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精選1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歡迎大家分享。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1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這幾天,爸爸迷上了蘇東坡的文章,于是讓我也一起背。他的愛好經(jīng)常變,一會是這個,一會是那個。這篇文章是寫他與朋友們一起乘小舟在赤壁廂會,飲酒作賦。
那是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蘇軾和朋友們在船上聊天,吟唱詩歌,唱道:“桂槕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彼目腿酥杏幸晃坏朗繒刀春,吹的聲音十分凄涼。蘇軾問道:“為什么吹得聲音這么悲傷?”客人說道:“想當年,曹操就是在這個地方和周瑜大戰(zhàn)。當時的風流人物都已逝去。所以感嘆生命短暫,吹出了這樣的曲調(diào)!
蘇軾說:“如果從變化的`角度來看,世界沒有東西是恒定不變的。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萬物都是無窮無盡,人與自然是融為一體的。”
客人聽了轉(zhuǎn)憂為喜。大家繼續(xù)喝酒聊天,一直到天亮。是啊,我們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時光。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2
這兩天氣溫升高,還沒有風。上午九點鐘時,出去打網(wǎng)球;顒恿藘蓚小時,臉曬得火辣辣的,皮膚緊緊地。雖說堅持了好幾天了,但肩膀還是緊漲。讀了蘇軾的《前赤壁賦》不禁感慨古人對于人生哲理認識的深刻?驮唬喊嵘汈,羨長江之無窮。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蘇軾勸說: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借自然界的`水與月來闡明道理。人就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他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即使歷史上的風云人物,也會消沉下去。
自然就是這樣,一定會有名人,也一定會有凡人。不要因這一切成為過往煙云而悲嘆。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3
這篇文章雖短卻寫得精彩無比。具體經(jīng)過是蘇軾與朋友駕小舟在江上游玩,并唱起了《詩經(jīng)》上的歌曲。這時,有一個朋友吹起洞簫,簫聲卻充滿了哀怨。東坡問他為什么這樣吹他就說想起曹操當年破荊州時的情形,何其壯觀。英雄豪杰,叱咤一時,而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滄海一粟,功名利祿如同過眼云煙,因而悲從中來,不能自禁,演繹此悲涼之簫聲。
蘇子講了水與月的例子來反駁他的觀點。人生的長短在于你怎么看,假如從不變的角度看,我們與萬物都是無窮盡的'。這樣想長江又有什么好羨慕的呢?蘇軾的世界觀是放達而積極的,從而也肯定了人的價值。萬物各有屬主,惟有“江山之情風,山間之明月”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寶藏。他把眼光超脫了人本身的局限,去享用自然界無窮無盡的美,這是發(fā)現(xiàn)了生命的本質(zhì)奧妙。這種曠達的胸懷大概可以讓那些蠅營狗茍與名利、心胸狹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慚愧吧!蘇軾的樸素的世界觀,與我一向尊崇的人生準則不謀而合,假如不是時空相隔,我還真想引之為摯友呢!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4
1082年,蘇軾寫下《前赤壁賦》,表達了內(nèi)心的苦悶,卻又豁達地認為,物我都是無盡的,這是古代士子平衡心態(tài)的人生態(tài)度。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著有限的`青春去學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人生。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樂的源泉。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fā)意識到時間的流逝之快,也就會越想把它留住。當然時間是不因世人對它的留戀而停駐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沒有在人生書本留下輝煌的一筆,不能劃個完滿的句號。面對過去的歲月,我已無力挽回,但現(xiàn)在和未來仍掌握在我手中。
讀《前赤壁賦》中,我從蘇軾身上學到了一種物我兩忘的精神,悟出了一個道理: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當一天珍惜,而虛度光陰的人,把一天當一生揮霍。
我們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時光!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5
蘇軾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文學家,他的詩詞,他的散文,他的書法。他是一位大家。而我現(xiàn)在要談的是蘇軾的經(jīng)典散文——《前赤壁賦》。
