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等式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等式教學反思1
自我評價:
首先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本節(jié)課對于理科生來說,比較好理解。難點在于等號成立的條件的探究,在老師的.指引下,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從學生反應來看,自認為本節(jié)課較成功。達到了教學目標,突出了重難點,教學過程,學生參與度也較高,整體比較滿意。
亮點:
學生參與度較高,多媒體課件的展示,使得本節(jié)課更加清晰。
不足:
部分學生基礎薄弱,數(shù)形結合思想不夠完善,識圖,畫圖能力還不怎么好,對數(shù)與形的關系理解不深;在課堂上,往往容易忽略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還是不太能關注到全體學生。應多關注課堂,使課堂熱烈而不熱鬧。
改進措施:
1、多關注后進生,讓他們也都參與進來
2、少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3、對學生的解答給予準確,中肯的判斷;答對的即時表揚,打錯的多鼓勵
4、自己的板書可以更工整些
等式教學反思2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等式的基本性質是解方程的認知基礎,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因此學習和理解等式的性質就顯得尤為重要。起初,我們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四條性質的教學力量分布得比較平均,等式兩邊同加、同減、和同乘的實驗由教師演示,等式兩邊同除的實驗再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在教學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設計,重點不夠突出,在經(jīng)過了網(wǎng)絡研討和集體反思之后,最終形成了將等式兩邊同加的這條性質作為重點講解內容,其它的三條性質在第一條性質之后,由學生通過觀察、理解、操作等學習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結論,教師只是給予適時的點撥,總結。加法是學生學習計算的基礎,因此在教學等式同加的性質上,我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實驗。第一層次,在天平兩邊同時放上同樣的物品,第二層次,在天平的兩邊同時放上等質量的不同物品,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并總結歸納出結論。第一個層次的實驗,學生通過教師的直觀操作演示,很容易得出,只要天平兩邊加上同樣的物品,天平就會保持平衡。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構建出天平與等式之間的聯(lián)系,將天平上的實物,通過測量,抽象到等式的計算中,使學生初步形成:在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相等的數(shù),等式不變。
實驗過后,有些學生會形成思維的定勢,只是認為在天平兩邊加同樣的物品,天平才會平衡。為了打破學生的這種思想,我們設計了第二層次的.實驗,即在天平的兩邊同時放上等質量的不同物品。通過這一層次的實驗,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決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決于所放物品的質量是否相同。這樣的教學設計,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了對事物的本質探究上,使學生明確對知識的探索不要僅停留在表面,而要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同時,也注意到將等式與實驗進行結合,兩個實驗之后,學生對于等式的同加性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夠較為準確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質。
這一環(huán)節(jié)在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靈活的運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知識,在理性的思考,形象的演示的基礎上,在推理后驗證自己的想法,不僅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得到有效的訓練,還使學生對等式的性質有了一定的認識。有了以上的實驗基礎,為學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質做了堅實的鋪墊。在教學等式兩邊同減、同乘、同除的性質時,教師便可以逐漸放手,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的過程中,積極參與驗證自己的猜想,在實驗的同時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思考的樂趣,對等式的性質有初步的了解,為后面學習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等式教學反思3
今天的學習內容一次函數(shù)與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上一課內容的延續(xù),一個問題的三種不同的表述是最難理解的,求不等式ax+b>0的解集,等價于求x為何值時函數(shù)y=ax+b的值大于零,等價于求直線y=ax+b在x軸上方的部分x的取值范圍,同樣的,求不等式ax+b<0的解集,等價于求x為何值時函數(shù)y=ax+b的值小于零,等價于求直線y=ax+b在x軸下方的部分x的取值范圍。
在今天早上我們幾個老師的共同研究下,我的設計教學程序時,作了如下安排:用圖象法求方程2x—6=0的解,進而研究求不等式2x—6>0的'解集,轉化為求x為何值時,函數(shù)y=2x—6的值大于0,轉化為求x為何值時,直線y=2x—6在x軸上方,在此基礎上進行練習前置學習的訓練,提升到一般情況:利用圖象回答,x為何值時,方程mx+n=0的解,不等式mx+n>0的解集,不等式mx+n<0的解集,例題2的教學是本課難點,每個老師在課堂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協(xié)助學生理解。
