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秦帝國》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秦帝國》讀后感1
1、意料之外的臨終之言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是李斯退出歷史舞臺的最后一句臺詞,背景是他與家族共一千多人即將腰斬,說話的對象是一同行刑的次子。“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大秦的第一丞相竟會淪落至此!李斯臨終前的這句話給我?guī)淼男睦镉|動不小,不僅僅是因為這位叱咤一生的風云人物晚年如此凄慘,更多是感佩于生死最后,李斯沒有懷念過往的豐功偉績,而是含笑問了兒子這句話。這句臨終遺言透露出的辛酸悲涼難以名狀,也讓人看到了一往無前的治世能臣李斯真的被打趴下了,也看開了,大秦的氣數(shù)盡了。從這句話的側面也能看出,李斯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死前不忘用這句話安慰一同赴死的兒子。我想,如果這是一個電影鏡頭,這句話更多是伴隨著李斯回憶年輕時帶著孩子在楚國上蔡逐兔的場景而說出的,或是導演采用一種想象的方式,“宿將還山不論兵”,年老的李斯退休后回歸故里帶著孫兒逐兔,過著悠哉的晚年生活,笑看風云變幻。無論是哪一個場景,我相信都足以打動觀眾。
李斯能發(fā)出這句意料之外的遺言,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此前獄中的酷刑已經(jīng)把他的意志和尊嚴摧垮,若是未經(jīng)刑訊逼供就被趙高立刻押赴刑場,或許李斯還會大聲疾呼“我對大秦有不世功勛,何故害我!”但一遍又一遍的審問逼供已經(jīng)摧毀了這位曾經(jīng)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秦國丞相的心理防線,或許在陰暗潮濕的監(jiān)獄里,在獄卒的輪番羞辱中,在酷刑停歇的間隙,他的悔恨,他的功績,全部都已經(jīng)在腦子里過了無數(shù)遍,也想通了一切,故而在死前能做到如此坦然……
這位大秦的二號人物見證了秦國走向巔峰,也看到了屬于大秦的時代即將落幕,不知他說出這句話時,除了對功名利祿早已看破外,對自己一手輔佐起來的大秦江山是否還心存強烈的痛惜?
2、一生背負的兩大爭議性黑鍋
李斯這一生的功績在此不多做贅述,網(wǎng)上隨便搜搜就能找到對他五花八門的各種評價,筆者只說說他這一生背負的兩口爭議性黑鍋。先看看這第一口鍋,這口鍋是趙高強加的——叛國造反罪,理應賜死。但這口鍋無論后人的野史如何編撰,都不能讓人信服,他若是造反,在沙丘秦皇駕崩之時就是最好的時機,彼時蒙氏兄弟和太子扶蘇都遠在天邊,李斯若刺殺趙高奪取大印借機篡位簡直易如反掌,但他沒有,而是與趙高合謀走了另一條路。另一口鍋則是嬴政甩給他的——韓非之死。如今的史學界對于韓非的死因仍有爭議,記得我們的高中歷史書上對于韓非的介紹,是說韓非之死是因為李斯嫉賢妒能而遭受其讒害,但《李斯與大秦帝國》是遵循了始皇帝畏懼韓非之才因而殺之這一說法,我個人比較偏向這種說法。韓非出生皇室,是韓國皇子,目睹過皇族內(nèi)部同室操戈,得天獨厚的出生背景加上自身驚世才華讓他深諳帝王治世之術,他的論述幾乎都是站在君王的視角來看待。對于英明的帝王而言,與一個才華橫溢的有識之士初出見面,可能會有英雄所見略同的相見恨晚之感,但韓非把封建帝王之術寫得太透徹,讓帝王隱諱的治世馭人之法以及某些不可告人的暗黑心貌一覽無遺,此種論述一旦流傳開去,也會令帝王細思極恐,因而始皇帝借李斯之手殺了韓非,可以說是韓非過人的才華害了他自己。
我之所以認為韓非不是死于讒害,并非出于妄加揣測,而是根據(jù)書籍內(nèi)容的記載進行推測的。一是李斯與韓非早年師從荀子,兩人同窗三載,韓非的個性李斯不是不了解,韓非為人孤傲,著書立說是他的志向,而權臣最不畏懼恃才孤傲之人,更不會畏懼專注立說的學者,讀書筆記.反而畏懼奸佞宵小之輩,何況韓非入秦猶如人質(zhì),李斯只是出于昔日相濟之恩和對人才的愛惜才想保住韓非的命。二是韓非是韓國公子,出生韓國皇室,老爹也差點成為韓王,出身皇室的`孤傲之人怎么可能侍奉死對頭秦皇帝。三是秦皇當時還沒統(tǒng)一六國,正是用人之際,且不說秦皇的聰明智慧是難以誤聽讒言的,就從他因無意中讀到韓非的兩篇文章就派兵攻打韓國,只為一睹韓非風采的行為,就能看出秦始皇對韓非的敬服可見一斑。四是韓非死后,他所著的論述也就是后世尊稱為《韓非子》一書,始皇將其作為帝國建立的理論依據(jù),沒有選擇那部“一字千金”的鴻篇巨制《呂氏春秋》,并且讓皇子們研習韓非的著述,由此可見,始皇殺他是因為忌憚韓非對帝王思想的刻畫太過真實,無奈李斯去求情反而撞在了槍口上,背上了讒害韓非的千古罵名!
3、闖過了千千劫,卻闖不過這一生死劫
看看最終斗敗李斯的人為何是趙高,除了年過六十的李斯老糊涂以外,最主要的是趙高對李斯攻心攻到了實處。趙高與李斯有個共同點,都是歷盡艱難險阻,受盡多少士人欺凌才爬到高位上,嫪毐呂不韋那類暴發(fā)戶對李斯擔心失去功名地位的內(nèi)心隱憂是不可能感同身受的,而被世人白眼荼毒更深的趙高太了解不過了,尤其是在皇權新舊交替的千鈞之際,只要趙高稍微用言語相激就會讓李斯心生疑竇,如史書記載,李斯上鉤了。一念之差便成為了千百年來“功也至極,過也至極”的爭議性人物,所以在拉李斯上賊船這點上,我深深“佩服”趙高的段位。他是奸臣,他耍陰耍得快準狠,他把一向聰明過人的李斯玩弄于手掌間,李斯何許人也?鏟除了呂不韋嫪毐兩大派系,輔佐青年秦始皇穩(wěn)固了政權,一封八百字的《諫逐客書》就讓秦始皇收回逐客令,讓六國之士慕名而來為大秦所用,舌戰(zhàn)秦國宗室救下了鄭國,使鄭國渠得以順利完工,成就關中千里沃野,這些都為秦始皇橫掃六國奠定了強大的精神和物質(zhì)基礎,更不用說天下統(tǒng)一后為鞏固中央集權而實施的一系列大政方針,但有如此經(jīng)天緯地之才的李斯卻栽在了趙高的手中,真是“嘆人世,終難定”!
簡要說說對趙高這個人的看法,在“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觀念極強的封建時代,個人覺得趙高心理多少有些扭曲變態(tài),他最亢奮的事情就是毀滅再毀滅。行刑李斯的刑場上有家族一千多人,從個人私欲的角度看,浸淫封建宦海大半生的他晚年顧及家族富貴興衰而著了趙高的道也無可厚非,但趙高行事無所畏懼,在他看來,“忠孝節(jié)義”全是廢話,篡改遺詔后對李斯的兩次要挾都到了魚死網(wǎng)破的地步,“指鹿為馬”的典故至今看來都讓人脊背發(fā)涼,他要把秦宗室殺盡,將不馴服的人都殺盡,無論你是左丞相還是右丞相,無論你是殺匈奴的大將軍還是食萬邑的列侯,反正他的尊嚴和生命早已不足為惜,他仇視整個世界,從奴役所有人中尋求快感,他要把整個秦帝國都踩在他的腳下,可嘆英明一世的李斯闖過了千千劫難,卻躲不過趙高這一劫!可嘆經(jīng)歷了數(shù)代帝王幾百年艱辛開拓的大秦基業(yè),竟一夕間轟然崩塌!
