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讀后感7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鴻門宴》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鴻門宴》讀后感1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成為后人引用的佳話。如今,鴻門宴成了陰謀的代名詞。但是,里邊的主要人物劉邦,司馬遷給出的筆墨甚少,更多的是從部下和項羽一方的博弈。后人給劉邦的評價更多的是虛假誠懇。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的話,這樣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假如這天我們都如樊澮那樣的性情,恐怕這個世界早就打起來了。()戰(zhàn)爭早已不知把這個地球整死幾回了。這也說明了說我們后人巴不得別人好的通病,人家劉邦一個平民百姓,憑的是智慧上位的,此刻的好多管理層、領(lǐng)導(dǎo)者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味的性情用事,那只能說是頭腦不想事。
細細揣摩一下鴻門宴中劉邦說的幾句話,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簡潔。更注重把問題讓部下來回答,其實他自己早就明白該怎樣做了,這就是劉邦的智慧,正如那句話,難得糊涂,有點大智若愚的味道。
一來能夠了解部下所想的',二來能夠讓部下感覺到在上司的眼里自己是存在的,若是采納了自己的意見就更高興了。倘若,部下和你想的一樣,你卻說出來了,時間久了那這部下肯定心里不舒服,越是性情之人,更樂于把自己在別人的眼里有種持久的存在感,因為他們更偏向于不愿意用邏輯思維來分析問題,越簡單越好。有時,自己就在想,不管是不是利益所使,這都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表現(xiàn),這是一個人心志成熟的表現(xiàn)。正所謂謊言有時也是美麗的。
劉邦登位后總結(jié)到: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yīng)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lǐng)兵百萬,決戰(zhàn)沙場,百戰(zhàn)百勝,我不如韓信。但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fā)揮他們的才干,這才是我們?nèi)俚恼嬲。至于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后失敗的原因。
劉邦的智慧,這個布衣將相的王朝,我一介草民怎能讀的懂,這位真正好處上的大皇帝,能夠說是有好多值得我們后人來學(xué)習(xí)的。這位平民皇帝是第一人采取休養(yǎng)生息,注重發(fā)展經(jīng)濟的基本國策,這也是漢王朝為什么能夠持久400多年。外國史學(xué)家給出的評價是世界主義統(tǒng)治者。
有人說,劉邦狠,其實,此刻的哪個高層不是狠主角,,西藏的事情。記得小時候,村里要修路,就要拆房子,好多人肯定不是很情愿的,并且有幾家還是釘子戶,到最后,村干部就強行拆了,當(dāng)然也得罪這幾家人了,但是義無反顧,最后路通了,十好幾年了,路還好好的,當(dāng)別的村里一下雨就泥濘不堪時,看到自己門前的泊油路時,都不說話了。當(dāng)時,就有人說:幸虧那個誰了。人就是這樣的,既然選取把擔(dān)子挑到自己的身上了,就得去承擔(dān),擔(dān)子越大,意味著承擔(dān)越大,自己需要放下的就愈多。
項羽的敗局,從鴻門宴一開始就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劉邦的假意歉意,卻得到項羽的答復(fù)是: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言。先不去論項羽的自負、婦人之仁、殺人成性、殘暴、不仁義等等,就這一點就能夠定性了項羽是鴻門宴的失敗者,更是定性了楚漢相爭的結(jié)局。
《鴻門宴》讀后感2
司馬遷的《鴻門宴》是《史記》中流傳彌久、廣為傳頌的名篇之一,對當(dāng)世和后世的讀者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之大,不可估量。特別是劉邦的人格暗示意義,更是如此。我認為,劉邦人格影響力是極大的,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人格史的一座分水嶺。劉邦把民族的性格引導(dǎo)到另一個方向,引到功利之途,勢利之途,而不是導(dǎo)向之前的具有審美意義的貴族化人格理想。
劉邦被作為民族成功形象的第一個平民典范,在當(dāng)時已產(chǎn)生轟動效應(yīng),更被后人不斷的研究,甚至作為怎樣做人的范本。劉邦所作所為也成了很多人勵志人生走向成功的人生指南。換句話說,那就是,具有什么樣性格的人更能適應(yīng)這個社會,更容易出人頭地,實現(xiàn)成功夢想。我想,這可能是《鴻門宴》彌久不衰常讀常新的原因之一吧。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楚漢戰(zhàn)爭就不只是一場軍事政治上的較量,更是人格力量上的較量,是項羽和劉邦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的殊死較量。歷史鐘情于劉邦,而拋棄了項羽。項羽是一個楚國貴族后裔,極具君子作風(fēng),代表了具有審美意義的貴族化人格理想。這樣的人格夢在后世詩人心靈的天空不斷地回響。李清照詩云:“生當(dāng)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由此可以看出,項羽的人格只是在審美的意義上才是成功的,事實上,他就是一個失敗者,說的好聽一點,是一個失敗的英雄。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是他貴族化的人格在起作用,而不是什么優(yōu)柔寡斷!皟(yōu)柔寡斷”只是功利主義的評價。項羽的意思,我要殺你劉邦,我不用這樣陰險狡詐的手段,完全可以憑借實力來擊倒對方。有一次,項羽叫陣,要和劉邦單挑,而劉邦不干。這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所以,歷史拋棄了項羽,同時也拋棄了我們民族的人格夢想。歷史從夢想走向了功利。
