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1
上周,我執(zhí)教了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兩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維為辭別朋友而寫的一首送別詩,全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的借別筵講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心和祝福。
現(xiàn)結合自己課后的反思和各位老師的評課,對我上的這節(jié)課做以下反思,希望能夠改進教學,提高自己。
首先,在本節(jié)課上,沒有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我講的太多,占用了學生的思考時間和自主學習時間,使學生的思維受限,所以學生在感悟“詩中情”時沒有很好的'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說出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其次,對詩句的節(jié)奏指導不夠。雖然在課件上展示了課題以及全詩的節(jié)奏,但是學生在讀完后有讀錯的地方?jīng)]有及時糾正,而且韻律沒有讀出來,部分學生的前后鼻音區(qū)分不清楚,沒有及時糾正。應該有老師范讀或視頻范讀。
第三,提出的問題表述不清楚,不夠明確,對問題沒有引導。每個在課堂上提的問題都要精心設計,并且對問題要有一定預設,在學生回答時一步步引導,結論要從學生的口中得知,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
第四,在引導學生理解借景抒情這種寫法時,沒有抓住王維對元二說的話來引導。在開始讀詩時要抓住三個層次,從“詩中畫”到“詩中情”,一步步引導,直到學生理解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寫法。
第五,課堂由細節(jié)構成,把每一個細節(jié)做好了,整個課堂就會達到預想的效果。在這節(jié)課上,很多細節(jié)沒有處理好,導致整堂課的效果不是很好。
第六,在看了教學錄像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態(tài)不是很自然,站在講臺上走來走去,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生的目光交流比較少,一直在關注自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沒有完成,忽略了學生這個主體,應該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本節(jié)課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從各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上好每一節(jié)課,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2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古詩如一幅幅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學習,去感受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在教學中,我在兩個方面有所注重。
一、注重景物的想象。
在理解詩題時,我估計學生在了解安西這個地方會遇到困難,于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行時,我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去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xiàn)了哪些自然景物?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在這清新明麗的春景中,詩人卻要送走自己的好友,他的內(nèi)心又會是怎樣的呢?這樣,為體會詩人的情感做了鋪墊。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眱尚袝r,我引導學生想象詩人與元二分別時會說些什么話,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通過反復誦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使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學生已經(jīng)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一堂課下來,我需要改進的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努力提高個人文化素質(zhì)。本人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授課老師需對文本做出精準的'解讀,同時古詩需挖掘的知識點很多,需要授課老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這一切對于目前的我來說,都是很難達到的。今后要多看書多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
二、努力增強教師的語言魅力。這首離別詩要讓學生入情入境,首先老師得通過自身的情感帶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真正走進古詩中。從這節(jié)課看,我的語言平鋪直敘,缺乏激情和真情,別說打動學生,甚至連自己都沒打動。
三、努力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每個班的學生情況是不一樣的,應針對學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而總有走教案之嫌,似乎在尋找適合我教案的學生!皟森h(huán)四步疑探式”教學模式用起來還是顯得生硬,主要是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還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要多讀書多思考,努力提高個人素質(zhì),爭取獲得實實在在的進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3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guī)模的一系,很多詩人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以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而根據(jù)此詩譜成的古曲《陽關三疊》,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說:“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懷著這份對“渭城”的向往,這份對“陽關”的憧憬,我和孩子們相攜走近了她,進行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借助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走近作者,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nèi)容。如,對王維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讓學生在老師深情的誦讀聲和《陽關三疊》的旋律中想象詩中的那些畫面。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說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3、合理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了解當時陽關以西、安西的狀況。處于河西走廊盡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nèi)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nèi)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nèi)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jīng)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從而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xiàn)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內(nèi)心世界,與詩人達到情感共鳴。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后,教師情滿胸腔地采用了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于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最后,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由于前面的鋪墊,感情朗讀自然會很到位。學生讀出詩人王維與朋友話別時的傷感和心境。
此外,我認為在教學中還有一些方面需要改進:
1、評價語過于單一。若能及時、多樣、合理的對學生的表現(xiàn)予以評價,則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2、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作為教者,應該時時處處關注孩子的動作、語言甚至每一個眼神,及時調(diào)控課堂。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4
