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无码AV在线,欧美日韩国产色,年轻人手机在线免费视频,伊人成人在线,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亚洲免费二区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

時間:2024-06-16 13:26:09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1

  酣暢淋漓!把漢、唐、宋、明、清的制度講得很清楚,又不失重點!行文簡練,但敘述清晰,很容易理解!錢賓四是教師出身的',可現(xiàn)在又有幾個老師像他這樣?現(xiàn)在的歷史老師不是念課本就是在插科打諢,課內(nèi)講不好,講些無聊的玩笑話!學生的辨別能力又差勁!!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2

  前段時間,我們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學習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模塊,幾位老師的精彩報告和實踐教學,讓我對“民主政治”這個主題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充滿興趣、充滿熱情地讀起了史書,特別是渴望重回中國歷朝歷代尋求政治體制的發(fā)展和變化。于是,我讀起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總體內(nèi)容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就我國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jiān)察、財經(jīng)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介紹和對比,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xiàn)代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梢哉f,該書是一本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顧五個朝代的政治體制

  首先談談對漢朝的認識?梢哉f,漢朝是吏治相對較好的一個朝代,官員總體人數(shù)少,只有中央和地方兩級,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員之間的流動屬于正常行為,沒有高低之分。漢朝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還可以,“三十稅一”,總的來說老百姓的稅收是相對低的;实酆驮紫喾止ひ卜浅C鞔_,君權和相權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實權。漢朝的選舉是舉薦制,理念是很好的,不過舉薦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條件讀書,窮人失去讀書和當官的'機會。

  再談談唐朝,唐朝和漢朝時我國歷史中最為鼎盛的時代。看看唐朝的政治體制,相權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過呢,相權還是有的,只是相互牽制罷了。地方管理和漢代就有差距了,縣的數(shù)量增加了。再說選舉,漢朝是采用科舉制的,這個制度對于選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的軍事制度,后來也還是出了問題了,形成了軍事割據(jù)。

  書中談的的第三個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國,但政治體制太弱了,特別是軍事上,以防守為主,不敢進攻,節(jié)節(jié)敗退。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領宰相被進一步削掉了軍權和財權。而錢先生在表現(xiàn)士族政府對于皇權的退讓時,以宋初宰相讓座的緣由出發(fā)對于歷史演變剖析的入木三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襲。有變動的,只是迫于時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勢,改頭換面,添注涂改而已。只能說有變動,卻不能說有建立。宋之于唐,似東漢之于西漢,有事而無政。有形勢推遷,無制度建立。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這個對于太祖本身來說是沒什么問題的,但給后面的皇帝埋下了禍根。取消宰相意味著皇帝專制,對于打江山取得政權的太祖來說,是可以的,但是越往下的后代,實際上是很多困難的。雖然后來也新設了內(nèi)閣大學士,但此職位官位太低,作用不大。到了后面,甚至還出現(xiàn)了太監(jiān)干政,皇帝的事情讓太監(jiān)代勞,太監(jiān)成了“真皇帝”,長期以往,被清兵取代也是必然。明朝的選舉制度還是科舉,可是已經(jīng)變成八股文了,按作者錢穆先生理解,八股文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律詩。

  最后,是關于清朝,對于清朝,我和作者錢先生的觀點是一致的,如果說前朝治國理政都還是制度的話,那么清人治國只能說是玩弄法術了。清代的中央政府在錢先生眼里就是一個部族統(tǒng)治的工具,以至于皇帝的集權達到了最高峰——設立了軍機處。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清朝背后是整個滿族,他們首先考慮的是部族的“私利”,以致后面發(fā)生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想要得到清人的絕對支持,那是很難的,甚至有一部分勢力是反對的。

  三、讀后感

  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文字雖然不多,但貴在語言精辟、觀點鮮明,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吨袊鴼v代政治得失》的總結也很精彩,它基于對歷史上傳統(tǒng)政治體制的歷時性分析,得出對中國當代政治制度現(xiàn)狀及未來政治發(fā)展態(tài)勢的預判,可謂字字珠璣,句句在理。在我看來,我國文化的得失能夠被錢先生簡潔明了,深入淺出的娓娓道來,確實佩服。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3

  從年前一直讀到年后,斷斷續(xù)續(xù)竟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才讀完這本小小的書。讀此類學術性很強的書籍,我向來讀的慢。不過每天讀一點,反倒讀的下去。

  豆瓣書評中,很多書友說書讀起來稍感艱澀,因其艱澀難免讓閱讀枯燥無趣。誠然,錢穆先生在書中的用語和現(xiàn)如今的大白話相差甚遠,但我反而覺得,書中的遣詞造句盡顯大家風范,很多語言和描述都值得反復品味。用某豆瓣友鄰的話來說,別人需要長篇累牘才能講明白的事情,錢穆先生三言兩語便能道個明白。

