。這時,我切身地理解了我們在教學中為什么要備學生,所有的借鑒都要與自己的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適合自己學生的才是最好的。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8
本文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jié)。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文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世界級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猶如與兩位大師對話交談,悉心品味,自然能體會到文中豐富而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9
《云南的歌會》是新課程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一篇有關民風民俗的文章,它以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種不同的情調(diào),字里行間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洋溢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新課程標準中說“注意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所以我覺得在教學這樣的課文時,可以適當擴展學習范圍,用音樂構建平臺,讓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領略民間文化的巨大魅力。
著名情境教學專家李吉林曾說:“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梁,便是教師的情感,教師用自己的真情去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苗,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呈現(xiàn)勃勃生機,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此,在教學《云南的歌會》時,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先欣賞一段劉三姐《想唱就唱》的視頻,順勢介紹道:云南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在云南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占了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了他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男女傳情時會唱歌,結婚時會唱歌,喪葬時會唱歌,甚至有的民族打官司的時候也用歌唱的形式,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沈從文去聽聽云南的歌聲,看看云南的歌會。然后解釋“歌會”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唱歌。在整體感知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誰在唱?哪里?形式?并且問:這與電視里我們看到的音樂會、演唱會有什么不同之處?希望通過對比讓學生對云南歌會的形式特點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在重點研討環(huán)節(jié),我出示了一個重點問題:劃出三幅畫面中你最喜歡的細節(jié),讀讀,品品……——給學生五分鐘時間劃出喜歡的細節(jié),并批注。讀經(jīng)典的作品,批注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此環(huán)節(jié)意在讓學生通過閱讀,在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的細節(jié),并加以評注。個性化的閱讀必將帶來課堂研討的良好氣氛,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在研討和交流中尋求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和共同提高!獙W生回答,共享心得:
重點如下:
第二幅畫面中:
環(huán)境描寫是否必要。出示《湘西民族的藝術》 的一句話,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重要作用。
配樂朗讀第二節(jié)。
第三幅畫面中:
體會云南人民自由的天性、生命活力、純真的生活。并出示《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斌w會作者對這種生活的態(tài)度。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云南歌會最大的魅力——它是一曲生命 的頌歌。從一個“活”字我們探到了作者最原始的意愿。
最后是拓展延伸:寫作,《讀了課文后,我想說…… 》并交流。
縱觀整堂課,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朗讀,一是通過細節(jié)的揣摩,體會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狀態(tài)、自由性情,淳樸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熱情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首先說朗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學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文的敏銳的感覺!彼栽诒疚牡慕虒W中,我特別注重朗讀的訓練,課堂上始終伴隨著各種形式地讀,如對課文中幾幅畫面的通讀,全班讀,老師范讀,個人瀏覽,跳讀等,在朗讀中感悟云南歌會的美,感受人物美,環(huán)境美,風俗美。
再說說通過細節(jié)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熱愛生活、歌唱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熱情和活力。
本文語言清麗優(yōu)美,洋溢著那種純樸、寧靜、遠離城市喧囂的濃郁的文化氣息,同時又體現(xiàn)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熱情。體現(xiàn):
1、在“山野對歌 ”這部分中, “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一句,學生談到了“從婦女的動作、神態(tài)中,體現(xiàn)了對歌的隨意、對歌的快樂……”,我順勢問了一句“對這種女人還有沒有其他的描寫”?自然過渡到對對歌人的外貌描寫中: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繡花透孔鞋。這樣的外貌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性情開朗、活潑、聰明、手腳利索的女孩。我又問了一句:她對生活的態(tài)度怎樣?于是學生從女孩的打扮中感受出這是一個愛美、喜歡色彩的女孩,更是一個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了熱情的女孩。正因為有了對生活的`熱愛,有了生命的激情,她的歌聲才那么美、那么動聽。
2、在“村寨傳歌”這部分中,我緊扣“生命本色”這一點來領會文本內(nèi)容。分別提了以下幾個問題:
A、男女老少一百來人,參加“金滿斗會”,他們有工作嗎?
B、有工作,他們?yōu)槭裁催來參加這個集會?
