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后》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后》教學反思1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記敘了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在埋葬著戰(zhàn)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于五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xiàn)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體會到了戰(zhàn)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zhì),受到了教育。
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最后》教學反思2
當我決定以《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一課作為本次課題推廣的研討課時,我就一直努力的閱讀學習劉暢老師的“閱讀教學‘激趣導讀’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認真地思考如何將這教學模式與這篇課文的教學有機的契合起來,符合我們農(nóng)村學生的實際;同時我還在不斷的揣摩我的教學設計是否達到了創(chuàng)新學習課堂所應有的高度。終于,今天,我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思考,展現(xiàn)在了大家面前。過程大家有目共睹,我也不再贅述,在這里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匯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說得對的,那一定也是大家的意見。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nèi)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xx字。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zhàn)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后的輝煌和尊嚴。結(jié)合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實際,確立下了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根據(jù)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在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tài)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一、如何解析文本?
有人說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當我們手捧一篇墨香濃郁的文章時,我們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讀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場,復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與意圖;二是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思索我們從文章中讀出了什么;三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我們要交給學生什么;四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我們學習此文為何。為了更好的解讀文本,我開始翻閱與《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只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本,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后,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jīng)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zhàn)場”時有了原文內(nèi)容的補充。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內(nèi)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采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通過仔細研讀后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于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并以此為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xiàn)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zhàn)象的品質(zhì),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yōu)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nèi)心,實現(xiàn)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zhàn)象,它儼然成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后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么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還不足以能夠憑借一次閱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nèi)心,實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jié)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nèi)心世界,于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nèi)心對曾經(jīng)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jié)——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后面內(nèi)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xiàn)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zhàn)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jié)“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于學生一個自我發(fā)揮和展示的空間。于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后匯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熏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zhàn)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于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見了什么?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仿佛在說什么?在震耳欲聾的呼喚里,它仿佛在呼喚什么。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nèi)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diào)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教學反思3