  讀了這本書,我愈發(fā)覺得,天下道理,無不相通;講政治的書,如果仔細體會,深諳其意,何嘗不能用諸生活和工作中,甚至對人生有啟發(fā)意義。

  下面是幾點讀完本書的感受,記錄之。

  1、你知道的或許是不知道的

  可能是受初高中歷史教育的影響,也或許受影視劇荼毒,在不少人的觀念里,對于中國古代的政治和皇帝往往都是“專制”“皇權”等等刻板映像。但是在書中可以看到,漢唐宋時期的皇帝并非獨裁專制,“皇權”是受到“相勸”的制約的;到明代時,宰相雖被明太祖撤掉,但明朝皇帝依然受制于當時的制度,絕非專制;直到清代時,才實現(xiàn)了專制,但也并非皇帝個人的專制,而是皇帝背后的滿洲部族的專制。但清代的專制也有其歷史原因所在,絕不同于前朝歷代。

  而我們后世人好像以一清代就代替了歷朝各代,確實既不客觀又不公正。

  這一點認識對我的沖擊算是比較大的,自己篤信了十幾年的事情,忽然間發(fā)現(xiàn)并不是那么回事。

  推而論之,生活中有多少我們覺得是對的、深以為然的事情,可能并非如此,但是因為我們相信它是對的,便不會去追究其真?zhèn),所以如非機緣巧合,我們也就沒有辦法去了解背后真相。

  2、客觀地看待問題

  錢穆先生在書中說:“任何一制度,決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

  后世人看待古代政治制度總習慣以“封建、專制”一言以蔽之,先不說光談專制本身就是偏頗的,只說封建也不一定就是錯的、不好的,細論起來,如果一個制度在其產(chǎn)生之初就是錯的,斷不會延綿數(shù)十年乃至數(shù)百年,必然是其產(chǎn)生之初利大于弊才會被大眾所接受。

  現(xiàn)代人總說中國的教育制度不如國外,但中國的教育制度延綿數(shù)千年,自有其道理在。我們也不能一棒子掄死。

  3、避免上帝視角

  錢穆先生在書中反復強調(diào),要講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須知道此制度實施時期有關各方意見之反映,也既“歷史意見”。

  而后世人單憑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和需要來批評歷史上已往的各項制度,用“時代意見”裹挾“歷史意見”,未免是站在上帝視角。

  這讓我想到,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從業(yè)者,有時我們習慣性去點評別家的產(chǎn)品,大有一副指點江山的架勢;但是拋開每個產(chǎn)品內(nèi)部的環(huán)境和條件,以及其他我們不可知的背景,我們妄自評判實在可笑。

  4、事情發(fā)生有其因果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朝空降而成也不是一夕拔地而起的',自有其歷史因由。

  有些事情孤立地去看,只站在事情發(fā)生的當下去看,很可能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但是如果往回看看,追究事情發(fā)生的起源和歷史,卻能得到更深刻的認識。

  推而論之,我們現(xiàn)在的所有處境,都是我們的過往造就的;遇事只停留在當下埋怨,不妨回到過去尋求原因。

  5、諫官制度的思考

  最后一點讓我影響很深刻的是自漢唐以來就存在的諫官制度。

  書中描寫,唐朝皇帝和宰相議事時,諫官可參加列席。有時宰相不便同皇帝直接講的話,諫官卻可直言;但諫官本身階位卻不高,皇帝聽其言,是因為諫官本身職責便在諫言,不關乎其身份高低。

  這讓我聯(lián)想到,如果我們在工作中,可以拋開對個人的偏見,僅就其職責和專業(yè)性看,溝通是不是會更順暢;在此前提下,即使大家互有爭論,但只從職責看,也斷不會有大的不良影響。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4

  制度與人事的對立變動是一國機制運轉的真實機理。讀書論世當看天外之天,事外之事,走出繁瑣的細節(jié)把握住大綱節(jié)要,宏通辨達,由過去觀,為后世計。不要為眼前的形式和潮流的.理論所束縛,而是應直面問題本身,切近觀察,得出真實有效的結論。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5

  這段時間有幸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雖說題目是中國歷代政治的得失,實際則以主要講了漢代、唐代、宋朝、明朝和清朝五個朝代。這主要是因為錢穆先生的講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兩個小時。所以錢穆先生就擇這五個朝代,也因為這五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比較有代表性。書中大致以這五個朝代的政府的組織、考試和選舉、賦稅制度以及國防與兵役制度四個方面來講,并且分析了這四個方面的得與失。下面就來說說這本書中的一些特點和書中一些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觀點。

  由于這本書是錢穆先生的講稿,所以本書有很多與現(xiàn)在普通書籍不同的特點。首先是本書的語言特點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閱讀時不費力,就好像在聽錢先生講課一般。其次,本書更加“樸實”,F(xiàn)在的書籍普遍都是為了說明自己的一些觀點,而旁征博引,會引用很多資料,并標明資料出處。這樣的書雖然更加具有學術性和規(guī)范性,但卻也多了一種“功利性”。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通讀下來,就像是一位老先生從容地給學生講述著過去發(fā)生的事。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給學生的要點卻在學生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最后本書書名為《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但是,錢穆先生并不旨在書中非要說哪個朝代,哪項制度的好壞,而旨在讓讀者真真正正地了解這項制度,繼而,得失自然就明了了。我認為此書的重點應在歷代政治而不在得失。