C、“一張一弛方顯生命本色”什么意思?幾個問題歸結到一起,說明了他們在詮釋生命的本色:有工作的熱情辛苦,也有生命的悠閑享受,這才是生活。再看對“吹鼓手”的分析,“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唱下去”,一個熱愛唱歌、熱愛生活、充滿生活熱情的形象躍然紙上。
課后,我仔細反思了整個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處:
第一、教學過程過于緊湊,課堂時間倉促,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較少。
第二、教師的課堂語言不夠精美,有時顯得較為啰嗦。
第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沒有得到很好地激發(fā),老師的講解用時過多,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還不夠充分。
第四、從文學到文化的推進過程中,教師個人的言語功夫做得還不夠透徹,品味言語情味的方法還顯得比較單一。
總之,這節(jié)課,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在同行那里收獲了很多教學上的東西,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就是要從文字的層面進入文學的層面,再從文學的層面進入文化層面,從而引領學生通過閱讀智慧的言語去體會詩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義。我想,要達成這樣的理想狀態(tài),我還需要不懈努力。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0
每當從講臺下來,我總是百感交集,課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頭魂牽夢繞,我為之歡喜為之憂。課堂是我的樂土,為此我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上完《醉翁亭記》,我的心里有著許多的感動和快樂,從課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學生也是快樂的。誠然,在教學中,我們總在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可是有時卻忽視了老師自己在教學中如何才能體會教學的樂趣,享受教學的.藝術,而不僅僅是關注技術層面的操作。我認為,語文老師應是這樣的人:
一、語文老師首先是熱愛語文的人。語文是充滿著靈氣、靈動的,經(jīng)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熱情。我們語文愛好者也應該有這種精神。盡管外界的誘惑太多,但真正地愛著我們的語文,就要為她獻身,不要僅把她當作可以掙飯吃的職業(yè),而應該當作值得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創(chuàng)造令我們感到欣慰和滿足的教學藝術。
二、做一個性情中人。常聽到一些語文老師說:我特別喜歡這篇課文。這就是性情中人。試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歡這篇課文,如何感染學生來喜歡?換句話,你自己都不喜歡,僅僅為了完成任務,或趕教學進度,你如何激情飽滿地來上這篇課文?白開水一樣地將這篇課文講完了,學生又能得到什么呢?語文給人理想,但不能帶來當下的現(xiàn)實利益;教語文的人必須是一個性情中人。在教《醉翁亭記》的時候,我覺得我就像文中的歐陽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間,講到盡興處,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詠,完全自我陶醉在“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為醉翁,何為自己也!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1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篇幅較長,但內(nèi)容淺顯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學設計,一節(jié)課上下來,受益匪淺。
一、注重朗讀,以讀觀“變”,以讀悟情。在本節(jié)課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自由讀課文,根據(jù)提供的畫面,在文中找恰當文字配解說詞,使畫面與文本巧妙融合,學生自主靈活地選擇畫面解說,又讓學生互相進行解說評價,不斷地讀、評、讀,最終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在讀的過程中,多種形式交互進行,個人展示讀、齊讀相結合,朗讀文本與靜觀畫面結合,朗讀文本與體驗修辭效果結合,于朗讀中進行無痕的知識傳授,于朗讀中進行震撼人心的心靈之旅。
二、教學流程清晰,結構嚴謹。為讓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我設置了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即課題質(zhì)疑,看圖說話,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將重點的`三個方面(對比了解羅布泊前后的狀況,明確其變化的原因。)同時,我將板書和教學流程充分的結合起來,很好的呈現(xiàn)了課文主要內(nèi)容及教學結構。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2
人教版《我的母親》(胡適)是一篇自傳體式文章,文章的前四段是寫的作者的童年生活,五至十三段寫的母親對我做人方面的深遠影響。
在處理這一節(jié)課的時候,考慮到教授的是第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接觸到有關胡適的文學常識,在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處理課文的生字新詞以及梳理課文的結構。然后,重點處理課文對母親的描述,寫了幾件事以及表現(xiàn)了母親的怎樣的品質(zhì)。最后,便是當堂檢測。
整堂課下來,首先是沒有完成課前的`打算,課前的預設不充分。在講授的內(nèi)容上,不能做到精講精練,切實做到使學生在課堂之上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總之,這一堂課是不成功的課。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3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強調(diào)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設計了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預習時,讓學生細讀課文,列出文中所舉事件,要求他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接著,我讓學生根據(jù)所列舉事件與刻畫人物的關系分成三類,并分別說說不同類別事件的作用。
學生對于第一類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了解第二類事件的作用時,費了不少周折,但經(jīng)點撥,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別幾節(jié)中,比較直白的`感情流露,魯迅善意的謊言,學生還是能理解的。他們不僅明白事跡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這樣寫的原因——皆為抒發(fā)作者對藤野先生的一片無法言表的真情。
在第三類(1~3、10~11)的事件里,未寫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筆,但在這些自然段里,卻解釋了見藤野先生的原因(即棄醫(yī)從文),或者說,令藤野先生棄醫(yī)從文的直接原因即為文中提到的電影事件。(學生立即活躍起來。)至此,的選材及作用基本理清。
最后,本人提出問題:“的線索是什么?”
