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34課,它是一篇脫離拼音的看圖學文。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課文配有六幅圖,分別與六個自然段的資料相對應。本課分2個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一課時。授課完畢,反思自我的教學,感覺這堂課有成功之處。
一、運用多種有效手段使學生準確了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課文第一課時的難點在于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一樣階段的形態(tài)變化,并且一年級學生對動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資料。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策劃,我主要利用三個有效手段使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huán)節(jié)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一樣階段的形態(tài)變化。
手段一:抓明線引暗線,條理清晰
從課題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趣味的圖片,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貌的?這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經(jīng)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貌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之后再問,小蝌蚪的媽媽會是誰呢?它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經(jīng)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忙,小蝌蚪一步步明白了自我媽媽的特征,并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
在初學文本時,我又問了設置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當學生經(jīng)過第一次瀏覽課文明白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后,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說兩者不像,于是我拋出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fā)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如此明暗線結合,經(jīng)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到達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手段二:據(jù)文貼畫,貼中取樂
上課前,我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經(jīng)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我在課堂上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簡便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學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學生經(jīng)過暗線也明白了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出示如下填空題: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再過幾天,()變短了,漸漸地,()已經(jīng)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
這個填空題有效鞏固知識,并加深印象。
二、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
課文中有不少對話,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能夠借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應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后,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圖文對照,再加以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的主要資料就很快掌握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內容生動有趣,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上課傾聽的能力,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猜謎語的方法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上課伊始,我神秘地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則謎語,想不想猜猜?同學們異口同聲說:“想!崩蠋熣f出了謎語,學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進入課題。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我有趣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并要求學生仔細聽。a、老師范讀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我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側重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適時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本節(jié)課的學習,利用兩課時學完,重點側重了兩種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一是朗讀能力,二是說話寫話能力。下邊詳細闡述:
一、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
朗讀,是學習語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這篇課文的語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語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對話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讀指導。
如第一自然段。課始,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后,出示謎底小蝌蚪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寫板書,再引導孩子看著板書看著圖片說成一段話。
然后再請孩子讀第一自然段,發(fā)現(xiàn)作者是怎樣描寫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觀察點和自己觀察點的不同,作者的表達與自己的表達有何不同。這個環(huán)節(jié)就在潛移默化的對孩子進行也就是進行對比閱讀的訓練。在對比后,再次對課文第一段進行欣賞性閱讀,這時有個別讀,小組讀,老師范讀,通過不同形式的閱讀,逐漸達到會背誦。第一段的學習順利完成。
2、對話的朗讀指導
對話朗讀的指導更多的通過分角色表演讀的方式來完成。課文中小蝌蚪和鯉魚阿姨、烏龜先生的兩次對話,我分別和孩子們進行了分角色的朗讀,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中,使朗讀的訓練得到了提升:例如:小蝌蚪與鯉魚阿姨的對話:我直接就請孩子們來扮演角色,我讀旁白,然后師生共同評價角色扮演讀的優(yōu)點和不足。比如,兩次對話中旁白中動詞的運用,“迎上去”和“追過去”,不同的動詞表達不同的心情,體現(xiàn)不同的情景,我引導孩子體會“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對容易,迎的難度就大了,迎字孩子僅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禮貌和客氣,沒人能理解到他們的方位是怎樣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來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鯉魚阿姨!磅庺~阿姨在教小鯉魚吃食物!蔽夜室庹驹凇磅庺~阿姨”的后邊問孩子們:“小朋友們,我是小蝌蚪,我應該在鯉魚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啊?”孩子們思考一下,說:“在鯉魚阿姨的前面!蔽荫R上游過去,停在鯉魚阿姨的前面,并熱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問她:“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訴孩子們,迎,是小蝌蚪主動積極的游過去,表現(xiàn)出了他們急切想找到媽媽的心情。就這樣,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分角色朗讀。幾次的體驗后,孩子們的朗讀越來越好。
二、說話寫話
課堂上,關于說話的練習無處不在。每篇課文我都做到一課一得,精心的尋找語用點,一般是根據(jù)文字表達到額特點來設計,以據(jù)此來拓展孩子的思維,豐富孩子的積累,鞏固孩子的表達。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圖說話,比如這篇課文:課始,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后,出示謎底小蝌蚪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寫板書,再引導孩子看著板書看著圖片說成一段話。本節(jié)課就是這樣,在學習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寫之外,我就引導孩子嘗試著描寫“小金魚”之類的小動物,進行簡單的外貌描寫。課件顯示小動物金魚,引導觀察,進行仿寫。訓練完后,布置作業(yè),再次進行仿寫,小白兔或者小烏龜,或者小鴨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的外形。講讀和寫、說和寫緊密的結合起來,使訓練真正的做到扎實有效。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當學生剛接觸到新課文的時候,總是非常感興趣。怎樣有效利用第一課時學生的新鮮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課的開始我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看見過蝌蚪的同學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同學就會邊看圖邊說出很多關于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學生多讀課外書。
在學生說了很多關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勵孩子們進行朗讀比賽,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說后讀,把學生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老師的言語在課堂上也深深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在朗讀了第一段課文后,我用富有童話韻味的語言引導,“小蝌蚪們在水里快活地游玩著,有一天他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就決定去找自己的媽媽了。我們一起跟著他們去找好嗎?”