  當然,作為講稿錄成的書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如不夠系統(tǒng),文章的結構略顯凌亂。

  此外,錢穆先生在本書中在講授知識要點時也頗為生動,往往能把難懂的知識轉化為簡單的例子。政治制度其實比較深奧,各個方面的關系錯綜復雜,不易明白。尤其是古代的政治制度,其名稱也不為我們所熟悉。錢穆先生用了很多生動形象的比方,把深奧難懂的知識點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比喻,讓人一看就明白?炊吮确,再回過去看古代的政治制度,便豁然開朗了。如講到唐代政治中的觀察使和地方官之間的關系時,錢穆先生用了現(xiàn)代的督學和大學校長之間的關系來打比方。若督學的地位高于校長就會降低校長的地位,不利于大學的管理。從而說明唐代政治中監(jiān)察史的權利高于地方官,把地方官壓抑在觀察使之下,不利于地方行政。再如講九品中正制不適用于晉代時,錢穆先生用“某藥治某病,病愈即不宜再服。否則藥以治病,亦以起病”比喻九品中正制只適用于魏,這個地方與中央失卻聯(lián)系的特殊時期,不適用與晉這個統(tǒng)一天下的時刻。若繼續(xù)沿用這一制度就只會帶來一系列的弊端。就如九品中正制在晉代被沿用下來,最終發(fā)展成為門閥制度。

  細細讀來,錢穆先生所提出的很多觀點都讓我感到很受用。首先書中所說的“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讓我獲益匪淺。我們該如何看待和評價歷史上的制度,或是事件和人物,以前我所牢記的是要分析其兩面性,現(xiàn)在看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看待過去的事物。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制度自是為適應那個時代而創(chuàng)立的。譬如我們現(xiàn)代人一說到王位世襲制,便立即覺得這是不可取的,這種制度是腐朽的、落后的,尤其是相對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而言。而現(xiàn)在看來王位世襲是很有必要的。西方歷史上的希臘、羅馬是小國寡民,他們選舉領袖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以曠場上,便可以表現(xiàn)人民的公意。而中國在秦漢時代,疆土廣闊,戶口至少在幾千萬以上,并且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國,幾千萬個農(nóng)村,散布全國各地,在當時的中國不可能推行民選制度。同樣,我們現(xiàn)代人也不能用現(xiàn)代的民主制度來批評當時的王位世襲制。

  但是,這并不是說時代意見完全沒有意義,而是說相對于歷史意見而言,時代意見的地位便相對較低。這其實是要求我們在評價歷史上出現(xiàn)的政策、人物或事件時,要充分地了解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正因為一個朝代的制度需要結合其時代背景來分析,所以時代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錢穆先生在介紹某一制度時,也盡可能地將當時的時代背景詳細地描述出來,讓讀者進入到當時的環(huán)境中去。再去看這項制度,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制度在當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在講述宋代兵役制度時,首先介紹了宋建國后嚴峻的形勢,分析了宋在北方面臨著強大的遼,而宋的都城又在開封,易攻難守。一旦與遼開戰(zhàn),萬一吃了敗仗,就會危及國基。所以不敢輕易開戰(zhàn)。因為在這種環(huán)境下,宋代的兵役出現(xiàn)了“養(yǎng)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養(yǎng)兵”的奇怪的現(xiàn)象。

  第二,從多方面看待事物。雖然本書的書名為《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但是書中所涉及的內(nèi)容卻比較廣泛,并不局限于政治。錢穆先生說的“任何一項制度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絕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所以書中并不僅僅講到政治制度,還有包括軍事、經(jīng)濟制度等。因為這些制度在同一時期必定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經(jīng)濟是政治得以存在的基礎,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經(jīng)濟決定政治。軍事又是政治的保證,因為軍事不給力,而被推翻的朝代也不在少數(shù)。由此可見我們在分析一個朝代的某項制度時,務必要適時的結合其他方面的制度,這有利于我們做出客觀的評價。在我們生活中也一樣,在看待意見事情時,要聯(lián)系與這件事相關的其他方面,才能將這件事情看得更透徹。比如當被傳得沸沸揚揚的“切糕”,我們應當看到這不僅是因為市場經(jīng)濟的`混亂造成,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民族融合過程中還存在著的問題。

  第三,流變的制度,只有認識到制度是在流變的,才能把握各項制度的真相。每項制度都會受到先前存在的制度的影響,也會影響后來出現(xiàn)的制度。而我們只有看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明白這項制度的真實影響。這在考試與選舉制度中體現(xiàn)的較為明顯,唐朝的科舉制有著漢代察舉制的影子,由考試和選舉發(fā)展到真正意義上的考試,就形成了科舉制。從這里可以看到察舉制流變的過程,以及它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可以看到唐代的科舉制的最終形成是由歷史的積淀而來。