孔子是較早認識到這一問題的一個人。我們看一看《論語》,就明白了!墩撜Z》中的那些話是可以說的,可以說給別人聽的,但是大多不能做,一做就不行了?鬃右惨馑嫉搅,他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但是,他志在恢復(fù)一個有君子之風(fēng)的國度,使歷史不至于大滑坡,所以他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比欢,事實上,歷史確實在迅速的滑坡?鬃影,你老人家能擋得住嗎?就連雄兵百萬的項羽也悲壯的倒下了,何況手無寸鐵的.一介書生呢?孔子和項羽都是為即將從歷史的舞臺上退出的一種文化而奮斗,而抗爭,而死去,就像后來的王國維一樣。兩者的區(qū)別只是為了不同的文化而已。歷史的長河,文化的長河,民族人格之河,最終經(jīng)過劉邦一搏,而改變了航道,浩浩湯湯,一瀉千里,綿延千年。
項羽死了,劉邦昂然“履至尊而制六合”。同時,項羽背后的文化也像一陣風(fēng)一樣隨他而去,劉邦卻帶領(lǐng)世人走向一個新世界,一個虛偽而又功利的世界!熬印币讶,“小人”橫行無忌了。封建主義就是小人當(dāng)?shù)溃髅o賴主政。看一看《紅樓夢》就再明白不過了,封建主義,一個爛泥塘,一個骯臟的世界。曹雪芹云“欲潔何曾潔”,也無可奈何了。
《鴻門宴》讀后感3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dāng)為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里,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杰。他叱咤風(fēng)云的偉業(yè),所向披靡的戰(zhàn)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后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杯具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杯具,不僅僅是歷史的杯具,也是性格的杯具,而他的杯具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杯具。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上攵,只要行之得當(dāng),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fēng)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忙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后成就了劉邦的霸業(yè),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zhì)是背道而馳的。能夠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杯具。
項羽的性格杯具還表此刻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于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于武"。此二人均有經(jīng)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于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最后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能夠說,過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杯具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么,意氣風(fēng)發(fā),衣錦還鄉(xiāng),擊筑高歌《大風(fēng)歌》:"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鴻門宴》讀后感4
談到楚漢之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鴻門宴了。由于司馬遷傳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鴻門宴的過程曲折動人極富于戲劇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而期間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贊嘆之。