這是篇賦,寫的是人生,寫的是哲學,寫的.東西包羅萬象。在作賦的這個背景,他正是被貶時期,極其抑郁。東坡的不少散文,并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fā)表議論為主。借題發(fā)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于字里行間!肚俺啾谫x》就是這種新型游記的一篇代表作。而正是這種風格,讓《前赤壁賦》大放光彩。
《前赤壁賦》先寫景,后面用對話的方式,闡述人生哲學。:“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影影綽綽表現(xiàn)出蘇軾不為重用的嘆息。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嘆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蘇子愀然,發(fā)出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边@樣的感慨。是啊,人生在世,只不過幾十年,而天長地久,豈不讓人無限無奈?然而,蘇子用客的回答來表明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蔽以谙,這是多么闊達的心胸,是啊,原本,我們能立于世間便是一種福氣,物與我皆無盡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羨的呢?蘇軾仕途不順,風雨飄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種理學,便如此寄情活下來。這種胸襟正是我們現(xiàn)在依舊需要的。
從這篇賦中,也明白生命又極其的短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著有限的青春去學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
我雖然敬佩屈原的忠心與烈節(jié),卻不敢茍同其“自投汨羅”的態(tài)度;我雖欣賞太白的豪放與飄逸,卻不愿贊美其放縱無度的行樂與狂飲。而東坡居士卻做到了兩方面的結合,真君子,真人也!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當一生珍惜,虛度光陰的人把一生當一天揮霍!肚俺啾谫x》中無不彰顯著人生哲學,是我們此生收益的理學。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6
當水面上的最后一縷殘陽漸漸隱去,白日里充滿活力的赤壁江水重歸平靜,僅剩那一葉小舟上的一點微光。
就在這小舟之中,蘇軾和客人舉杯賦詩,把酒言歡。不久,明月知東山升起,在漫天星斗中徘徊,將清冽的`銀輝,灑在江面,灑在小小的船篷之上,令兩人仿佛身臨仙境。
欣喜過后,一股孤獨與憂傷油然而生。幽寂的洞簫聲縈繞船艙,余音裊裊,再添一絲涼意。
蘇軾注意到了朋友的異樣,急忙詢問,可客人只是頹喪的說:“曾經(jīng)的曹操,叱咤風云,不可一世,如今也只?莨。明月和江水亙古不變,我們?nèi)祟悈s只是滄海一粟……”
蘇軾辯駁,雖然從江與月的角度看,我們很渺小,但畢竟還有幾十年的大好時光,況且,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誰也不能真正擁有,此刻卻被我們盡收眼底,我們還不幸運嗎?友人茅塞頓開,又舉起了酒杯,醉意闌珊,不覺天明。
人類的生命確實短暫,但這不是消極避世的借口,我們更應活得有意義,有價值。
有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有人讀著、思考著歷史,卻也成為了歷史。古人的情感與哲思,被封在文字凝成的琥珀之中,隨時光的江水流向遙遠的彼方。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7
在蘇軾的作品中,經(jīng)常能看到他使用水月的意象,比如他的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會挽雕弓如滿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缺月掛疏桐……寂寞沙洲冷”;他的詩“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再比如這篇古文中“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可見,蘇軾在詩詞文中,有不少將情感寄寓水月之上,恰好這些又都是廣為流傳的名句,然而,我覺得只有在《前赤壁賦》中,他才將他的水月人生完美地展現(xiàn)給了我們。
在秋高氣爽的傍晚,蘇軾和朋友泛舟游于赤壁磯下,有溫柔的小風伴著他們小酌,有明月在寬闊的天水之間陪伴,他們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喜悅歡樂的,是超脫于人世間,清清爽爽的,但是友人嗚咽的簫聲讓他由樂轉(zhuǎn)悲,原來是借赤壁磯的“赤壁”之名,感慨英雄不再,人生短暫,身遭放逐的悲涼。有人說這友人是楊世昌,也有人說是作者故意假借一個人說出自己心情的另一面,其實是蘇軾雙重人格的展現(xiàn)。這些觀點并非沒有道理,但是我想重點不在這里,而在他字里行間所表達出的情感。