孩子們津津有味地開始了“尋找蝌蚪媽媽”的歷程——朗讀。
讀著讀著,他們就發(fā)現(xiàn)了很多問題。比如“小蝌蚪們原來是在快活地游來游去,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媽媽了呢?”“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可為什么小蝌蚪看見烏龜就去叫媽媽,烏龜?shù)淖彀筒⒉粚挵。 薄?/p>
孩子們能提出這么多的問題,說明他們已經(jīng)沉浸在課文里,思維活躍,作為一個探究者的角色在積極的學習了。這也讓我非常佩服孩子們的眼力,這是一群多么愛動腦筋而可愛的孩子啊。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并沒有馬上給他們答案,而是順水推“舟”,讓學生繼續(xù)讀課文,然后在小組討論,看看能不能自己解決這些問題。不能解決的再一起來全班討論。結果學生都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時,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媽媽;而當小蝌蚪看見烏龜,是因為他們太想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從哪里看出來呢?“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媽媽!’”……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吧!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4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看圖學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量。上課伊始,我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學?吹搅艘粡垖と藛⑹,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把學生的吸引到課堂中來。
二、看視頻,整體感知課文
視頻出示這一課的動畫,全文配文字,利用課件,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面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后,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更好的理解?磩赢嫞材茏寣W生整體感知課文。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要注重學生的讀,在讀課文中,讓他們帶有表情的讀。例如:看到鯉魚阿姨時,急切的心情;看到烏龜時,高興的心情等等,要求他們讀自然段時,加入這些表情。
2、貼——據(jù)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在講課文的'過程中,我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
3、說——以對話為主,進行朗讀訓練
這篇課文,有許多的對話,讓學生通過表演,來經(jīng)行對話練習。多鼓勵他們說,加上表演,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更有表情地說。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不夠多樣,在分析課文不夠深入,創(chuàng)新性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
總之,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喜歡語文的。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設計教學時能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讓學生了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和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shù)膸椭,怎樣找到青蛙媽媽的?jīng)歷,并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同時還激發(fā)了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知識的熱情,能自覺保護小蝌蚪和小青蛙,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學習的精神和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課始質疑和課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解疑,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能以學生原有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利用多樣化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積極主動。人人參與閱讀、小組交流討論。全班交流討論的參與率達到80%。在交流討論活動中,學生能準確把握課文內容要點,一部分學生更能運用想像力,提出獨創(chuàng)性見解。拓展延伸的文學欣賞活動,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欣賞到了藝術的美,效果很好。
這一案例的創(chuàng)設和設計,在教與學的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首先,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在教師教學思想的引領下,逐漸得到養(yǎng)成和實現(xiàn)的。其次,教師根據(jù)教學要求,靈活地把全班分為多個小組的小群體進行學習,學習形式上更具有靈活性和注重個性的發(fā)展。對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和提高,能進行有效的指導,在關注過程中,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
由于教師想全面體現(xiàn)新課標新理念,一節(jié)課安排的教學內容多,教學方式多,而學生積極性高,都想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因此時間很緊張。教師在以后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只是個憑借,應學會取舍,精講精練,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既要要尊重學生,努力發(fā)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又要根據(jù)學情及時調控,促使他們有效地學習。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6
這次美術活動與其他繪畫形式不同,適事連環(huán)畫,要求幼兒學習畫故事連環(huán)畫,并在畫面上寫數(shù)字以表示閱讀的順序,與同伴分工,確定自己表現(xiàn)的故事情節(jié),在畫面中表現(xiàn)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節(jié),感受故事畫與其他繪畫形式的不同風格效果。
由于在語言課上已教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了,所以幼兒對故事資料比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組放了倆本幼兒用書,讓孩子們參考幼兒用書來畫,并且規(guī)定孩子們選取我翻到的那頁進行繪畫,其次,我重點教了青蛙的繪畫方法,但是繪畫下來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大部分孩子畫了鴨媽媽,龜媽媽,只有幾個孩子愿意畫青蛙,魚,透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幼兒用書上的'圖畫是比較復雜,導致孩子們都不愿意嘗試。