陶老師在教研課上的處理方法很好,由學生分析,取x的值計算函數(shù)值進行比較,評課交流時,老師們提出還可以列舉更多的x的值進行計算比較,學生理解起來更為便利,在這個問題上,我在輔導學生時,從交點出發(fā)通過函數(shù)的增減性研究解讀,感覺學習困難的學生還是好理解的,在下一課的課上,用這樣的分析方法再做輔導,看效果應該可以的。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提高。
等式教學反思4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在初一的時候就已經(jīng)學過了,而《用函數(shù)觀點看方程(組)與不等式》這節(jié)就要求學生利于函數(shù)的觀點重新認識、分析。
在復習導入過程中,我給出一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的題目:3x-2>x+2.同學們都笑開了花,有同學說:“這么容易,老師,我們已經(jīng)不是初一的小孩子了。”也有同學直接說出這個不等式的解。這時,我提出了問題:“誰能把剛剛學習的一次函數(shù)和這個不等式聯(lián)系到一起?同學們可以大膽想象!庇捎趯W過利用函數(shù)觀點看方程,有很多同學反映比較快,說:“畫兩個一次函數(shù)y=3x-2和y=x+2的圖像,然后再觀察”。我按照他的思路講解了這種方法,同時提出還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引導同學通過一個函數(shù)圖像來解決問題。
這節(jié)課要結束了,突然有個同學問:“老師,本來我們能用初一的知識解題的.,為什么要弄的這么麻煩?”“問的好,這節(jié)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同學們數(shù)形結合思想,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等式教學反思5
“等式的性質”我們基本上都是這么處理的:第一課時直接介紹什么是等式,等式的性質是什么,做為介紹性的內容十分鐘甚至幾分鐘一筆帶過,緊接著就教學生如何解方程。對于等式的一些簡單的應用我們是在后續(xù)的學習中通過循環(huán)的練習來補充。但是新人教版的這一部分內容卻安排了兩個課時,除了介紹等式的概念和性質外,并直接應用等式的性質去討論一些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紤]到這部分內容是后繼學習解方程的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jù),同時也為以后在代數(shù)幾何中進行量與量之間的轉換,代數(shù)式的恒等變形提供依據(jù),更為以后學習不等式打下基礎。我還是計劃用一個課時的`時間專門去學習這部分內容,并把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作為這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
教學中我以天平為直觀形象引入內容,增加或減少左右托盤中的物體或砝碼,使學生明確等式的性質,并能用列式的方法表達等式的性質。緊接著通過三個例題讓學生掌握如何利用等式的性質解一些簡單的方程。
即使我在安排例題的時候注意到了難度的梯度,但是最后學生普遍認為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相當麻煩,而且不容易掌握,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小學用算式各部分關系來解題?梢娺@節(jié)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學生對等式的性質的本質似乎理解不夠,所以這堂課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個知識他們接受得相當被動。
等式教學反思6
本節(jié)課由一次函數(shù)討論了三個已書法家對象: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冷飲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組,這些不是新知識,但對其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本節(jié)用函數(shù)的觀點對它們進行分析,這種再認識不是簡單的回顧復習,而是居高臨下的進行動態(tài)分析。因此,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內容的要求尺度。通過 本節(jié)課的教學,應加強知識間橫向和縱向的.聯(lián)系。發(fā)揮函數(shù)對相關內容的統(tǒng)作用,能用一冷飲函數(shù)的觀點把以前學習的方程與不等式進行整合。
本節(jié)課的教學發(fā)現(xiàn):有一小部分的學生還是不懂得看函數(shù)不理解函數(shù)值大于0、小于0進所對應的自變量的值應如何看,如何寫出滿足條件的答案。因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增加看圖的練習題:知道函數(shù)值的范圍求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知道自變量的取舍范圍求函數(shù)值 的范圍等類型的題目。
另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生學習的目的,是重點,但也是學生的難點。盡管學生難接受,介是在教學的過程 中不要回避,要慢慢引導,加強訓練,爭取讓學生能理解題目,掌握解題方法與技巧,從而提高技能。
等式教學反思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這一節(jié)內容在學生學習了前面一節(jié)一次函數(shù)后通過討論一次函數(shù)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關系,從運動變化的角度,用函數(shù)的觀點加深對已經(jīng)學習過的不等式的認識,構建和發(fā)展相互聯(lián)系的知識體系。它不是簡單的回顧復習,而是居高臨下的進行動態(tài)分析。
2、活動目標
、倮斫庖淮魏瘮(shù)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關系。會根據(jù)一次函數(shù)圖像解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問題。 ②學習用函數(shù)的觀點看待不等式的方法,初步形成用全面的觀點處理局部問題。
③經(jīng)歷不等式與函數(shù)問題的探討過程,學習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待數(shù)學問題的辨證思想。
、茉鰪妼W生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探索數(shù)學奧妙的愿望,體驗成功的感覺,品嘗成功的喜悅。
3、教學重點:(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shù)的轉化關系及本質聯(lián)系
。ǎ玻莆沼脠D象求解不等式的方法.