重情重義,有著人類一般的情感。這是《最后一頭戰(zhàn)象》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文章中著重描寫的四件事,重披象鞍,淚別村民,憑吊戰(zhàn)場、與友長眠。然而,我卻忽略了這些去解讀教材,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出現(xiàn)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收獲不大。本人認為主要問題如下:
一、教學失去精神主線。
重情重義,便是這頭戰(zhàn)象最讓人感動的地方,也應該是課堂中的精神主線,是一堂課的靈魂。在教學時,本人卻并沒有根據(jù)此條來設計教學,而把戰(zhàn)象嘎羧所做的幾件事情做為重點,然后去研讀哪幾件事情是戰(zhàn)象的反常表現(xiàn),具體反常表現(xiàn)在哪些句子,哪些動作。因為沒有“重情重義”這個中心思想的支持,此時的句子、詞語解讀完全是空中樓閣,水中鏡月。試想,本人如果這樣提問:“你覺得一頭怎樣的戰(zhàn)象?它的情深意重又表現(xiàn)在哪里呢?你能揣摩它的內(nèi)心世界嗎?”就可將動作背后隱藏的情感世界呼之欲出。這樣,情感落點腳一清二楚,體會方法就是找句子、詞語,猜心理。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明朗起來。
二、課堂失去輕松氛圍
一堂好課,首先應該是學生精神興奮、不覺得疲勞的課,是課堂氛圍輕松的課。課堂上,本人也忽略了這點。課始,我立刻用深情的朗讀把自己與學生拉開了距離,課堂變成了一個朗誦者與一群聽眾之間的對話。
試想,如果一開始,我問學生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你見過大象嗎?你見過戰(zhàn)象?沒有,那我們能不能通過一段文字見見所謂的`戰(zhàn)象。這些戰(zhàn)象給你的感覺怎么樣?由此循充漸進,慢慢進入課堂。課堂說不定會是另外一種生成。
三、閱讀失去學生主動
在課堂中,教師應該是起主導作用,而學生處于主動作用。對于六年級來說,教師更應該鼓勵學生從個性角度去解讀教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應該讓學生去挖掘文本中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他們的學習難點。但是這節(jié)課,本人沒有給學生機會,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和學習難點,沒有給學生設置廣開言路的提問或板塊,而是緊緊圍繞著老師的小問題,這也使得學生變成課堂的被動者,使課堂變成一問一答式。課堂也就此失去應有的精彩。
綜觀全堂課,本人在文本的解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處。不過能通過這堂課,這面鏡子觀察到,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最后》教學反思4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記敘了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在埋葬著戰(zhàn)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于我們班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我請一個同學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其他同學邊用心傾聽一邊用心感受,看看那個情節(ji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用四字詞語進行概括。這樣理清文章的脈絡之后,然后再快速的瀏覽課文,看看那個情節(jié)當中的那些語句深深地打動了你,這樣直撲重點段,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繁瑣的講解,以實現(xiàn)長文短教的目的。最后學生在充分感悟下,再回歸課文整體,體會戰(zhàn)象嘎羧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zhì),受到了教育。
回顧本次教學,由于課文內(nèi)容與孩子現(xiàn)在生活的環(huán)境差距太遠,沒有相關圖片和視頻資料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填補教材的空白,就成了我教學本課的“殺手锏”。
在學習第一個情節(jié)“重披象鞍”時,我先讓孩子找到最感動的語句試讀,然后啟發(fā)學生思考,文中哪一個詞最能讓你感受到他們感情深厚?繼而感受26年未見得朋友,嘎羧還記得象鞍的樣子嗎?當他26年后“重逢老朋友”時他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讓學生緊緊抓住嘎羧的神態(tài)、動作,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感受嘎羧的內(nèi)心,感受嘎羧的深情,感受嘎羧的激動,再讀這句話孩子們已經(jīng)能夠讓你感受到嘎羧的真情!
學習第二個情節(jié)時,我引導學生抓住第十四自然段學習。采用分句重現(xiàn)情景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血第一句時我緊緊抓住嘎羧“久久凝望”,想象嘎羧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到底望到了什么?(浴血搏殺的場景,并肩戰(zhàn)斗的戰(zhàn)友······)第二句中“親了又親”龜型礁石,想象在這塊礁石上留下了嘎羧怎樣珍貴的記憶?從震耳欲聾的“吼聲”中,想象你聽出了什么?學習第三句時,我將原文中和文中前面描寫垂暮的嘎羧和此時充滿戰(zhàn)斗激情的嘎羧進行對比教學,對比朗讀,層層推進,一下子讓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教學第三個情節(jié)時,我采用讀寫結(jié)合的方法,思考此時嘎羧的內(nèi)心活動,他會怎么想?會怎么說?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走進嘎羧的內(nèi)心,體會嘎羧的忠誠和善良。
最后回歸整體,師生再次入情入境的從頭到尾的朗讀研讀的重點語句,感悟此時嘎羧不再是一頭戰(zhàn)象,而是一位“英雄”,因為它是如此的重情重義!
下課之后,一個女孩子悄悄告訴我:“老師,如果你的音樂再放下去,我的眼淚都要控制不住了!蔽蚁,這是整節(jié)課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夠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戰(zhàn)象嘎羧的高尚情懷,這也是我所期盼的。
總之,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1、要善思: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fā)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fā)展。
《最后》教學反思5