在第二教時時,我就吸取了教訓,首先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要畫哪幅,有的組讓小組長幫忙分配,然后請幼兒自己說說要畫哪浮,其次在青蛙,鵝的師范圖上都相對簡單了,最后,簡單的從整體布局和均勻涂色這2方面上對幼兒的作品上進行了評價,并把較優(yōu)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題墻,其余幼兒作品合訂在一齊,變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媽媽》的連環(huán)故事書,放在了圖書角,供幼兒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
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
a、讀這兩小節(jié),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
d、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jù)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闭n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么樣呢?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并加以引申。通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通過感悟、聯(lián)想兩個支點,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
這次美術活動與其他繪畫形式不同,適事連環(huán)畫,要求幼兒學習畫故事連環(huán)畫,并在畫面上寫數(shù)字以表示閱讀的順序,與同伴分工,確定自己表現(xiàn)的故事情節(jié),在畫面中表現(xiàn)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節(jié),感受故事畫與其他繪畫形式的不同風格效果。
由于在語言課上已教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了,所以幼兒對故事內容比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組放了倆本幼兒用書,讓孩子們參考幼兒用書來畫,并且規(guī)定孩子們選擇我翻到的那頁進行繪畫,其次,我重點教了青蛙的繪畫方法,但是繪畫下來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大部分孩子畫了鴨媽媽,龜媽媽,只有幾個孩子愿意畫青蛙,魚,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幼兒用書上的`圖畫是比較復雜,導致孩子們都不愿意嘗試。
在第二教時時,我就吸取了教訓,首先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要畫哪幅,有的組讓小組長幫忙分配,然后請幼兒自己說說要畫哪浮,其次在青蛙,鵝的師范圖上都相對簡單了,最后,簡單的從整體布局和均勻涂色這2方面上對幼兒的作品上進行了評價,并把較優(yōu)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題墻,其余幼兒作品合訂在一起,變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媽媽》的連環(huán)故事書,放在了圖書角,供幼兒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9
本課的開始我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見過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孩子就會邊看圖邊說出很多關于小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孩子們多讀課外書興趣。
教學進行到一半時,一個孩子一臉真誠、滿是疑惑地問:“老師,為什么烏龜有四只腳呢?”全班同學都笑了起來:烏龜本來就是四只腳嘛!我和孩子們的理解是一樣的,還有什么理由讓烏龜是四條腿呢?其中一個學生說:“因為烏龜殼太重了,必須要四條腿才能撐起來!”
留心關注身邊的孩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規(guī)律:當孩子學會說話以后,他會不斷地追問“這是什么”;過了這個階段,他又會不斷地追問“這是為什么”。
當孩子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時候,我們往往理屈詞窮,要么敷衍說:“本來就是這樣的!”要么索性說:“自己想去”可悲的是這才形成一這節(jié)課的一個“敗筆”。
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一下便會發(fā)現(xiàn),傻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烏龜為什么有四只腳由物學、遺傳學、力學的.角度去探討,未嘗不能找到答案。我們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博學告訴孩子很多,很多。
當然這種探討,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可能太深奧了些。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簡單地回避、敷衍孩子的問題,更不能嘲笑孩子的這種思考。
屈原的《天問》發(fā)人深省,李白、蘇軾的問天、問宇宙、問人生之作也成為千古絕唱,瓦特的疑問更是改變了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誰能肯定,今天問“烏龜為什么有四只腳”的孩子不會成為明天的棟梁之才又能相信一個從小就被剝奪思考和疑問權力的孩子長大了會成為有思想、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沒有疑問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宇宙、社會、人生的奧妙是無窮的。如果一個民族不再具有質疑精神,這個民族會因為無知、無思、無疑而泯滅了探索的激情,并最終走向衰落的道路。讓我們從每一節(jié)課做起,來培養(yǎng)我們孩子的質疑精神!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0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圖文結合,適宜兒童閱讀。課文中生字不注音,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他們用多種方法學會生字。
【學生分析】
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師應當相信他們的識字能力。作為農村的孩子,他們對蝌蚪與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所以教學本課,以朗讀為主,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能受他們的歡迎。
【教學設計思路】
1、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予以適時的點撥和引導。
2、架設生活與教材聯(lián)系的橋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3、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調動學生朗讀積極性,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朗讀。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
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方法】
朗讀法、表演法、自主識字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老師這兒有一條謎語,想猜嗎?