對于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卻莫說紛紜,前人對此基本給予否定的態(tài)度,視之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yōu)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其結(jié)論就是項羽頭腦簡單,驕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敵手,釀成后患。
近年來出現(xiàn)不少學(xué)者通過研究當(dāng)時背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作出不同于傳統(tǒng)的看法。比如學(xué)者張志坤在其文《鴻門宴楚漢得失之我見》認為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兵不血刃,不廢吹灰之力奪得關(guān)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劉邦忍辱負重,拿土地換來渡過暫時難關(guān),僅此而已。學(xué)者周騁在《劉項關(guān)系與〈鴻門宴〉結(jié)局識論》一文認為鴻門宴是因為當(dāng)前的形式而導(dǎo)致項羽不得不安撫劉邦,就大局上,項殺劉毫無必要;就理智而言,項不殺劉,不為失策;就感情而言,項不殺劉,不能算矯情;就未來前景而言,項羽已有對策,不殺劉不能看作放虎歸山學(xué)者蔡偉更是高度的評價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xiàn),"如果說劉備釋劉璋為仁釋、關(guān)羽釋曹操為義釋、孔明釋孟獲為智釋,那么,項羽之釋劉邦不但總其所有,更添一條——勇釋。"前人對項羽鴻門宴上輕易放跑劉邦簡單歸于其頭腦簡單,不足論矣!好在現(xiàn)在大多學(xué)者開始從當(dāng)時的背景重新來探討,猶為可喜,但是翻案過甚,許多觀點尚有待于商討。
漢元年十月,劉邦從武關(guān)進入關(guān)中,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滅。劉邦進入關(guān)中后聽從儒生建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wù)潞淀椨穑椨鹉颂枮橛和,王關(guān)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杉笔贡睾汝P(guān),無內(nèi)諸侯軍,稍徵關(guān)中兵以自益,距之。"派兵把守函谷關(guān),自己欲在關(guān)中為王。
劉邦此戰(zhàn)略有早年楚懷王之約為政治依據(jù),早在約法三章的時候,劉邦就告訴關(guān)中父老:"吾與諸侯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吾當(dāng)王關(guān)中。",在這里劉邦把楚懷王之約的主角偷天換日改成自己,顯示他此時不可一世,忘無所有,急不可待想在關(guān)中稱王的'心理。當(dāng)然派人把守函谷關(guān),以免其他反秦諸侯來分一羹也是順理成章的。但是此時劉邦卻犯了一個嚴重的戰(zhàn)略錯誤,反秦諸侯在北方和秦軍誓死角斗,終于擊敗秦軍,劉邦卻趁秦主力被諸侯牽制而輕易盜取了勝利果實,卻關(guān)起門自己獨享成果。從道義上講,劉邦這樣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諸侯唾棄;從利益上講,劉邦這樣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諸侯,使各路諸侯同心協(xié)力要消滅劉邦這個絆腳石。
果然,不久項羽帶諸侯聯(lián)軍來到函谷關(guān),卻被劉邦的軍隊阻攔。項羽命英布擊破函谷關(guān),大軍駐扎戲西與劉邦駐扎于霸上的大
《鴻門宴》讀后感5
大家對“鴻門宴”這個故事比較熟悉吧!今天,我就要通過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來了解分析故事中的兩個大人物——劉邦和項羽的性格特點。故事中劉邦機智脫逃,就已注定了他的結(jié)局不再模糊,而項羽最終自刎的原因也一清二楚!
曹無傷這一根引火線,引出了一場巨大的戰(zhàn)爭——項羽發(fā)怒了要殺劉邦,范增也在一旁添油加醋。當(dāng)時,劉邦只有十萬人馬,而項羽卻有四十萬人馬!兩方交戰(zhàn),劉邦必敗無疑。命運無常,就在此時,來了個大人物,改變了沛公的命運——項伯!
項伯,就是項羽的叔叔。因為他和劉備的謀士張良有交情,當(dāng)天就把項羽第二天準備攻打劉邦的消息告訴了張良,但他沒有想過張良知道后會是什么樣的后果。一陣密謀后,劉邦決定先迷惑項伯,先是表白自己進關(guān)并無野心,又承諾和他結(jié)為親家,并請他在項羽面前說好話,然后自己在第二日早上去項羽的駐扎地新豐鴻門謝罪,于是就有了那個千古傳唱的'故事——鴻門宴!從此,他們的一生都得到改寫。
劉邦這個人能分清好壞,聽從好的建議。而項羽卻恰恰相反,分不清正與反,有時就因為“分不清”才做出了錯誤的判斷,造成了千古恨。鴻門宴,就是千古恨的典型:劉邦沒有相信“鯫生”們的話,而是果斷的相信了張良;項羽就沒有聽范增的忠告,而聽進了項伯的蜜語……
劉邦這個人有心眼。劉邦就是因為心眼多,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因為沒心眼,才聽進了項伯的謊言;就是因為沒心眼,才放走了劉邦;就是因為沒心眼,才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里……一代天驕,西楚霸王,因為沒心眼結(jié)局很慘。回過頭看,有心眼的人物還是劉邦。劉邦有心眼,使他覺察出了“臥底”曹無傷,使他“結(jié)交”了傻乎乎的項伯,使他逃過了差點滅頂之災(zāi)的鴻門宴,使他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再顯新的篇章!