《大秦帝國》讀后感2
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百家爭鳴。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yī)家等等,百家爭鳴,達到了中國文化顛峰,奠定了當今的文化基礎。
周而復始,到了今天我們可以從國家的法制、稅賦、田地、官制、文化等,以及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統(tǒng)一度量衡這些因素中看到秦國的影子。這也是一種推翻與重塑?使之不斷完善,以適應現(xiàn)在的社會結構。
從逢澤會盟六國謀秦,到秦國經(jīng)歷變法而變得強大。
一、依勢而生,大勢所趨。
當時秦國必須要變,一邊是戎狄,一邊是強大的魏國,楚國是虎視眈眈,只有謀求變,才可以站得一席之地,不知是否可以稱知為地利,因為凡事都有兩面。而這個變,就是變法圖強,如衛(wèi)鞅所說各國變法不徹底,不管是李悝還是吳起,一是不敢碰觸舊貴族的利益,沒有全面變法,不夠深徹;二是法令不穩(wěn),變法的成功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堅守方能成功。正如是一篇文章中所說的在坍塌的地方踢上一腳,就改變了世界的格局。以我的淺薄之見,衛(wèi)鞅也是如此之人,而他的變法之所以可以順利進行,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秦孝公的鼎力之持,為他排除所有的障礙,即使贏虔和贏駟受到處罰時也是教公力排眾議,堅持將變法進行到底,此乃人和。而當時的秦國,因為連年爭戰(zhàn),民不聊生,唯有變一條路,去摧毀原來的結構,來重構一種新的社會結構。衛(wèi)鞅適時出現(xiàn),擔任起了這個角色。在這里本想闡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共同推進了秦國變法的產(chǎn)生,不知道是否有些牽強。此時也意識到文字是具有穿透力的,那些可以把自己思想與感知表達出來的的,令人佩服。
二、“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這是一種文化精神,也是一種團隊合作的`意識。秦國人之所以生存下來,就是因為這種精神,堅韌,勇望無前精神的存在。不管是在國仇家難時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這樣的文化結構,更有利于構建于一種有利于社會前行的新秩序。
三、變法具有穩(wěn)定的基石,可以持續(xù)。
贏駟即使想除去衛(wèi)鞅,但他對變法的擁護沒有變。而對于政治權術來說,雖然我不懂,但也看得出來,他需要有所見樹,利用貴族搬倒衛(wèi)鞅,又利用民憤與衛(wèi)鞅之死來搬倒世族,以達到堅持變法之路。
不懂歷史,不敢加以妄論。但作者歷經(jīng)將近20年的著作讓人不能釋手,讓歷史也變得有趣起來。
在引言中,著重強調(diào)了秦國當時的政治文明—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對接下各朝代的封建統(tǒng)制奠定了基礎;超越禮治與人治,實現(xiàn)了全面的法治社會;經(jīng)濟文明方面實現(xiàn)了全面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而今的我們似乎還沒有實現(xiàn);建立了沒有奴隸制而以平民為主的新興的生產(chǎn)方式,這樣看來比集體主義大鍋飯更勝一籌了。與當時西方國家相比,秦國也是走在前端的。
自五商時代到夏商周三代上古王朝,中國前三千年的腳步就是不斷從分治走向融合統(tǒng)一的過程。而秦國的統(tǒng)一文明,是順應中華民話的歷史趨勢。秦文明,是建立在春秋戰(zhàn)國五百余年大變革與思想大爆炸上,“大爭之世”的社會思想,璀璨的思想光芒照亮了“天下向一”的歷史道路。歷史的每一步?jīng)]有白走,值得今日的我們?nèi)シ此肌X醒—覺悟—學習。
正如作者所說,我們的歷史精神的根基,在春秋、戰(zhàn)國、秦帝國這三大時代。
那個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劇烈變化時代。用歷史主義的話說,那是一個大毀滅、大創(chuàng)造、大沉淪、大興亡,從而在總體上大轉型的時代。其實這些確實是書中的話,但是這些話,讓我有了新的感悟,所以就是再COPY一遍也不為過。
原生文明是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匯成澎湃江河的歷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華、成熟的樞紐期。(這也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吧)這個時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個人的生命基因,將永遠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或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這便是原生文明。各個民族對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從來都是各個民族在各個時代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精神資源寶庫。
對這段深為贊同,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原生文明,原生家庭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深刻的反思,看清利弊,學會總結,這也是現(xiàn)在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目的之一。這也算是拿著孫先生這么深刻的主題把我自己的小主題加進去,莫見笑。在黑色裂變中,不管是圍魏救趙,還是馬陵之戰(zhàn),孫臏的神經(jīng)妙算,對龐涓的性格與心理洞察如明鏡般,其實這也是龐涓把人性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那個冷兵器時代,步兵與騎兵混合作戰(zhàn),箭弩滾石齊上陣的時代,地形地勢顯得尤為重要,但謀略卻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借用今天那位兄臺的話,圍魏救趙這場戰(zhàn)爭,是將戰(zhàn)爭的空間拓展到動態(tài)之中,智慧與謀略占據(jù)主導地位,似在空中俯瞰戰(zhàn)場,每一個角落細節(jié)都不曾遺漏,就是在今日也仍有深遠的意義。
在馬陵戰(zhàn)役中,孫臏可以把戰(zhàn)場的地形地勢的每一個細節(jié)考慮進去,以各種假象誘使龐涓中計,而所兵不厭詐在此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古人的智慧值得我們終生去學習,而歷史值得我們終生去借鑒。
上有孫臏龐涓,下有蘇秦張儀,為什么鬼谷子的弟子總是處于對立面?因為他的徒弟來自不同階層。
不管是孔子的儒家,還是墨子的墨家,而以商靹為代表的法家,老子的道家,百家齊放,各有千秋,在歷史的長河中滄海一粟,但卻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寶藏。
扯的有些遠,言歸正傳,繼續(xù)開始讀國命縱橫,且看秦惠文王如何啟用新人堅持變法,當然也希望自我反思覺悟中體會歷史與古人的智慧。
《大秦帝國》讀后感3
《大秦帝國》六部十一卷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感觸,感想。秦國,能夠從一個窮苦偏僻小國,最終能夠一統(tǒng)山東六雄。期間有商鞅變法,有張儀的連橫之計,有白起的輝煌戰(zhàn)績,有秦皇嬴政的一統(tǒng)天下。通過總結秦國的成功,其中有太多震撼我的人和事跡。雖然秦國距今已經(jīng)20xx多年了,但是所帶來的啟示依然值得我學習受用。
堅守承諾,威武不屈——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是商鞅的'變法指導思想,為了取信于民,在變法令下達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最后他將賞金增至一百金,有一人應募,即獲得一百金,以此來取信于民。"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是古人高風亮節(jié)的人格,在這部書中的商鞅為了變法的實施,不畏同貴族、權勢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他也知道這樣會得罪他們,但為了秦國的強大,為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在他們的威逼恐嚇、甚至暗殺面前絲毫沒有退縮。他所體現(xiàn)的對事業(yè)的忠誠,對承諾的堅守是使他的法能夠最終在秦國實施并且深入人心的關鍵保證。我們在做事情上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能在困難和大部分人反對的情況下就退縮。要有自己的觀點立場,并且敢于擔當。