河邊有個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著綠大衣,伸出舌頭把蟲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么嗎?(蝌蚪)
誰見過蝌蚪?愿意給大家講講它長得什么樣嗎?
(貼出青蛙與蝌蚪圖片,板書課題)
(興趣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貼近學和生活,越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二、自主識字,感知課文
1、這是一篇不注音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想怎么辦?
(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生字。有的可以猜測讀,有的可以問同學、老師,有的可以做記號,等老師讀時認真聽。)
2、學生試讀,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范讀。
4、再次讀文,自查朗讀情況。
5、出示詞語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 你會讀哪個詞語就大聲的讀出來。
、 誰愿意當小老師你認識的字詞教給同學們?
6、識記生字。
學生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教師可適時引導用實物或動作來識記。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見到的灰色的東西。
追(或迎):誰愿意把追(迎)的動作表演給大家看?
披:我這有件衣服,誰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樣的人叫阿姨?
7、指導寫字。(略)
(學生朗讀不注音課文遇到生字可能無從下手,所以在讀文之前老師就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自主探索、認識生字,這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于低年級學生,聯(lián)系實物或動作來識記生字效果要遠遠好于部件記憶法。)
三、感悟,體會小蝌蚪的變化
1、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說一說你喜歡哪一幅圖?并把與圖相對應的課文內容,讀一讀(張手讓學生自己選擇)。
2、全班匯報。(學生喜歡哪一自然段就匯報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順序來。)
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加上動作朗讀。學生的表演欲望很強烈,給他們創(chuàng)造表演的機會,他們會很快進入情境,體驗到朗讀的樂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采用此種方法進行朗讀。
第二、三、五、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小蝌蚪的關心、愛護、組織學生會角色的朗讀中來,然后選代表分、角色朗讀。
3、戴上頭飾表演讀。
4、填空練習,體會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們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沒過多久,( )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蟲的( )。
四、總結全文: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上完了這一課之后,我對新課改精神又有了新的體會,選擇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1、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教學中至關重要。
本課的朗讀教學,我采用動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讀兩種形式,尤其是動作表演,看著學生那天真、一絲不茍的動作和可愛的表情,仿佛他們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師不用任何言語,學生就已體會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讓學生自由選擇識字方法。
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本課中的生字學生,想怎么學習就怎么學,創(chuàng)設他們喜聞樂見的識字途徑,認字活動。同時采用與實物聯(lián)系、動作表演等方法,使他們輕松的記住字形、樂于識字。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1
人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才能獲得成長,任何一堂課,都不會十全十美。我的這節(jié)課成功之處在哪里?不足之處又在哪里呢?我靜下心來好好地進行了反思
成功之處:
一、抓住兩條主線教學,思路清晰
這篇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變”,先長出兩條后退,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后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我的教學設計就圍繞著這兩條主線展開了。因我的思路清楚,因此就能很好地駕控課堂,使之不偏離主方向。孩子們在學的時候也輕松明白,興趣昂然。
二、從培養(yǎng)孩子興趣出發(fā),設計流程
這是一節(jié)低年級的課,所以更應該還課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課堂上一般要多采用一些直觀形象的形式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講解。在本課的設計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學生,盡量采用一些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調動他們的興趣。
三、識字、寫字、學文,內容全面
本堂課不事立地單純講讀課文,而是做到了把“識字、寫字、學文”三方面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使得課堂結構豐滿,學生全方位吸收知識的營養(yǎng)。尤其是寫字教學,選擇了兩個學生易錯的“變”和“披”進行指導,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注重寫作知識的滲透,潛移默化
單從文本表面看,內容十分淺顯,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們能否借助文本,給孩子更多的東西呢?這一直是我課堂研究的方向。在這節(jié)課上,我在幾個地方巧妙地滲透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1、在講“青蛙”一段時,讓孩子們變成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其實也是一種寫作方面的訓練;
2、在講小蝌蚪和烏龜?shù)哪且欢螌υ挄r,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小蝌蚪把烏龜當成它們的媽媽呢?(因為烏龜也有個大嘴巴)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認錯,是因為鯉魚媽媽沒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寫清楚,才造成這樣的誤會。以后我們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一定要描寫全面和具體,把特征說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對,不能根據(jù)身體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斷,也就是說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這問題就是引導學生明白以后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一定要描寫完整和具體。
五、注重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機智到位
1、朗讀能力:本節(jié)課我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孩子們的朗讀能力,我配樂范讀,孩子們配樂接力讀,表演讀,師生分角色共讀……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孩子們的朗讀能力一步步提高;