此時正是宋神宗元豐五年,他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還未從幾個月的牢獄陰影中走出來。一顆受過傷的心怎樣愈合,尤其是經(jīng)歷大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人干脆認命,庸庸碌碌了此殘生;有的人就此沉淪,一蹶不振;蘇軾選擇的是自然療法,將自己放置自然環(huán)境中,安置好白天的差事,夜晚獨蕩小舟,讓清風明月與江水撫平心靈的傷痛,暫時逃離世間的傷害,還好有包容萬物的月光與永不停滯的江水,讓這顆心被天地容納、滌凈、豐富,然后再放歸世間忍受苦難。因為世間有美好的事物,才讓人覺得可以忍受。
但是身處如此寧靜、遼闊、爽朗的明月夜,飄蕩在小舟中,看到明月圓缺有時,想到自己悲苦的經(jīng)歷,卻也如此相似,明月還是那輪關照古今的明月,有多少有雄心抱負之人對它傾吐哀愁,歷史的江水滔滔不絕,唐人張若虛問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鑒古知今,就是曹操這位亂世梟雄,即使人們對他褒貶不一,也隨風而逝,功名與過失一樣消失殆盡,于他而言,無影無蹤,反觀自身,雖年富力壯,被放逐于江湖之中,人生如滄海一粟,如蜉蝣一瞬間,把大把的生命留在這漂泊之中。其實他的'內(nèi)心是很悲痛的,卻又無可奈何。終有一日,他換了一種思維,瞬間明白“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的道理,開始向自然學習自適之道。
靈魂自由,心境開闊,不僅可以形諸筆端,更可以舞動于人生這個大的舞臺。他的《文說》就有:“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筆洋洋灑灑,因此有“蘇海”之稱。這一時期他曾創(chuàng)作出許多名篇,如《后赤壁賦》,詞作《卜算子·缺月掛疏桐》等等,心結的慢慢打開,為他今后經(jīng)歷宦海沉浮打下了從容的基礎,之后在貶所或修筑蘇堤,帶領百姓抗洪、抗旱,或上疏朝廷撥糧救災,在政績上為百姓稱道。此外,民間有許多多于這位大文豪的奇聞軼事,有關東坡肉,東坡與蘇小妹,與佛印和尚的小故事等等?芍,他不僅是一位文學家、政治家還是一個幽默風趣的美食家,是一個濟世的憫者,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看到滾滾長江淘盡英雄,還在勇往直前,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個人而停下來等待,繼往開來,是自然也是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個人要反其道,不正如螳臂當車,不自量力?雖然,改變是必然的,生命是短暫的,也有相對靜止和緩慢保持的穩(wěn)定狀態(tài),有年年月月,日日時時可以把握。利用有限的流年,利用自然賦予萬物個體的資源,而可以聽到聲音,眼睛可以看到風景,自然的聲音和風景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不論貴賤,每個人都可享用。那些功名利祿是生無法永生擁有,死帶不走的虛物,來世上走一遭,空空來空空去。這倒不是蘇軾消極避世的表現(xiàn),而是他思想的通達之處,連個人的悲哀也只是一瞬間的,那么就從內(nèi)外接受這種境況。
主客問答的結構形式,這就是《前赤壁賦》情感哲思的脈絡。它真實而巧妙地記錄了蘇軾泛游赤壁時的心理活動過程:“客”與“蘇子”一現(xiàn)實,一理想;一悲傷,一歡樂;一儒家,一道家;一入世,一出世。情感上由“樂——悲——樂”,這也是蘇軾自我思想的交鋒與融合,是作者彼時彼地內(nèi)心復雜情感的真實流露!肚俺啾谫x》將詩情、畫意、哲學三者統(tǒng)一,展現(xiàn)了一幅空靈的山水畫卷,一個超脫的美學境界,如同遙遠的燭光,搖曳千年,令后人贊嘆吟唱,百讀不厭。他在書法、繪畫上也一以貫之這種無法之法,即自然之法,外表質(zhì)樸平淡而內(nèi)容綺麗豐腴,理論上來講,是對梅堯臣平淡論的補充和發(fā)展。
無論是自問自答也好,自問他答也行,傳達的超脫的精神境界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他將人生中個人的起起伏伏與自然的發(fā)展變化聯(lián)系在一起,從中超脫,然后回到現(xiàn)實,再超脫,再回到現(xiàn)實,如此循環(huán)不斷,不正像月之圓缺,水之長流嗎,起伏不斷又綿延不絕,歸屬于萬物變化發(fā)展的一點。于是他可以淡然處之,既可以執(zhí)著于人生,又可以超然于物外,正是他這種自適、從容的心境,才成就了他雖無戎裝,卻更堅韌曠達的人生。用心靈書寫情懷,字字珠璣,他的文字能超越時光隧道,與古今人交流。他了解歷史,更能廣博通達辨別人生虛實,連他自己也無法表達盡然,只能以水月意象他的人生,意會與言傳之間的沉默,交由我們每個人自己感受。
都說蘇東坡曠達,由《前赤壁賦》中他情感的變化可知,他是在逆境中調(diào)試自己的心境,聯(lián)系他的生平,他不僅遭宦海沉浮,情感生活上也經(jīng)歷喪妻喪子之痛,他又怎么會僅有積極的一面,他的超脫和曠達像平常人一樣是要發(fā)泄郁悶的,不同的是,他那兼容的人生價值觀,在滿腹牢騷形之筆端后,是順應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通達,回轉(zhuǎn)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而非妥協(xié)。雖然,他是宋朝豪放詞的開創(chuàng)者,也僅僅就他在詞學發(fā)展的文學地位上而言,即使詩、文、詞中時時有豪放通達之語,又怎能蓋過他憂郁的身世遭遇,與愁苦的心靈,因此,我們不能用“曠達”二字簡單概括東坡的精神,東坡不是沒有曠達,曠達的是習慣,悲苦的卻是寂寞無告的靈魂。
一首《前赤壁賦》,好像一幅東坡的水月人生圖……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8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孤立,羽化而登仙!边@是著名的大文豪蘇軾《前赤壁賦》中的句子,多么優(yōu)美的句子,多么灑脫的情懷!我仿佛看見了一副這樣的情景:天空中有一輪皎潔的明月,在一望無際的江面上,幾位學富五車的才子,舉匏樽以相屬,扣舷而歌之,無憂無慮,暢談人生,如登仙境。