  最后來說說,我在讀本書的最后一講時的感受。在最后一講清代的制度時,覺得錢先生在這一講中對清代的制度肯定極少,多半是批評。說清代一切由滿洲部族的私心出發(fā),所以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又說“總之,清代制度上,實在也沒有幾項值得我們今天之再稱道。”錢穆先生一直稱清朝的統(tǒng)治為“滿族政權”,他們的一切政策都只是拿滿洲部族來控制中國人。似乎是不承認滿清是中國,還把滿洲人和中國人區(qū)分開來,隱透露出一種“大漢族主義”或者說是民族主義,在現(xiàn)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團結的今天,這種偏見確實不可有。

  總體而言,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書中很多關于史學的觀念,以及看待歷史的方法值得借鑒。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6

  這是一本小書,很短,比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還要短小精干許多。里面的語句有時乍一看似信手拈來,但繼續(xù)看下去便知須是學力深厚才能如此舉重若輕。拋開了復雜的人事,專注于制度上的變更,這本書在這個角度上讓人對以前的歷史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傳統(tǒng)的歷史書更多是如史記一般記錄事件,制度的設置都是隱藏在紛繁的人事之后的。在這本書里,將政治制度單拎出來講,對非治史的讀者而言,是的確方便許多。

  錢穆寫這本書時,恰是中華文明的低潮期,對于我們自己的歷史傳承,許多人都生出了懷疑之心,而傾心于英美。當時不乏傾向于對歷史絕對否定的人,所以在該書中,錢穆反反復復地提到了一個意思,評價古代的政治體制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絕不能以一句封建腐朽就來一棍子打死。既然當時的政治體制可以如此建立,就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它是符合當時的國家狀況的。如此從這本書中,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歷史中那些起起伏伏,對自己的國家歷史有更好的理解,而遠不是一句封建專制能概括得完的。

  看這本書,有兩點感受較深。

  一是,久而久之制度都會失去自我調(diào)節(jié)的能力,和現(xiàn)實狀況脫節(jié)。這使得在朝代的后來,都無法通過自我調(diào)節(jié)來解決新的問題,由此只能來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方能讓國家機器在廢墟中重新開始。除開宋朝這種先天國防弱勢的之外,其他朝代更多的是在土地政策或者稅賦政策,亦或人事政策上出了問題,埋下了動蕩的隱患,然后在戰(zhàn)火中覆滅。讀完后感覺這種僵化似乎無一例外,就算是有所謂中興亦或變法,也多是以失敗告終,更多的還是無濟于事,只能迎來最后的改朝換代。

  二是,文人治國是必須的',然而也是需要提防的,如何平衡是個問題;蛟S人都是自私的,總不能拿出那幾個少有的人去代表整個集體。正如一句話所說,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這里的power也可以解釋為權力。權力是希望繼承的,是希望能夠可控地傳承的,或是積極地擴張,但這種個人的愿望和國家的需求又是相悖的。由此裂縫產(chǎn)生的破壞力,又會是改朝換代時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就如明朝一般。如何處理好官僚集團,文人集團和國家與國家機器之間的關系,又是歷代的變革核心之一。但最終走到清朝時,這種改變也走到盡頭,畢竟?jié)M清是外來政權,對于政治體制的設計,考量更多的還是如何穩(wěn)定自身的異族統(tǒng)治,此處的私心不是以往的漢人政權所有的。而對官僚系統(tǒng)與文人集團的關系進行平衡,幾乎每個朝代都在進行著這種動作,由此看來,或許49年后的種種動蕩也有這一意味。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7

  這本書在灌輸一種思想:任何一種制度都是建立在前一種制度的'弊端上,我們不能脫離歷史,就單純的評論一項制度的好與不好。

  作者把制度和“人事”分開討論,但是我認為是制度的漏洞而使“人事”(人為的錯誤)蔓延。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8

  一代史學大師錢穆,對漢、唐、宋、明、清五個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兼及經(jīng)濟與軍事制度,作了一番提要鉤玄的概括述評,敘述各自因果演變,指陳各自利害得失,言簡而意賅,構筑了一部簡明地中國政治制度史。書中雖不乏意氣之言,可能也有史實的錯誤,但無損這部書核心思想的.啟發(fā)意義——中國古代各項制度的產(chǎn)生皆有其復雜的原因,都有前代淵源,也都會有后代沿革,都既有長處與成果,也有弊端和失誤,因此,要從宏觀的歷史視野觀察其產(chǎn)生和流變,要深入其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中思索探析。不應抱殘守缺,但也不應以“黑暗”“專制”等詞語簡化前人的政治制度,不應斷然否定和抹殺前人的政治智慧,應該取精去粗,明辨得失,以真正推動當下中國政治的發(fā)展。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9