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非常重視古詩文的積累古詩還在積累,對于現(xiàn)代詩歌的重視程度就明顯不如前者了。就連我們的閱讀等級考核,也只是在6級測試中見到了一首《再別康橋》。雖然我本人一向認為中國詩歌的最精華所在是古詩,尤其是唐詩。但是,不可否認,現(xiàn)代詩歌中也有許多難能可貴的珍品。而且,現(xiàn)代詩歌的語言習慣與我們現(xiàn)今的語言習慣相同,描繪的內(nèi)容情感也更貼近當今生活,所以學生在詩句的理解上應該更容易一些,所以誦讀現(xiàn)代詩歌對于學生對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特別有幫助。同時,由于詩歌是語言最凝練的表達形式,現(xiàn)代詩歌中包含著許多古代沒有的.,現(xiàn)代獨具的優(yōu)美詞藻,所以誦讀現(xiàn)代詩歌對于孩子們積累語言也很有幫助。
《最后一分鐘》就是這樣一首現(xiàn)代詩,語言凝煉,包含激情,用簡短的篇幅表現(xiàn)了香港回歸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將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香港回歸祖國的無比激動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
不過《最后一分種》具有較深厚的歷史背景,語句含義比較深刻,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難度。
因此我在反復思考以后,還是決定以“讀”為核心,采用傳統(tǒng)的逐段講解逐段誦讀的方式。在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過程中,為了學生對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有更加直觀的體會,我尋找了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的視頻。有了聲像印象以后再讀詩歌第二節(jié),學生自然能把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讀出來了。再指導朗讀課文第三節(jié)的時候也是一樣,我找到了簽訂《南京條約》的紀錄片,與學生共同回顧了那段慘痛的歷史,接著要求學生邊聯(lián)想那屈辱的場景,邊朗讀詩句,從而讀出了對往昔的沉痛,讀出對如今揚眉吐氣的珍惜之情。
《最后》教學反思6
《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小學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jié)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jié)合起來以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xiàn)出來了。
這篇文章我非常喜歡,在新課程改革的啟發(fā)和引導下,我認識到了所存在的問題: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因此我試著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zhàn)。 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嘗試:
1、倒車回環(huán)法是根據(jù)本文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特點而定的教學法。這種教法能夠一波三折,可以啟迪學生智慧,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和效果。
(1)導入新課時運用時代倒推法。由學生上完最后一課的高興心理與學生想象的70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課的心理導入新課,把時代的鏡頭倒推了70多年。學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兩種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種心理培養(yǎng)了學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導入用疑問作結(jié)尾,給學生一個想象思考的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說:“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
智力的刺激!毕胂笏伎颊菫榱思ぐl(fā)學生學習《最后一課》的`興趣。
。2)課文內(nèi)容倒領法。在黑板上豎寫“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也打破了老式的解題、作者、背景等教學程序。對學生理解課文重點、解決難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以母子系統(tǒng)問為導線,并用子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母子系統(tǒng)問像根線穿起了課文的重點,學生按問題導線找出了課文重點句。以課文靈魂為龍頭,再以“母問”為源頭,以“子問”為支流,穿起了課文的重點,構(gòu)成了“母子”系統(tǒng)問,解決課文重點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這堂課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的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我會繼續(xù)努力,不斷探索和完善。
《最后》教學反思7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我想我這課上的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考慮孩子們思考的世界,我給了學生思考的時間,但是卻沒有考慮在他們的思考里有哪些內(nèi)容。換句話說我是沒有以生為本進行教學。
這篇課文有非常深刻的內(nèi)涵,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一頭戰(zhàn)象,儼然是一個知情懂意的英雄,他懷舊,他善良,他英勇,他忠誠……他具備了完美英雄的高尚情懷。這些,孩子們是不容易懂的,但是孩子們也是容易懂的。
在我的課堂里,我的教學設計過于生硬牽強,我少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這篇課文和學生生活世界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難以理解。而我在設計的過程中,一直牽著學生,企圖讓學生順著我的設計一步一步地走來。因此,課堂上氣氛沉悶,學生總是欲言又止。
這篇課文較長,長文如何短教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思考,但是遇見這樣的課文的時候,依然束手無策。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我自己的思想還沒有轉(zhuǎn)過彎來,總是擔心學生這里沒理解,那里沒有領悟,因此,教學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礙手礙腳的。而學生在教師這樣的引導下也就顯得無所適從了。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感悟,在學文結(jié)束的.時候我讓孩子們敞開心扉談了自己學了本課后的所得。有不少的孩子談的不錯,他們談到,大象都有這樣高尚的情懷,那我們做人應該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重情誼的人,應該做一個充滿愛心的人……特別是有一個孩子這樣談到:“雖然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陰暗面,有不少的陷阱,但是我們應該自始至終做一個善良的人!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充滿溫馨,更加美好!”他的話讓我感動,一個孩子能夠有這樣的認識,應該說還是讓人欣喜的!