蘇東坡還在文章中談到:江水不斷地流淌,而實際上并沒有流去;月亮時圓時缺,而到底一直沒有增減。是啊,人生中雖然看起來失去了很多,又得到了很多,但如果你真正去算一算你的得失,還不是如從前一樣,并無二致嗎?世界并沒有因為你人生的巨大轉(zhuǎn)折而有任何的變化,你不是他,也不是她,你就是你自己,變化只是生命長河中的.一朵浪花,終會被湮滅。你只要把握住自己那或浪漫,或純真的本心,即使人生的道路再崎嶇,本心不變,等待著你的,定是光明坦蕩的大路。反之,如果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激,那就是十分可悲的了。也許,人生就是由直路和彎路組成的,若本心不變,心懷明月,也終能“柳暗花明”。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困難,俗語有道: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不過,請保持本心吧!學學蘇子的曠達情懷,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9
蘇東坡為宋朝豪放派詞風的一代大師,其作品風格豪邁、視野廣闊、個性鮮明、意趣橫生,其賦一如其詞,力改堆陳鋪就之風,直抒胸臆、娓娓道來,看似隨手拈來,實則深思熟慮。其中《前赤壁賦》在托物詠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稱一絕。其中一段,反復誦讀,頗感包含著某種真理,初具辯證唯物主義的雛形。內(nèi)容如下,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呼!……唯江上之清風與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麗,對自然及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內(nèi)部規(guī)律亦感悟頗深,設使當時,蘇東坡順其感悟,發(fā)展開來,說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纜線,逐漸延伸、發(fā)展、導引出一個系統(tǒng)的光明工程。當時,作者并未意識到他的這種樸素的、朦朧的唯物史觀,就象當年曹雪芹原創(chuàng)《紅樓夢》時,并未意識到他的作品對封建制度有所抨擊和鞭笞一樣,否則,我們這些后人一提哲學的源頭不該是西方的先哲先賢,豈不哀哉。
聯(lián)想到我們自身,經(jīng)過臨床的歷練,潛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獲、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時捕捉靈感的蛛絲馬跡,那么,感悟和收獲如一縷青煙,隨風而逝,你永遠站在你自己原來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噓、一些感慨、一聲嘆息。如,早在10年前,筆者就寫過一篇題為《解磷定胃內(nèi)給藥輔助治療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療效的觀察》發(fā)表于《護理學雜志》上,限于當時條件,未作進一步的探討。2003年,省護理專家來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這篇文章,建議設立科研課題,進行網(wǎng)上檢索時,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02年在河北省鑒定。
與其明日無悔,不如今日無憾,每一個收獲都是一條綿延的蛛絲,你可能以此為契機,細細編織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為誘餌,使數(shù)不清的污垢和塵埃封存著你的靈魂,由此,印證了哲人們的箴言:真理和謬誤,只差一步。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10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盡事,多少騷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蘇軾的筆下,以簡極的筆墨躍然生輝,意境悠長,令我陶醉!霸鲁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實景還是幻象?蘇軾寫的是常景,但卻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
夜游赤壁,雖怡然但因苦悶。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政治上遭受嚴重打擊,內(nèi)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東坡畢竟是個胸懷曠達之人,他放情山水,隨緣自適,令人欽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賞心悅目。正當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卻又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轉(zhuǎn)為惆悵。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客”由曹操之口抒發(fā)感情:赤壁一帶,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魚樵江渚之上!