  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結構嚴謹主題宏大,節(jié)選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朝代漢、唐、宋、明、清以為代表,從政府組織、選舉、賦稅經(jīng)濟、兵役等方面分別論述,大體上可以窺探中國歷史之全進程了,我能理解的有限,僅分享幾點我的一些體會:

  1、二千多年的古代王朝是一段歷史進程,非“封建專制”可以一言以概之的,書中君權與相權在不同王朝權重是不同的,唐時期君主的旨意需要送去門下省蓋章再交由執(zhí)行,清時期君主則可以從軍機處直接傳給個人等,此變化過程是緩慢的,君權重而相權弱;

  聯(lián)想到心理咨詢中,哪有一個二個的`詞就可以概括我們漫長的成長史呢,又哪有一件二件事就可以決定我們的人格發(fā)展呢?標簽化帶來某種效率,卻犧牲了更多真相;

  2、書中提到很珍貴的了“歷史意見”,即當時的人如何看待這件事的,而非用我們現(xiàn)代民主視角,井田制發(fā)展到后來的均田制,在某個時期是符合當時社會生產(chǎn)水平的,同時西方的選舉制,放在古代的中國,幅員遼闊交通落戶,完全沒有可行性。

  我們看待歷史,可以保留現(xiàn)代意見,但也不能忽略當時的意見;這讓我想到,我們的大多數(shù)防御機制最初可能都誕生在特定的互動關系中,但不一定適應今時今日的生活,如果我們留心到“歷史意見”,也許還要感謝我們這些“不適宜的防御”呢;

  3、制度與人事是也是一個非常廣闊的話題,我想提二類人,張居正們以及紹興師爺。他們的共同點都有不在其位而謀其政,雖然制度約束難以撼動,但是他們還是憑借著獨特的個人魅力綻放在歷史的星空下。

  這也得說到,任何事終究要落到人這個字上,一旦由某個人參與,必然帶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也構成我們文明中璀璨的光,對于個人來說,也是因為這些不確定性,我們才能發(fā)展自己,成就每個獨特的自己!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10

  本書讀的有點懈怠了,讀的心得少了,昨天最有心的一句話就是,考試只能識別人才,不能培養(yǎng)人才,過去中國人才的培養(yǎng)在于貴族,在于門閥,在于上層人士的耳濡目染,這些東西,可能聽起來,讓人很難接受,但是確實是這樣的,不能不承認。細細品才能品出其中的真是部分,錢老什么話也敢說,因此對于本書我覺得還是要認真的學習,爭取今天晚上把這本書學習完。

  昨天學習的明代的制度,提到了張居正,這可是中國一個十分有爭議的.人物,作者的觀點我覺得還是很客觀的,他既承認了張居正確實對于明代社會做了很多貢獻,但是也分析了當時人們一直反對他的根本原因,制度限制了張居正的作為,是他在當時不被認可的是制度,因為內(nèi)閣真的不是宰相,但是他卻做了宰相應該做的事,中國這個社會對于名分的要求還是很高的,必也,正名呼。

  還提到一個人,就是第一能臣曾國藩,現(xiàn)在才知道,翰林是什么,它是中國古代對于讀書人的最高禮遇,你考試好了,那國家就許你一個好未來,然后你專心學習,學習很多東西,學習如何做官,如何處事,當時不明白,曾國藩又不是什么要員,為什么地方政府,每年要給他們過年送供奉,原來他們以后一定會做官呀。

  學習歷史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學習的效率,和學習的時間,讀書因該是學習的一種休閑,不應該成為主要部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11

  近日淺讀錢穆先生所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感悟如下。

  整體而言,本書系統(tǒng)論述了自漢朝至清朝的政治、人事、經(jīng)濟和軍事制度,語言平實,內(nèi)容精辟。本書對于漢唐政治論述最為精彩,對于明清的論述卻有失客觀。尤其是對于清朝幾乎全盤否定,“私貨”較多,這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所致。

  關于經(jīng)濟制度,關鍵就是土地與賦稅?陀^來講,自漢以后,中國土地公有化的嘗試大體都失敗了,土地兼并基本不可逆轉。當代的中國,原則還是保持了土地公有制,政策空間大、政策工具多,但是近20年來基本處于裹足不前、“遮遮掩掩”的狀態(tài),相關制度尚不如明朝“魚鱗圖”先進。針對房地產(chǎn)問題,大體上還是采用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行政命令與市場管控措施,沒有采用變革制度的改革手段解決,即不敢改,更不想改。

  而賦稅制度的難點在于如何向富人收稅,通過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起到“節(jié)制資本”,甚至“引導資本”的作用?陀^來講,歷朝歷代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向富人收稅”的問題,甚至還出現(xiàn)“政府租稅愈輕、地主愈便宜”,農(nóng)民給地主交租愈多的情況(當下廣東也有此趨勢)。個人認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點有二:一是需要有強勢政府,消除“皇權不下縣”,保持政府對“毛細血管”的控制;二是有系統(tǒng)精確的.“冊籍制度”,因為很多朝代稅改的起因都是“冊籍混亂”導致政府收不上稅,可以推廣使用區(qū)塊鏈技術徹底解決“人為造假”“年久失真”等難點問題。