2、想象能力:在講“烏龜”一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蝌蚪們看到烏龜,會怎樣想、怎樣說?學生回答:(前邊那只動物就是四條腿、寬嘴巴,它可能就是我們的媽媽吧!快,追上它!)課堂上,學生們精彩的發(fā)言,都是自身思維的超越,更是對課文的超越,體現(xiàn)了其特的閱讀感受過程。這是我有意地在培養(yǎng)孩子的想像能力,為今后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堅信:只要我每一節(jié)課都有意地在這方面進行訓練,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將會快速提高。
3、表演能力:在講遇到“鯉魚”、“烏龜”和找到“青蛙”的三個部分中,我讓孩子們和我一起表演,孩子們一個個興趣盎然,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膽量和表演能力都在得到鍛煉。
不足之處:
1、不鼓勵挑毛。涸趯W生分角色朗讀完之后,有個孩子讀小蝌蚪的話,讀得不緊不慢,沒有讀出著急的語氣。我就問同學們:“這三個同學中間,有一個讀得不到位,是誰呢?”結果孩子們都紛紛評價開了,挑起了這個同學的毛病。我覺得這一問問錯了,這樣會培養(yǎng)孩子光挑別人缺點的毛病,不會用賞識的眼光看待他人。其實我應該直接問這個孩子:“小蝌蚪找不到媽媽了,心里有什么樣的感受?那么,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呢?請你再讀一遍。”這樣的引導,不但節(jié)省了時間,也沒有給學生挑毛病的機會,還保護了讀得不太好的這個孩子的自尊心,何樂而不為呢?以后得注意了。
2、師生分角色共讀課文未完成:原來在全文學完之后設計的這一個環(huán)節(jié),目的是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一教學現(xiàn)象,起到回顧全文的作用,但由于時間關系,省略了這一步,稍有遺憾?梢钥紤]前邊的“老師配樂讀”和“學生配樂分段接力讀”合二為一,就能節(jié)省出一定的時間,最后進行這一環(huán)節(jié)了。
4、資料匯報沒有進行:課前讓孩子們查找了有關青蛙的一些資料,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青蛙是益蟲,我們應該保護它。我看孩子們都準備得很充分,可是還是因為時間關系,沒有讓孩子一一匯報。但能在課前進行資料的查找,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課堂展示只是一個分享的過程,這個放在下一節(jié)課進行也可以……
總之,一節(jié)課不可能面面俱到,課堂永遠都有遺憾,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會在不斷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向著更高的標準邁進。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2
小學低段語文中相當數(shù)量的課文是以小動物的生活、成長為線索展開的,具有生動、趣味的特點,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如果講課時重視讓學生扮演課文中小動物的主角,表演成課本劇,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
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經(jīng)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介紹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故事情節(jié)生動、趣味,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在課文總結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我就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課本劇的表演。請了兩組同學進行表演,第1組表現(xiàn):小蝌蚪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小蝌蚪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最終最終找到了媽媽;镜膭幼骱蛯υ挾急硌莩鰜砹恕52組表現(xiàn):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動,伸伸雙腳、長出后腿,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伸伸雙手就是長出前腿,去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就是尾巴變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媽媽,最終小蝌蚪就變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蟲了。
課本劇表演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活動。我在學生理解了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感知了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擔當課文中的主角進行表演。這兩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錯,經(jīng)過他們的表演能夠看出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大意有了了解,異常是第2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長過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后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將小蝌蚪轉變成青蛙的過程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另外,兩組同學都注重課文中動詞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見烏龜以為是媽媽就追上去的“追”,這兩個動詞兩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準確、到位。可見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
在請第2組表演時我心里有點擔心,因為這組里的兩個女同學平時膽子比較小,我怕沒有第一組表演得好,但事實出乎意料,這組表現(xiàn)得十分棒,其中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那個大膽并且敢于表現(xiàn)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后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或許在她的帶領下,扮演鯉魚媽媽和青蛙媽媽的那兩個開始讓我擔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將要說的話有感情地說完,還加上了合理的動作,四個人分工合作,協(xié)調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膽小的孩子能夠到位的表演自我的主角,大膽的孩子能夠將主角淋漓盡致的發(fā)揮。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表現(xiàn)自我的意識,訓練了膽小的同學,提高了膽大的同學,并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組織本事。
在表演后我還讓學生進行點評。學生各抒己見,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
當組織學生表演完課本劇后,我讓學生再齊讀課文,我覺得學生讀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媽媽時的著急,找到媽媽時的高興。”當讀到長出后腿時:有幾個學生不自覺的伸了伸腿。讀到長出前腿時:又有學生不覺地動了動手。這就是課本劇表演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真切體驗。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當然課本劇也要從課文資料出發(fā),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不能亂演,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3
