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2000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后感
當(dāng)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rèn)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后感1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余秋雨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是最讓我喜愛的還是余秋雨先生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shù)的人都認(rèn)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余秋雨先生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期望,但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但是此刻當(dāng)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jīng)很難去想象它以前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dāng)有人提出修復(fù)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復(fù)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前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dāng)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正因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xùn)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yōu)美最感人肺腑的,但是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余秋雨先生內(nèi)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后感2
算起來,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時間已經(jīng)算夠長的了,大約小學(xué)三年級的時候,我要媽媽為我買書,她就幫我擇了本《文化苦旅》。
當(dāng)時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這本書,只是在寫讀后感時,還似懂非懂地談些感想,其實跟這書,關(guān)系不大。因為因為感覺內(nèi)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邊,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試著去讀,可都半途而廢。
今年暑假,在整理書櫥時,我發(fā)現(xiàn)發(fā)了它,并再一次打開了它。我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游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fēng)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過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蘊藏著那么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歷史,每當(dāng)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詩意。
但是作者永遠者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有著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華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凄艷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里,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發(fā)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xì)脈。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后感3
有一本書,剛出世就極度暢銷,也引起了媒體的攻擊,此為何書,《文化苦旅》是也!
我無意間在書店中發(fā)現(xiàn)了它,它里面的描寫細(xì)致入微,使人身臨其境,它里面的故事真實精彩,引人入勝。于是,我便在字與字間游覽起來。
此書選取了幾個比較典型的遺跡,來自于中國,南亞,歐洲等地,各地各有特色。作者孤身一人探尋,而讀者們隱形般地跟隨他的腳步,來到了一個又一個文化遺跡,受到了一陣又一陣的震撼,發(fā)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嘆。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那篇《沙原隱泉》,剛開頭,我就再一次感受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感嘆。在爬山之時,作者告訴我們“心平氣和了,慢慢地爬”的爬山竅門。作者在山上看見一清澈的泉水,便升起疑問,為什么在這里會有泉水?在下山時,面對危險,作者則說“咬一咬牙,狠一狠心,總要出點事的,且把脖子縮緊,歪扭著臉上的肌肉把腳伸下去。一腳,再一腳,整個骨骼已準(zhǔn)備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就是這一篇篇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個的道理。
而在此篇結(jié)尾,作者告訴了我,這山名為鳴沙山,這泉名為月牙泉。一見到“月牙泉”這名字,我另有所思:據(jù)新聞報道,月牙泉的水位一年比一年低,幾年后就會干涸。月牙泉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啊,我們應(yīng)該多多珍惜它,保護它。
此書中的苦旅,并不是旅行之苦,而是創(chuàng)造之苦。創(chuàng)造雖苦雖難,但毀滅卻如此簡單。但如果毀滅了就在也找不到當(dāng)年的輝煌了。
由創(chuàng)造之苦連接成了人生旅途,這便是文化的宿命。我們應(yīng)該更加珍惜這一份財富,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后感4
第一次看這種書。
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游記,但看了你會發(fā)現(xiàn),真正的景點描寫沒幾句。
他更多的,是在講述跟景點有關(guān)的種種故事。
1
不過回頭來想,景色其實也沒啥好寫的。
那些描述花花草草的景色描寫,小學(xué)時分析了那么多,感覺有意思嗎?