  關于人事制度,關鍵是解決官員怎么來、怎么上的問題。從最初的貴族世襲、到舉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唐以后的科舉制,整體趨勢是擴大人選范圍、競爭性選拔、標準化考試。這也給我們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比如建立更大范圍的人才市場、破除人才流動的制度性壁壘、鞏固并深化競爭上崗制度、將組織遴選與量化考核向結合等。當然,本書對于八股文制度的抨擊有失偏頗。八股文本質上是一種標準化考試,僅靠“八股取士”與孟董提的“逢提必競”一樣,都是一項制度走向絕對化、極端化的表現(xiàn),但制度本身并無問題。

  關于政治制度,關鍵是如何處理君權與相權。明清兩朝雖無名義上的宰相,但后期的張居正、李鴻章等人已近乎“宰相”。這一項內(nèi)容相對敏感,不做展開。

  另外,本書有很多金句,簡要摘錄如下:

  “惟其一切制度都不會永久好下去,才使我們在政治上要繼續(xù)努力,永久改進!

  “節(jié)制資本、平均地權,大體是中國歷史上的傳統(tǒng)政策”

  “但究竟此制僅為一時的救弊措施。如同某藥治某病,病愈即不宜再服。否則藥以治病,亦以起病。”(評九品中正制)

  “一個制度出了毛病,再訂一個制度來防制它。于是有些卻變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縛!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12

  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錢穆先生討論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權分配、政治組織,從選舉、經(jīng)濟、軍事等角度詳細介紹了各個朝代的政治制度。他在文中反復強調(diào),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評判的關鍵依據(jù)在于制度實施時的真實反饋。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一員,我們需要尊重歷史中客觀發(fā)生過和存在的,不能僅憑現(xiàn)代理論或熟知的價值觀做出主觀推測。

  制度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和代表性。每項制度的背后都有其理論思想和歷史原因,如果只就事論事,抽象地討論某一時期的制度,既不合理也不嚴謹。錢穆先生認為,政治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機構,決不會隨隨便便無端產(chǎn)生出某一制度。一項制度從制定到執(zhí)行,涉及的社會因素繁多復雜,帶來的社會影響不能一概而論,需要設身處地,剝繭抽絲,充分考量。

  制度是動態(tài)的。制度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現(xiàn)實情況,如果情況有變,制度也將相應調(diào)整。因此,制度評判也應是動態(tài)的,緊密結合實際情況。此外,成熟理性地分析制度需要明白,沒有永遠的好,也沒有永遠的不好,因為“若一項制度一直好,則會使政治窒息,不需后代人來奮斗努力;惟有制度出錯,才能讓人保持警醒,始終保有改進努力的心態(tài)”(35);更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態(tài)度,制度不斷被修改、被推翻,但制度背后的核心觀念需要被發(fā)現(xiàn)、被提煉,“所貴的是要在變動中尋出它不變的本源,這便是所謂歷史傳統(tǒng)。傳統(tǒng)愈久,應該此大本大原之可靠性愈大”(56)。

  中國傳統(tǒng)社會鼓勵書生考取功名、走上仕途,造成了讀書人競求上政治舞臺去做官,所以錢穆先生“診斷”中國傳統(tǒng)政治有臃腫病。這一現(xiàn)象的優(yōu)點是,官員可以在政治表現(xiàn)中試煉自己的理論和思想,與實際得以結合。弊端則更加明顯,大量知識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文官的社會地方不斷上升并愈加牢固,很難再有其他政治力量可以與文官相庭抗理。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提到,“也許是有鑒于唐朝藩鎮(zhèn)的跋扈,明朝從洪武開始,就具有重文輕武的趨向…原因在于明朝的政治組織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礎則是兩千年來的孔孟之道…這種制度既經(jīng)固定,將領們即使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其社會影響,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塊文章”(196)!耙黄实拇髩K文章”值得被稱頌、被學習,但當是否能寫出精彩文章成為衡量一個人甚至一群人的主要標準時,社會價值觀已經(jīng)偏離失衡。受篇幅限制,錢穆先生不能在書中輔以更多史料,但結合相關書籍文章,可以看出,受文人當?shù)赖挠绊懀袊鴤鹘y(tǒng)社會是一個務虛的社會。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水利工程,不同朝代都出現(xiàn)過“不是專業(yè)人不干專業(yè)事”的紙上談兵事件。一方面,有志有才之人擁擠在從政做官之道,另一方面,工商等社會其他行業(yè)鮮有人問津,再加上繁密的法令制度,重重束縛,中國傳統(tǒng)政治、傳統(tǒng)社會難以革新、沒有起色也就不足為奇了。