故事是圍繞父親做糖葫蘆這件事,分兩部分講父親做事的認真和實在的。先講父親自己經(jīng)營做糖葫蘆選用最好的材料,講求制作的工藝、手藝高超和保證產(chǎn)品質(zhì)量;再講父親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滿老板偷工減料、弄虛作假、誘騙顧客的行動而辭掉工作。父親的認真、實在、正派的品德影響和教育了下一代,為孩子建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樣。這篇課文讓學生從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摯地為人和做事地道德風范,同時學習敘事明確有條理的`表達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填補;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籌備,略讀才是利用!标P于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教學用書》有明確要求:一是內(nèi)容上,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輔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要求。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撒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閱讀中控制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我想,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育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控制讀書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勇敢撒手,充分施展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善于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換,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全。其次,器重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5
小學語文在古詩的教學中,由于時間、歷史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讓學生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及感悟詩人的情感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教學起來就顯得很吃力,學生感覺很枯燥,例如以前我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20課《古詩兩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由于這首詩所描述的生活背景是遙遠的`古代,元二被貶到安西去當官,那時交通不便,通訊不發(fā)達,從渭城到安西距離遙遠,騎馬都得走上半年,也不能通過打電話以解相思之苦。所以分別時詩人對元二依依不舍,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可是孩子們生活在交通便利、信息發(fā)達的年代,根本無法理解詩人與友人難舍難分的情感。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很被動,課堂效果很差。于是,我在上學期教學這首詩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詩情,課前我有針對性的給學生布置了以下預習作業(yè):
1.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王維。
2.學生反復讀詩,并讓他們找出詩中難理解的字詞,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3.讓學生查閱關于渭城、安西、陽關之間的距離以及各地的條件。
通過這樣的預習,學生在課堂上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由讀到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斷抓住相應的字眼,借助課前預習的知識品味到古詩所表達的情感。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們感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時,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表達了詩人對朋友元二依依惜別之情!蔽医又穯枺骸澳銖哪睦锔形虻降?”在匯報中學生借助預習中搜集到的關于渭城、安西、陽關之間的距離及條件。學生A說道“詩人與元二分別后距離遙遠,交通又不便利,以后很難見面,所以詩人對朋友依依不舍。”學生B說道“關外條件艱苦,元二在那兒又沒有朋友,今后的生活肯定很艱苦,作者對元二關外生活十分擔憂,所以很舍不得!睂W生c說道“老師,通過課前預習我知道了王維當時身體不好,他害怕以后再也見不到元二了,所以他和元二喝了一杯又一杯!蔽艺f:“孩子你們說得太好了,可見你們的預習做得很好。是的,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兩年后去世了.可見他們的分別竟是永別呀!讓我們帶著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再次朗讀這首詩!睂W生們讀得入情入境,孩子將詩人對朋友那種離別與牽掛感悟得淋漓盡致,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覺得預學對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及感悟詩情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古詩教學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在授課前,一定要布置好學生的預習作業(yè),使其能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6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借助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nèi)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笆埂保撼鍪,身帶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長安以西,西北邊疆地區(qū),俗稱西域;其次學生通過收集送別詩,已經(jīng)體會到了每首詩都是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不同表現(xiàn),所以加上生動的課件畫面,學生的學習情感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了。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看到了詩中的哪些畫面。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說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3、學法指導與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較成功,主要體現(xiàn)在多媒體播放《陽關三疊》和課件播放《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拓展讓學生寫寫自己的離別經(jīng)歷所播放的歌曲《祝福》,無論是從視覺還是聽覺上都讓學生們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此外同事們一致認為在本課教學中,優(yōu)美的過渡語也起到了良好的熏陶作用,讓我意識到良好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同樣是一節(jié)課成功的關鍵之所在。
當然,本節(jié)課教學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時鋪墊做得不足,以致學生對兩人離別的情感體會平面化了,并沒有立體起來。渭城和安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充滿生機,一個滿目荒涼;一個春意盎然,一個卻黃沙滿天;一個隨處都可聽到濃濃的故鄉(xiāng)話,見到可親的親人,一個卻舉目無親?墒钦n堂中我雖然做了一些對安西資料的補充,但是仍然沒有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學生不能體會出元二與王維的離別其實是一種生離死別,王維對友人的情感是留戀、牽掛、擔憂、祝福的復雜情緒。如何引導學生真正入情入境地體會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從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是我們大家共同探討的熱點話題,不知同行的您有和妙招嗎?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7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共同感動于高適與董大知己相別的感人情景,今天,讓我們再走進清雨紛紛的渭城,領悟王維的送別情懷。
。ò鍟n題。)
(開頭的設計實際上就是為了后來引導學生感悟兩首詩的異同作了一個鋪墊,同時也試圖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幫助學生快速的進入別離的情緒。)
二、以讀促悟,探究新知
。薄⒄n題入手解題析意:
師:同學們和老師輕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師:正如同學們所說,詩的題目已經(jīng)讓我們獲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詩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們?nèi)ネ诰颉,F(xiàn)在請同學們初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講的是什么?