不拘一格,廣納賢良——秦國歷任君主
古人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秦國自秦孝公的招賢令開始秦國就像大海一樣的吸納天下人才。秦國丞相商鞅、呂不韋來自衛(wèi)國,張儀、范雎、李斯來自楚國,大將蒙驁來自齊國。這些人在自己國家被排擠壓迫但到了秦國卻都能大顯身手一展胸中之志。秦國對人才的重視也得到了人才們的回報,是這些外來人才成就了大秦帝國,而這些人才得以青史永存,離不開秦國歷任君主的招賢納士。沒有他們的不拘一格,廣納賢良,也就沒有秦始皇的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所以秦國得以強大不是一時之功,秦國統(tǒng)一六國也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勞。對一個國家是這樣,對一個單位,對一個人更是如此。作為領導,要有大氣度,大胸襟,要懂得洞察他人的才華,任人唯賢。作為員工,要懂得展現(xiàn)自己,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才華得以證明,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秦國的成功同樣告訴我們,成功絕不是"三分鐘熱血"就可以得到了,要有長遠眼光,以及堅持不懈的決心和毅力。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山東六國
總結秦國的成攻,就不免想到山東六國的失敗,君王的昏庸無為,大臣的迂腐無能,連年的征戰(zhàn)使得民不聊生,而此時的秦國卻在悄無聲息的改革軍事,農(nóng)業(yè),法制最終得以一統(tǒng)六國。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要懂得憂患意識。碌碌無為,也許就會給競爭對手以可乘之機,對于國家,對于企業(yè),對于個人都是這樣,唯有不斷創(chuàng)新,提高自身水平,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大秦帝國》讀后感4
商鞅變法廢除封地,從根本上取消了國中之國,最大限度的中央集權,從此將一個結構松散的氏族聯(lián)盟變成了一個以王權為中心的結構緊密的國家機構。設置郡縣,由中央直接領導地方,這樣如臂使指,政令統(tǒng)一,在最大程度上團結了整個國家的力量。
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均分田地,變革了生產(chǎn)資料的從屬關系,使耕者有其田,使勞者享其實。生產(chǎn)關系的變革徹底的激發(fā)了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這一重大變革致使原本疲民流竄、私斗成風的老秦人將全部的精力用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商鞅第一次變法僅僅兩年的時間秦國就徹底改變了餓殍遍地的'慘狀,能做到戶有余糧,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商鞅變法廢除隸籍,數(shù)以百萬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奴隸得以解放,從此奴隸可以分得土地,可以參軍立功。這一變革讓數(shù)以百萬計的奴隸由社會動亂的隱憂變成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更變成了秦國軍事上源源不斷的兵力來源。
《大秦帝國》讀后感5
很不喜歡范雎這個人物,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人認為他是快意恩仇,但我覺得,“睚眥必報”形容更貼切。比起白起的惟國事為大,范雎則顯得像是被感情蒙蔽了雙眼,心胸格局確實能夠決定一個人的高度,在這樣的一國丞相的性格中,這種睚眥必報卻占了大部分,也就決定了范雎凄慘收場。
秦昭王的過人之處確實令人敬佩,20年的'聽政,才成就自己走上了權力的巔峰,這份定力誰人能及?在強君暮政的年代,秦昭王依然保持了卓越的管理能力,即使積壓了多年政務,依然能讓秦國保持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運轉,實屬不易。這部書里面,遠交進攻,負荊請罪,將相和,長平之戰(zhàn)等等經(jīng)典浮現(xiàn),長平之戰(zhàn)的確是一部血淚史,戰(zhàn)神白起最終也走向了那樣的下場,功勛卓著最終落得被賜死,確實在權利面前一切都是冰冷的,尤其是在20年聽政的君王面前,君王的心是冷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大秦帝國》讀后感6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張儀、呂不韋、李斯、鄭國、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將的輔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國處于非常困難時期,秦孝公為圖秦國能夠像秦穆公時期一樣與其它諸侯國并列爭雄,向天下發(fā)布了秦國的.“求賢令”,吸引了不少山東士子前往秦國“面試”。他對士子們說“依六國慣例,士達則任職。
然秦國與列國素來少往,山東士子對秦國知之不詳,難確職掌,請各位持國府令牌,遍訪秦國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確認職掌”,他讓士子們下基層,然后根據(jù)自己所見所聞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確定崗位。
這是篩選優(yōu)秀人才的好辦法,
第一,可以測試人才的態(tài)度;
第二,可以篩掉急功近利和無學慵才;
第三,讓員工適應人文環(huán)境,讓未來的優(yōu)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層。
在許多入秦士子們眼里,來到這窮鄉(xiāng)僻壤已經(jīng)自感降尊紆貴,內(nèi)心期盼著來到秦國便能立即做個高官,沒想到這位國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還要他們在這窮鄉(xiāng)僻壤呆上三個月,因此,許多士子都紛紛離去。
但秦孝公對這些士子們并無半點指責,還給每人送了黃金資助前往他國。此舉不但使留下來的士子們更加敬佩這位國君,還讓離去的士子們給秦國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國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國》讀后感7
十本共六部的《大秦帝國》我終于讀完了。從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到凄凄慘慘的咸陽焦土,每一幕場景無不動人心弦,栩栩如生。多少國家在秦國的崛起過程中走向衰敗和滅亡,其中魏國尤其具有典型性,它的滅亡令人深思尋味。
魏國的滅亡可謂毫無波瀾,如同一個暮年的老人壽終正寢一般,絲毫沒有歷史的偶然性、戲劇性。令人稱奇的是,魏國滅亡之時,竟沒有一個文臣武將站出來力挽狂瀾,甚至連些許的感嘆和反抗都沒有。
那么,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局面呢?我認為,這便是魏國滅亡的一個重大原因——失才。
魏國本是一個人才集聚的地方,按說并不缺少人才,但是卻都流失了,或者說是“慷慨”贈予了其他國家。從魏武王到魏王假,吳起逃往出國,孫臏回歸齊國,商鞅、張儀、范睢、魏繚子奔赴秦國。其中,秦國就是靠投奔它而來的這些魏國人才打擊了魏國,因此,魏國失才之愚,可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戰(zhàn)國大爭之世,什么最為寶貴?人才!風華奢靡的.魏國,什么最不稀缺?人才。然而,正式如此,魏國最不在乎的也是人才。