教學難點:圖象法求解不等式中自變量取值范圍的確定.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的思維已逐步從直觀的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具備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三、學法分析
1、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2、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合作交流的友好氛圍,讓學生更有機會體驗自己與他人的想法,從而掌握知識,發(fā)展技能,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
四、教法分析
由于任何一個一元一次不等式都能寫成ax+b>0(或<0)的形式,而此式的左邊與一次函數(shù)y=ax+b的`右邊一致,所以從變化與對應的觀點考慮問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也可以歸結為兩種認識:
⑴從函數(shù)值的角度看,就是尋求使一次函數(shù)y=ax+b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⑵從函數(shù)圖像的角度看,就是確定直線y=ax+b在x軸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點的橫坐標所構成的集合。教學過程中,主要從以上兩個角度探討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shù)的關系。
1、“動”―――學生動口說,動腦想,動手做,親身經(jīng)歷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
2、“探”―――引導學生動手畫圖,合作討論。通過探究學習激發(fā)強烈的探索欲望。
3、“樂”―――本節(jié)課的設計力求做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緊一點,直觀多一點,動手多一點,使學生興趣高一點,自信心強一點,使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思考。
4、“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待數(shù)學問題的辨證思想。
等式教學反思8
在教學過程中看出,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差異思維品質的不同,其解題的方法也不相同。上課時,我面對學生各種解法,讓同學們先小組討論,充分暴露思維過程,然后全班討論,對各種解法及思維過程給與評價。由于啟發(fā)得好,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感覺良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下面就如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1、暴露思維過程,發(fā)展學生思維。
暴露思維過程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都必須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教師經(jīng)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現(xiàn)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通過多維的'交流,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要在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思路,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著重培養(yǎng)思維的敏捷和靈活,使他們在分析中學會思考,需要把面對的問題通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對比等中求得簡捷,在運用中變得靈活,在疏漏后學得縝密。
2、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思維。
系統(tǒng)性、邏輯性是數(shù)學的主要特征之一。數(shù)學本身的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很緊密的,各部分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數(shù)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只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思維過程的規(guī)律進行思維活動,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學應從較好的知識結構出發(f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shù)量關系上,依據(jù)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連接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抓住邏輯推理的新起點。這樣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地聯(lián)系起來。新的知識一經(jīng)建立,便會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建成新的知識系統(tǒng)。
3、激發(fā)求知欲望,發(fā)展學生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在喚起學生數(shù)學思維情趣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調控,讓學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書而不能"的"憤徘"狀態(tài)之中,這種"道弗牽、強弗抑、開弗達"的思維激發(fā),有助于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探究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問題的興趣。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就啟動、開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和素質得到發(fā)展,得到提高。
等式教學反思9
一、教學前后對該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
等式的性質是本章的基礎,是方程解法時的重要依據(jù)。解方程就是用等式的性質來施行一系列的恒等變換。因此,要正確理解和應用等式的性質。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通過觀察、歸納引出等式的兩條性質,并直接利用它們討論一些較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這將為后面幾節(jié)進一步討論復雜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準備理論依據(jù)。
二、教學過程的實施
這節(jié)課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等式的二條性質,以及運用這二條性質解一些簡單的方程,那么怎么來學習呢?如果直接就給同學們講等式有這樣的二條性質,然后就是反復的運用、反復的操練的話,學生學起來就會覺得沒有味道,對數(shù)學有一種厭煩感,所以我就想到了借助生活實際來學習這節(jié)課的內容,利用天平來加強對等式性質的直觀理解,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掌握起來也比較的容易。
在新課引入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先就利用天平,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質,同時還用了具體的數(shù)字等式來驗證,而且還讓學生用等式來表示這些性質,從本質上理解這些等式性質,從幾個方面認識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后過渡到等式性質的幾個小練習,讓學生們練習。在學生的練習中,更加深了學生對等式性質的理解。