生讀文。
師:好,同學們,我相信大家對詩的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現(xiàn)在誰能說一說?
生匯報自己的想法。
師:同學們概括領悟能力之強令老師折服,現(xiàn)在請同學們想想朋友送別時心情會如何呢?誰愿意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學生讀文,并互相進行點評。并齊讀。
3、品詞析句深入探究:
師:同學們讀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們想真正讀出詩人的情懷,那只有深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詩文的具體意思,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詩文意思。
學生自學后有不懂的地方進行小組討論。
進行匯報。
。、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師:有了理論支撐,相信同學們的朗讀一定更聲情并茂,誰愿意讀一下?喜歡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
生自愿讀文。
師:再讀詩文,你對詩或者是詩人與元二之間的情誼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體會回答。
。ù谁h(huán)節(jié)有太多令自己感動的地方,比如在設計上作到了從題目入手,帶著目的去讀,每一次讀都有一定的任務,使學生從課的開始便保持著一種閱讀期待,直到課程的結束。尤其是在分析詩句意思的環(huán)節(jié),更是能夠讓學生從字到句,由句及篇的進行分析。除了在設計上自認經(jīng)高老師指導后有了一定的進步外,在學生的表現(xiàn)中我更是體會到了什么是驚喜:首先學生能夠認真的傾聽別人的談話內(nèi)容了,并且能夠針對其發(fā)言內(nèi)容補充談的不夠具體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學還能夠根據(jù)他人的發(fā)言激發(fā)自己的全新體驗,聽來讓人耳目一新,像楊爽同學對“渭城朝雨悒輕塵”一句獨特的理解,充滿了兒童的天真,又充滿那種兒童對友誼的珍重。分頁標題#e#
當然,在本環(huán)節(jié)中也有著有待加強的地方,比如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變換一下小組發(fā)言人,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機會)
三、對比探究,拓展研讀
師:同學們,你有過和親人、朋友離別的經(jīng)歷么?當時是怎樣的情景?
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談的是那樣的真摯,不禁讓老師都感嘆人間貴在有情在。∫搽y怪高適和王維都能寫下這樣的.曠世名篇,現(xiàn)在我們就重溫經(jīng)典,看看《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兩首詩存在著怎樣的異同?
學生分析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并試著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不同。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正如勝利小學馮老師所說,如果能夠找兩名同學分別詮釋不同的詩,區(qū)分的效果會更好。)
師: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絢爛的文化,古詩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萬古流傳,單是送別這一種主題,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別詩愿意和同學們分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悟,或者學以至用也用送別詩中的佳句送予離別的親朋表達自己的感情。
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送別詩,更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悟。
四、總結升華,情為心聲
以情為結,讓學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會很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8
古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語文課程中也明確指出:學生能誦讀優(yōu)秀詩文,并通過讀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情感,還能背誦優(yōu)秀詩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著名的送別詩,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和發(fā)現(xiàn),理解作品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板書課題后,我先請學生認真觀察,你能從課題中能了解到什么呢?
“我知道安西是個地方。”
“我知道了作者要送別好朋友!
“我知道作者的好朋友是元二!