沒意思。
而只有背后的故事,才能在我們心中激起波瀾。
相信作者的旅行,更多的是精神享受。在他那,種種歷史事跡都能信手拈來。
這也告訴我們,以后旅游,除了那種純看自然景色or純玩刺激的,我們一定要慢慢看、慢慢體會。
要去聽講解、了解背后的故事&文化。
不然,如果只是拍照、看看新奇,那意義不大,充其量只能代表你曾經(jīng)去過。
2
這本書里的很多道理,也需要慢慢悟才有感覺。
比如有段寫到: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fēng)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
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fēng)韻。
這句如果快速、不加前后文的看,多半會毫無感覺。
但如果你慢慢悟,你會想到:人生不會一帆風(fēng)順,它本就是各種波動的。而這樣的人生才叫人生,才有意思。
再者,在描寫柳侯祠時,作者反應(yīng)出京都太嘈雜了,柳宗元被貶到柳州,反而激發(fā)了柳的.文采,甚至可以說點化了民族的精靈。
所以說,挫折和機遇,真是并存的。
3
當(dāng)然,這種文章我想很多人都看不下去(包括我也沒完全看完)?聪氯ィ_實需要毅力和思想境界的。
而當(dāng)你能看下去,那思想應(yīng)該得到充分洗滌了。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后感5
余秋雨先生及其作品有所聞,但從未接觸過。我很少看電視。這次我去河北和姐姐住在一起。她一直在看青歌比賽節(jié)目,所以我也一起看了好幾個比賽節(jié)目。比賽中有文化知識考試。評委是余秋雨先生,考題都是常識和專業(yè)知識。試題本身并不復(fù)雜,但與試題相關(guān)的相關(guān)知識有關(guān),余秋雨先生解讀得很好,可見他淵博的知識。他對中國文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頭有他的《文化苦旅》一書,周末又看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欣賞的書。他從美麗的江南到沙漠中孤煙的西北,從冰雪的北方到充滿民族風(fēng)情的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川,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苦苦尋找的。莫高窟的色彩和線條讓他著迷:北魏的色彩。隋朝無憂無慮的柔美,唐代的噴射與伸展,五代的精致與溫暖,…,這是一條色彩斑斕的河流,也是一條文化的河流,一直奔向我們。天一閣的藏書曾經(jīng)讓他困惑,終于有一天顯示出藏書的社會意義。天一閣的藏書曾經(jīng)讓他困惑,終于有一天展現(xiàn)了藏書的社會意義。畢竟西湖是文人心中飄渺的夢想,只能用文字去理解和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的黃河和長江,流經(jīng)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一種內(nèi)化的精神財富。在有中國人的世界里,有中國文化的延伸。流浪在海外的中國人可以把原來的巨樹當(dāng)作寺廟,崇拜“叔叔”,然后進化成“監(jiān)督叔叔”,希望能保護他們。這是一種典型的宗族文化,不能一輩子揮之不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中國大地孕育出燦爛的中國文化,宛如盛開的奇葩、包容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的鄉(xiāng)愁情結(jié)……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詮釋,只能用心細(xì)細(xì)品味。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到窗前。流動的汽車潮流和人群正在宣告另一種文化。這是高雄,埋葬千年文化的故土。也許我們應(yīng)該充滿對中國文化的懷疑,親自去廣闊的土地,讓我們讀完書后,以沉重而艱苦的步伐走在上面。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后感6
讀完秋雨先生的《文化之旅》后,我真的很想抓住一些東西,但很難形容。我只覺得淡淡的悲傷和孤獨縈繞不去,心里很難平靜下來。日記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溫柔宜人的江南小鎮(zhèn),秋雨先生的文化足跡橫跨江南北。旅途夾雜著喜悅、興奮、悲傷、痛苦和情感,最終只匯合成一個令人興奮的“苦”字。在中國歷史上,關(guān)于羈絆之苦的文學(xué)作品并不少見。然而,“文化”這個詞的負(fù)擔(dān)讓人覺得苦澀的味道太濃了。
說說那個討厭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只是一個普通的佛教場所,但當(dāng)王道士挖掘出一個永久性的洞穴時,這里就不再普通了。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最喜歡的“妃子”。王道士的古代文物不是正在奉承官場的中國古代文物。他們的清白逐漸被抹黑。更糟糕的是,外國朋友的.不禮貌,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代文物一車一車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和外國朋友打招呼,唉!傷心欲絕!秋雨先生的痛苦,都是由于中國古代文人擔(dān)心國家和民族文化意識,各種悲傷的現(xiàn)象突然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但無能為力,難以抑制擔(dān)心肺。
也許我出生的時候比余先生幸福。我沒有親眼目睹各種辛酸和血淚,所以我沒有那種難忘的苦味縈繞在我的心頭。然而,余先生清晰可見的中國文化悲劇讓我的心不自覺地感到憂郁,陷入了淡淡的孤獨,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也許余先生得知我們肆意欣賞他的“苦”,卻不能和他一起受苦,而只是“孤獨”。恐怕他的“苦”會更糟。
也許許多歷史專家學(xué)者曾經(jīng)無情地指出,秋雨先生的作品與歷史錯誤不一致,但仍然沒有壞處,文學(xué)不同于歷史,畢竟,秋雨先生釀造的文化苦酒散發(fā)出令人陶醉的香味,不僅對讀者,對文化,而且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民。這就足夠了,不是嗎?