在小練習中,學生很容易掌握等式的兩邊同加或同乘一個數(shù)或式子,但是同除一個數(shù)時,總忘了這個數(shù)不能為0,所以在這里我特意引導學生兩邊除以一個0時的結果,通過錯題來探尋答案,主要考慮到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由此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通過前面的小練習,學生理解了等式的性質,然后讓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有助于引導學生研究方程的解法,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明白解方程就是把方程變形為“x=a”的形式。同時在教學中,沒有過早地使用“合并同類項”“移項”“系數(shù)化為1”等解方程的專門用語,這里就是要突出等式性質,使用等式性質考慮如何解方程。
等式教學反思10
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shù),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為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然后出示例1,讓學生列出方程x+3=9,用課件演示x+3個方塊=9個方塊,提問:“如果要稱出x有多種,改怎么辦?”,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x相當于6個方塊,從而得到x=6。
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問:為什么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3,而不減去其它數(shù)呢?學生沉默,終于有兩雙小手舉起來了,“為了得到一個x得多少”,我又強調了一遍,我們的目標是求一個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減去,為了不耽誤更多的時間,我沒有繼續(xù)深入探究。接下來教學例2,同樣我利用天平原理幫助學生理解,在學生說出要把天平兩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了分的過程,讓學生把演示過程寫出來,從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shù),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為0的`數(shù),方程兩邊仍然相等。
按理說,只要稍加類推,學生應該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來的練習*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數(shù)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幾乎不會做,甚至動不了筆。問題出在哪里?經(jīng)過認真反思總結如下:
一是從天平過渡到方程,類推的過程學生理解不透,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就相當于方程兩邊同時減去3,這個過程寫下來時,要強調左右兩邊原來狀態(tài)保持不變,要原樣寫下來,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造成有的學生不會格式,教學反思《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二是對為什么要減去3討論不夠,雖然有學生回答上來了,我應該能覺察出學生理解有困難,課件和天平能讓學生懂得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相同的數(shù),至于為什么這里要減去3卻還似懂非懂,如果當時舉例說明也許很有效果,比如:x-3=6,我們該怎么辦呢?學生通過對比討論,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要求出一個x是多少,就要根據(jù)方程的具體情況,若比x多余的就要減去,不足x的就要補足,這樣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備學生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差錯,這部分內容應該不難,但學生的現(xiàn)有基礎是確定教學方法的基礎,從教學效果看,我明顯做的不夠。
四是教學內容確定不恰當,本來我是想,上課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學,既有加減,又有乘除的,只教學加法和乘法的,減法和除法的解法,讓學生通過遷移類推的方法的解決。由于我班學生是我本期新接的,對學生了解不夠,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而且整體水平較差,因此安排兩個例題有難度。
等式教學反思11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今后學習解方程的基礎。在以前的教材里,學生是應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解方程,這樣的思路只適宜解比較簡單的方程,而且和中學教材不一致!稊(shù)學課程標準》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和中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銜接出發(fā),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會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成功之處:
1.在直觀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學等式的性質。用天平呈現(xiàn)的直觀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兩邊發(fā)生的變化及結果,有利于學生的直觀感受。又在學生觀察、分析等式變化的基礎上及時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質,使學生進一步積累了數(shù)學活動的`經(jīng)驗,初步發(fā)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循序漸進地教學等式的性質。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等式的性質的過程中,逐步推進:先從不是方程的等式過渡到方程,再由加同一個數(shù)過渡到減同一個數(shù)。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3.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培養(yǎng)交流的能力與合作意識。
等式教學反思12
平時我們聽課很多都是新授課,課的模式我們也探討很多了,而此節(jié)就課型而言應算作習題課,為何上此課型,主要是提出一種上法,讓同仁加以探討,得出幾種模式。本節(jié)內容是“基本不等式的應用”,是在學生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技巧的基礎上進行的,基本不等式的應用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求最值,二是它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是梳理基本不等式的知識點;
二是練習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數(shù)的最值;
三是基本不等式在實際中的'應用;
四是高考中基本不等式的典型題型。
時間安排是這樣:
第一環(huán)節(jié)大概5分鐘;
第二環(huán)節(jié)大概10分鐘;
第三環(huán)節(jié)大概15分鐘;
第四環(huán)節(jié)大概10分鐘。
在實際操作時可能第一和第二環(huán)節(jié)有超時,故最后課堂內容不能在40分鐘完成。當然,我的目的只是提出一種習題課的課堂模式,具體時間上我們可以通過對習題的增減來達到吻合。對于第四環(huán)節(jié)可能同仁有不同看法,認為只是讓學生看一下高考題,起不到實質效果,還不如不要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了解此內容在近幾年高考中出現(xiàn)的形式,并作為資料保存課后自己再練習加以鞏固。高中一二年級的老師和學生,應該要有三年一盤棋的思維和行動,每個內容上完后把近幾年的經(jīng)典高考題拿出來進行分析,我覺得不論對學生或老師都相當有益,如果能讓學生養(yǎng)成這個習慣,三年時間的積累,讓學生或多或少會對高考內容的重點、難點,命題的形式及命題的規(guī)律有自己的研究或者是想法,相信對他們高三的復習和迎考有很大的幫助。
等式教學反思13
《等式的性質》一課教材設計了四個觀察小實驗活動,分別探索等式兩邊同時加、減和同時乘、除的規(guī)律。在用算式表示實驗結果的同時,使學生知道“等式兩邊同時加減或乘除以同一個數(shù)(除數(shù)不能為0),等式仍然成立”這一規(guī)律。
由于等式的性質是解方程的基礎和依據(jù),所以我在教學時給予特別重視,活動一、用天平直觀圖演示的操作,給學生提供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交流自己發(fā)現(xiàn)的空間,切實理解等式的`性質;顒佣、用課件進行演示,在活動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總結等式的性質。基礎訓練中,分別安排了在天平上填運算符號和數(shù)字,在課堂練習中填數(shù)的模擬解方程練習。練習時,讓學生看懂題目的要求,特別是第1題中的訓練題說一說是怎樣想的,也就是根據(jù)等式的基本性質做的,打實基礎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做準備。