江水無窮,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若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驟得”。賦寫客之生悲,實為蘇子開導之關合。他針對“客人”之言有感而發(fā),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蘇子的人生哲理,雖有佛老思想的隨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但他身處逆境而不消極頹廢,豁達開朗,超然物外,在當時是難能可貴了!此賦中對江山風景的熱情贊美,對歷史英雄的傾慕向往,對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們感染,不愧為名作!
合卷閉目,坐思己過,F(xiàn)代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困難與坎坷雖無窮盡,但是只要有開朗樂觀的心態(tài),遼遠曠達的胸襟,何畏之有?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11
《前赤壁賦》作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黃州編管期間。1079年,他因所作詩文語涉訕謗,被逮入獄,備經(jīng)嚴勘,幾經(jīng)死地。次年被貶黃州,過著“半犯人”的管制生活,壬戌煟保埃福病《作此賦。他在黃州所作的詩中曾經(jīng)描寫過此時的困苦心情:“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里。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受這種斗爭的嚴重打擊和直接刺激,升起在蘇軾心底的主體情緒,便是那憂患人生的濃濃苦悶。這在他同時期所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過明顯的袒露:大江東去的澎湃浪濤,沖刷走了千古風流人物的輝煌業(yè)績;而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我,更是“早生華發(fā)”和深慨于“人生如夢”了。
不過,《前赤壁賦》似乎并不如此低沉。文章一開始便把人們帶進了一個明麗如畫、恬靜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扒屣L徐來,水波不興”,描繪了初秋時節(jié)江上的自然風光,襯托出游人平靜爽快的心境!芭e灑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顯示出作者對明月的喜愛。作者與客人乘坐在小船上,微風拂面,舉杯共酌,一時雅興大發(fā),朗誦起描寫明月的詩歌來。從游人這些活動里,逼真地寫出了封建社會人士大夫特有的興致和雅懷!吧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兩句是寫月出的情景。作者突出地寫了月出時的動態(tài)。“徘徊”一詞,用擬人化的手法,使月亮也具有了感情色彩。你看那月亮像游人一樣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不愿離去,以致緩緩而行。這就委婉地折射出了游人的意興!鞍茁稒M江,水光接天”,寫月下景色。白茫茫的露氣像輕紗一樣籠罩著江面,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月光映照著遼闊的江水,水光遠接天邊,水天連成一片,呈現(xiàn)出極其優(yōu)美的景致。作者與客人在這樣美的江面上怡然自樂,乘坐一葉扁舟,盡興漫游,任船隨水飄流!昂坪坪跞珩T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浩浩蕩蕩,凌空駕風,任意翱翔,不知要飄到什么地方;又好像離開人世而超然獨立,像飛到仙境一樣。浩蕩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一起浮現(xiàn)在人們眼前,泛舟而游之樂深深感染著讀者。
在“樂甚”情況下,自然是“扣舷而歌”了。作者在政治上屢屢受挫,長期郁結心頭的苦悶在酒的刺激下,也要有所流露。這就是“飲酒當歌”。借歌唱來表達自己的心情。然而一陣嗚咽悲涼的簫聲之后,引起了作者強烈反響。通過吊古傷今,處處表達了一個“悲”字:憑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嘆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幻想無法實現(xiàn),自己感到悲。瞬時對人生的短暫和渺小,生命的無法捉摸和無法把握,陷入迷茫和惆悵當中。
但是最后,就眼前的景物,作者自己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道理,表現(xiàn)出豁達情懷,流露出隨緣而適,隨遇而安的思想情緒。有了飛躍,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決了,表達自己對人生和宇宙萬物的看法以及應抱的處世態(tài)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大自然所給予的美景,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盡寶藏,是永遠享受不完的。只有忘懷得失,才能知足常樂,這是作者解脫苦悶的對癥良藥。
作者有了飛躍,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決了,自己闡述了自己對人生和宇宙萬物的看法以及應抱的處世態(tài)度,