通過發(fā)現(xiàn),大家輕松地理解題目的.意思!白髡呤窃趺礃觼硭蛣e自己的好朋友呢?相信大家通過讀詩就能明白”。教師恰當?shù)倪^渡語把學生引到讀中。接下來就是自由讀古詩,讀時提醒學生注意詩中兩個多音字的讀音,等大家都能正確讀熟練,再讓學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從詩中來發(fā)現(xiàn),并拿起鉛筆把發(fā)現(xiàn)批注出來。接到這個任務后,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能圈圈點點,寫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在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發(fā)現(xiàn)時,我把這些寫在板書上,通過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詩中的地點(渭城)、人物(作者王維和好朋友元二)、時間(早上)以及當時的情景(小雨中青磚碧瓦的客棧和青翠的柳樹,作者與好朋友不停的飲酒)一一展現(xiàn)在眼前。學生對古詩的了解也在不斷加深,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講詩意也就水到渠成。在了解詩情詩意后,學生的朗讀也就更到位了。此時我的引導語也把學生的情感步步推進。
“王維與好朋友喝完酒后,牽著馬兒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終有一別,你能用自己的朗讀替詩人送一送好朋友嗎?”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王維與好朋友告別之后,沒想到竟成了永別,誰再能朗誦這首古詩,感受他們深厚的友情!
此時作者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之舉把對朋友留戀、關切深厚之情盡展眼前。再配上《陽關三疊》悠揚委婉的樂曲,把情感渲染到了極點。整節(jié)課結束了,學生的情緒卻久久難以平靜,詩人與朋友那深刻的友誼深深地烙在心中。
這節(jié)課,學生們一直保持著學習的興趣,他們在讀中想,發(fā)現(xiàn)中悟,深刻地體會了詩文作品的內(nèi)容,感受到了詩人依依惜別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9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
今天,我和學生們一起又學習了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在課堂上,學生都非常認真,在我的引導下,一步步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難點。再精彩的課堂,也會有不完美之筆,更何況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所以在上完以后,自己靜下心來回憶課堂,以下幾方面,我覺得以后還需要改進:
1、在課堂上,我注意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小組討論、小組評價等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我也注意讓學生反復吟誦,吟誦的方式多樣,有指名讀,有小組讀,有男女生讀,也有齊讀,我希望能通過讓學生反復的去吟誦,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了解詩人的心情。在講完古詩后,我拓展到后人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編成古曲《陽關三疊》。課堂上,我只是讓學生在《陽關三疊》中描紅了字帖,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應該讓學生先在古曲中,先把古詩讀一遍,然后把它背下來。因為學習古詩,并要求背下來,是大綱所要求的,一節(jié)課,這二十八個字,絕對能背下來,但我的課堂上,卻忽略了這一點。學生讀完了,背完了,再慢慢地描紅字帖,更加能做到讀寫背三結合了。
2、在教學完古詩的.時候,我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找一些關于送別的古詩進行誦讀、交流。這個拓展內(nèi)容我是布置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收集了,所以基本上每個學生都搜集了一兩首了。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然后指名讓兩個學生站起來匯報就結束了。事后回想,我應該讓學生在小組里充分地交流,進行誦讀,然后讓學生上講臺進行匯報,學生人數(shù)應該再多點,只要你搜集的詩歌跟同學的不同,都鼓勵他們進行展示。課堂上的主人是學生,教師只是指導者,只要是有機會讓學生說的東西,教師應該充分放開手讓學生獨立地去發(fā)現(xiàn),去完成,而教師只是作為協(xié)助者,從旁指導和組織。
3、在優(yōu)美的古曲《陽關三疊》中,我讓學生描紅古詩。新課標向我們語文老師提出,語文的教學就應該落實在讀寫說的基礎上,所以,每節(jié)課,我都會讓學生動筆寫一下,有時是描紅字帖,有時是抄寫詞語,有時是抄寫優(yōu)美的句子。在描紅時,我只是在巡查,糾正他們的寫字姿勢,并表揚了張譯尹的字寫得工整漂亮。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應該讓學生寫完后在小組里進行評價交流,看其他同學寫得怎么樣,進行相互學習。在他們充分評價后,我再收集個別學生的字帖在投影上進行展示,然后讓學生進行集體評價。展示出來的字,哪些是寫得比較好的,好在哪里?哪些字的筆畫或者結構再需要修正一下,通過讓學生進行這樣的評價,我相信對學生的書寫,對學生的觀察能力,對學生的表達能力都會有提高。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教學中,作為老師的我,才知道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是多么的不通啊!因此,我應該多充實自己,多鉆研教材,因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10
在教學本課時,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nèi)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cè)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復雜的事件關系,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