  制度面向社會大眾,應當是無私的。當然沒有絕對的平等,但公私之間可以權衡。錢穆先生認為,有私心、謀私利的只能稱為法術,而不是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恰恰有許多私心,所以他在本書中作了嚴厲批判,言辭雖然激烈,但從不同方面闡述了少數(shù)民族政權抑制了社會的健康發(fā)展,不禁讓我聯(lián)想到孔飛力的《叫魂》。也許在錢穆先生看來,那場驚動全國的“妖術”恐慌正是清代法術的直接印證。

  制度是在宏觀層面制定的,但卻影響著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清代中葉以后,丁冊不再需要,于是一個國民,如果沒有田地,不參加科舉考試,不違反亂紀,可能永遠與國家不發(fā)生絲毫直接關系。也許在富足的和平社會,不少個人甚至會拒絕主動與國家發(fā)生任何聯(lián)系。但是,如果個體的信息無法傳遞匯總至政府,那么執(zhí)政者很難對宏觀形勢做出準確的判斷,也更難顧及到那些弱勢人群。

  錢穆先生提到立國關鍵在于向心凝結,全國人民要有共尊共信心,頗有感觸。想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是幫助、促進國民建立共尊共信心,雖然可以高度總結成標語、口號,但是只有滲透在制度中、落實在行動上,才有可能實現(xiàn),而實際情況往往是浮于表面。錢穆先生認為,中國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但社會過于平鋪,所以缺乏組織力量。確實,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社區(qū)建設還停留在政策執(zhí)行階段,民眾自主自發(fā)的意識和力量都比較缺乏。然而,共尊共信心恰恰是自下而上積累而成的。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13

  泱泱中華兩千年,史籍浩繁,但自太史公起,多是紀傳體史書,少有專述制度的典籍,而能把歷代制度放在一起作對比的史書更是少之又少。錢穆先生這本書,從制度著眼,如線穿珠,從漢、唐、宋、明、清一路講下去,貫穿起各各人事,讓人豁然開朗。

  錢老閱史無數(shù),是近代治史最后一個集大成者,這本書也是寫的深入淺出,各種典章故舊信手拈來。筆者學力淺薄,只能就其中幾點做些思考。

  一.到底存不存在相權。

  宰相,按照錢先生的說法,是中國古代政府中的實際領袖。兩千年國史其實就是皇權和相權相互博弈,此消彼長的過程。從漢代一路走下來,皇權日盛,相權日衰,到明代胡維庸造反,明太祖取消宰相一職,所以明清兩代才是真正專制的時代。

  天下之大,從秦代統(tǒng)一算起,疆域北起河套,南至兩廣,西起隴山,東至朝鮮半島,有上千個縣,事務繁多。始皇精力過人,尚自每天要批閱一百多斤奏章,后來人自難仿效。這么大的天下,一個人是無論如何管不過來的,必須有人分擔,所以宰相必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名稱,分擔的分量也不一樣罷了。在漢代叫宰相,一人包攬,唐代是由中書令、侍郎、尚書令三人負責,宋代由中書負責行政,三司負責財政,樞密負責軍事,明代由大學士票擬,皇帝本人或者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批紅,清代政務由皇帝和軍機處大臣商定。不論名頭如何變化,總是要有人來分擔皇帝手里的權力的,這是中國國土博大、事務繁多所天然決定的。

  二.宰相到底是管家還是實際領袖

  錢先生認為,宰相是政府首腦,是國家的實際領袖;实壑皇菄覚嗤南笳鳌V劣诤髞硐鄼嗨ノ,是各類因素共同導致的。但這是不對的,正常情況應該是相權對國家負責,皇權只對皇室負責。

  但是從上文可以看出,兩千年下來相權是越來越小,皇權倒是越來越大。如果宰相是實際領袖的話,為什么卻要不斷受到皇室的制約。如果把宰相看作是皇帝的管家的話,這個現(xiàn)象就很容易解釋了:主人讓管家?guī)兔χ渭摇龅綉兄魅,管家管的就多管些;遇到勤快的主人,管家就少管些?/p>

  那么,到底宰相是實際領袖還是管家?這個應該從誰受制于誰來分析。

  中國國土龐大,舉國皆是自給自足的農(nóng)業(yè)家庭,居住分散,參政意識淡薄。這導致了中國不可能像希臘城邦那樣選舉產(chǎn)生領袖,也不可能定期推選出代表民意的國會,所以天然地造成了不民主。不民主就會產(chǎn)生個體領袖——皇帝,再由皇帝來任命宰相,從而宰相受制于皇帝。所以與其說宰相是政府實際領袖,不如說宰相是皇帝事情太多管不過來,請的一個管家而已。倘若皇帝是由宰相或者內(nèi)閣任命的,那樣宰相方可以說是實際的領袖。