有的學生回答為:以藤野先生其人為線,全文寫見藤野學生的原因──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與藤野先生惜別—別后憶藤野先生。支持這一觀點的學生過半。亦有學生反駁:以愛國的情感為線索,學醫(yī)為愛國、棄醫(yī)從文亦是愛國。贊成這一觀點的近半。
爭議由此起,教師適時調(diào)解:寫藤野先生與愛國是否沖突?二者有無交點?學生們馬上做出反應,二者并不矛盾,因為愛國而學醫(yī)、因?qū)W醫(y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yī)、因棄醫(yī)而別藤野先生!他們立即明白了二者的關系。教師趁機點明,有兩條線索,一條明線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條暗線即魯迅的愛國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題也水到渠成。寫學醫(yī)棄醫(yī),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現(xiàn)出作者的赤誠愛國情。
就本人看來,本課是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聲中結束的。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本人認為還是可以的,因為縱觀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篇幅較長,主題較深,情節(jié)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本人思量了許久,后來本人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zhuǎn)向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對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這樣,就實現(xiàn)了難文淺教,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關于文章的線索之爭是學生自發(fā)的,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后的收獲可以從恍然大悟的感嘆聲中聽出,這正是本人所追求的。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4
今天教授的是陶淵明的《五柳先生》。是初二語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這篇文言文并不難,初二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而且他們對陶淵明也并不陌生,所以我主要采用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來上這堂課,讓學生教學生,學生不會的,老師才引導。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自學欲望,和探討的熱情,讓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fā)了光彩。有幾點心得總結如下:
一、自由朗讀,疏通文意,提高自學能力。
學生的學習熱情,需要教師點燃。在上課開始,通過與學生互動營造了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然后讓全班自由朗讀課文,讓學生通過朗讀感知課文內(nèi)容,在朗朗書聲中走進課文,走近陶淵明。接著讓學生結合課下注解,自己口頭翻譯課文,不懂的字句做記號,然后小組討論,把小組成果展示出來,最后全班交流,教師引導。這樣學生互助后教師指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動了起來,自覺投入學習活動中,提高了自學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品讀人物,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文章一定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教師教懂的,教師要做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走進文本,感知人物。所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課文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讀人物的精神,通過合作探究,學生很快就明白,陶淵明“性嗜酒,好讀書,常著文”,并從中看出了他是一個性情率真,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雅士。于是,陶淵明的形象就在同學們熱烈的討論聲中栩栩如生了。
當然,在本堂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令人遺憾的地方,比如在指導朗讀時,匆匆?guī)н^,生字詞分析也不太到位,可能導致學困生掌握不夠扎實。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也不夠,以致討論不能充分展開,可能導致一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來不及思考與發(fā)表看法。再有就是教師的課堂點撥挖掘的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5
課前作業(yè)導學,既能節(jié)省課時,增大課堂的.容量,又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合作互助精神。讓學生既能體驗自已學習成功的快樂,又能品嘗幫助別人的喜悅。而且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可使師生關系變得十分融洽,讓師生在課堂中融為一體,在比較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9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07
《語文園地五》下冊教學反思06-15
語文下冊《烏鴉喝水》教學反思03-30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4-08
八年級語文下冊《岳陽樓記》教學反思06-08
八年級英語下冊教學反思08-17
八年級下冊英語教學反思03-20
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學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