為了實現(xiàn)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巧設疑問理清文章思路。然后以朗讀指導為主,按文章中信的內(nèi)容、插敘的回憶內(nèi)容、作者的敘述內(nèi)容三部分品讀課文。首先讀凡卡信的內(nèi)容──走進凡卡的現(xiàn)實生活,了解一個九歲孤兒小小的、并不過分的愿望,從中體會凡卡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復請求爺爺帶他回鄉(xiāng)村里去。再讀插敘的內(nèi)容──走進凡卡的夢幻世界,了解凡卡的內(nèi)心情感,向往鄉(xiāng)村快樂的生活,激發(fā)學生對凡卡更加強烈的同情心。然后讀作者的敘述內(nèi)容,體會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匠心獨運的結構安排,體會文章采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從而深入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同時讓學生把自己的童年,與凡卡對比,襯托凡卡的悲慘童年,激起對凡卡的同情,進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細閱讀信的內(nèi)容的環(huán)節(jié),用“哪些地方最能體現(xiàn)凡卡在城里學徒生活的悲慘?”這一問題貫穿教學,指導學生仔細閱讀第8、10、15自然段,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在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通過對重點段落扣住詞句的分析,走進凡卡的現(xiàn)實生活,讀懂課文,體會情感,并通過朗讀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然后再讓學生思考“鄉(xiāng)村生活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讀插敘部分,談感受,聯(lián)系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誕樹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么美好、快樂、有趣,這正更說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和痛苦。通過讀和同學們自己的分析,已經(jīng)清楚地認識到凡卡無論在鄉(xiāng)村還是在城里他都沒有好日子過;無論到了哪里他的命是運都悲慘的。既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采用的這種把鄉(xiāng)村的貧窮、無奈和城里的悲慘、孤獨放在一起寫,讓人讀完之后更加同情、一目了然凡卡的悲慘命運,這樣的寫法叫對比;同時還能夠從凡卡含淚帶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識地用農(nóng)村生活來襯托城市生活的悲慘。領悟本課在表達方法上又兩個重要特點。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11
音樂是表演藝術,是人們通過欣賞音樂表演滿足音樂審美需要,同時亦通過參與音樂表演滿足自己的音樂表現(xiàn)需要,因此“表現(xiàn)”在音樂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兑魳氛n程標準》指出:“表現(xiàn)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表現(xiàn)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歌唱能力、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開發(fā)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chuàng)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學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歌曲《銀色的樺樹林》是一首簡短流暢的加拿大民歌,歌詞的描繪和曲調(diào)的有機結合,即刻在人們的眼前展現(xiàn)出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曠神怡,使人仿佛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風光之中。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發(fā)現(xiàn)、表演音樂美和享受音樂的樂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重視學生個性的張揚及相互間的合作,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v觀全課,反思如下:
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教學目標基本落實。開課之初的發(fā)聲練習,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大自然的情景,在潺潺流水、啾啾鳥鳴聲中,配合優(yōu)美的畫面,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呼吸的調(diào)節(jié),用輕柔動聽的聲音來進行發(fā)聲練習……一切與大自然的美景融為一體。在激趣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我通過大屏幕展示白樺林中的自然風光,及白樺林的春、夏、秋、冬風景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白樺林的美,“這么美的地方,誰不想再回來呢?”引出歌曲。在學習歌曲時,為了讓學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準,充分利用學生的聽覺器官,培養(yǎng)學生手腳并用、動手動腦的習慣,采用教材的音像資料,讓生動有趣的形式和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充分的活動、參與空間,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平等和諧氣氛中很快學會了歌曲。此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學習,用心去歌唱,去感受、體驗歌曲的旋律美、歌詞美、意境美。學生在各種意境中聽了多遍音樂,由生到熟、由聽到唱,由被動到主動,欣賞音樂成了他們最喜愛的活動,教學目標成了他們超越自我、超越同伴的加油站,學生的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他們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培養(yǎng)了興趣和審美能力,享受了成功的愉悅。在本課重難點突破上我首先通過教師范唱讓學生找出最具趣味性的樂句,然后利用節(jié)奏模擬、身體律動等方法,使學生在無意中掌握了“蓬得得……”的節(jié)奏和音準,降低了學習難度,充分調(diào)動了全體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最后的課堂拓展在加拿大民謠《紅河谷》背景音樂的襯托下,我?guī)ьI同學們欣賞楓葉之國美麗的風光以及人文景觀,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這一美好國度的認識,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對本課的內(nèi)容做簡要的小結,肯定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偟膩碚f,本節(jié)課讓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每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熱情,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音樂綜合表現(xiàn)力。教學過程的設計追求音樂課堂教學的動靜結合、張馳有度,使音樂課讓孩子們感到親切、清新、輕松、美麗,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但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改進和提高。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演唱的聲音感染力還不夠,音色不夠圓潤,所以演唱時沒有達到非常感染人的效果,以后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就需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重視發(fā)聲練習的訓練,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