  三.歷代田賦政策

  歷代土地政策都極其簡單,雖有便于操作、避免官吏從中上下其手的考慮,但是也過于簡陋了。漢代就是按田收賦,唐代實行兩稅制,按人收賦,宋代也是兩稅制,加上地方鄉(xiāng)紳負責制,明代用魚鱗冊,按人、按田統(tǒng)計收賦,清代沿用明制。即不考慮田有貧瘠肥沃,也不考慮收割播種的效率不同,更遑論山民、漁民等不以耕地為生的家庭。與精巧繁復、互相牽制的政府職權系統(tǒng)相比,真是簡陋之極了。從這一點,也可見出皇帝們視百姓如芻狗的心態(tài)。

  四.清代制度得失

  清代是皇權最集中的朝代,加上自雍正皇帝創(chuàng)立的秘密政治,使有清一代的政治制度最為黑暗專制。但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清代的`皇帝反而是歷代里最為清明的。這來源于清代皇帝對皇子教育的高度重視和雍正創(chuàng)立的秘密建儲制度。這個制度保證了太子不用早早確立,成為大家的靶子,同時皇子們?yōu)榱烁偁巸ξ唬惨鞲髑诿恪?/p>

  就像錢老說的,制度永遠要和人事配合起來才能發(fā)揮作用。清代沒有一個好的政府職權制度,反而發(fā)展出了好的儲位繼承制,從而保證了每位皇帝都不至于太差勁。

  五.制度的作用

  每朝都有每朝的制度,配合當朝的人事才能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沒有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會有死角存在。有時候越是繁復的制度,死角反而越多,這就是老子說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所以制度絕對不是越多越好,而要視當時情況而定,針對時代特點,制定出配合當時人事的制度來,才能發(fā)揮其作用。同樣的,時代前進了,人事變化了,制度也應該跟著變化,因循守舊,只能是弊大于利。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生產(chǎn)關系影響生產(chǎn)力。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錢穆先生視野宏闊,分析鞭辟入里,語言平實。這本書極薄,而內(nèi)容卻極厚重,值得一讀再讀。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14

  中國古代的政治政治制度并非一層不變的,也絕非簡簡單單的封建專制所能形容。

  首先封建一詞更是與中國實際大不相符,中國古代社會的地主并鮮少擁有西方領土地主式的政治資本,地方最高權力機關多是中央力量的在地方的延伸,正是所謂中央集權(當然這同樣表現(xiàn)為一個過程)。而即使是西周的分封制也與西方的封建制大不相同,西方的封建更多是中央權力不足以對地方進行控制,而自下而上產(chǎn)生的一種封建制,而西周的分封制則是中央為鞏固政權而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種制度。

  而專制也并非完全,首先是專制的主體到底是地主還是皇權,如果是說地主專制顯然并不符和實際情況,事實上,古代的科舉制度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良好的社會流動性。和古代西方社會相比,古代中國可以算是一個開放社會而非封閉社會。而皇權專制盡管在明清之際發(fā)展到頂峰,但在從秦漢到唐宋很長一段時間都有著相權的制約。

  2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是與文化相適應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權合法性的基礎。

  在我們談論中國人的奴性時,并不能把古代的某一階級假想成為一群在主觀層面上刻意為之的陰謀者,或者,至少不是從一開始就這樣。盡管中國政治文化中,沒有人權的思想,但也絕非將民眾簡單地看做的奴才,中國古代崇尚的賢人政治,即有著良好德行的士大夫有著責任和義務兼濟天下蒼生,這里并不存在權利被剝奪的概念。所以,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是與文化相適應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權合法性的基礎。

  3、制度的激發(fā)善和懲治惡

  賢人政治的理想自然是以孔孟之道為藍本,也有一種說辭是孔孟之道本就是地主階級進行壓迫的思想宣傳工具。思想宣傳工具確屬于值得商榷的概念,但統(tǒng)治者的利用也應該是一定存在的事實,要不然孔子也不會周游列國卻終不得志。

  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過分仰仗統(tǒng)治者政治德行,或者是一個不懲惡的制度,若有個好皇帝、好父母官,便是百姓之福,若碰到個壞皇帝、壞官員,便是百姓之禍。人性之惡鮮有制度性的約束。似乎又回去那個司空見慣的觀念,好的制度一定是激發(fā)善而懲治惡的,至少在傳統(tǒng)的權威失去合法性的現(xiàn)代是這樣的。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15

  “”三公九卿”是哪三公?又是哪九卿?

  漢、唐、…清等各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是郡、省、州還是路、府、縣?

  現(xiàn)在意義上的.省是從哪朝開始的?

  太守、刺史那個官大?

  宰相什么時候不再和皇上“坐而論道”,只能像大臣站著上朝?”

  哪朝曾免受收田租11年?

  哪朝賦稅最重?

  哪朝稅制核心一只延續(xù)至今?!

  中國現(xiàn)實時時的房價為什么一直在漲?

  通讀了這本書,答案就全在里面告訴你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相關文章:

政治生日感言07-28

政治教學總結05-22

《經(jīng)濟政治》教學反思04-11

初中政治實習報告03-28

政治教學反思02-10

政治期末工作總結07-29

政治組工作總結04-23

政治教學經(jīng)驗反思04-21

初中政治組教學總結04-30

初中政治教學總結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