那么,魏國長期流失人才的原因是何?首先是君主昏庸,這是魏國人才流失最為致命的關鍵因素。魏國君主的昏庸主要表現(xiàn)在其篤信天命,他們做事,往往喜歡大張旗鼓,做什么都以“替天行道”為招牌,十分虛偽。也因此,魏國君主往往不知變通,自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自認為血統(tǒng)高貴,才干出眾,可以獨自撐起魏國,而不需要人才,因此總是對人才有種不屑一顧的高傲和和冷漠。反觀秦國的崛起,哪一任秦王不是大才?但哪一位不依然禮賢下士?相較而言,魏國君主自大的特點便顯而易見了。
魏國君主因昏庸而造成人才傷害的例子不勝枚舉。對吳起的變相排擠,對孫臏的殘酷迫害,對張儀的公然蔑視,對商鞅的視而不見,對范睢的嫉妒折磨,對魏繚子的置若罔聞,對樂羊、樂毅等名將之后的放任出走……一個個典型的例子,那么觸目驚心,然而,魏國在近兩百年的時間卻始終犯著這同一個錯誤而無一人反思悔改。這足見魏國華麗的外表下,虛偽品格之烈,黑暗政治之根深蒂固。
另一個致命點是重用世族,猜忌賢者。自魏國衰敗之日起,朝廷的重要職位總是由一些出身名望世族的人來擔任,這些人往往不具大才,平庸無奇,對國家發(fā)展根本發(fā)揮不了什么作用。相反,一些心懷大才的布衣之士卻沒有人去發(fā)現(xiàn)。當然,世族之中并不全是庸才之輩,也有能者,如信陵君。但是當時的魏安釐王卻將其束之高閣,直到信陵君竊符救趙后在趙國久居,又逢魏國遭秦軍攻打,才召他回國。當擊退秦軍后,信陵君便被魏王猜忌,只為秦軍散布的一句“魏人只知信陵君而不知魏王”,就奪回信陵君的權力。陷入絕望無奈的信陵君最后沉迷酒色而死。從這個故事中,足見魏國國君怕功高震主且妒賢嫉能的特點。再次反觀秦國,秦國卻是“能者即用,用則不疑”,總是鼓勵賢者放開手腳去做,秦王更多只需做好他們的后盾即可。
這就是魏國滅亡時無人力挽狂瀾的原因,也是魏國滅亡的根本所在。其滅亡,非天亡之,誠自亡也。既然如此,老天也無能無力,只能成全之。如此看來,其滅亡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大秦帝國》讀后感8
這部書的作者叫孫皓暉,為了創(chuàng)作這部書,隱居海南歷時十六年,只為向我們展現(xiàn)真正的大秦歷史,希望國人重新認識被誤解的“暴秦”,整部書五百萬言,可惜只讀了六部中的一部,不能立體的將整部書的框架勾勒出來,對于整部書的概括,權且借用一下作者本人的吧。
《大秦帝國》是近十年歷史小說。洋洋五百萬言,將戰(zhàn)國群雄并起的歷史蒼勁的鋪展開來,描繪了近兩百年的戰(zhàn)國風云與帝國生滅。
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戰(zhàn)國時代,而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于列強環(huán)伺之下,崛起于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從秦孝公開始,歷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的努力追求,經(jīng)商鞅變法、張儀“連橫破縱”、范雎“遠交近攻”、白起長平大戰(zhàn)、呂不韋攝政、李斯蒙恬護法等大事件,最后秦王嬴政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使命。秦掃六合而一統(tǒng)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帝國。
這部鴻篇巨著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xiàn)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書中每一行每一頁都充滿了智慧方略、陽謀政治的風骨,奮發(fā)惕勵、強勢生存的精神,充滿者來自中國原生文明時代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
一、內(nèi)容歸納
戰(zhàn)國初期,秦國羸弱,魏國、楚國、趙國為強國;鬼谷家、墨家、法家、儒家、百里氏等諸子百家在學術上繼勇爭紛。此時,六國會盟圖謀分秦,秦國新君嬴渠梁靈前繼位,秦國內(nèi)憂外患。秦孝公嬴渠梁血書國恥碑、發(fā)求賢令,誓要收復河西之地,在戰(zhàn)國群雄中占一席之地。名士衛(wèi)鞅在魏國求仕不利,受秦國百里氏高人賞識,引導入秦,在六國求賢士子中脫穎而出,三說孝公,作秦國變法大綱《治秦九論》,分《田論》、《賦稅論》、《農(nóng)爵論》、《軍功論》、《郡縣論》、《連坐論》、《度量衡論》、《官制論》、《齊俗論》,后孝公、商鞅君臣二人開始了舉國變法,其間經(jīng)歷墨家弟子誤解新變法、舊世族暗中作亂、太子嬴駟誤殺白氏族人等危及變法的'困難,孝公商鞅君臣二人宵衣旰食,舉國上下大行新法,秦國新軍練成、國富民強,百姓勇于公戰(zhàn),平民爭立軍功,秦國從此由弱變強。
孝公不足五十歲就因常年累月為國事操累而身患大疾,撒手而亡。受六國及舊世族壓迫,商鞅被舊世族車裂而死。太子嬴駟因為受舊世族陷害觸犯白氏氏族,被流放在秦國鄉(xiāng)野二十余年,磨礪了極其堅韌與冷靜的性格,并在此期間觀察到秦國新法存在的隱形問題,被召回后,起用新人、堅持新法、掃清舊世族,謀劃秦國崛起的新局。
二、理解想法
讀史可以使人智慧,書中有許多墨家、鬼谷家、儒家以及其余諸家的思想內(nèi)容,包括齊國稷下學宮、秦國招賢館、魏國安邑洞香春等學士們展開學術論戰(zhàn)的地點,各種思想穿插在小說當中,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許多思想觀點可以更容易理解,這部書涉及到我們曾經(jīng)所學過的很多課文,比如鄒忌諷齊威王納諫、田忌賽馬、秦孝公商鞅變法,在一個立體的環(huán)境中將這些我們所熟悉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給人一種特別的熟悉感。
作者把每一個人物都描繪得很細致。從國君到尋常百姓,可以從中讀出老秦人的粗獷豪放,被書中秦孝公、商鞅以及每一個老秦人所震撼,那種對國家的忠誠,對夢想的堅持與奮斗,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更是令人熱血沸騰。這部書告訴我們,秦國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暴政,老秦人民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統(tǒng)一了六國,統(tǒng)一了華夏,為后世、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這樣的偉業(yè)。
秦孝公憤書國恥碑、毅然入墨家展開論戰(zhàn),商鞅為秦國強大夜以繼日研習變法之道、為平亂慷慨赴死,書中文字透露出的穿透力仿佛使人身臨其境,加之與其余諸國君王的務虛不務實的對比,更使人感受到一代秦國君臣為國家的奉獻。雖然僅讀了一部,仍然能夠引發(fā)讀者對于政治較深刻的思考,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要付出血的代價。
《大秦帝國》是部大格局的歷史小說,這部書中讓我?guī)锥嚷錅I,書中情節(jié)生動的描繪以及文字展現(xiàn)出來的穿透力之強,寥寥千字不能盡數(shù)表達。
《大秦帝國》讀后感9
偶然的機會,添加了界首青年微信公眾號;隨意的點擊,進入了界首讀書會,嘗試的心理,參加了“你讀書我買單”活動。其實本來也就只是隨意一試,畢竟百度閱讀里的《大秦帝國》讓我讀了兩個月才讀完,500萬字的暢銷長篇著作肯定價值不菲,也沒報很大希望能真正的擁有這套圖書。當電話打來讓我去領書的時候,我真的感覺到了自己內(nèi)心的狂喜,真切的感受到了界首市政府對廣大青年的鼓勵和關愛。
在看《大秦帝國》之前,我真的是一個歷史小白,初高中歷史都是云里霧里就過去了,卻發(fā)現(xiàn)根本沒記下什么知識。也真心的慚愧,中國的上下五千年歷史我能說出來的寥寥無幾......雖然《大秦帝國》只是一個小說,但作者孫皓暉在盡量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給我們近乎完美的展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代的大格局,在那個所謂“禮崩樂壞”的亂世之秋,趙、魏、韓、齊、燕、楚、秦(第一次能完整的記下七大戰(zhàn)國國名)七大戰(zhàn)國各具特色,紛爭不斷。細想想,當今世界何其相似也......
小說的內(nèi)容我無法辨別真?zhèn),但秦朝的崛起確實和商鞅的依法治國密不可分。古往今來,人才永遠是第一生產(chǎn)力。正是秦孝公的.求賢令使大秦帝國走上了綜合國力迅速發(fā)展的快車道,術業(yè)有專攻,只有真正重視人才的國家才能快速健康發(fā)展。
有人說這部小說有很強烈的主角光環(huán),我贊同這個看法,但同時也覺得很有必要。畢竟,這部小說面對的是普通大眾,如果沒有主角,讀者便很有可能像看著歷史書那樣枯燥乏味,如果主角沒有光環(huán),又如何能加深我們的印象呢......