劉邦這個人相對而言,比項羽謙虛多了。正是項羽太有才,就聽不進別人的勸告,所以才不理會范增擊玦的吧。劉邦雖然有點驕傲,但他能聽進建議,所以他又比項羽技高一籌了。驕傲的人一般自尊心也很強,項羽就是自尊心作怪,令他“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而拔劍自刎。
另外,劉邦比較果斷,而項羽卻總是猶猶豫豫的。比如說他要攻打劉邦也要第二天打,如果當(dāng)天就攻打的話,歷史就可以改寫了!范增一直要項羽殺劉邦免除后患,但他猶豫不決,錯失良機。要是換成劉邦的話,他是決不會心慈手軟的!劉邦就果斷了:一不做,二不休。他答應(yīng)第二天去參加鴻門宴,一早就去了;說了要對項伯好點,就真的對他好點;說逃就逃,說走就走,真果斷!
雖然當(dāng)時劉邦的軍事力量遠不如項羽,但他為人、性格等方面都比項羽強。所以兩人最終的命運也截然不同。性格即命運!
《鴻門宴》讀后感6
楚漢之爭,項王慘敗,這多多少少令人有些惋惜。一位出身名門的大將軍,一位市井小人如同流氓,在我們讀者看來,項王怎么樣都不會輸。但讀完《鴻門宴》后,才發(fā)現(xiàn)項王的慘敗也并非那么出人意料。
這場宴會可謂本是劉邦的“送命宴”,劉邦如若走錯一步,都將落入萬丈深淵,萬劫不復(fù)。所以在鴻門宴上,劉邦可謂是百般忍辱負重,而項王因為骨子里狂妄自大、剛愎自用的性格,所以順理成章被劉邦偽善著低三下四的嘴臉蒙蔽,從而也奠定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激戰(zhàn)最后的結(jié)局。
培根說:性格決定命運。何為性格,是劉邦如浪子一般的圓滑世故,還是項王優(yōu)柔寡斷、率直粗獷?韓非子說: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在宴會上,項王曾有無數(shù)次機會可以殺掉劉邦,可他都一次又一次放棄了,活生生讓機會從手中溜走,為的是不讓自己留下一個不仁不義的罵名。
說他率直粗獷,倒不如說他有勇無謀了,當(dāng)劉邦輕輕一提“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他馬上和盤托出線人的姓名,這豈非淋漓反映了項王何止胸?zé)o城府,連最起碼的防人之心都絲毫全無。宴會上,亞父范增對項羽百般提醒,可項羽視而不見,氣得范增暴跳如雷。由此種種,可見項羽不僅僅是個性單純,更是自大狂妄,不給自己留任何余地。
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楚漢兵力懸殊巨大,只因韓信助力劉邦才得以滅楚,那韓信為何要幫助劉邦呢?韓信說,項王此人做事婆婆媽媽,將士們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去探望慰問,要買人心。但若誰立了功勞,要他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
可劉邦卻并不是什么善茬,他喜好女色,花天酒地,可為什么他可以蒙住項王的.雙眼呢?除了有張良的輔佐,還有就是他那種能屈能伸的精神。他和張飛、李逵、程咬金等人不同,用現(xiàn)代的話說,他情商比較高吧,懂得籠絡(luò)人心,善于察言觀色,不魯莽能忍耐,并且會抓住他人的弱點,深諳知人善任。為了聯(lián)合項伯,他果斷以親生女兒為籌碼,并贈予大量錢財,這才使項伯暗中助力,“以身翼蔽沛公”,可以說劉邦能從鴻門宴上全身而退,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在項家軍中埋下了項伯這顆棋子。