本課講完之后,感覺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我認為運用圖片加演示進行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提出精煉的思考問題和適當?shù)狞c拔會增加課堂的教學效率,緊湊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課堂教學更加順暢。尊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發(fā)言機會,暴露他們的思維,把思維留給學生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注重了學生上課語言表述的規(guī)范與準確,書寫的工整。
總之,數(shù)學教學要給學生留出大量的習題訓練時間,給學生消化和熟悉鞏固的機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時時提醒自己精講多練,盡量多給自主練習的時間和空間。
等式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節(jié)有關于中小學銜接的數(shù)學課:等式的性質,在教學中采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xiàn)"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jīng)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fā)現(xiàn)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shù)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yōu)橐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后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fā)現(xiàn)打下基礎。
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質,采用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由老師演示天平實驗,分別在天平兩側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實驗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并列出數(shù)學式子;再讓學生所列的式子,提出問題:通過天平實驗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聯(lián)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質?由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出等式的性質一和性質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質抽象為數(shù)學的符號語言并表示出來。最后通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并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時應注意些什么?第二部分是對等式性質的運用。通過兩個例題和兩個練習,揭示等式性質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為后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
回顧本節(jié)課,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導致延遲了大概5分鐘下課。作為教師所演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費時間。在探索等式性質中用天平演示實驗之后留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訓練的時候留給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間也略顯不足。
2、教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yǎng)。數(shù)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于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著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老師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在課堂上對突發(fā)的事件處理不夠果斷,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反饋。如在練習2中要求學生同時根據(jù)等式的兩個性質編一個新的等式時,學生的解答出現(xiàn)了多種結果,老師的點評和引導所花的時間過多(約5分鐘),打亂了下一步的安排。
4、對于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5、對于性質的運用,采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缺少學生板演的環(huán)節(jié),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6、縮減了小組合作學習研討的時間,沒能體現(xiàn)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
等式教學反思15
回顧本節(jié)課,我有以下感受:
1、整體的思路比較清晰:
先從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出發(fā)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同時也體現(xiàn)了數(shù)學是源于生活的),然后通過練習進行辨析,并讓學生自己歸納注意點(鞏固概念),再接下去是應用新知、鞏固新知、再探新知、鞏固新知、探究活動、知識梳理、布置作業(yè),整個流程比較流暢、自然;
2、精心處理教材:
我選的例題和練習剛好囊括了解由兩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成的不等式組,在取各不等式的解的公共部分時的四種不同情況,以便為后面的歸納小結做好準備;
3、能給學生以鼓勵,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知識梳理環(huán)節(jié)安楠同學區(qū)分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是不一樣的,它們是有本質的區(qū)別的,我覺得她非常善于總結、類比和思考,所以我及時予以肯定;
4、在對整節(jié)課的`時間把握上有所欠缺,致使拖了堂,當然這也存在著經(jīng)驗不足,在做課件時沒預先設計的問題;如果我再上一次這個內容我會把探究活動直接作為學生課后探究的問題,而且在小結后我將讓學生利用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解決引例中的問題,讓學生領會到數(shù)學也是應用于生活的,讓學生能體會到所學知識的用處,借此也可引出下一節(jié)課,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5、在知識梳理環(huán)節(jié)有同學提出疑問:
若出現(xiàn)兩個一樣的不等式它的公共部分怎么找?若有三個不等式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它的解又是怎樣的?能否直接就在數(shù)軸上畫出它的公共部分等問題時有些沒能及時給學生以肯定,有些引導不夠到位。
【等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等式與不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1-22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0-13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02-19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02-26
《等式與方程》教學反思03-02
不等式教學反思03-26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5篇)03-11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22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