人物只是細節(jié),個人感覺這部書更大的意義在于生動的展現(xiàn)了中國歷史,促使我們積極主動的去了解中國歷史,去認識中國文明的偉大成就,以史為鑒,砥礪前行。
《大秦帝國》讀后感10
花了一百五十個小時看完這本,收獲和感想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對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知。本書開篇主線故事由秦、魏“少梁之戰(zhàn)【公元前362年】”始,至秦、項羽“巨鹿之戰(zhàn)【公元前207年】”止,用了500萬字講述了這150多年的主要事跡。個人感覺其歷史真實性遠遠比《史記》可靠,文中多處用數(shù)據(jù)對比,指出《史記》中記載的可疑性。
“少梁之戰(zhàn)”獻公亡,孝公即位,衛(wèi)鞅入秦,變法改革,可以說本書的最精彩之處就在這里,看到商鞅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看到商鞅那種“極心無二慮,大公不顧私”,完全成了“鞅粉”。商鞅變法前,秦國從建國至孝公即位近300年與諸侯國幾乎隔絕,以至于諸侯國歷來都講秦國視為戎狄之邦,不屑與其來往,更有后來的“六國會盟”要瓜分秦國。
商鞅的變法打破了這種格局,使秦國迅速強大,并躋身于戰(zhàn)國七雄。再后來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就是羋月傳中的嬴駟,羋月的老公,不得已車裂了商鞅,我看到這里不痛快了好幾天,我一同事看到這決定不看了[捂臉][捂臉],可想而知是多氣人……商鞅死后,秦國幾乎每朝均有厲害人物出現(xiàn),惠文王時期的`丞相張儀【縱橫家】,上將軍司馬錯;惠文王死,秦武王即位(在位五年),洛陽舉鼎而死;武王死,其弟昭王即位,在位五十六年,丞相魏冉、范雎,上將軍白起,比較著名的故事:和氏璧、澠池會盟和長平大戰(zhàn);昭襄王死,孝文王(在位一年)、莊襄王(在位三年,呂不韋從趙國救出的質(zhì)子),任蔡澤【計然家,主經(jīng)濟發(fā)展】為相;后秦王政即位,丞相呂不韋、李斯,其間出現(xiàn)一大批軍事人才,如蒙驁、王翦、蒙恬、王賁、李信、章邯等等。再后來六國分別在不同的情況下相繼被秦國攻占:術治亡韓、亂政亡趙、迂政亡燕、失才亡魏、分治亡楚、偏安亡齊。至此,秦王政一統(tǒng)華夏,廢諸侯分封制、推郡縣制(“焚書坑儒”就是這時候的事,儒家學派在戰(zhàn)國一直沒人用,還喜歡嗶嗶,說到底在那個時期真的可以用“百無一用是書生”來形容。當時秦剛統(tǒng)一六國,各方均不穩(wěn)定,六國復辟勢力蠢蠢欲動,時而生事,嬴政和李斯想快速推行郡縣制,一加強中央集權,這時候的儒家坐不住了,到處游說,非要恢復諸侯分封制……不管當時儒家有沒有參與六國復辟,現(xiàn)在想想恢復諸侯分封制也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所以始皇帝就挖了坑埋了他們?nèi)寮野偈柸税,小嘍嘍居多,大魚早跑了),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等,稱始皇帝;始皇帝死,二世胡亥即位,被趙高殺;后子嬰即位(46天),劉邦入咸陽,子嬰降劉邦......
《大秦帝國》讀后感11
總是喜歡看亂世的史事,并對其心向往之。亂世,代表了烽火、英雄、帝王、美人。那里有數(shù)不清的故事,在戰(zhàn)火硝煙中翩翩起舞……
在中國史上,有三個時期是不容錯過的亂世。一為戰(zhàn)國,一為魏晉南北朝,一為五代十國。然而三者之中,我尤是喜歡戰(zhàn)國時期。在那個年代,一個平民士子,可以一躍而成為天下輝煌,佩六國相印,縱橫捭闔。也可以鼓琴求相,諷諫君王;在那個年代,敵可以為友,友可以為敵;在那個年代,有人才聚一堂,知交滿天下的幸運。那個年代,風起云涌,變幻莫測。
五代十國時期,我以為是一群跳梁小丑在占山為王,而那個年代不見英雄,卻是以紙醉金迷的艷曲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讀五代十國史,令人胸臆堵塞,慨嘆英雄無覓。
魏晉時期,雖是英雄輩出,但畢竟,那個年代,已然不復天真,充斥的,是怪異、荒誕,讀了魏晉史,揭開故事的面紗,發(fā)現(xiàn),三國演義里面,原來美化了太多的人物,雖“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我畢竟灑脫不起來。
所以我喜歡戰(zhàn)國時期。由于年代的久遠,真與假,已很難憑借一本史料來斷定,我可以信我所喜歡的。
喜歡戰(zhàn)國時期,喜歡那個年代特有的戰(zhàn)爭。那是一個奇詭戰(zhàn)術初登上歷史舞臺的時期,是新舊戰(zhàn)術互相交錯,互相爭鋒的年代,那個年代的戰(zhàn)爭,是把天真錘煉成熟的戰(zhàn)爭。
喜歡戰(zhàn)國時期,喜歡那個年代特產(chǎn)的君王。無論他們是昏聵,是暴虐,是睿智,他們,總是比往后的每一年代的君王更真、更可愛。他們沒有身份高低之說,唯敬賢用能。
喜歡戰(zhàn)國時期,喜歡那個年代的女人。女人,在戰(zhàn)國史上,竟是占有很大的比重!她們或傾國傾城,或柔情似水,或堅毅若鐵,或不讓須眉。她們,也是一道風景。
喜歡那個年代的論戰(zhàn)。很簡單,很直接的方法,倘若你有道理,那便去說服他人。在稷下學宮,每每都有論戰(zhàn),于是,那里涌現(xiàn)出了許多名士,很難說那些名士的成長與這些論戰(zhàn)是無關的。
喜歡那個年代的文化。在亂世流亡的文化,碰上亂世流亡的士子,激出奪目的火花。楚辭、諸子百家學說,百花齊放。
尤其喜歡那個年代的名士。五代十國缺乏名士,僅是一群填寫淫詞艷曲的文士,迷醉花間;三國時期名士紛涌,但他們終是或少了純真,多了虛偽造作,而兩晉時期的名士,卻是過于追求名士風范,以致予人雕刻之感。他們像是由同一個模板所造,差別的,僅僅是原材料與工藝制造的瑕疵;而戰(zhàn)國時期的名士,他們活得很真實,他們角逐官場不諱言或為蒼生理想,或為名為利,而隱逸山林則是真正怡然自得。名士,是戰(zhàn)國時期的靈魂,他們,是戰(zhàn)爭戰(zhàn)術的揣摩者,是帝王實踐野心的實踐者;是辯才無敵的學說捍衛(wèi)者,是文化的傳承者。他們,撐起了戰(zhàn)國的天地。
一.名士是怎樣煉成的
戰(zhàn)國時期,名士繁若星子。如許多的名士,是怎生長成?卻又是以何標準去判斷呢?
名師出高徒是亙古不變的定理。
自即凡而圣的孔子之后,涌現(xiàn)出很多著書授學的大家。而戰(zhàn)國時期的名士,大多為了學習而遍訪名師。戰(zhàn)國時期的名士,大多承襲于至今仍赫赫有名的大師級人物。譬如那個秦國崛起的第一締造者商鞅,有傳其師承變法第一人李悝,亦有傳為精通百家的大師鬼谷子高足;而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孫臏、龐涓則已考為鬼谷子得意門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李斯曾修習于大儒荀子……老師的能耐,是他們得以汲取知識的源泉,在老師的教導下,他們漸漸完善了理論學識。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萬卷書已然讀破,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便是行萬里路了。那便是游學。從老師那里學到了足夠多的理論知識,還需要一個媒介來使其與戰(zhàn)國的風云形勢相融合。很少有士子在成名之前未經(jīng)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他們遍歷各國,考察各國的政局、地形、民俗風情等,那是真正地做到了胸中有丘壑。在游學的過程中,士子們一點一滴將所學與實際貼切地結合了起來。游學時期該是最辛苦的環(huán)節(jié),士子需要有足夠的毅力,尤其對于一個家境較差的士子,因此,游學也是一個士子磨礪自己意志的方式。史說,秦孝公為圖強富國,召山東六國士子來秦,他選材的方式便是讓士子們考察秦國,這是縮略版的游學,并且由于山東六國在那時視秦為蠻夷,雖游學而無幾人踏足秦國土地。商鞅做到了。他深入秦國,從貧瘠的商於之地到隴西邊界,于是,他也成功了,換來史上最睿智的君主的大力支持,也使秦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西方小國逐漸強盛,堪與六國之首魏國爭鋒。而那個由于不滿商鞅變法而以身試法的秦王子即后來的惠文公,因此被流放,他也以一個游學士子的身份走遍秦國每山每川,在游學的過程中,他深入了解了秦國,了解了新法,終于玉汝于成,將秦國帶向戰(zhàn)國之霸的位置。
我甚喜歡游學這種修習的方式,心中總有牽念,想在得空的一天,學學古人,用雙足來踏遍祖國的山川,過過每個地方獨有的節(jié)日,學學他們的方言俗語,那,才是真正走過而非路過了那個地方。
一名學富五車,胸中藏有丘壑的士子,如何才能夠大放光芒于天下,屹立亂世之中呢?