就這樣,我跟著秋雨先生的腳印,走在寂寞之中,徘徊著,慢慢地走著。最后,我的旅程到了終點站,只剩下“這里真安靜”的孤獨和余韻……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后感7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這首詩是王維的,而王維是個極風(fēng)雅的人物,命也還好,比之李白和杜甫那時強太多了。所以只有這樣一個人在送別好友的時候才能豁達地道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倍沂窃陉栮P(guān)這個荒涼的地方……
天晴了,風(fēng)也停了,陽光很好。沒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這樣快,才片刻,地上已見斑斑沙底,卻不見濕痕。天邊漸漸飄出幾縷煙跡,并不動,卻在加強,疑惑半晌才發(fā)現(xiàn),那是剛剛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成了一種令人驚駭?shù)匿侁悾豢赡苡幸环N理解:那全是遠年的墳堆……
陽關(guān),一個聞名遐邇的地方;一個承載太多生離死別的地方,“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有多少仁人志士從這里出發(fā),去保家衛(wèi)國。這里應(yīng)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極美,與自然渾和,奪人心魄。但是他們后來都成了兵士們心頭的`哀音。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忍聽聞,他們也就消失在朔風(fēng)之中,只有遠年的墳堆見證著逝去的歷史。但即使只是土堆,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后,沙汶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jīng)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shù)情懷的弘廣。
于是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個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涵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個參觀者也隨著作者一起“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后感8
每個人行走在生命的路上,也許面對的會是一段看不到終點也不會有歸途的長路,總覺得通往遠方的終點會有幸福存在,所以就會走,會想去追尋幸福的所在。
身為一介文人的余秋雨或許已然厭棄了世間浮華,所以他踏上了這趟文化苦旅,于是,在他褪色的青衫里,才有了《文化苦旅》的出現(xiàn)吧!
我跟隨著他的腳步也在找尋。從輝煌的莫高窟到古老的白蓮洞,從靜若處子的西湖到氣勢磅礴的都江堰,他走過了很多地方,也被震撼了很多次。
當(dāng)看到道士塔時,他發(fā)出了“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斜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的感嘆。在看到莫高窟時,他發(fā)現(xiàn)“這里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這里的雕塑,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于是他被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文明震驚了。
走到陽關(guān)后,看透了“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jié)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世界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了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gòu)成自我嘲弄。”也許就是這樣,我們渴望成功,渴望萬眾矚目,真正得到后卻發(fā)現(xiàn)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而就會后悔,也正是因為這種心態(tài)才會構(gòu)成我們到頭來的自我嘲弄吧!余秋雨似乎很早就明白這一點,所以他走過了白蓮洞“宏大的世界常變成一個孤島,喧騰的人生有時比洞中還要冷清。”人性是一種沉淀,一種人性的沉淀,平靜的.生活才是人本身最原始的生活。就這樣,我跟隨著他一路旅途走過。
從《文化苦旅》中我明白了一點,人要到達彼岸,實現(xiàn)心中的夢想會有喜悅,但挫折也是無可避免的。這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逝的過程,他會在生命中沉淀成一種更為廣博和荒涼的沉默所在,即使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我想我也不會退縮。
因為不會退縮,所以我用心丈量著《文化苦旅》的腳步,并愿意追隨它,在路上,走著,一直走下去。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后感9
隨著作者的腳步,我的心靈也進行了一次苦旅,從陽關(guān)到江南。
初見這本書,我對書名充滿疑惑:為何苦旅?既是旅行,為何突出苦字?帶著疑問進入書中,又了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開朗,有情不自禁,感嘆起來。這苦字,有多含義。 身體的勞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費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時最多身體自然勞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這遠行,這勞苦,都成為信徒朝圣圣地而遠行一樣的虔誠的心情,去朝圣千百年的.荒廢古址。
眼見古址破敗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陽關(guān),敦煌,渤海國,天一閣,所去遺址無不敗落,殘缺不堪,面對損毀的遺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對謠言攻擊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后,受盡了謠言,謾罵,及各種形式的人身攻擊。然而,在這謾罵聲中,并無一家媒體,一家報刊為他說一句公道話,為躲避攻擊,作者攜妻從上海遷至深圳。然而在這漫罵與孤獨之中,作者能繼續(xù)對此書改版,不斷寫出新的著作,實為難得可貴。
對文明衰落的凄苦。作者遠行出國探訪中東,希臘,埃及等世界文明遺址,又到歐洲,與中國進行對比。體現(xiàn)出中國文明的優(yōu)勢與不足,對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對當(dāng)代文明提出緊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筆調(diào),悲痛的風(fēng)格了。說這是 “沉痛”,這是“流浪”一點也不為過。
從陽關(guān)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這個字的內(nèi)涵實在是太過豐富,讓人還甚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余秋雨座右銘50句09-02
余秋雨座右銘(精選30句)01-27
余秋雨座右銘語錄(精選40句)11-17
余秋雨座右銘短句(精選90句)11-27
余秋雨座右銘語錄(精選30句)12-28
余秋雨座右銘說說(精選70句)12-24
余秋雨座右銘說說90句08-31
余秋雨座右銘語錄30句精選08-12
余秋雨座右銘短句40句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