總之,蘇軾的內(nèi)心是復雜的、矛盾的。消極退隱和積極進取,疾世憤懣與逍遙山水的兩重情緒,在與世無爭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協(xié)的積極精神和鄙棄富貴、傲然獨立的曠達情懷。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12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薄}記
耳邊響起那“舞幽壑之潛姣,泣孤舟之嫠婦”的洞簫聲,思緒不覺飛回至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時,仿佛自己便是與東坡居士同“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酒客,與蘇子一同憑虛御風,羽化登仙。
不得不驚羨于蘇子的豁達呀!須知此時此刻,乃是蘇子被貶黃州,郁郁不得志之時,卻依舊有雅興與好友一壺清酒,江水悠悠,飲酒樂甚,扣舷而歌。莊子那無所待而游于無窮的逍遙游,也莫過于如此了吧?在黃州的準犯人生活的'苦悶,在筆下一起抒發(fā),并隨即散于虛空里留下著千古佳作。
前赤壁賦先交代了何時,何人,何處,通過描寫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幽景,進而引出“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遐想。想必東坡將景之美用高聲放歌吐出后,現(xiàn)實的苦悶又爬上心頭,于是蘇子筆鋒一轉(zhuǎn),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把主題引入客人“駕一葉之扁舟,舉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哀思。是!孟德這般亂世梟雄,今安在哉?生之須臾,如白駒過隙,大好的年華已經(jīng)在放逐中流水般消逝,怎能不令人悲傷?可正如蘇子自己所言“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窮也”,普天之下,事物都各有其主宰,不是自己的,又何必強求?過去依然是過去,要知道“造物者之無盡藏”,還需你我共同享樂于其間,何必因中獎大浪淘沙隨水而沒苦惱呢?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是小蘇學士在虛空里裊著的歌音。正如歌中所唱,如果累了,那就停下,泛舟水上,和與你暢飲美酒的意中之人大醉一場,相靠在人生航路上的一葉小舟里,靜靜地睡著,不知不覺間,天,就亮了呢。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 篇13
夜讀《前赤壁賦》,反復咀嚼,不能入睡,嘆服于蘇子的見解和境界。古往今來,人們追求“大、久、美”的精神境界而不可得,無奈于生命的短暫,哀嘆于人生的.虛無,“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昔曹孟德橫槊賦詩,何其慷慨?一戰(zhàn)敗于孔明周郎,何其慘烈?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想到這里,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沮喪和凄涼,“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認為,萬物都有表象和實質(zhì),如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又如月,“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表象雖千變?nèi)f化,而其背后作為本質(zhì)的“道”卻是是永恒無盡的。“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人生壽命的長短、功名、富貴也都是相對的,因而短暫虛無,唯有道是絕對的,遵從道、順應道、享受道才能達到“大、久、美”;另外“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不可強求,亦不可貪得,即使強求而茍得,也不可能長久,“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有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故而人生只有淡薄名利,化解執(zhí)著,順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享受生命“大、久、美”之至高境界。
道不孤,必有朋,明人楊慎在《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中這樣寫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與蘇子這篇《前赤壁賦》所見略同,可謂異曲同工,遙相輝映,雖歷經(jīng)千古,蘇子之道亦不寂寞矣!
【前赤壁賦讀后感300字】相關文章:
前赤壁賦讀后感03-21
《赤壁賦》教學反思10-12
《赤壁賦》讀后感06-10
赤壁賦讀后感09-24
畢業(yè)前感言10-31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07-06
赤壁賦教師教學反思11-22
(優(yōu)秀)畢業(yè)前感言01-10
餐前檢查制度08-09
實習前自我鑒定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