一為造勢。
可以借以造勢的,有師承、有人品、有家學等。據(jù)聞張儀蘇秦出師時,士子間知其名者已為數(shù)不少,皆因他們是鬼谷子得意門生,如此,他們在未展才學之時已由師名庇蔭獲得戰(zhàn)國中的一些名聲。蘇秦又在將才學兜售六國之前,先去游說已如風中殘燭的`周室,遂而名聲鵲起,成名不成功。而兵家孫臏則藉由鬼谷子高足及孫武之后兩重身份而在未展才學前便已聞名于世。
二為論戰(zhàn)。
通過唇槍舌戰(zhàn),士子們發(fā)表自己的言論、觀點,使自己的才學得以展現(xiàn)。稷下學宮是戰(zhàn)國時期士子聚集之地,憑借論戰(zhàn),一顆顆璀璨之星升起,荀子便是在稷下學宮的論戰(zhàn)中脫穎而出。而諸子百家在論戰(zhàn)中各展所長。流傳至今的辯論題目“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就曾在稷下學宮中由孟子與荀子開壇論戰(zhàn);而風塵游俠式的人物墨子,也曾在墨家總院設壇同秦孝公辯論關于秦國實行新法的利弊問題。論戰(zhàn),使真理得到了驗證,也使士子有一展所長的天地。于是,稷下學宮成為了當時文化的中心,名士云集,如鄒衍、慎到、淳于髡等,都是稷下學宮的座上賓。而在各國都城的茶肆酒寮,也有或大或小的論戰(zhàn)開展,譬如商鞅在入秦之前曾一展所學于魏國大梁。
三為游說。
學而優(yōu)則仕,于是士子們?nèi)ビ握f各國君主,兜售才能,既是為自己的目標努力,也是名揚天下的方法。士子游說國君,向國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供國君參考,倘若符合國君心態(tài),符合當時潮流,他的游說則為成功。孟子周游列國,屢敗屢戰(zhàn)地兜售自己“王道”的思想;張儀入秦向惠文王提出連橫策略終至成功;而惠施,憑借名家巧辨思想得到那位以怪異著稱的梁惠王的賞識……
一位名士,同時需要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戰(zhàn)國形勢瞬息萬變,倘若無法跟上改變的步伐,他終將游離于時局之外。
龍生九子,子子不同。未必所有名士均從此規(guī)律。士子們的修習方式不盡相同,譬如墨子從學于儒家,在奔波中充實了六藝,但他不曾游說君王,僅以自己的方式,尋求亂世中的真諦;荀子求學于稷下學宮,在各家學說的澆灌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儒家思想。
戰(zhàn)國名士,他們的成名,是藉由自己的真才實學打拼出亂世之中一塊立足之地。
二、世有伯樂,后有千里馬
1.君王與名士
戰(zhàn)國時期,七雄稱霸。面對奄奄一息的周室,先是楚莊王問鼎洛陽王宮,繼而又秦武王欲舉雍鼎。強國想做結束這亂世的霸主,弱國想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于是各國各代君主,無論昏庸與否,均求才若渴。
魏文侯大膽啟用李里變法,展開變法篇章,同時由此引出了人才之戰(zhàn)。于是不僅僅法家得以發(fā)展,法家名士有了施展才學的舞臺,各家學說在那個年代紛紛崛起,一時百家爭鳴。各國君主求賢敬賢,各位能人異士四處奔走,求得施展才學的天地。
世事變幻莫測,在戰(zhàn)國那個優(yōu)勝劣汰的年代,各國君主都懂得禮賢下士。于是,便因著形勢與君王品質(zhì),有了不同的君臣之屬。
在戰(zhàn)國時期,有史上最睿智、最賢明的君主。個人認為,那個人莫屬秦孝公。有史上搭配最默契、最無間、最相信彼此的君臣。個人認為,那當屬秦孝公與商鞅。睿智的君主搭配天縱英才,成就了秦國霸業(yè)的奠基。
史上商鞅大放異彩,而這位識得千里馬的伯樂,更是了得。首先,他的辨識千里馬的方式已不得不令人驚嘆,在秦地游學三月,由此拿出治國方案,由此可以看出他雖求賢若渴,但并不急躁,莽撞;其次,由于商鞅想試出急于革新的秦孝公的品質(zhì),第一次被接見時講了王道思想,而秦孝公隨不感興趣仍能耐心聽完,并且在經(jīng)過這樣兩次不滿意的情況下仍能夠給予商鞅第三次機會,終得到這位曠世奇才。由此,可以看出秦孝公難得的寬容、忍耐的氣度與童稚般的熱情;再次,商鞅變法,需要很大的權力,秦孝公沒有畏懼功高蓋主,沒有害怕大權旁落,一步步將國家大權放給商鞅,從掌管軍事的左庶長,到開府丞相般的大良造,最后在新法禁止封地的情況下封商君,食邑商於十三縣,他的磊落胸懷,足與圣人爭輝!再者,商鞅的冷酷嚴苛惹出很多人事麻煩,變法遭遇到的挫折,都需要秦孝公來清除阻力。變法成敗,于商鞅而言,只是自身的成敗,他可以毫無顧慮地大刀闊斧變法,而對于秦孝公,那是他的國家他的子民,變法的成敗于他而言是沉重的擔子,但他,義無反顧地挑了起來,并且給商鞅變法撐起了無風無雨的晴空。此等胸懷,縱橫天下,無人出其左右!
商鞅為這份真摯地肝膽相照而感動,傾盡所學以酬知己,最終成就了秦國的大出于亂世。記得范仲淹有文章《嚴先生祠堂記》中有:“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在此,也可以說,微商鞅不能成孝公之風光霽月,微孝公豈能成商君之流芳百世哉?
無論古今,有才學的士子均渴望有商君的際遇,他雖是下場凄切,但人生得如此一知己,得以施展胸中抱負,豈不快哉!人說商君在惠文王欲車裂其時起兵反抗,但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想,這可能是一場誤會,畢竟,以他與孝公的肝膽相照,以他的人生理想來看,他以身殉道的可能會更大。畢竟,當時的他,可謂掌控了秦國大權。
雖然世上還會出現(xiàn)第二個商鞅,可惜不會有第二個秦孝公。
蘇秦當屬史上最風光的臣子。他以一介布衣之身掛六國相印,可謂達到了名聲的極致。他受各諸侯國的尊崇,但他的一生,卻是跌沛流離的。他苦心經(jīng)營合縱策略,但總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正是各國君主雖很不吝惜其官職與財富,但他們卻均無法像秦孝公待商鞅般放手、信賴,燕文侯不久辭世,而燕易王好名不實,齊宣王過于多疑,魏襄公“望之不似人君”,楚威王命如紙薄,而楚懷王昏庸善變,趙肅侯唯諾寡斷,韓宣王暴躁沖動,并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致命的弱點:放不開過去六國的恩怨。如此聯(lián)盟,致使蘇秦進行的合縱主張時不時受到牽掣,以致捉襟見肘。最終,合縱雖減緩了秦國東出的進度,仍在蘇秦遇刺身亡后趨于流沙。蘇秦在功名與目的上是成功的,但他的策略,卻沒有像商鞅變法那般得到徹底地發(fā)揮。
稷下學宮當屬史上集名士最多之地。齊威王是一名很有霸主氣質(zhì)的君王,在他的手上,齊國在魏國漸漸衰弱中強盛了起來。他重視文化,建造稷下學宮給名士,并且給士子們的待遇優(yōu)厚,使得齊國一時為天下文化中心。但是,無論霸氣英明的齊威王,好德不平的齊宣王,還是暴虐成性的齊湣王,他們均對待稷下學宮的學士養(yǎng)而不用,讓人才白白浪費掉,可悲,可嘆!