2、要引導學生多聽音樂、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幫助學生分析音樂作品,以提高學生理解音樂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剖析音樂的能力。
3、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還不夠合理,導致后面還有一個輪唱練習沒有完成,沒有給學生分組討論的時間,學生小組合作體現(xiàn)的不充分。
4、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學語言還要更精煉、準確,有感染力。
5、平時要加強音樂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個人的音樂素養(yǎ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12
幼兒喜歡聽故事,通過聽故事,能養(yǎng)成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fā)展語言。
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讓幼兒字字聽的清楚,節(jié)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講述故事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的的語言表達起輔助的作用。
講故事時,要換方式多講幾遍,激發(fā)幼兒傾聽的積極性。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掛圖,結果發(fā)現(xiàn)有的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xiàn)在來看,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可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為宜,因為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yǎng)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提問中,要根據(jù)小班幼兒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只能提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忽視了到小班的水平,提了一些不容易或者說根本回答不上的問題,其實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請智力較高的幼兒示范,再讓幼兒按順序聯(lián)系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愿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啟發(fā)和提示,盡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13
《送元二使安西》是詩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時所作的送別名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在這節(jié)課上,我力求讓學生感受到了送別的難舍難離。教學時按照“古詩四讀法”讓學生自讀自悟,鼓勵學生談自己對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從詩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記得:學古詩,知詩人,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這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步驟,也是學生自學古詩詞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教學開始,背誦相關的送別詩,將學生的課外積累與課內(nèi)學習相結合。
第二步,知詩人,通過學生課外積累和課上老師出示,對于詩人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步,讀通詩句。會認兩個生字和兩個多音字,一個“朝”,一個“舍”,通過“舍”字的演變,讓學生感知中國漢字的魅力同時,也學會了“舍”的意思。
第四步:知詩意。
通過學生自己去抓字眼,明白詩句中一部分字詞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通過問學生“讀者這樣的詩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怎樣的畫面?”讓學生充分的發(fā)揮展開想象的翅膀,既理解了詩意,有悄悄地內(nèi)化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吸收營養(yǎng)。
第五步:悟詩情
我考慮如何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想象來充實這些略去的畫面,讓他們在讀悟之間有所見。因為唯有如此,詩歌短短的28個字才能在學生頭腦里豐滿充盈起來,升華成一種美妙的境界;學生也才能真正走入詩人的情感,與詩人達致心靈契合。這首詩中,作者的情感都凝聚到了一杯酒里。追憶往昔,遙想將來,太多太多的話想要對故人說。臨別之際,詩人卻只是一次有一次地舉起酒杯來“勸君更盡一杯酒”。詩人想說的話,想表的'情都化為了一杯酒,這一杯酒的分量由此可見。不難發(fā)現(xiàn),酒即是這首詩中負載詩人靈魂,折射詩人心志的一個意象。
對于教學而言,學生所有想象的畫面,所有由畫面激發(fā)出的情感,最后也歸宿到一杯酒里。于是,“體會酒中之情”作為我這堂課的暗線,穿插在全詩的教學之中。
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詩人王維陪著元二一夜喝酒到天亮。質(zhì)疑:詩人會在這一夜說些什么?來體會兩位友人之間的不舍。
再創(chuàng)設情境,元二此去的地方為安西,他會遇到什么困難,作為好朋友,“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再次體會友人之間的不舍和擔憂……