總之,以后的備課中真正做到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fā)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
《最后》教學反思8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nèi)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xx字。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皮戰(zhàn)甲”、“重回戰(zhàn)場”、“自掘墳墓”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后的輝煌和尊嚴。結(jié)合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實際,確立下了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讀會寫本課的生字詞,理解個別詞語如“威風凜凜、炯炯有神、浴血拼搏、排山倒海、震耳欲聾”,學會快速瀏覽課文,掌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學會復述故事。
由于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在進行本課的學習時,我主要訓練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的能力。上課前,先讓學生課前做好預習,了解作者相關知識,寫作背景,對戰(zhàn)象有一定了解。課堂上,通過理解什么叫戰(zhàn)象導入課題,引導讀題展開質(zhì)疑,這一設計意圖是想摸索學生內(nèi)心對課題的理解,對課文會產(chǎn)生怎樣的懸念。我覺得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效果很好,讓學生學會質(zhì)疑。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當學生興趣上來了,緊接著導出本課需要掌握的生詞,在生字詞教學這一環(huán),是采取檢查方式進行。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一課時我安排的教學重點體現(xiàn)在,快速瀏覽課文,掌握主要內(nèi)容,并學會復述故事。當我把閱讀要求“課文寫了關于戰(zhàn)象嘎羧的哪些事情?請分別用四字短語概括出來!闭故荆⒁髮W生快速閱讀,在閱讀巡視中,發(fā)現(xiàn)學生面有難色,尋聊中,學生暗示用四字短語概括有點難。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于學生一個自我發(fā)揮和展示的空間。緊接著我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在討論過程中,每一個小組我都進行巡查,發(fā)現(xiàn)有困難的小組及時點撥,最后匯報交流歸納出“英雄垂暮”、“重皮戰(zhàn)甲”、“重回戰(zhàn)場”、“自掘墳墓”四個感人的片段。我順水推舟導出“講故事”的環(huán)節(jié),目的是要求學生復述故事。學生興趣特濃,表現(xiàn)欲望很強,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訓練了。在交流讀書感悟完成練習:我心中的“戰(zhàn)象”,這是一頭()的戰(zhàn)象,因為它()。這一口語交際的練習,我感覺有點不到位。也許是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對于戰(zhàn)象的情感品讀不深,只能局限在老師的點撥感悟出品格。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diào)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教學反思9
我前段時間執(zhí)教《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完后感受頗深,F(xiàn)從以下幾方面談談。
。、要善思: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結(jié)合平時的學習,談一點淺薄的看法。這節(jié)課的設計,每天都在冥思苦想,求變求新,刪繁就簡,領異標新,語文功夫是慢活,是要耐得住寂寞,來不及半點急躁和武斷。在備課時,同事們也出主意。是啊,我深深的知道,當你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時,怎能不“為伊消得人憔悴!
2、要有己:
寧可不完美,也要敢于展現(xiàn)自己真實的一面,鮮明的風格,語文教師的魅力來源于個人的'獨特風格。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劍,包括自己的學生,說實話。上課之前,我沒有和學生鋪墊過,只在徐老師第一課講過之后,對學生進行了一些復習。我想:假的真不了,即便一時過關,終將對自己的成長,學生的成長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所以,想要真發(fā)展,真得有膽量。一次真實的洗禮,勝過千次萬次的虛榮。
3、要關注:
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fā)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如果你教的學生沒有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高,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的教學水平是徘徊不前的。設計一節(jié)課要把它當成設計學生的人生一樣,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成長,學生的成長將無限精彩!
《最后》教學反思10
課文講述的是南丁格爾從事護理事業(yè)和在護理事業(yè)上作出的杰出貢獻,以及在護理事業(yè)上取得的成就,向人們展示了一位執(zhí)著、堅毅、勇敢堅強、無私無懼、用愛心和恒心為傷者帶去福音的白衣天使的偉大形象。課文采用倒敘的方法開篇,然后講述她在護理事業(yè)上的成就及從事護理事業(yè)的曲折道路。課文的內(nèi)容比較散,段落也不太清楚。于是我便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小組進行評價,然后進行交流,交流讀懂的內(nèi)容。
學生讀文、交流后,對課文內(nèi)容真的.理解了。接下來,我又安排了集體交流,圍繞“你佩服南丁格爾嗎?為什么?”這個話題展開討論。有的結(jié)合教材,有的結(jié)合生活實際,交流得非常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南丁格爾的偉大精神。
這節(jié)課讓我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不一定非得按照逐段分析去理解課文內(nèi)容,如果我們能夠抓住一個中心問題,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完全可以理解課文,并且還可以使理解課文和體會文章中心一次完成。這樣,既達到了我們的教學目的,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還減輕了教師的負擔,這樣一舉三得的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教學,真的是一門藝術(shù)!