小學低段語文中相當數(shù)量的課文是以小動物的生活、成長為線索展開的,具有生動、有趣的特點,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如果講課時重視讓學生扮演課文中小動物的角色,表演成課本劇,學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介紹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在課文總結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我就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課本劇的表演。請了兩組同學進行表演,第1組表現(xiàn):小蝌蚪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小蝌蚪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最后終于找到了媽媽;镜膭幼骱蛯υ挾急硌莩鰜砹。第2組表現(xiàn):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動,伸伸雙腳、長出后腿,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伸伸雙手就是長出前腿,去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就是尾巴變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媽媽,最后小蝌蚪就變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蟲了。
課本劇表演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活動。我在學生理解了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感知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擔當課文中的角色進行表演。這兩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錯,通過他們的表演可以看出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大意有了了解,特別是第2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長過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后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將小蝌蚪轉變成青蛙的過程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另外,兩組同學都注重課文中動詞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見烏龜以為是媽媽就追上去的“追”,這兩個動詞兩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準確、到位?梢妼W生已經(jīng)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 在請第2組表演時我心里有點擔心,因為這組里的兩個女同學平時膽子比較小,我怕沒有第一組表演得好,但事實出乎意料,這組表現(xiàn)得非常棒,其中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那個大膽而且敢于表現(xiàn)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后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或許在她的帶領下,扮演鯉魚媽媽和青蛙媽媽的那兩個開始讓我擔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將要說的話有感情地說完,還加上了合理的.動作,四個人分工合作,協(xié)調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膽小的孩子能夠到位的表演自己的角色,大膽的孩子能夠將角色淋漓盡致的發(fā)揮。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表現(xiàn)自己的意識,訓練了膽小的同學,提高了膽大的同學,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組織能力。
在表演后我還讓學生進行點評。學生各抒己見,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當組織學生表演完課本劇后,我讓學生再齊讀課文,我覺得學生讀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媽媽時的著急,找到媽媽時的高興!碑斪x到長出后腿時:有幾個學生不自覺的伸了伸腿。讀到長出前腿時:又有學生不覺地動了動手。這就是課本劇表演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真切體驗。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當然課本劇也要從課文內容出發(f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不能亂演,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4
《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jié)的,兩條線索齊頭并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
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
一、抓明線
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范讀課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jù)鯉魚、烏龜?shù)闹更c找到媽媽的,我接著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么話?他為什么說:“你已經(jīng)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jié)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通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學生開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5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知識童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教育學生遇事要堅持不懈,主動探索。因其內容生動、有趣,深受低年級學生喜愛。
第一課時,我主要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出示課文動畫,示范朗讀,布置思考問題:“聽完后,說說你知道了些什么?”這樣設計,給學生在朗讀上定調,課文中有不少對話,在語氣上給學生以示范,也認識了生字詞。利用課件,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面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后,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一目了然了。有了圖文對照,再加以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的主要內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學小蝌蚪迎問鯉魚、追問烏龜?shù)亩温鋾r,老師結合課件展示,讓學生主動來發(fā)現(xiàn)小蝌蚪前后的變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對話,一個同學做解說員,兩個女同學分別扮鯉魚媽媽和小鯉魚,一個男同學扮烏龜,幾個小個子同學扮一群小蝌蚪,帶上相關頭飾來表演,學生們很快進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著急而有禮貌、鯉魚親切熱情,烏龜好笑認真的語氣模仿得惟妙惟肖。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反思05-15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2-08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5-18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2-20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及反思07-15
小班《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3-07
(優(yōu))《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7-11
(合集)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8-06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優(yōu)秀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