綜而觀之,項羽也并非全無優(yōu)點,他勇敢、正直、坦率、真誠,只是遇到了劉邦這樣市井無賴出身的圓滑狡詐之徒,可以說擊中了項羽的死穴。
項王是英雄,他驍勇善戰(zhàn),戎馬一生,而劉邦則是勝了英雄的英雄,捫心我更欣賞項羽,他骨子里有一種硬漢精神,就連死去也是壯懷激烈,不肯死在別人刀下,用自己的方式成全了自己一生的驕矜。
成王敗寇,大抵都是如此吧。
《鴻門宴》讀后感7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xué)霸王”是毛澤東的詩文名句。鴻門宴上,楚霸王未聽范增之語,卻被項伯一言蠱惑:“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而輕易地放跑劉邦,給其以卷土重來的機會!皵∮诓豢霞{諫”是為霸王失敗的主要原因。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用在霸王身上恰如其分。一直以來,世人對其褒少貶多:自矜攻伐、胸?zé)o城府、優(yōu)柔寡斷、沽名釣譽……似乎每個缺點都是不可饒恕的致命錯誤。
曾幾何時,年輕氣盛的他,出世反秦,敢為天下先。逐鹿中原,他拔劍向殷、營救趙歇,取代上將;面對強敵,他一馬當(dāng)先,奮勇向前,巨鹿敗秦;后身陷垓下,四面楚歌,他寧愿自刎,亦不肯過江,留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佳話。
一個敢愛敢恨、敢喜敢怒的項羽;一個胸?zé)o城府,重情重義的項羽;一個令人敬佩,又讓人唏噓不已的項羽。一部《鴻門宴》是其人格的真實寫照!
自矜攻伐,亦勇敢自信。不錯,劉邦先破秦入咸陽,按約“先破秦入咸陽王者之”。試想,若無項羽率三十萬大軍于巨鹿與秦軍鏖戰(zhàn),劉邦何以能憑三萬之眾,從豫陜輕取秦都?論功行賞,入住咸陽者,霸王當(dāng)之無愧也。然而,正是這自矜攻伐,小覷劉邦,不納諫言,放其歸山,使其丟了江山,也害了身家性命。胸?zé)o城府,亦坦蕩真實。曹無傷告密,本為線人,應(yīng)加保護,面對老奸巨猾的'劉邦不經(jīng)意之間的探詢,其不會虛與委蛇,竟然和盤托出。此等真實,實乃政治上的幼稚,且害人害己!讀至此處,我倒覺得項羽坦坦蕩蕩,昭如明日,心無憂戚。若其得知曹無傷的下場,一定為己所為捶胸頓足!優(yōu)柔寡斷,亦有情有義。范增數(shù)目不動,是其念劉為故交;樊噲闖帳不殺,是其重他為英雄;項伯告密不怪,是見其講義氣。這不動、不殺、不怪,既是其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所致,也是其有勇無謀的證明,更遑論深謀遠慮?然而,也正是這不動、不殺、不怪,比之于劉邦,無意間更顯示其仁義寬厚的一面!耙藢⑹S伦犯F寇,不可沽名學(xué)霸王”言猶在耳。曾幾何時,他是何等的英雄!少時,見秦王儀仗,即發(fā)下宏愿:“彼可取而代也!”曾幾何時,他是何等的悲壯!窮途末路時,瀟灑認命,拔劍自刎而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生是人杰,死為鬼雄,勝則英雄,敗亦梟雄。他無怨無悔無愧,認情認命認輸,有大丈夫氣概,也有少年英雄氣。司馬遷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掩卷沉思……
【《鴻門宴》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鴻門宴》教案02-25
鴻門宴教案06-02
《鴻門宴》教學(xué)反思07-20
讀鴻門宴感悟08-26
鴻門宴讀后感12-07
《鴻門宴》讀書筆記08-01
鴻門宴讀書筆記08-04
鴻門宴讀后感范文08-23
高中《鴻門宴》讀后感05-11