《最后》教學反思11
《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是根據(jù)2008年四川發(fā)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編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伸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贊揚了譚千秋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思想感情。
在進行這課的教學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四處教學描寫,感受其預示著什么。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ㄒw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diào)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十分的危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千秋老師將要遇難,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抓住這四處環(huán)境描寫,分析譚老師是如何做的呢?讓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人物,這就是對譚千秋老師的正面描寫,重點抓住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朗讀和表演反復體會,真正體會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對學生大愛無私的情感。學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了,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說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边@句中的'動詞 “撐”組織教學,讓學生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能感受到什么?“撐”看出了譚老師用出了所有的力氣,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水泥板,自己卻被砸的血肉模糊,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當講到這兒時,大家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千秋老師逝世時候的自然姿勢,也正是這個姿勢護住了四個學生,充分看出譚老師這種恪盡職守、舍己為人、大愛無私的情感。我讓學生聯(lián)系上文當?shù)卣饋砼R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nèi)容進行探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么?那就是為孩子,為他人。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他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說說課文為什么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
但在鉆研教材的時候沒有太深,憑自己理解上課,在這課中忽略了側(cè)面描寫的學習。還有就是我上課時候太過注重形式了,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以后的教學中引以為戒的內(nèi)容,要特別注意。
《最后》教學反思12
《最后一片樹葉》是讓我比較頭疼的一篇課文。本課以一片樹葉和小鳥對話的形式,寫出了樹上最后一片樹葉由不快樂到快樂的情緒變化,運用擬人手法巧妙地向?qū)W生滲透了關于落葉的自然常識。 以前,湊巧在一次集體教學活動中聽過一位老師就本課所做的公開課。當時,她試圖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自然界新老交替、循環(huán)不息的道理。但是學生年齡太小,理解這個道理是非常困難的。如今,同樣的問題也擺在了我的'面前,該怎樣處理呢?
為此,我反復研讀了教參。當我看到“教學建議”中,反復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樹葉的心情變化時,我忽然想到:為什么一定要讓二年級的學生理解這么深奧的自然規(guī)律呢?為什么讓學生關注樹葉和小鳥在面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態(tài)度呢?為什么不能通過此文,看到可愛的小鳥身上那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呢?當我看到課后習題的設置:“你在什么地方找到過快樂?讓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這時,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教學時,我便依照自己的想法設置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學習小鳥,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快樂。重新設置了教學目標,操作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同時,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教參上的一個小問題:“一場秋風”中的“場”,在課文中的注音是三聲“chǎng”,而“教學建議”中的注音是二聲“cháng”,通過查字典,我看到在二聲里有一項解釋為“量詞”,并舉例“一場電影”等,與文中的詞組形式基本一致,由此,我判斷此處應為二聲,不知是否有誤,敬請各位同仁指教。
《最后》教學反思13
今天上午,青陽教育辦小學素質(zhì)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組在王書記的帶領下蒞臨我校參觀指導,并進行教學常規(guī)檢查。聽取了吳校長的工作匯報后,他們分組查閱資料、實地查看,接下來分頭到各個班級進行聽課。
很榮幸,郭校長、吳副校長和兩位教學精湛的語文骨干教師走進了我的課堂!原以為畢業(yè)班了,有誰會來光顧?乍一看到他們走進教室,沒做好充分準備的我還是有點緊張,可當看到他們那一個個和善友好的笑容和溫情的目光,我的心一下子平靜了下來,逐漸進入了我們平常那輕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