屈原的下場當屬忠義之臣最可悲的下場。那個總喜歡將自己比作芝蘭玉樹的天真的男子,總是那般地熱情似火,一腔熱血想要扭轉楚國局面。然而懷王昏聵善變,頃襄王昏庸無能,屈原雖致力于對楚國進行變法,實施新政,但無奈時不我與,他既沒有君王的強力支持,也沒有軍事力量作為后盾,在楚國這個盤根錯節(jié)的老牌諸侯國里,他孤立無援,“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在楚國柔和的絲竹樂與吳儂軟語做背景音樂下,一株芷蘭,憤然投江自盡,留下千古余韻。
在戰(zhàn)國的烽火硝煙中,龔自珍撕心裂肺的呼喊“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痹缭鐚崿F(xiàn)。雖然列國君主有英明有昏庸,可他們在戰(zhàn)火面前,奉行“戰(zhàn)國時期什么最貴?人才!”的宗旨,將人才進行到底。沒有所謂的閥閱制度,也沒有舉孝廉、舉秀才,更沒有所謂的科舉八股,唯才是用。雖然,就此人才仍不能夠完全地大展所學,但已達到中國歷史上的頂峰。就此而言,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度,選才方式與流程是進步多了,但相較于戰(zhàn)國時期的唯才是用,前二者均是有所差距的。
戰(zhàn)國的烽火,鍛造出了如許多的伯樂,雖則優(yōu)劣有別,但相較而言,那烽火,竟是士子的天堂。
2.戰(zhàn)國四公子與養(yǎng)士之風
戰(zhàn)國時期,不僅君王求士,為國家能喘息于這亂世,王公貴族更是以養(yǎng)士為風。門客多少竟與封地多少,權勢多大聯(lián)系起來,成了身份的象征。史上最著名的養(yǎng)士大戶當屬戰(zhàn)國四公子:狡兔三窟的孟嘗君田文,散財救國的平原君趙勝,竊符救趙的信陵君無忌,博學善辨的春申君黃歇。他們以養(yǎng)士著稱,以好客為本,在當代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國君。
孟嘗君其人,任俠,好客,謙沖但也殘忍。他以齊國宰相庶子之身,憑著自身的聰慧與遠見,以及禮賢下士的品格,一舉成為田氏宗長,齊國第一人。他養(yǎng)士不問門第,不究過往,且奉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哲學,毫無選擇地接受食客,并對待自己的門客,無論才能,均真摯尊重,急人之難,所以引得當時大多不得意的士子、風塵俠客乃至流亡逃犯都紛紛投奔,竟得以集得三千門客。所以孟嘗君的門客中,雞鳴狗盜,三教九流,無一不包。在如今看來,那似乎是聚眾謀反,但對他,這個養(yǎng)士待士的習性,卻幫著他在風雨如晦的天下,數(shù)次死里逃生,保住了他在齊國的地位。他之所以能從虎狼秦國死里逃生,是仗了雞鳴狗盜之徒的才能;他之所以能在封地薛地躲過齊湣王的屠刀,是仗了馮諼為他精心打造的狡兔三窟;他之所以能在被罷相之后重新啟用,也是仗了馮諼的聲東擊西之術。孟嘗君與其門客,正是:君以國士之禮待我,我以國士之才告君。但他的殘忍也同樣為眾所知,他可以因為別人嘲笑自己“眇小丈夫”而一怒之下“滅一縣以去”,他的殘忍,令人生懼!
平原君其人,歷史評價不甚高,他長袖善舞,好虛名,但在趙國危亡之際,散盡家財征得敢死隊以救國,使他的缺點在功勞簿上褪色些許。彼時,養(yǎng)士蔚然成風,已成為身份的象征。作為戰(zhàn)國武裝力量最強的趙國的公子,掌握國家政權的他,養(yǎng)士似乎是裝點身份,追求流行的方式。他養(yǎng)士一如孟嘗君,多而雜。但他沒有孟嘗君待士那般仗義,但無論如何,在那個年代,他能夠聲名于外,自有他的優(yōu)勢所在。他長袖善舞,隔岸觀火,負了武靈王所托,在趙國政權交替的過程中非但未受其害,反而得以步步高升,他的人格高度在此打了個折扣;他為了名聲清議而殺掉嘲笑跛腳者的愛妾,看出他待門客并非十分真摯,他的決策近乎投機,為著的只是自己的名聲;他寵信“白馬非馬”的名家學士公孫龍,只因為其擅長辯論,言辭犀利,也看出了他養(yǎng)士不追求價值;他偏聽馮亭之邪說,利令智昏,導致長平之戰(zhàn)的爆發(fā),葬送了戰(zhàn)國時期最驍勇善戰(zhàn)的趙軍。但他曾在鄒衍駁斥“白馬非馬,人有三耳”的詭辯之術無用時及時疏遠了公孫龍,說明他能虛心聽取教訓并及時改正;他曾任用自薦的毛遂,得以說服楚王救趙,化解了趙國的危機;他也曾在秦國攻趙而援軍未至之危急存亡時,聽取門客李談建議散盡家財,募得敢死隊3000人,使趙國堅持到了援軍前來的那一刻,并在事后不求封賞,足見他躋身于戰(zhàn)國風云人物是有其原由的。
相較于孟嘗君積極主動,以致帶點鉆營投機味道的養(yǎng)士作風,以及平原君愛好虛名、講究表面排場的處世態(tài)度,信陵君卻是個性較為溫和與寬容,且被司馬遷大加贊譽其對待賢才賓客最為真誠,“不恥下交”。信陵君時期的魏國,已是強弩之末,勉力維持著表面的奢華,但只是鍍金的空殼。信陵君養(yǎng)士,他是真正尋求有才華者,并因著他的個性,無論身份高低,只要有才華,必是平等禮儀相交,因此,他的手下,真正聚集一大批有能之士。因為信陵君的賢能,其他諸侯國在十余年里沒有大舉進攻中空的老魏國。關于信陵君,最著名的事件便是他的竊符救趙。他之所以能夠竊符,是侯贏的功勞,而侯贏能為他所用,并不惜自盡以報知遇之恩,則是感念于信陵君對他的無上禮遇;他之所以能調(diào)動魏軍,則是由于朱亥鐵錐殺晉鄙,而朱亥能為他所用,也是他禮賢下士的功勞;而他為救趙國急難,數(shù)于魏王交涉,在無法取得兵權時,為不負所托,親率賓客,以飛蛾撲火精神趕赴趙國,相較于平原君的隔岸觀火,他是真正地俠義作為。信陵君為訪賢士毛公、薛公,深入市井,而平原君恥之,由此看出二公子的人品心性,而毛、薛二人也在信陵君安居趙國而秦軍犯魏境時加以提點,使得信陵君及時趕回國家,粉碎了時人在竊符救趙時對信陵君是否愛國的懷疑。
比同前三者,春申君黃歇也以養(yǎng)士聞名于世。但關于春申君門客的作為,卻較前三者遜色了些許,反而春申君個人作為,卻更為輝煌。春申君養(yǎng)士,提供門客優(yōu)渥的環(huán)境,但也許正是因為富貴養(yǎng)人,使得春申君門下,卻是少有作為。據(jù)聞春申君上等門客竟以珍珠裝飾履鞋,足見其豪爽與富貴。而春申君其人,在楚國立世于戰(zhàn)國,并成為合縱的縱約長上,功不可沒。他博學善辨,憑借一張利嘴,說服秦國放棄攻楚;他為國盡忠,寧陷自身于危難而幫助楚太子逃離秦國;他思想前衛(wèi),大力支持革新派屈原在楚地實施新法;他為國圖強,吸引名家來楚教化,世人皆知荀子曾擔任楚蘭陵令便是春申君的邀請。他機智堅毅,勇氣過人,愛國盡忠,于是在他為相之際,能夠使楚國在強秦虎視眈眈之下,一度發(fā)展。但是,權勢滔天,富貴過人,使得這一代智士漸漸被王座、美色迷了心竅,不復當年的豪氣英明,最終自取滅亡。
戰(zhàn)國四公子的養(yǎng)士作風,給當時有才能而又不得施展的士子們一方得以庇佑的天地,雖是相較于君王的賞識,少了盡情發(fā)揮的空間,但對士子們而言,那也是一方樂土。
《大秦帝國》讀后感12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大秦帝國》
縱觀歷史,西部羸弱部落,歷經(jīng)100多年傳承磨礪,終掃六合而一統(tǒng)天下,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制度,華夏大地真正意義上的一次融合統(tǒng)一?吹氖菬嵫序v,情緒激昂,思緒不禁回到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權謀伐遍的年代。
秦獻公理智的選擇了二公子仲渠,史稱秦孝公,秦孝公與商鞅搭檔,變法圖強建新軍,后歷任君王先后都招攬人才大用,張儀,魏冉,范雎,呂不韋,李斯等先后為秦國效力終生,不管是存亡危際還是開疆擴土之時,君臣上下一心,有秦骨,秦風,抱著“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信念,百戰(zhàn)百勝。
與其說是秦國超然的國力贏得勝利,不如說是歷史選擇了秦國。商鞅變法,從最根本上改變了諸侯國的性質(zhì),提高生產(chǎn)力,增強士兵戰(zhàn)力,國富民強是為開端。其他諸侯國雖然也在變法,但總有毒瘤勢力得到保護,不徹底,阻礙力很大,新革命成果得不到傳承發(fā)揚。到最后秦始皇一統(tǒng)山河,一直都在延續(xù)商法,獎勵耕戰(zhàn),國風肅紀,讓人欽佩。