接著出示圖片:陽關路,想象元二一路上會遇到什么,“你”會對他說什么。從中體會出擔憂、關愛……
最后點出,王維在元二去安西后不滿六年就于世長辭,世人作曲《陽關三疊》來紀念此段友誼,配樂誦讀。情感升華。
不斷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知他們是深深的友誼,是綿綿的思念,還有王維對元二無限的擔憂和關懷。當學生體會到了這一點,這一杯酒便具有了跨越時空、貫穿古今的活力,將學生與詩人的心緊緊地系在了一起,讀起來聲聲入情。
但我總覺得本堂課還不夠完美,學生領悟詩意沒有說出詩的韻味,在后面的朗讀感悟中,并沒有使整體的學生完全地投入,去讀、去體會,希望以后經(jīng)過老師的引導,學生讀詩的興趣更加高漲。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14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guī)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
1、誦讀的層次分明,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diào)清新明朗的圖景,一步一個臺階,步步遞升。本課的教學就這樣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以情為主線,給課堂注入了濃濃的人文色彩。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境,讀出了情,讀出了韻,學生在讀中真真切切體悟到情感。
2、重視誦讀方法的指導,在讀中品味。指導的技巧在于先讀后導,讓學生在讀中自己去體悟。如讀“渭城朝雨浥輕塵”:“雨是細小的,應該讀得輕一點、再延長一點可能更好!比缯n的一開始,老師就指導學生讀“送別”這個詞,讓學生輕輕地讀,讀出感情。接著指導讀課題,也是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由讀正確到讀出情感。如指導朗讀前兩句詩時:“如果連貫一點就更好了。”如讀后兩句詩:“也許深情一點會更好!绷硗猓瑓卫蠋煼浅V匾曉~句的品味。如引導學生從“浥”中體味到雨的微小;讓學生對“新”進行換詞,理解“新”的精妙;從“更”中體味到酒的一杯又一杯。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同樣,教育無痕,這是教學之高境界。呂教師在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導中,學生不僅讀懂了詩意,習得了傾聽、感悟等學習方法,并增長了自主學習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3、情境創(chuàng)設精妙,在想象中感悟。王菘舟老師曾提出課的三種境界:一是人在課中,課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課,課如其人;三是人即是課,課即是人。按照我的理解,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在閱讀教學中,也可分為這樣三種境界:一是積極的`旁觀者;二是作者的摯友;三是讀者與作者二者合一,讀者便是作者。因此,深入感悟,進行積極地角色轉(zhuǎn)換、想象是重要的手段。在本課中,老師也設計了這樣一些環(huán)節(jié):如“在這如絲的雨中,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如“你便是王維,一次又一次的舉起酒杯,在這更盡的杯杯酒中,你最想對好友說什么啊?”如:“安西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呀?這一次要更盡的還僅僅是怕沒有朋友嗎?還怕沒有什么?”在想象和積極地角色轉(zhuǎn)換中感悟,并取得良好效果。有一位老師用低沉的嗓音演繹了那首凄涼的“渭城曲”。同學仿佛都進入這分別的場景。當我告訴學生王維在送別元二的六年之后去世,他們的分別變成訣別時,我看到了孩子們臉上惋惜,難過的神情。
這堂課顯得沒有以往的刻板,學生學起來似乎也輕松了不少。我想,無論課文的題材離孩子們再遙遠,只要教師精心挖掘,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15
經(jīng)過撰寫教案,充分的備課,踏上了磨課之旅。在研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第一次試教,按照設計好的環(huán)節(jié)來一步步實施課堂,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問題有: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過多過雜,有些重點不突出;古詩指導有些生硬;時間的分配也不太合理。導致產(chǎn)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是沒能做好充分的課堂預設,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還沒經(jīng)過仔細的推敲。
在進行自我的教后反思和聽取備課組老師的意見之后,再次修改教案,調(diào)整教學環(huán)節(jié),明晰了必須抓重點,有詳略,以古詩的朗讀為主,在讀中去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感悟。先抓后放,讓學生一步一步來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認識到不這些缺陷與不足之后,便開始了重新的備課。在第二輪的磨課后,效果明顯的'比第一次好,然而還是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孩子未能充分進入課堂,回答問題不積極,動手寫的時候又寫不好。在聽取聽課老師的意見之后,總結原因主要如下:
一、對學生的評價不到位。
主要問題集中于古詩的朗讀指導和古詩的詩意評價不到位。對于學生互相的評價欠缺引導,導致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些走過場之嫌。
二、教學語言不夠豐富。
總覺得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比較貧乏,欠缺生動。特別是指導這一類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的時候,老師富有詩意的語言往往能讓學生專注于課堂,自然地融入詩情畫意當中,然而,這一點還是做得遠遠不夠的。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09-1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08-29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學反思10-20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精選20篇)05-20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8-24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8-07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07-15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通用02-12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