今天我教學的是第八主題單元“告別童年”中的課文《在學校的最后一天》。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主要回憶了一位外國老師在教書生涯的最后一天和小學畢業(yè)班的學生們依依話別的情景,描繪了師生離別時的感人場面,表現(xiàn)了老師對學生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先讓孩子們抓住課題中的“最后”質(zhì)疑——“這在學校的最后一天跟以往的日子有什么不同?”“師生們在學校的最后一天離別的場面是怎樣的?”“這最后一天里體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什么情感?”……接著讓他們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并學會復述課文。
在復述中,有的'同學是以講故事的形式把整個事件的細節(jié)都娓娓到道來;有的同學言簡意賅地概括了故事的主要梗概;有的孩子在復述中還能很好地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和讀書感悟來講。通過課文的復述,孩子們對師生之間那種依依話別的“感人”“不舍”的場面已經(jīng)有了大致的了解。
“你能從文中的哪些詞、段來體會師生間道別時的這種“不舍”“真摯”“感人”的情感呢?”接著孩子們都能通過的“噙著淚水”“團團圍住”“熱淚盈眶”“擠”等一些詞語和重點句段來暢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這篇課文很貼近孩子們的現(xiàn)實生活,他們不僅從中去體會一位老師在即將與學生告別的不舍、難過、傷感、失落及對孩子們的那種深深的愛,也能感同深受孩子們即將離開母校,離開老師,離開的小學生涯的那種心情。所以,在這節(jié)課的最后幾分鐘里,我也讓孩子們想象自己即將離開母校、告別童年的那種心情,并讓他們的動筆寫下最想跟老師說的真心話。
整堂課很真實、樸實、常態(tài),師生間的交流和諧融洽,孩子們的發(fā)言也很純真很實在,都能深深地體會到師生間那種濃濃的愛。但在課堂上因投入與孩子們對文章內(nèi)容與情感的交流,卻把文章一個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恰當?shù)剡\用了順敘與插敘相結(jié)合的方法”給忽略了,沒能及時引導學生抓住有關句段好好去體會,并指導他們在實際練筆中嘗試運用。
《最后》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講述了在收獲季節(jié)里,一個長得很棒的玉米,滿懷希望地等待老婆婆來收獲,可是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在眼看著同伴們一個個被摘走心灰意冷時,聽到了老婆婆對自己的夸獎,才終于明白了自己是獲得最高榮譽——被留作明年做種子的最棒的玉米。很有幸,這篇課文經(jīng)過了專家的指導與幫助,教學過程設計以玉米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即從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本著關注學生體驗的宗旨,我也一直在想如何能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玉米情感的變化。專家指導我要抓住“心灰意冷”這個關鍵詞,帶領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充分體驗和感受玉米心理變化的過程。課前我收集了玉米變化前后的圖片,本來還想把實物帶到課堂,可惜沒有時間去準備了。課堂上,學生看到了玉米的圖片都十分興奮,很快便能夠根據(jù)上下文找出反映玉米心灰意冷的句子。學生能夠從“孤零零”“無奈”等關鍵詞語、玉米的外形變化、玉米的抱怨等方面去體會,但是在朗讀上還是有所欠缺,可能是我個人的情緒還不夠調(diào)動孩子們,看來以后還要多增強自己講課時表情語氣等方面呀。
教學過程還安排了一個可以作為亮點的環(huán)節(jié)——在學完了玉米是如何心灰意冷后,讓學生再來說說心灰意冷的意思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心灰意冷的時候,教師相機做正面指導?墒且婚_始學生都羞于開口,感到有點冷場了,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再來談。經(jīng)過引導,一個語言能力較好的學生開口了之后,其他孩子紛紛開始談自己的體驗,氣氛一下子又活躍了。
另外,在最后我讓學生回答“你認為這個玉米是最棒的嗎”這個問題,注意了訓練學生用“因為……所以……”這個句式。但是學生都是說的.玉米如何如何的棒,由于經(jīng)驗不足,我還不能巧妙的把學生引導回答玉米也有不棒的時候,以后要多向?qū)<依蠋焸儗W習經(jīng)驗才行。在最后課文講完的時候,時間不夠,若是能再回歸玉米的心情變化這根主線再把文章串一下就更好了。
《最后》教學反思15
這篇閱讀課文以一首詩歌的形式出現(xiàn)。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最后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回歸祖國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結(jié)合本組訓練重點,在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香港回歸的`資料。從與學生的交談中引導學生從“香港被割讓的歷史”、“香港回歸歷程”、“香港回歸之后的繁榮”三個方面去搜集與整理相關資料從而加深對香港的認識與了解。
由于剛學完《圓明園的毀滅》不久,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在中國的種種罪行還深深地印在每一個同學的腦海里,同學對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憎恨還未消退,所以對香港能回歸我們祖國媽媽的懷抱,是非常歡迎的,都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在這節(jié)課上,我正深入挖掘教材的內(nèi)在愛國因素,愛努力地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鼓勵他們樹立學習的目標,發(fā)憤學習,為中華的騰飛而努力向前邁進。
【《最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教學反思02-07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08-05
最后的時刻教學反思06-13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08-07
《最后的時刻》教學反思6篇10-31
《最后的時刻》教學反思(通用11篇)10-10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07-27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