結合現(xiàn)當代的發(fā)展趨勢,我有如下感悟:
第一方面:定位準確,根基發(fā)展。秦國從一開始就是嚴格打實,所有條條框框都有很明確說明,脫胎換骨之變法,動搖根本頑疾勢力,明確秦國要走什么樣的道路,相比山東六國的`盲目自大,得過且過,秦國知道歷史趨勢是為一統(tǒng),F(xiàn)在時代,看清歷史發(fā)展趨勢,需要什么樣的元素,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順應潮流,如魚得水,找準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個人的戰(zhàn)略目標要有。
第二方面:取長補短,歷史傳承。后任君王都嚴格遵守上一朝代留下來的政策,發(fā)展綱要,順應發(fā)展規(guī)劃,東出逐鹿中原,招攬人才,縱橫捭闔之術,權謀善伐,應用淋漓盡致,進一步強化了秦國的實力和超級諸侯國的地位。現(xiàn)在時代,發(fā)展自己最終目標,會產(chǎn)生很多缺漏,總得方向不變的情況下,也可適當走一定彎路,具備各方要素實力,解決問題能力,不斷增加自身技能實力砝碼,為最終取勝做下鋪墊。
第三方面:時不我待,迅速出擊。當歷史出現(xiàn)疲軟,他國出現(xiàn)腐朽的根源,可以一擊即中的情況下,果斷出擊,不僅要蠶食,也要鯨吞,硬碰硬的戰(zhàn)局也要打出來,軟硬兼施震懾住敵人,F(xiàn)在時代,機會來臨之時,全力以赴,絕不猶豫,當敵人痛惜后悔要改變時,自身就會存在敗局。
綜上《大秦帝國》系列,簡要理解就是100多年的秦國君主發(fā)奮圖強,最終完成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tǒng),但是之后的人心難測,制度的僵化,短短十幾年后,這個王朝也就覆滅了,百姓生活水生火熱之中,奮起反抗,朝堂的腐朽。
個人發(fā)展事業(yè),需要有最終的目標指引,時間的積累沉淀,生命中的貴人點撥,自身實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朋友兄弟姐妹的幫扶,一個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對自身發(fā)展也是尤為重要。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不錯,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心中信仰所在。
加油,未來生活很期待!
《大秦帝國》讀后感13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名字叫作《大秦帝國》。通過閱讀,讓我知道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一些秦國故事,更讓我感受到了秦國的崛起到一統(tǒng)六國的霸氣歷程。
本書主要講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個不起眼的削國家,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在許多能文能武之士的幫助下,慢慢強大起來,使得其他國家不敢輕易招惹。而其中又有多少鮮為人知的秘密呢?這誰也不敢亂下結論,這個國家便是后世幼童都能知曉一二的——秦國!
即使擁有再耀眼的光芒,總有暗淡的時候。而哪怕只是一個渺小的星星也無懼黑夜,在這漫天的.星辰中散發(fā)著自己的光芒。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許多多的國家就是這漫天的星辰,而秦國就是其中一個不起眼的小星星。這樣一個在當時被其他所有國家都看不起小國,卻用它的智慧和手段完成了驚世之舉:統(tǒng)一了當時的中國!在那時它是多么的耀眼,多么的輝煌。然而后來卻因為奸人從中使詐,使得秦國快速走向衰弱,甚至萬劫不復的地步,讓人唏噓不已……
秦國,一個奇跡般的存在。但奇跡不可復制,它有當時年代的局限性。我們只要學習它積極向上的一面: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你能做的,永遠比你想象的多的多…….
《大秦帝國》讀后感14
小說本身可評價的地方不多,但是是一個開腦洞的好題材。作者從商鞅變法,寫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這個脈絡太清晰了,可供總結一下。假設統(tǒng)一六國,需要達成四個最高級的必要條件:1。一個有為的第一代君王。2。一個能夠洞悉規(guī)律,對于復雜事物判斷精準,并且有變法才能得賢臣。3。以第一代君王繼任者為首,后幾任君王對于變法基本制度的遵循。4。擁有宏圖大略的最后一任君王。假設這是一個公式,我們可以往已有的歷史里去套,發(fā)現(xiàn)滿足第一條的也不少,春秋五霸,都算得滿足第一條,接著第二條,管仲才能也是非常牛,確沒有變法精神,申不害有變法精神,洞悉規(guī)律,對于復雜事物的精準判斷確這些能力不是最高檔次的。
第二條一篩下來,只有吳起商鞅還留下。很明顯,在英明的第一代君王離去后,吳起馬上被殺,變法制度也廢除,第三條也不滿足了。至于秦國,商鞅雖然也被殺了,但是其變法制度得到保留。繼續(xù)留在公式里探索,直到完成最后一錘的秦始皇出現(xiàn)。我們假設拿掉公式中的一條,第一條明顯不能去掉,沒有這點,一切無從開始。第二條同樣,否則雖然開始,但確不知從哪開始。第三條也不能去掉,變法被廢等于沒有變法,一切又白搭,至于第四條,反而是相對沒那么重要的,國力只要足夠強盛,遇到明君是大概率事件。但如果秦始皇生在趙國,最大可能是什么也干不成。當時春秋戰(zhàn)國已經(jīng)延續(xù)了八百年,到商鞅時,幾個大國國力相差不多,秦國相對較弱,不變法圖強,誰都沒有統(tǒng)一的'可能,假如中國是一塊獨立的大陸,沒有跟任何文明接觸的可能,如果這個公式始終沒有發(fā)生,現(xiàn)在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
《大秦帝國》讀后感15
這次是第二次讀完這本書,卻依然不能說把它完全消化了!之前曾兩次去過西安看兵馬俑,一次是06年去的,那時候還小,看到兵馬俑時覺得不過是一些泥人而已,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秦朝歷史的了解,慢慢的對秦國有了些興趣。時隔十年,在16年第二次去了西安,在這次去西安之前,我想找一本寫秦史的書再多了解了解秦朝,后來就看到了這本書,并且很耐心的看完了,不得不說我真的被這本書的內(nèi)容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讓我看到的不再僅僅是秦朝統(tǒng)一六國的事,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個秦國幾百年的苦難前史,一部秦人勵精圖治奮發(fā)圖強的'歷史,也就是從看完這本書,讓我對秦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以至于在第二次看到兵馬俑,看到秦時的遺跡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震撼,是崇敬!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寫的很深也很好,讀了兩遍依然不覺的厭煩,反而越讀越喜歡,每次讀完都能有所收獲,也許這就是沒有把它讀通的證明吧,以后還會再讀第三遍第四遍的
【《大秦帝國》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秦帝國》讀后感03-21
大秦帝國讀后感04-29
讀《大秦帝國》有感04-19
大秦帝國觀后感11-08
銀河帝國讀后感01-11
觀《黑客帝國》有感09-08
黑客帝國觀后感11-11
黑客帝國1觀后感03-27
黑客帝國觀后感[精品]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